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2020-12-15 道教知識

道教文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弘揚道教文化,是當務之急的必要行動與手段。但道教分為南北兩派,全真道與正一道。

正一注重符籙齋醮科儀,此是演教之手段。比如祈福消災,超度拔苦,濟人利物,斬妖除魔,亦是道教活動之必要程序。但只能限於在道觀裡面發展。難以普及與弘揚。

而全真道主要內容是修身養性,養生實踐,性命雙修,內外合一,三教同修。更適合於廣大群眾與信士所需,不只限於在道觀活動而已,所以應當予以推廣發揚。讓社會眾生皆能祛病延年,受益無窮。

一、發展大綱

但是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也是多端多樣,難以全部列舉。今唯有選擇其重要內容與實質效益明顯的主要部分而言。如果分類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六個大的部分。下面再作以詳細的解釋與分析。而弘揚道教文化的具體方法與系統模式,亦需要加以斟酌。比如其他宗教發展,都是以寺院或者教堂為依託,再向外發展信眾與力量,自身有一個中心點與根據地。道教亦是如此,現在提出三條發展模式與規劃。

第一,以道觀為大本營為基礎,可以在道觀裡設立養生堂,講經堂,弘道院,修真院,主要用以弘揚傳播道教文化,也是重大信眾信士的學習與交流場所。另外再廣泛發展居士信徒,以道教教徒為根本及導師。再在道觀以為設立道堂或道院的分會場以為傳道講學之所,層層推進,相互網絡與影響。

第二,印送,發放與編輯道教經典,以作為流通與宣傳。佛教之所以信徒眾多,主要還是在於兩方面原因,一者講經說法,宣講教理教義。第二則大肆流通經書典籍,以普及信仰宣傳。所以道門亦不應當步其後塵。道教經典,浩然卷軼,不可計數。現存者,有明代永樂道藏與萬曆續道藏,以及道藏輯要。而新編的則有中華道藏,道藏精華,藏外道書,道書集成,敦煌道藏等,其內容與冊數,遠遠在佛教經典的好幾倍以上。為何有這麼多的經典,而不予以流通?實在是一大遺憾。但編印經書,主要有兩部分。

一者,選擇祖師著作與經典語錄,加以編輯整理,以原文為範本。二者,自行編寫道教文化的普及與基礎入門知識,作為初入門的信眾閱讀。但此類書籍,需要有一定的道學文化知識功底者才行。而且必須是由道教人士親自編寫,若非道教之人執筆,而以學者身份寫出,則難免貽笑大方,似是而非,有失弘道傳法之本義。

第三,創辦網絡與道學刊物,月刊。以全面系統的弘揚道教文化。網絡是宣傳弘法之一大途徑,必須創建相關網站,而且網站之內容要豐富,連接與影響要廣泛。不能太單調,缺乏內涵與個性。且必須以在道學方面有一定專研以及懂得網絡操作之人才能完成,不能以門外漢的身份去操作,這樣沒有宣傳意義。因為這不是單純的一般性網站,而是作為對外窗口與宣傳形象的弘道網站。其次則是刊物,早在民國時期,我們道教先輩陳攖寧,在上海就已經創辦過弘道的刊物,仙學月報與揚善半月刊。

中國道協成立以後,開始辦理中國道教刊物,其後全國各地也陸續辦了一些,比如上海道教,武當道教,三秦道教,廣東道教等。但總體的影響性與流通性還是不廣泛,甚至可以說是狹隘與孤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我們應當汲取其教訓,增加其經驗,以取長補短。要怎樣才能達到理想效果?亦有三個要點值得注意!

第一,內容要精練,分類要系統,道教刊物,既然是以弘揚道教文化為主,就應該把道教文化的精髓部分展現出來,不能像社會上一般的小說或者讀物那樣,為了大眾化而導致低俗化,如此則有失本來意義。分類亦需要系統化,哪一類是什麼內容,主講什麼意思,一定要明確,不能含糊遢等,草草以置之。

第二,主編必須是道教內部人士,而且還有深厚的道學功底與修行涵養之人擔任,不能以普通學者來完成。比如佛教最初的刊物,海潮音等,是太虛大師以及後來印順法師等擔任,都是佛學功底一流之人。若對本家文化沒有一定的見地與造詣,是不能真正起到宣傳普及與度化引導人心的作用的。

第三,流通範圍要廣泛,以前道教刊物,都是限於道教內部流通,而道教內部真正感興趣的人,又那麼寥寥無幾。但佛教刊物則不同,一般居士都能夠閱讀,而且還去幫助流通宣揚。這樣的效果自然不一樣。以道教而論,在社會上比較有影響的武當雜誌,修真仙劍等雜誌,其流通量與影響量就比較廣泛,雖然後者只限於小說或者神話的的範疇。

但世俗人類對道教文化的希求與渴望,是沒有一日中斷與減退的,只要真正道教刊物流通發揚出去,其影響與需求,是不會在任何刊物之下,甚至是任何刊物不能相比的。道在人弘,人能弘道,凡是都是需要靠人來發揚。問題的出現,只在於我們做的不夠,不是祖師的文化不吸引人心。其責任全在於人的自身,不能有負於祖師當初創教之苦心!下面將對道教文化的六大主幹範疇予以明示與講解。

二、講經說法

何為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弘道傳教之必要與主要手段。是代天宣化,代替祖師爺說法度人的無量功德之途徑。所以不能疏忽與擯棄。道教在創教之初,即有講經說法的歷史,當時宣講的途徑主要有三點,其一是對居士信徒宣講,以普及教化世道人心。其二則是道教內部,自身的交流學習,在西藏有喇嘛的辯經活動,其實在道教也有。

以前每大叢林宮觀,皆有講經堂與講經臺,道觀裡面專門有經師負責對道友們講經,以相互交流學習與修真心得。其三,則是對它教的交流,在歷史書,道教與儒家及佛教之間,有多次的辯經以及交流活動,或者官方組織,或者私下交流,當然並非都是貶義爭端的因素,更多的還是文化與思想之間的相互交流與促進。是一個很好的積極因素。然而經過一系列的歷史原因,道教在今天卻沒有完整的繼承與保留這一優秀的主流傳統,實在是遺憾之極。

所謂講經,即是講解祖師爺流傳的經典,作為道教徒日常信奉持誦以及修行體道的主要內容。道教每個宗派,都有其主要修奉的經典,而各個宗派之間,亦有共奉的經典。總之,不外乎,三洞四輔之內。所以又稱三洞真經,再加上很多是老君親自宣說的經典,又有三十六部真經之稱。這只是言其梗概,籠統之言而已。今略舉其重要者,有道教五經四書,猶儒家之學。

四書者,參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訣,青華秘文。五經者,陰符經,道德經,黃庭經,清靜經,龍虎經。此是內修之經。而外修者,又有外五經,即度人經,皇經,三官經,北鬥經,玉樞經。與外四書,即生神章,濟煉科,祈禱儀,千金方。又有太上十三經,西升經,了身經,日用經以及南華、道德,文始,衝虛等四子真經。而說法者,何為說法?法即是道法,修行之法,了道之法。

道教各宗派之教法個異,修行方法亦自成一家,但都是以道說教,以道立教。若言其主流者,則正一之天師道,茅山派,靈寶宗,淨明壇。此為正一之四大宗。而全真教者,全真而下,則有七大宗派,且相互之間融會貫通,而以龍門之典籍思想最多。除全真龍門而外,影響最大者,即是三豐祖師之三豐派與張紫陽祖師之金丹道南宗。

皆歸於全真門下。所以道門之大宗者,不出此七宗兩派而已。但各宗之間,並非門戶各異,甚且相互融通,方是無上妙道。此是講經說法之精髓實質所在。而作為講經之人士,必須對經典深諳熟悉,每部經典與各宗教義,能夠做到一以貫之,觸類旁通,探賾索隱,極盡精微。如此方是講經之人才,祖師之法孫,玄門之棟梁,眾生之師德,人天之表率,天仙之魁首。

三、道學國學

何為道學?道學即是道家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流於根底。中國文化,實際就是道的文化。三教百家,都受道家文化的影響而產生。而中國文化之主流,亦是佛道儒三家。其中儒家是直接受道家之影響,孔子亦問道於老子。儒家文化雖然比較偏重於入世,但其根本核心也是出世的修身養性內容。而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已經完全脫離其原始意義,開始融合於道儒二家內容,而形成中國化之佛教。

甚至在唐宋之時,已有三教並行之說。而至於明清時期,則完全三教合一也。而道家文化的主要,亦有其三個部分,社科院的胡孚琛先生已經指出,道學的三大主流,一者,道家文化。二則,道教義理。三則修真丹道。其餘則是方術與道藏兩個小部分。作為其參考與依附。

所謂道家文化者,則是以老莊思想為主導,提倡清靜無為,齊家治國,修身養性之道。道教義理者,即是道教各宗修行教義,教化世俗人心以及提升自我身心境界的修養之法。還有各大高道之經典著作與語錄,內容涉及多個方面,難以一一論之。所謂修真丹道者,即是道教道家的主要修行方法,道家講究性命雙修,精氣神的修煉與體驗。所以丹道修煉亦成為道教修行之主流,其著作書籍也是不可計數。需要理論博通與實踐證明之過來人,方能明白指教與傳授。不能但限於文字研究之一面而已。如此則是口頭野狐禪而非祖師如來禪。

方術則是除丹道而外的諸多修煉方法的名稱的總匯,多與修行煉養有關。道藏則是道教經典之匯集,猶如佛教大藏經與儒家四庫全書。是道教文化之秘籍寶藏與綜合著作。當前國家與社會,都在注重國學文化的復興與傳播。可是很遺憾的是,很多搞國學的人,只是局限於儒家片面文化的傳播,而忽略了道家文化的作用與精神,若論中國文化之真正國學,當是中國道學或者是外儒內道之一體之學。

儒道二家文化,一內一外,相互影響,本不可分離。若以片面單純之儒學作為國學來呼籲宣傳的話,實在是不幸,國學的悲哀,亦是國人的悲哀,更是中國文化的悲哀!需知歷代大儒,沒有不涉及不學習道家文化的,先秦孔子,兩漢嚴君平鄭康成,三國郭璞,魏晉竹林七賢,隋之文中子,唐初魏徵,宋之朱熹,元朝儒學文化中斷,亦是道家全真教李志常,宋德方真人予之恢復傳授。

明之王陽明,清之王船山,以及民國之國學大家,如章太炎,劉鹹炘,陳垣,蒙文通,陳國符等,不是涉及佛學,就是深究道家。豈有以儒學之一端,而概納國學之全部,不亦悲乎?而道學與國學對人類社會之真實意義何在?一言以蔽之,曰:齊家治國,與修身養性。所謂齊家,家之意義何在,或家庭,或團體,或企業,皆可以歸納之。

而治國者,則是一國人民之大家庭,一國之興衰,政治之利弊得失,人心之歸向權衡,全在主政者思想之操縱而已。所以齊家治國之道,不可疏忽,故而歷代帝王之崇儒尊道,亦是有其一定原因。而修身養性,雖然在於個人,但個人之修養,卻可以直接影響其家族,企業,甚至家國事業政治社會之休咎成敗。所以儒家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是一體之學,相互影響與制約。身修則家齊,家齊則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四、道教養生

何為養生?養生即是煉養身心,對生命之保養關懷與祛病延年以及長生不老之法。整個道家文化,可以說,都是養生的文化。靈寶度人經上面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整部中華道藏,以及歷代高道之著作,養生之學,是佔主流部分。歷代高道,亦可以說都是養生大家。但養生之層次有高下,可以分為三乘。一者,小乘安樂延年法。二者,中乘長生不死法。三者,大乘超凡入聖法。所謂安樂延年者,即是追求祛病延生,身心健康,無災無患,安樂之人。

長生不死者,即是壽命無窮,住世長久,世人皆生老病死,我獨與滄海煙霞為伍。而最上乘的則是超凡入聖法,超凡入聖即是道家修行之極致,成仙得道,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不生不滅於自然宇宙之間。是為修行之理想目標。而養生之法,則不外乎,衣食住行,行走坐臥,言行舉動,皆是養生之範疇。有外動,亦有內功,內外呼應,怡養身心。

歷代高道之養生著作,亦是汗牛充棟,多不計數,今略舉例說明其代表者。陶弘景真人之養性延名錄,孫思邈真人之攝養枕中方,司馬承禎真人之服氣精義論,丘處機祖師之四時養生法,以及雲笈七箋之攝養部,道藏之攝養類著作,還有諸家之養生論,養生銘。以及歷代醫家之養生著作,如明高濓之遵生八筏等養生經典,比比皆是,難以列舉。而養生之法,亦是多端多途,根據不同之人而行不同之法。

而諸多養生之法,又與道家之煉養諸法與方術方技相互結合。比如吐納,導引,採氣,存思,坐忘,房中,守一等法。道家養生文化,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而養生一詞,雖然以道家為主導。但除道家而外,實際上三教百家,三教九流,以至於尋常百姓,帝王將相,無不涉及致力於養生之法。佛家亦有,儒家亦有,醫家亦有,武家亦有。養生領域可謂延生與侵潤於中國人民的每一個角落。

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文化因素與生活因素。所以是中國人,都應當知道養生保身之法。但是方今社會卻很是不幸,原因在於,真正傳統道家文化的養生之法,卻堙沒於歷史之中,很少有人出來弘揚。而偶爾出來弘揚者,亦涉及不法以及迷信之手段,而受到世人之指責與詬病。更悲哀的是,很多世俗養生的濫觴與出現,更是遮掩與損害了養生文化之形象與意義。

比如當今大街小巷,門面樓閣之養生招牌,屢見不鮮,而真正懂得養生,而具備養生文化修養與條件之人又有幾?世人需要養生文化,更需要真正的養生文化。而真正養生文化之不弘揚與傳播,以及偽養生文化之盛行,卻給了世人無比的失望與憤概。這是我們道家人物之使命與責任,卻未能予以完善正名。道家之宗旨何在?

即是濟世度人,所謂濟世者,則是對世道,對世界,對眾生之幫助與關愛,此關愛非在於物質利益之給予,而更多在於身心精神之幫助與引導。而度人者,則更深層次的表現道家對人類之奉獻。仙道貴生,不能在於獨享自利。更應當自利利他,度己度人,成就自己,亦要成就它人。使天下眾生,人人有分,皆之大道之可學,仙道之可求,長生之有望。豈能作個自了漢而已,此亦非大乘佛菩薩之精神。所以道家養生文化,在今日之時代社會,是應該廣泛普及發揚,以回饋利益人類眾生。

五、道醫祝由

何謂道醫?道醫即是道家醫學,自古醫道不分家,十道九醫,此言不虛。中古上古時期,醫道本是一體的,從事巫術的國家司職人員,既是修道祭祀之人,也是佔卜從醫之人。但後來經過歷史原因,中醫從道家脫離出去,自成一家,但至始至終,都未能脫離其與道家之關係。所以歷代名醫都是博通道學,深研性命養生之道,以尋求醫道同源之意義。而歷代道教人物,幾乎無有不知醫道者。道家醫學,又稱祝由之術,是以祝由十三科等定名發展而來。

而中醫之主要經典,黃帝內經,本草經集注,肘後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綱目等,皆是由道家人物撰寫而成。其中黃帝即是中國文明之祖,既是道家之始祖。所以言道者不能不知醫,而言醫者更不能不知道。所以醫道之學,實不可分割。但今天的中醫,卻是早已與道醫脫離關係而自行發展了。所以為了正本清源,不得得言明道醫之意義與體用。究其要處而言,道醫與中醫之區別何在?

中醫望聞問切,開方治病,對症下藥,亦講究陰陽五行,精氣神之學,也堪稱完備。若以世間醫學而言,一個合格之中醫,亦是半個修道之人,可謂名符其實。然而道醫之內涵,則更豐富深邃。除了藥物方劑本草而外,還有符籙之術與煉養之方,方藥治精,符籙治神,煉養治氣,則較之中醫又複雜一層。所以言道醫者,三分藥物七分煉養,治病防範於未然,治不病之病,是為圭旨。而煉養之法,既是養生之法,針對不同之情狀而行不同之方術,是為因人而宜。

既養之,則無病,無病漸通於仙道。而符籙者,則是通過驅邪鎮魘之方術而施之於患者,人之病,有時因為陰氣過盛而導致邪魅附身,從而精神萎縮,氣血不周,此時則唯有通過符籙之術以化之。此時道醫之三大因素與手段。但此亦針對尋常之道醫者,而更上乘之道醫,比如鍊氣修真之士,其功底深厚,可以內氣外發,以用於施救者,則是微妙難言。

但此類之人不多見,修至此境界之人,至少已是半仙之體,或者仙佛之身,方才備此功能。比如近代佛門之金山活佛,猶如當年之濟公禪師,隨處拈來即是藥物,可以治病療疾,而道家之李真果真人,亦具備此功能,無需藥物亦可痊癒病體。此是最上乘之法,近代之氣功大師,亦有略具備此功能者,但終究不修上乘,難以精進徹底,故此不宣揚之。求真務實,步步進取,方是修道人之本來。此處略言道醫之梗概,諸君宜努力發揚。

六、術數周易

何為術數?術數即是方術之數,步天推算及自然陰陽之數。道家之人,不能不知術數。術數是以周易為本,而延生出各種推算與預測之方術,用以趨吉避兇。周易本是道家三玄之一,上古伏羲所造八卦,而成天地生成之數。後來孔子述而不作,整理周易,而成為儒家學問之一,但儒家只限於義理之研究。而真正之推算佔卜與象數實踐之理,卻是道家完全繼承下來。

故道家亦有佔驗一派,深明陰陽休咎之學。如鬼谷子,姜太公,張良,諸葛亮,許真君,袁天罡,李淳風,陳摶老祖,鐵冠道人等,皆是道家術數之高人。但術數亦是複雜多端之學,博大精深,唯有擇取而學,專攻而修,方才有望。而世間與道門之盛行者,無外乎,四柱預測,六爻卜筮,風水堪輿,神相風鑑,梅花易數等。以及三式絕學,奇門,六壬,太乙,但精此者甚少。

此是常見術數之學,而道門之內,卻有不少獨特之術數絕學傳承,與世間之法,迥然詭異,名稱亦大不相同,各有千秋。但勿論何種術數,務必需要造詣精專,不然則自誤誤人,後患無窮。術數之宗旨,非是要惑眾鳴世,標新立異,而是需要濟世利人,趨吉避兇,明知吉兇而勸人以修行功德之法改變扭轉吉兇,如此方是術士之本來精神。如此則可自利利它,不徒以名利之驅使而已。故此略言之以為諸君鑑定!

七、道教武術

何為道家武術?道教武術,是道教固有與自成體系之武術系統。道教武術以武當派為主流,除武當而外,則有其他,如華山,崑崙,崆峒,青城,嶗山,閭山等地的武術,雖然自成一家,但都是道門之一體。而今則其它門派多失傳,唯有武當一派盛行至今。但武當本派之中,亦有十二派之分。可謂洋洋大觀。

武當武術,源於道教張三丰祖師,三豐祖師成道以後,教授弟子們修道習武,強身健體,內可以修身養性,外可以禦敵護身。而三豐祖師亦曰:武當武術之宗旨何在?乃是以武入道而已。何謂以武入道?武即是練武強身,要修道,先要強健身心,增強體魄,在如此基礎之上,再修道養德,自然障礙減少,可得大乘。

這是一方面原因,其二,道家武術主張以柔克剛,需要以無為自然清淨之心性而修煉之,無為自然,本是道家修道之宗旨,通過習武清淨身心,自然神氣,日久自然進入清淨無為之先天狀態,而領悟大道無窮之奧妙,自然以武而入道。其三,道家武術練至上乘,不需要窮究畢生之精力,數年之間,則可以技冠群雄,所向披靡,世間再已罕逢敵手,而技擊格鬥之術,則再無須練習,從而直接進入靜養修道之狀態。

者,通過道功之提升,自然神氣深邃,道法高深,無須技擊動作,而只需微毫動念,即可以制強敵於萬一,此時甚需武術何用?所言武術者,只是針對初學者而已,故張三丰祖師曰:希天下英雄皆得延年益壽,而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此言確實在理。延年益壽,即是修道之宗旨與大成,技藝則是末端,非不言技藝,而是早已超出技藝之範圍也。道家武當武術,有拳術,有功法,講求拳功合一,內外雙修,身心並煉。不同於一般世間之武術,世間武術,只求技藝,難以入道,且對身心亦無大益處,道家武術養生養氣,而世俗武術傷身敗氣,老而多病,生命垂危,實可哀哉。即便單以技擊而論,其理論實踐亦是殊異,世間之人好剛強,而道家卻是以柔克剛,借用巧勁,借力用力,四兩撥千斤,猶如庖丁之解牛,妙然天成,何須多餘途徑。今以其內容而分類論之。

武當拳術則有,武當十三式太極拳,武當傳統八十一式九九歸真太極拳,以及武當自然拳三十六式,武當十三太寶真氣運行法,玄門五雷閃電手,五行站樁功,混元一氣功,靜坐修煉三豐祖師金丹大道等。十三式太極,即是三豐祖師原創之技擊拳術,可以強身健身,亦可以防身技擊。而八十一式太極,亦在此基礎之上延生而來。招數多端,變化莫測,迎敵實戰,猶入無人之境。實乃世間之上乘武術。自然拳,乃武當自然派獨特之武術,由徐矮師所創,全是以道家自然之理而應敵變幻,無一定之長勢,因人而異,招招制敵於無防。

十三太寶則是養生卻病之法,其中多呼吸吐納導引之術,強身治病之效果甚佳。五雷閃電手,則是以應付群敵之用,發人傷人於瞬間剎那,而對方則未反應則早傷之也。五行站樁功,乃道家武術之基礎功法,未煉拳腳先站樁,此是必要之手段,亦是養生築氣之方法,不可忽略。混元一氣功則是打坐修真之用。與金丹大道相互輝映,皆屬武當道家之上乘功法。而當年三豐祖師,除創立武當武術而外,還留下大量之金丹秘笈作為後世子孫修道成仙之用,比如大道歌,無根樹,道情詞,玄機直講,玄潭全集,太極內功等。所以言武術者,非極致也,而修真成道,度己度人,方是大丈夫之所為,亦是祖師之期望與所願。望諸子共勉之!

相關焦點

  • 中國道教學院的誕生與發展
    她的誕生標誌著道教界有了自己的高等學府。    這所我國道教史上第一所高等學府,是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支持下,是在全國道教界的關心和協助下,在中國道協原道教知識專修班和進修班的基礎上誕生的。七年來,已培養了一批有信仰、有文化、有品德、守法規的愛國愛教道教人才,受到道教界和社會的好評。
  • 道教的符籙文化
    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有許多關於畫符避災、符水治病的故事和傳說。東漢末張角用符水治病傳太平道,「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除此之外,天師後裔還用所謂「木葉」、「鐵券」等來治病防 災。如第十九代張天師張修用一種木質符籙給人治病並治癒。書符作籙雖然主要是道教法式、齋醮科儀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宗教崇拜性,但其起源、功能、方法和過程都蘊含著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
  • 江西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道緣深遠,道教文化深厚
    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以其《道德經》為修仙境界的主要經典。他們一般以煉丹畫符、服食神藥等為手段,以引氣養生、修煉成仙為目標。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道教既是以中國本土思想為指導,又是在本土上生長出來的宗教,在中國發揮著特殊作用。
  • 西南交通大學【道教儀式】線上課程教學大綱
    2020-2021學年春季學期西南交通大學【道教儀式】在線課程教學大綱【上課時間】2020-2021學年春季學期,每周三第12-13節(20:20-21:55)。六、五世紀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與晉唐五代道教儀式的發展趨向(主講人:吳楊;預習人:待定;日期:4月7日)閱讀文獻:《太真科輯稿》,見大淵忍爾,《太真科とその周邊》,收入氏著,《道教とその經典——道教史の研究  其の二》,頁473-505。
  • 道教修煉文化:「丹道」探秘!
    先秦時期,已成為中國主流文化之一的仙文化與道文化便是這種本能的外在訴求。仙文化期盼人類壽命無限延長,具有超能力,通過尋求並服食不死藥以期達到目的,如著名傳說「嫦娥奔月」。而道文化認為肉體生命終究是有限的,只有宇宙的本源、歸宿和動力「大道」才是不死不生、無始無終的,因此他們追求以各種方法令有限的肉身回歸無限的大道,如廣成子教導黃帝的「守一處和」之說。
  • 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學的文化地位!
    壹作為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曾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在中國文化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常說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之一,更有人以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哲學所關心的問題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
  • 道教文化 —— 疏文
    疏文起源於道教,最早只在道教使用。從廣義來講,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屬於疏文。在書中《道教新論》(龔鵬程)有載:「道教齋醮祭祀的許多儀節,如啟奏、行籙、上表等.所謂上章,系向天地鬼神上奏摺,以文字申訴乞願。」 綜合以上,書上所說的「奏」、「表」、「章」應該皆屬疏文。疏文起源於道教,最早只在道教使用。
  • 道教文化:道教三清指的是什麼?
    道教是中國重要的名族信仰之一,而道教的創始者也一直成為道教最尊崇的尊神。他們一直被稱為道教三清,三清是哲學中「三一」的象徵。三清是開天闢地、歷劫渡神的大神。那麼,道教的三清分別是指哪位大神呢?下面的道教文化為你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道家三清」是指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 雲南道教醫學文化簡述 | 任紅華
    本文試圖從道教醫學和傳統中醫學的關係、道教醫學在雲南的發展情況、善於醫藥的長春派、雲南著名道教醫學人物、雲南近現代活躍的道教醫學氛圍,以及祝由、禁咒、符籙之術和中醫學者對道教文化的研求幾方面來簡述雲南道教醫學文化,權作拋磚之引,希望能有更多學者關注,作出更深層次的研究!
  • 『道教常識』之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文化,已深入進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傳統生活及傳統思維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國民間習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傳統節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驛站中,無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跡。
  • 道教文化就是最純正的中國符號!
    引: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教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尊道貴德、清靜無為、齊同慈愛、抱樸守真等理念不僅對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有著深遠影響,對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問題也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從道教的基本教義中,我們看到最純正的中國符號。
  • 香港圓玄學院陳國超:淺談現代道教的發展路向
    香港圓玄學院董事局副主席陳國超出席並演講,如下為演講實錄:由太上道祖《道德經》成書作為一個開端,道教已然發展了超過二千五百多年。道教的種種信仰精神、教義與實踐,亦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之中傳承至今,其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令道教本身累積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滲透於中國社會各個文化領域之中。
  • 道教文化 | 別再說沒有宗教信仰,你的屬相和道教關係密切
    我國本土宗教——道教,也受到多神崇拜的原始氏族宗教和神話傳說的影響。有「川西第一道觀」美稱的青羊宮就把十二生肖的形象完美融合於整個道觀的造型設計之中。青羊宮內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八卦亭中,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生肖牛能成為道教先師的坐騎,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 理清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思路和政策 促進佛教道教健康發展淨化社會...
    企業以佛教名山名義上市,極易給社會造成中國傳統信仰日益商業化的觀感和印象,影響中華傳統文化的形象,打擊文化自信,腐蝕民族精神。這不僅僅關乎某一宗教自身的健康發展,更關乎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文化涵養和精神高度。因此,佛教界反對企業利用或變相利用佛教資源和精神價值、文化價值、有形資產、無形資產進行資本運作,損害佛教聲譽形象。為此,建議:一、建立相關部門協調聯動機制。
  • 武夷山:兩岸道教文化交流窗口
    武夷山是一座養生名山,它的真山真水是天然的瑰寶,近千年來有許多名道前來此處修身悟道,孕育了武夷山獨一無二的養生文化。道家在武夷山修真的場所遍布全山,最為有名且影響最大的是一曲溪畔的止止庵,它是中國道教南宗祖庭。
  • 郭文平:讓華山道教文化通過「申遺」傳播出去
    中國網道教名山6月19日訊    華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郭文平在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啟動暨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推進會上接受中國網採訪,與住建部相關領導就華山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取得對接,來推動這項工作的進一步深化。
  •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作為世界排名第三的遺產大國,中國進入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大發現時代。三清山的地理大發現,就如19世紀以前,歐洲人根本不知道喜馬拉雅山,到這座世界最高的大山,最終令來自世界的朝聖者熱淚盈眶一樣。激蕩人心的申遺過程最終給三清山帶來了空前大發展的機遇,此時,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展現的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方式。
  • 瓊籍鄉親參訪玉蟾宮感受道教南宗的獨特文化魅力
    (中國臺灣網 楊永青 攝)中國臺灣網7月21日海南安定訊 (記者 楊永青)60餘位在臺瓊籍鄉親於今日參訪了位於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山麓的玉蟾宮,感受道教南宗的獨特文化魅力。玉蟾宮是道教南宗的實際創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的最終歸隱之所。在道教的歷史發展以及推動南宗與時俱進的進程中,玉蟾宮發揮著南宗主道場的作用,所以被稱為「南宗宗壇」。
  • 道教的起源
    第二節中國道教產生的社會基礎是什麼?中國的宗教,其實就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延伸,或者說是中華文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在世界上,任何一種宗教都擺脫不了本土文化的浸染,是本土文化為本土宗教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沒有本土文化的積澱,就不可能產生本土宗教。
  • 道教,作為我國的土生土長宗教,到底是什麼原因限制了發展?
    可是為什麼發展到現在完全不及佛教和基督教呢?我覺得一種是因為道教本身派系太多,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也正因為道教從前的興盛才會導致現在這個樣子。就跟現在的漢傳佛教一樣,發展越大,騙子就會越多。再加上道教形象比較符合封建迷信,不適合社會主義。道教推崇自修。也可能正因自律自律,所以才清高,噱噱頭噱頭發展。都是個成一派。不過這也比較像漢民族,不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