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節日習俗

2021-02-07 閬嬛收錄


閱讀前,請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閬嬛收錄」,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完全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民間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習俗,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休閒娛樂觀念的改變,一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被逐漸邊緣化,節日氛圍也日趨淡化。為豐富閬中歷史文化及民俗文化內容,筆者試將編纂《南充市志民俗》時所收資料整理成篇,簡述傳統節日、現代節日和部分外來節日,以饗讀者。


一、傳統節日


    春節古稱「元旦」、「新年」,民間稱為「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最具傳統特色的節日。遠古時就有正月初一慶祝元旦、新年的習俗,只是元旦的日期不盡相同,夏代以一月為正月,商代以十二月為正月,周代又以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令全國以農曆十月為正月。西漢太初元年,落下閎等創「太初曆」後,始定農曆一月為正月,正月初一為元旦,一直沿至清末。民國元年,定春、夏、秋、冬四節,正月初一為春節,陽曆1月1日為元旦、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並正式規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陽曆1月1日為元旦。


    舊時,一到臘月便開始準備過年了。各家各戶打掃揚塵,換洗被褥,縫新衣,做新鞋,醃製臘肉,磨麵碾米,忙於籌辦年貨。無豬可殺的貧苦家庭,也想盡辦法使過年時有點肉吃,故農村有「紅蘿蔔,蜜蜜甜,看到看到要過年;娃兒想吃肉,老子莫得錢」的民謠。臘月十六起,官府衙門封印,稱為:「倒衙」。民國20年改為一年中最後一個「牙祭」日「倒衙」,故稱這天為「倒牙」。這一天,僱工、學徒、管帳先生均結清工資回家過年;一切債務也於這天起討還結算。臘月二十三「祭灶」後,各店鋪、作坊開始封鬥掛秤,停工歇業;各家貼春聯、掛年畫、懸彩燈,年節氣氛愈濃。


    臘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為歲末,俗稱除夕、「大年三十」,也有稱「三十夜」的,民間尤為看重。這天,家人務必團圓,出門在外者儘可能趕回家裡與親人相聚。若無法回家團圓,家人均引以為憾。中午(也有晚上的),各家吃團年飯,菜餚豐盛,必有雞、魚(諧音「吉」、「餘」)和豬頭肉及豬尾(喻事有始有終),習慣慢吃、慢飲,有的至夜方休,故稱「年夜飯」。歲末辭年,各地均有祭神、祭祖的習俗,上午、中午或下午,時間各異。除夕夜,晚輩給長輩辭歲(作輯磕頭),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合家圍火取暖、敘舊話新、老少共娛、伴燈不眠,稱為「守歲」。子夜(零時)「出天行」,亦稱「發天燭」,城鄉、四鄰鞭炮齊鳴「接新年」。


    正月初一,俗稱「大年初一」,講究早起、早吃飯。早飯各地習俗不同,大都吃湯元或麵條(取合家團圓或招財進寶、幸福綿長或風調雨順之意),也有吃乾飯、大餃的。早飯後,人們衣帽一新,或赴場鎮、寺廟遊玩,或三五成群擺龍門陣,或打鞦韆、踢鍵子,或相邀近鄰打牌、下棋。凡遇見親友、熟人,均互道「恭賀新年」等語。正月初二起,親友之間送往迎來,互相拜年。小孩及新婚夫婦到親友家拜年的,親友必送拜年錢。一般民眾從正月初二到十五,都是遊樂休閒的日子。年期排有動物和人的吉日,即「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九龍、十虎」,故有正月初七「人過年」的習俗。
    

    解放後,國家法定春節放假3天,但各地大都從臘月二十九即開始放假,假期延續至正月初七或初十不等。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一度只放假一天,正月初二即要求農民出工幹活,機關幹部參加義務勞動,稱之為過「革命化春節」,幹部群眾極為不滿。其後,逐漸恢復春節傳統習慣。節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辦年貨習俗不變。在外工作、打工、上學的也多返家過春節,以至形成「春運」高潮;各地黨、政和機關企事業單位舉行各種形式的茶話會、團拜會,慰問老紅軍、老幹部、軍烈屬和貧困家庭;駐軍與地方開展擁政愛民、擁軍優屬活動;城鄉各處張燈結彩,彩旗飄揚。大年三十吃團年飯、發壓歲錢、放鞭炮等習俗依舊。除夕夜,家人齊聚一堂,辭舊迎新。1985年後,隨著電視的普及,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更是引人入勝,歡聲笑語,溢於戶外。午夜十二點,新年鐘聲敲響時,室外鞭炮聲此起彼伏,焰花齊放,天空色彩絢麗,光亮如晝。正月初一起,多組織大型街遊活動。人們看文藝表演、賀年、遊玩、聚餐、走親訪友,到處呈現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名「上元節」,也有稱「燈節」、「燈會節」的,還有稱「大年」、「小年」的。正月十五道教稱「上元」,夜謂之宵,故名元宵。東漢永平年間,明帝劉莊提倡佛教,於上元夜舉行祭神大典,宮廷、寺院「燃燈表佛」?同時令士族百姓一律掛燈。此後,這一佛教禮儀逐漸演變成民間節日,每年上元夜張燈結彩,故稱燈節。唐代以後,歷代皇帝大都下達元宵節觀燈的詔書。張燈時間不等,多為一至五天。明代朱元璋規定正月初八開始張燈,至十七日晚落燈,燈期長達十天。由此,元宵節賞燈成為歷代相沿的習俗。


    清代和民國時期,縣城和一些場鎮多於元宵節期間舉辦燈會。正月十三至十五街頭都有獅子、龍燈、旱船、連宵、高曉等列隊表演。一些獅子、龍燈還向各商號、民戶拜年,富戶均封發「年禮」,一般民戶則放喜錢作小禮。出「禮」重者,獅子、龍燈即在其門前或院中表演一番。正月十五晚尤為熱鬧,滿街燈火通明,鑼鼓聲聲,爆竹陣陣,各種表演隊伍均上街巡遊。要火龍者頭戴竹籤,裸身赤腳,只穿短褲,舞龍遊街,兩側圍觀的一些人手持焰火筒,向耍龍者噴放焰花。火龍翻滾,焰花四濺,眾人喝彩。最後,表演隊伍齊聚空曠之地,數十條火龍翻騰起舞,上百支煙花筒火花飛濺,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煙火架」燃放五彩繽紛的煙火圖案,鬧元宵至此結束。正月十五晚,普遍習慣吃元宵(湯圓);也有吃最後一頓年飯的習慣,稱為「送年」,表示春節至此過完。正月十六有遊山的習俗,據說此日遊山,可去百病,故稱「遊百病」。


    解放後,元宵節期間多舉行舞獅、龍燈、車燈、秧歌、腰鼓等上街表演。1966年後,街頭表演活動停止。1977年後,逐漸恢復街頭活動,部分年份組織「燈展」和廣場文藝演出。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1995年後,城區相繼實施「亮麗工程」,每逢元宵節,除機關、單位、居民戶掛宮燈、紅燈籠外,各城區高大建築物和商業店鋪均開放霓虹燈、電子禮花燈、電子聲控燈、射燈等現代化燈飾、燈具。街頭活動除獅子、龍燈、車燈、旱船等傳統形式外,各學校、機關、單位多組織鼓號隊、舞蹈隊、模特隊、彩旗隊,並配以地方名特產品的廣告宣傳。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至今未變。


    清明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為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作為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業生產進入春耕大忙季節;而清明節則是民間的祭祖日。清明祭祖掃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唐開元年間,玄宗李隆基下令將清明掃墓「編入五禮,永定為式」,正式立為制度。宋代,規定清明節「太學」放假兩天,「武學」放假一天,以便師生回家掃墓。


    清代和民國時期,每逢清明節,民眾均帶上香燭祭品及紙紮墳標到親人墓地祭祀,俗稱「上墳」、「掛墳」。家族宗祠多舉辦「清明會」,在祖先墳地聚會祭拜後進餐。有的在清明前十日內祭祖掃墓,在清明後十日內為無後的亡親亡友掃墓,故有「有兒有女前十天,無兒無女後十天」之說。


    解放後,宗族組織消失,停辦清明會,祭祖、上墳活動減少。1978年後,掃墓、上墳習俗逐漸恢復。每逢清明節,人們多攜帶香燭、鞭炮,到親人墓地燒紙祭祀。機關單位、學校於清明節組織祭掃烈士墓、敬獻花圈等活動。城鎮職工、學生常選擇好天氣到郊外遊玩並聚餐,稱為「春遊」。


    「端陽節」,歷史上曾稱端五節、重午節、天長節、五月節、龍船節、解粽節、粽包節、浴蘭節、地臘節等等。端午節的由來說法不一,其起源達十種之多,其中之一是紀念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由於屈原愛國精神及詩詞的深刻影響,秦漢以後,屈原一說由楚地傳播全國,逐漸為全國民眾所公認,其節日習俗也融合了南方、北方及全國各地的風俗。


    舊時,每年端午節、民眾家家於門枋或房門兩側懸掛葛蒲、陳艾,以驅邪除穢;用葛蒲、艾葉、八角楓葉等熬水洗澡,以防皮膚病;還有的地方為小孩佩帶「靈符」,以避邪崇;正午時刻,傳說五瘟下界,家家關門以避。中午習慣吃粽子、餈粑、包子、糯米,飲雄黃酒,並將杯中沉澱的雄黃抹在小兒額心、肚臍、耳心等處,還在床下、屋角和房屋四周灑雄黃酒,以避蟲、毒。新婚夫婦給嶽父母「送節」,稱為「拜端陽」。嶽父母回送草帽或傘扇。嘉陵江邊常舉行龍舟競賽,俗稱「划龍船」。每逢龍舟賽,江兩岸人山人海,江中彩船四泊。參賽龍舟前有指揮1人,中有鼓手1人,兩側為橈手10餘人。一聲炮響,群舟競發,每船指揮揮小旗領喊號子,鼓手咚咚擊鼓,橈手隨著號子和鼓聲節奏奮力而劃,江邊觀眾吶喊助陣,歡聲雷動,至領先的龍舟奪標為止。龍舟賽結束後,多舉行搶鴨子活動。


    解放後,端午節仍為民間重視的傳統節日,掛葛蒲、陳艾,吃粽子的習俗沿襲不變,喝雄黃酒者漸少,掛靈符、避瘟神已經革除。部分年份仍舉行龍舟競賽活動。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多開展橫遊嘉陵江和民兵、駐軍武裝泅渡活動,同時進行龍舟競賽。2000年和2001年,閬中連續舉辦兩屆龍舟旅遊節。

 

    月半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孟蘭盆會」,民間稱為「七月半」,也稱「鬼節」。俗傳此日「冥府開禁,鬼魂過年」,鬼魂均回各家與家人相聚,故有「七月半,鬼亂竄」之說。南北朝時,民間已有七月半追祭祖先亡靈的習俗,唐宋時盛行。清代,中元節祭掃活動比清明更盛。民國時期,七月半祭祀活動沿襲不變。各家設酒饌,燒袱紙祭奠祖先亡人。袱紙封面上寫收受人的班輩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紙者的姓名及時間等。富裕人家從七月十五日起連日辦酒席,焚香祭祖,七月十七日下午焚燒紙錢和冥包。還有在江邊、路邊燒紙錢飭響「孤魂野鬼」的。佛教寺廟還舉辦孟蘭盆會,城隍廟做道場,以超度亡魂。


    解放後,破除封建迷信,七月半祭祖、祭鬼的禮儀逐漸淡化,僅個別地方存在燒紙錢的現象。1995年後,七月半燒紙錢的逐漸增多,民眾多帶香燭,於戶外隨便選一避靜處,焚香化紙祭奠祖先及亡人。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民間多稱「八月十五」。「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那時,每逢中秋夜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漢代沿襲成俗,不過時間是在立秋之日。魏晉時始有八月十五登臺賞月之舉,唐代相沿成俗。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有祭月、拜月、賞月等習俗。南宋時,開始出現月餅,但只是一種食品,與中秋節沒有聯繫。明代,祭月習俗盛行,中秋祭月除香燭果品外,月餅成為主要供品,民眾還以各色月餅互相贈送,取其團圓和吉慶祝願之意。此後,中秋節吃月餅成為相沿不變的習俗。


    清代和民國時期,中秋節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和燒「香油」、「偷瓜」、「送瓜」等習俗。八月十五中午,民間大都辦酒席並吃餈粑和月餅。入夜,家家備果品、月餅、餈粑設案祭月,然後家人團聚賞月,吃月餅。有的地方人們還選大柚一個,遍插細香,由小兒抬著巡遊,然後點燃細香,掛於樹上或高杆上,也稱為祭月。還有些地方婚後無子之家,於中秋夜偷摘他人冬瓜、南瓜,或親友偷摘後用紅綾包裹(也有不包裹的),由兩小兒提燈引路,另兩小兒抬送其家放於床上。此俗以破瓜得籽而寓得子。也有用泥捏小人兩個,以紅綾包裹,由兩小兒送至無子之家,置於床上,稱為「送子」。


    解放後,中秋節家人團聚,吃月餅、餈粑、賞月的習俗相沿不變,焚香、祭月和「偷瓜」、「送瓜」、「送子」的習俗逐漸消失。1980年後,每逢中秋節,政協和統戰、對臺等部門多舉辦民主人士,去港、澳、臺人員親屬茶話會,暢談形勢,寄託對港、澳、臺同胞及親友的思念。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大都採購月餅,分送離退休人員,分發單位職工。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重陽」名稱,來源於古人對數字的認識。《易經》謂:「以陽爻為九」。九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兩陽相重為「重陽」。農曆一年中有多個重陽日,而九月初九是兩個最大的陽數相重,故稱「重陽」日。按《易經》對天地萬物認識的樸素辯證觀,物極必反,九既為數之終,陽之極,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變化。九月初九,兩個最高的陽數重合,即意味著一年中的陽氣將終,暑熱將過,秋涼將至。古時,人們對重陽日特別重視,多視為吉日。漢代,始以重陽日為節,並逐漸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食糕、佩茱萸等習俗。清代和民國時期,民眾多於重陽節登山秋遊觀景和賞菊。民眾習於當日用糯米做醪糟和烤燒酒,說這天做的糟醪,烤的燒酒味純香甜,久不變味。


    解放後,「重陽登高」一度廢棄。1979年後,秋遊和重陽登山活動逐漸恢復。1982年,第36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定,要求各成員國在各自國家設置「老年日」。1986年,根據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的建議,中國政府決定每年農曆9月9日為「中國老年節」。此後,每年九月初九,既是傳統的重陽節,又是老年節,多舉辦菊展、書畫展,召開離退休老同志座談會、茶話會,有時還組織文藝演出。各機關、單位和團體多組織職工到郊外風景區登山娛樂。


    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遠古時期,人們往往在冬季獵獲禽獸祭祀百神和祖先,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為「冬祀」。古代,「獵」、「臘」為同一個字,故後世將獵禽獸的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這一時段的祭祀活動稱為「臘祭」。後來,臘月初八被選定為臘祭的日子,南北朝時,始將臘月初八定為「臘八節」。臘八節的主要活動是供奉天帝,祭祀神靈、祭奠祖先、祭鬼禳災等。傳說頭撞不周山的共工氏的兒子死於冬至,死後變成撒布瘟疫的鬼。這個瘟疫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民間有冬至食用「赤豆粥」的習俗。後來佛教傳入,傳說農曆十二月初八為釋迦牟尼得道成佛之日,各佛寺用香米及雜糧煮「五味粥」供佛。此後,民間食「赤豆粥」和佛教的「五味粥」習俗逐漸融合,迷信和宗教成份也日趨淡化,以至成為民間臘八節的習慣飲食,即「臘八粥」,俗稱「臘八飯」。清代,宮廷亦煮臘八粥奉獻皇帝,分賜朝臣和喇嘛。民國時期,臘八節習俗僅存吃臘八粥,其它祭祀活動大都廢棄。


    解放後,每逢臘八節,民間仍喜吃臘八飯,多用白米、糯米、豆類、花生、臘肉顆等熬成,大都習慣湊夠八樣。臘八飯雖不如上好的酒席,但每年臘八節吃上一頓臘八飯,卻別有一番風味。


二、現代節日

 

    元旦節  遠古時期,人們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元」含有第一和開始之意,即一年之始;「旦」,是太陽從地面開始升起,太陽為「日」,地平線像「一」,「日」和「一」組成象形字「旦」。元旦即是一年的首日,此俗一直沿襲至清末。民國元年,始定陽曆1月1日為元旦。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規定陽曆1月1日為元旦節,全國放假一天。


    婦女節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又稱「國際婦女節」、「三八節」,習慣稱為「三八」婦女節。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為爭取自由平等,舉行規模浩大的罷工和示威遊行,得到廣大勞動婦女的響應。1910年8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上,主持會議的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蔡特金建議,以每年3月8日為世界婦女的節日,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擁護。民國時期,確定3月8日為「婦女國際運動日」。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於廣州召開第一次群眾性的「三八」紀念大會。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


    植樹節  古代,即有清明植樹的習俗,故有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的。1915年,國民政府規定每年清明為植樹節。因孫中山先生提倡植樹,1929年又將孫中山逝世紀念日3月12日定為植樹節。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中國植樹節。


    勞動節  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俗稱「五一」勞動節。1886年5月1日,美國各地爆發總同盟大罷工,迫使資本家接受了工人實行八小時工作制的要求。1889年7月,恩格斯領導的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代表大會,決定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1921年,中國工人舉行第一次「五一」紀念活動。此後,在國民黨統治區,每年「五·一」節的紀念活動,大都遭到破壞和鎮壓。


    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規定,每年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全國放假一天。2000年後,「五·一」勞動節假期延長至3天,加之周五工作制的實施,一般均放假5天。人們多進行休閒娛樂或外出旅遊。各風景旅遊區多出現「五·一黃金周」的現象。


    青年節  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方面的列強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強迫戰勝國之一的中國代表承認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和其它喪權辱國的條件,決定由日本接管德國侵佔中國山東省的各種特權。消息傳到國內後,立即激起廣大人民的憤怒。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發動大規模的遊行示威,並很快擴大到全國,形成一次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即「五·四」運動。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兒童節  1931年起,根據中華慈幼協會的建議,以4月4日為兒童節。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的理事會上,決定以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把中國兒童節與國際兒童節統一起來,以6月1日為兒童節,人學少年兒童放假一天。


    建黨節  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提出以7月1日為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1941年6月,中共中央《關於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四周年紀念指示》,第一次以文件形式作出紀念「七·一」的指示。從此,7月1日,成為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即「建黨節」。


    建軍節  8月1日為建軍節,習稱「八.一」建軍節。1927年,蔣介石、江精衛先後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根據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的決定,8月1日由周恩來、賀龍、葉挺等領導,北伐軍三萬餘人於江西省南昌舉行武裝起義,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鬥爭,從此建立了中國人民的革命軍隊。1933年7月,中華工農民主共和國政府決定,以8月1日為建軍節。


    教師節1913年5月,教育家邵爽秋、程其保等人倡議以每年6月6日為教師節並呈請政府批准。當年6月6日,南京中央大學舉行第一次慶祝教師節儀式。193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以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孔子誕辰紀念日為教師節,並頒布《教師節紀念暫行辦法》,但未被廣大教師所接受。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全國教育工會商定,將教師節與「五·一」勞動節合併一起,表明中國教師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但實際效果很不理想。1985年1月25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關於教師節的決定》。從當年起,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


    國慶節  民國時期,以10月10日為中華民國國慶日,稱為「雙十節」。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當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一致通過全國政協的建議,確定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全國放假二天。2000年後,國慶節放假延至3天,加之周五工作制的實施,各地均將星期六和星期日與國慶假期合併安排,使放假時間長達5天。人們多於國慶期間開展各種休閒娛樂活動或外出旅遊,國慶節由慶祝性節日逐漸演變為休閒娛樂性節日。


三、外來節日


    情人節  2月14日為情人節,起源於公元3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後演變為歐美和大洋洲一些國家的民間節日。情人節的來歷眾說紛壇。一說羅馬帝國有一聖教徒瓦倫丁,因反抗羅馬統治者對基督徒的迫害而入獄。他在獄中得到典獄長女兒的悉心照顧,兩人建立了感情。但瓦倫丁並未倖免於難,於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臨刑前,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和一片情懷。後來,基督教徒為紀念瓦倫丁,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二說是瓦倫丁違背皇帝旨意,秘密為青年人舉行婚禮,遭監禁而死,死後成為情人們的「守護神」,情人節是為緬懷他而立。還有一說是起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為紀念牧神盧珀庫斯,每年2月14日舉行遊行和舞會,每個男子都可以從「籤筒」裡抽出寫有某少女名字的籤片,被抽中的姑娘就成為他的情人,故稱這天為情人節。


    1995年後,市內一些人逐漸流行過情人節。這一天,情侶們約會相聚並向對方贈送紀念品,以物喻情,以情動人。還有的以手機簡訊互致問候和祝福。


    母親節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為母親節。母親節最先是由美國一個叫安娜·M·賈維斯的小學教師提議,後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向全國正式宣布的。母親節的主題是孝敬母親,頌揚無私的母愛,後為西方國家普遍接受,並在中國流行。


    1995年後,市內中、小學學生中首先興起母親節習俗。學生們多以贈送禮品、打電話、發簡訊、點歌和幫做家務等形式表達對母親的尊敬和愛。2000年後,一些家庭也於母親節讓母親休息一天,給母親購買衣物或送其它禮物,並全家聚餐。


    聖誕節  12月25日為聖誕節。聖誕節本來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由於人們格外重視,逐漸成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西方國家聖誕節慶祝活動十分隆重、熱烈,可以和新年相提並論,後來逐漸被東方教會所承認。


    明末至清光緒年間,天主教、基督教徒先後傳入。每逢聖誕節,各教會舉行慶祝活動,如進行聖誕禮拜彌撒,演唱聖誕頌歌,演唱聖詩等。1995年後,聖誕節習俗逐漸向民間擴散。一些賓館、酒店、商店和家庭,在門前或屋內放置用松柏樹枝紮成、上掛彩燈的聖誕樹,貼「聖誕老人」畫像,服務人員戴「聖誕帽」。2000年後,聖誕節前幾天,商店便有「聖誕樹」出售,一些賓館、酒店、店鋪置「聖誕樹」、貼畫像、安彩燈、懸氣球,開始營造節日氣氛。聖誕節夜,鞭炮齊鳴,按聖誕老人給孩子們送禮物的習俗,一些店主派人從樓上拋撒糧塊、玩具、氣球和聖誕帽等,樓下孩子們成群接隊,爭先檢搶禮物,熱鬧一時。有的家長待孩子入睡後,將禮物裝在孩子的口袋或掛於床頭。第二天早上孩子醒來,以為是聖誕老人送的禮物。

 

來源丨《名城研究》2005年卷  總第6期

作者丨王國成

編輯丨易宣

投稿丨請加微信yhrs5555


掃描二維碼

關注【閬嬛收錄】

微信號 : yhrs5555



相關焦點

  • 這些端午節的民風民俗、節慶美食,你都知道多少呢?
    端午節端午節:中華民族傳統且古老的節日之一,流傳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時至今日的端午節依然是民間非常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端午節,民間都會有非常隆重的節日慶典和各式各樣的節慶美食,不僅是慶祝端午節的一種方式,更是端午節民間風俗文化的一種傳承。
  • 閩南民風民俗中的衣食住行4大禁忌
    閩南民風民俗中的衣食住行4大禁忌閩南風俗中衣的禁忌: 友人或友人親屬喪事,不能穿紅的、花的或色彩豔麗的衣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 忌衣服晾乾後未擺好就直接穿著。 忌反穿衣。閩南民風民俗中食的禁忌:到漁人之家作客,吃飯時則忌將盤中魚翻過來。 忌祝壽時用筷子夾斷線面。 過年過節蒸糕、發餜時,忌諱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點點,大聲說話或猜測「發」與「不發」。 孕婦忌吃薑、吃蟹、吃兔。 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中。 小孩子在吃飯時或開飯前忌以筷子敲碗。
  • 雷州茂德公冬至長街宴,不僅是民風民俗,更一種敬老優良傳統!
    雷州茂德公冬至長街宴,不僅是民風民俗,更一種敬老優良傳統!茂德公鼓城是一座仿古雷州城樓的建築物,是雷籍陳宇先生投資所建,是雷州一處「網紅」旅遊打卡的景點!在茂德公豉城旁還開發有房地產,樟樹灣大酒店,夢幻藍色海洋王國兒童樂園等。
  • 七夕乞巧節·石家莊民風民俗
    #城市集結令#七夕乞巧節·石家莊民風民俗七夕乞巧節在石家莊地區並不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之所以向大家介紹,是筆者本人特別看重這一傳統節日。作為一名女孩,在懵懂懷春之時,就嚮往著那些美好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是中國四大經典愛情故事之一,從小就聽著這個故事長大。
  •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習作《民風民俗》寫作指導+範文+圖文解讀
    摔倒得人很快調整了一下,又站了起來,重整旗鼓,抱著』比賽第一,重在參與」的心態,又衝刺向了終點……   最後的結果,我並沒有在意,只是默默覺得,這不一樣的民風民俗,帶個大家的並不只是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有那一份難得的快樂。  簡單評語:這篇文章通過自己的真實經歷,由「民風民俗」中汲取了生活的力量,得出了微笑面對生活的認識。
  •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口語交際習作二:民風民俗及回顧•拓展二(教學視頻)
    摔倒得人很快調整了一下,又站了起來,重整旗鼓,抱著』比賽第一,重在參與」的心態,又衝刺向了終點……   最後的結果,我並沒有在意,只是默默覺得,這不一樣的民風民俗,帶個大家的並不只是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有那一份難得的快樂。  簡單評語:這篇文章通過自己的真實經歷,由「民風民俗」中汲取了生活的力量,得出了微笑面對生活的認識。
  • 廣西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三月三節日習俗、由來簡介
    「三月三」即將到來(2018廣西三月三放假時間安排),說到「三月三」習俗,對歌、吃五色糯米飯已被大夥熟知,可你還知道在這個節日有哪些有趣的節日習俗嗎?廣西各地過「三月三」的方式是怎樣的?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廣西民俗專家,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
  • 同學們主題班會現在開始|「我們的節日·端午」
    西安網訊(記者 解菲)長安區各中小學積極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通過主題班(隊)會,詩歌朗誦、繪製手抄報、製作紀念品等形式,幫助中小學生了解節日文化傳統,讓中小學生在主題鮮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感受民俗民風,體驗生活情趣,傳承愛國精神,弘揚傳統文化,展現新時代傳統節日新氣象
  • 古代女子的狂歡日:元宵節,從民風民俗看女子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有著許許多多的傳統慶典節日,元宵節也是其中之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花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是人們的傳統習俗之一。在元宵節的夜晚,人們往往在夜晚放花燈,同家人朋友一起觀看花燈展,通宵達旦。
  • 上元節:鮮為人知的古代節日,不為人知的古代習俗
    也許當我們提及上元節時大家很少會有人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節日,可是當我提到元宵節時,大家一定會脫口而出:這不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嗎!其實上元節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只不過上元節更加古老一些罷了,那麼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習俗呢?
  • 福州舉辦端午民俗文化節 再現兩岸共同端午習俗
    記者劉可耕攝  中新網福州5月30日電 (記者 劉可耕)「春花半落坊巷中,初夏端陽映徑紅……」30日,80歲高齡的福州百六峰詩社社長陳明安在福州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中,率領20位身著漢服的孩童用福州方言齊聲誦讀端午主題詩詞。  當天,恰逢端午佳節。以「品粽懷古過端午·樂享佳節返童真」為主題的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在福州三坊七巷舉辦。
  • 繼承先祖古老民風的民族,擁有怪誕的結婚習俗,卻幾乎被世人遺忘
    導語:繼承了先祖古老民風的民族,擁有「怪誕」的結婚習俗,卻幾乎被世人遺忘中國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特別是近幾年中國的經濟、科技都在迅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一些人就喜歡到國內的各個地方看看中國的大好河山。
  • 淺談:節日民俗與古代戲曲文化的傳播
    觀賞取樂的習俗限制了自娛性活動的開展,但對只需要觀眾介入感情,而不需要他們直接參與表演的戲劇活動來說,又正是一件好事。鼓樂喧天,色彩絢爛,載歌載舞的戲曲演出,正切合渴望熱鬧的心理和觀賞取樂的習慣。戲曲演出妝點節日,節日伴隨著戲曲活動,成為我國節日民俗和遊藝民俗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
  • 青島市北區延安路街道開展「我們的節日·七夕」系列民俗文化活動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5日訊 為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七夕節」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青島市北區延安路街道在「七夕節」來臨之際,舉辦了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動,與轄區居民們過一個有意義的「七夕節」。
  • 盤點各地春分節氣民俗民風
    春分時節民間有很多傳統習慣,下面一起來看看春分節氣民俗民風盤點。  春分吃什麼傳統食物  驢打滾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春分得吃驢打滾,以求避邪祈福。春分節氣氣候溫和,陽光明媚,應適當進食糯米、紅棗等來調節身體機能的平衡,適應節氣變化  春菜  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
  • 佛教與中國民俗,我們常見的這幾個節日原來是從佛教來的
    另一方面古人固有的祖先祟拜、巫術迷信也夾雜於民俗之中。可以說佛教信仰和民俗之間相互影響,魏晉以後,民俗之風大變,「家家觀世音,處處彌陀佛」這不能不說佛教對民俗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也是相當巨大的。在佛教對民俗的影響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佛教節目對民俗的作用。佛教的兩個最大的節目是四月初八的佛誕日和七月十五的僧自恣日。
  • 傣族園幹欄式建築,民風民俗,質樸淳樸
    寨門迎賓:在園內的迎賓廣場,每天都有100人的傣家小卜哨給遊客跳迎賓舞,唱祝辭、灑水祝福,歡迎遊客的到來,使遊客充分感受傣家人的熱情,質樸和淳樸的民風民俗。傣族村寨參觀:欣賞亞熱帶傳家庭院風情,觀賞品種眾多的熱帶水果及傣家幹欄式建築。
  • 昆明市"我們的節日·春節"暨"民俗鬧新春"系列活動啟動
    人民網昆明1月10日電  (木勝玉)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萬家團圓、共享天倫的美好時光。1月9日上午,昆明市五華區黑林鋪街道西城時代小區廣場人頭攢動、張燈結彩、歌舞風揚,昆明市「我們的節日·春節」暨第七屆「民俗鬧新春」系列活動在此舉行啟動儀式,旨在讓幹部群眾度過一個歡樂、祥和、愉悅的節日。
  • 毛南族傳統訂婚習俗,哈尼族的各種節日,高山族傳統豐年祭
    中國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傳統習俗,下面給介紹一下毛南族、哈尼族與高山族的奇葩民俗。一、毛南族傳統婚俗毛南族盛行早婚甚至有未出生便由雙方父母定,一般是在六七歲便由雙方父母合命,如不相剋,便通過媒人到男女雙方說定婚禮、陪嫁數目。
  •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到文明社會中的情感寄託,歷經幾千年發展、完善與成熟之後,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與思想寓意早已融入國人基因。從古至今形成的傳統節日數量高達幾百個,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傳統節日」之外。清明節、寒食節、七夕節、重陽節、冬至節等,也都具有非常濃鬱的中國民俗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