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獸神銅環
哈薩克族婦女製作氈房彩帶場景
尖頭馬鞍
編制皮囊
古代牛皮靴
哈薩克族氈房
民俗文化展中的哈薩克族狩獵文化圖片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七月,主題為「草原牧歌」的哈薩克民俗文化展在敦煌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作為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博物館與敦煌博物館的館際交流活動,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展覽中,那一件件文物、民俗展品和文化遺址圖片讓參觀者領略到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
文物中的歷史
在「草原牧歌」——哈薩克民俗文化展中,有很多關於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民俗等文物展品,它們逼真地再現了哈薩克族的歷史淵源和生活場景,讓人們進一步了解到哈薩克族的傳統文化。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是甘肅省唯一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國三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之一。
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12個民族,總人口1.06萬人,其中哈薩克族3100多人,佔總人口的31%。
阿爾金山西麓,重巒疊嶂,溝壑縱橫,有片片水草豐美的牧場,也有浩瀚的沙漠和空曠寂寞的戈壁。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經有古老的遊牧民族遊移住牧,徵戰割據,繁衍生息。據有關史料記載,先後居住過羌人、月氏、烏孫、匈奴、吐蕃、回紇等部落氏族。哈薩克族人原居新疆阿勒泰、巴裡坤等地。20世紀30年代末期,有一部分人分批離開新疆進入甘肅,輾轉遊牧於甘、青、新三省(區)交界之處,歷經十餘年悽風苦雨,漂泊流浪。新中國成立後,才定居於阿爾金山下的阿克塞一代,形成了「甘肅哈薩克族」。
關於哈薩克族的族源,哈薩克族民間有一個傳說:在遙遠的古代,有一位名叫卡勒恰哈徳爾的年輕首領,在一次戰爭中身負重傷,昏倒在沙場上。這時草原上飛來一隻美麗漂亮的白天鵝,化身為一位姑娘,她把他帶到了蔚藍的湖邊。這位勇敢的首領漸漸復甦,傷勢痊癒。隨後勇士將姑娘帶到阿吾勒,並將姑娘由天鵝化身的事跡告訴人們,鄉親們親眼目睹姑娘的美貌,讚嘆不已,並相信了姑娘由天鵝化身的故事。這位美麗的姑娘被人們命名為kazak,與「哈薩克」諧音,後來,美女與勇士相親相愛,生下三個男孩,這三個兒子成為哈薩克族的大、中、小玉茲等。當然,這是浪漫動人的傳說。其實,哈薩克族在歷史上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哈薩克族的重要祖先是《史記》《漢書》上記載的烏孫、康居、奄蔡,同時原在哈薩克草原的塞種(又稱薩迦、西徐亞人)、月氏,進入哈薩克草原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等族,也或多或少地先後融入了哈薩克族,從而形成了中亞的一個重要民族。孕育這個民族的大地是廣袤而神秘的哈薩克草原。哈薩克草原的地域是從祁連山西部沿天山北麓、阿爾泰山向西直至裏海、伏爾加河;南及錫爾河、鹹海及阿姆河以北一部分地區,以及額爾齊斯河一帶。正是中國古書上說的「西域」。
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哈薩克三大古老部落聯盟。
烏孫,戰國時居瓜州、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60年被月氏擊敗,遠遷伊犁河一帶。後來月氏人被匈奴擊敗,遷徙到伊犁河谷。烏孫人為報復月氏人殺烏孫王之仇,擊敗了在那裡遊牧的月氏人,大部分月氏人西遷。原來的塞種和殘餘的月氏人融入烏孫部落。當時的烏孫國有「戶十二萬、口六十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成為西域地區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
康居,原遊牧於河西走廊,在月氏人的脅迫下,遷往哈薩克草原,居牧於巴爾喀什湖以西至鹹海間及錫爾河以北的草原,有「戶兩萬、口六十萬、勝兵兩萬」。
奄蔡,遊牧於鹹海與裏海間的草原,有兵十餘萬,人口約五十萬,「與康居同俗」。
三部族合計約170萬人以上,均為突厥語系。秦漢時,哈薩克族的先祖就分布於哈薩克草原,為中亞「大國」。
漢武帝派張騫兩次通西域,均到烏孫,「烏孫發驛送騫,與烏孫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報謝……」張騫「鑿空」溝通了漢廷與西亞、中亞的聯繫,「絲綢之路」聯結暢通,意義深遠。
文物中的文化密碼
在展覽中,還有許多與哈薩克族有關的民俗文物,它們生動地描述了哈薩克民族的生活軌跡和文化特色。這些帶給人們的不僅是一種回味,還是一種認識和體驗。
關於衣:哈薩克族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哈薩克族服飾系在古代烏孫、匈奴、塞種、克烈等古代民族或部落服飾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而成。哈薩克族服飾選料考究,剪裁合理,色澤豔麗,種類繁多,顏色中包含著吉祥、祝福的意蘊。縫製、刺繡及飾品的精細加工等方面也都體現出鮮明的哈薩克民族特色。
哈薩克人自古以畜牧業為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為適應遊牧遷居需要和山區草原的氣候,其服飾多以獸皮、牲畜皮毛及各種布料手工製作而成。
仔細觀察哈薩克族服飾,別有一番風情。隨著時代變遷,如今哈薩克民族的服飾無論質料、式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棉布、綢緞、呢料、條絨布和西式外衣、花裙等越來越普遍。雖然著裝上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但是哈薩克族的人們依然對傳統服飾情有獨鍾。
關於食:哈薩克族的吃、穿、住、行都有濃厚的遊牧生活特點。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奶類和肉類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平時也吃麵食。奶茶是牧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奶茶,在哈薩克族牧民中,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牧民多飲磚茶和茯茶。牛、羊奶除了煮奶茶、喝鮮奶之外,還可以製成各種奶製品和飲品,如奶油、奶豆腐、奶疙瘩、奶皮、酸奶、幹奶酪、鮮奶酪等,釀製的馬奶是哈薩克牧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必不可少的飲品。然而受其他農耕民族生活方式的影響,飲食還有饢、包爾沙克(油炸麵疙瘩)、招貝若克、別斯巴爾馬克(肉、油與面片合在一起吃的麵食)、抓飯、米粥以及其他飯食。
哈薩克族飲食文化也是草原飲食文化的縮影之一。
關於住:有關哈薩克族衣食住行,早在公元前100多年時,在漢細君公主的《黃鵠歌》中就有記載。詩中記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適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穹廬即氈房,旃即氈。由於哈薩克族在春、夏、秋、冬四個牧場中要不停地遷徙,只有易於搭卸、便於攜帶的房屋,才能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氈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2000多年來,以遊牧為生的哈薩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繼承了祖先的傳統。
其中最簡易的氈房,哈薩克語稱為「闊斯」。在戰爭期間,起到十個「闊斯」為一個單位的軍隊組織。而牧場轉場途中最常用的氈房為四扇格構架搭建的氈房,名叫「哈拉夏」,主要用於生活住房。
最具有文化內涵的房子是「白宮」。這種氈房使用空間較大,但濃縮著哈薩克人對自然、大地及生靈的崇拜意識,那些樸素美觀的圖案紋飾很有民族特色。哈薩克族的人們不用一枚釘子,將氈房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布置的井井有條,哈薩克氈房建房模式建築技巧和內部結構上體現著哈薩克族的審美情趣與價值觀。
據歷史記載,王宮貴族所居住豪華、超大的氈房叫「夏宮」。據說它所用的裝飾圖案由幾十名婦女花費了幾年時間才繡制完成。「白宮」和「夏宮」在轉入夏牧場時廣泛使用。
倘若你置身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可以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氈房。幾千年來哈薩克族就是逐水草居住的遊牧民族,為了適應遊牧生活,就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住所——氈房,以便於其遊牧遷徙。氈房以木頭為架、以氈覆蓋,具有攜帶方便、易於拆卸的特點,用於製作氈房的毛氈、木柵欄、綁帶、芨芨草等都取自大自然,具有環保的特點,體現了哈薩克人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環保生活方式。在漫長的歷史中氈房這種易於活動的房屋既保護著哈薩克人的生活,也保存著哈薩克人的文化。
關於行:哈薩克族的畜牧業,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其先民就在阿勒泰草原、準噶爾草原、天山山脈及伊犁河流域放牧牲畜。以遊牧為主,逐水草遷徙,一年四季各部落按一定路線轉移牧場。夏牧場一般在高山草場,那裡氣候涼爽、水草豐茂、雨量充沛,宜於夏天放牧。春、秋牧場一般在山坡上或山腳下和沿河兩岸的草場上。冬牧場在避風、朝陽的山溝、凹地或河谷兩岸。主要牲畜有羊、馬、牛和駱駝。史稱其「牲畜眾多,富者馬牛以萬計,羊無算」。
2000多年前,哈薩克族先民已從事遊牧業,其傳統交通工具主要依賴畜力,有馬、駱駝、牛(及犛牛)及木輪大車、爬犁等。由於長期從事畜牧業,需要不斷移動,馬就成為乘騎的主要交通工具。因而,有關馬的展出物品數目也頗多。
哈薩克族有句諺語:「馬是哈薩克人的翅膀」。哈薩克牧民離不開馬,無論是走親訪友,還是遊牧遷徙、從事狩獵,都需要騎馬,哈薩克牧民轉場、運輸貨物,則常用牛車和駱駝託運。駱駝被譽為「沙漠之舟」,負重力和挽力均遠遠超過牛和馬,有駱駝的人家,多用駱駝轉場搬遷和運送貨物。
而爬犁,即雪橇,是哈薩克人冬季使用的一種交通和運輸工具。
歷史遺產
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來刻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
甘肅巖畫的調查和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相繼在省內發現了黑山巖畫、昌馬巖畫、肅北巖畫等,內容多表現動物、狩獵、祭祀等內容,這些圖像大都鑿刻在深灰或灰藍色的巖石上,圖像斑駁、稚拙、粗獷、簡潔,技法主要是磨刻、鑿刻等形式。而酒泉地區的巖畫以分布廣、數量多、風格多樣、內容豐富而在全省佔有突出的位置,它主要全面反映了北方古代西戎、羌族、烏孫、匈奴、月氏、突厥、党項、蒙古等遊牧民族日常生活,是酒泉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
位於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紅柳灣鎮大壩圖村的青崖子溝巖畫是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重要古遺址之一。巖畫分布在長約100米、寬約20米的山溝中,共計3處、總面積約50平方米,現存各種圖案300餘幅。圖像反映了狩獵、馴捕動物、原始符號等內容。這些雕鑿在巖石上的經歷數千年的作品,向後人闡述了那個遙遠時代的古老文化藝術,其文化內涵豐富,作為古代祁連山巖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寶貴圖像資料。
在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內,目前遺存古遺址十餘處,除了巖畫外,還有塔合爾巴斯陶遺址、阿克塔木遺址、紅崖子動物化石點、大壩圖古藏文石刻、小紅山古墓、加爾烏宗敖包,以及青石溝烽燧遺址、多壩溝烽燧遺址等。雖然很多遺址如今已是一些斷斷續續的暗黃色的土牆,但它們仍是見證歷史最好的佐證。
漫長的歷史中,一處處古遺址、一件件民俗文化物品,娓娓講述著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而今,故址依舊在,而我們只能追憶那些曾經的往事。雖相隔千年,但我們等來了草原的風,看到了哈薩克族遊牧的場景,感受到了哈薩克的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