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韓城民俗博物館是司馬遷文化景區建設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位於韓城古城東北片區,館內根據不同的主題共分為四大區,由三院一祠一戲樓的四個院落組成,主體建築風格為明清式民宅,佔地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米,項目按照「修舊如舊,新建如舊」的思路,重點對古建進行系統的修繕,將四個院落貫通一體,整合文化元素,展示韓城當地民俗文化。
戲樓(本文圖片由韓城市景區管委會提供)
館內的四個區域分別為「祠堂戲樓院落」「民俗展陳院落」「民宅恢復院落」和「重教非遺院落」。
微縮模型「泥人張」作品
祠堂戲樓院落主要展陳的是韓城當地的祠堂文化,在東、西兩邊的廂房內則分別展示了社火和廟會文化。運用實景微縮製作了韓城當地的一些特色廟會場景,使參觀者能夠非常直觀的感受到社火和廟會的氛圍,這些微縮景觀人物都是天津泥人張為民俗博物館量身定製,每一個都栩栩如生,在民俗博物館內共用到了500多個這樣的泥人。除了微縮景觀外,展廳內還有各種廟會活動的視頻投影。
祠堂
上房則為這個院落的主要展陳——祠堂文化。祠堂的布置都是以韓城當地祠堂為標準,能夠看到原汁原味的韓城文化,館內牆壁上懸掛著很多老牌匾,內容都是表達對先祖的追思和對美好品德的崇尚,這些牌匾都是從民間收集來的老物件,它們本身就在講述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花饃
民俗展陳院落區域共有七個展廳,分別為婚俗文化、節慶街景、飲食文化、壽誕文化、服飾文化、生活用具、氣節文化,其中一間上房主要展示的是壽誕文化。而與之呼應的東、西廂房內所展示的是清末民初的服飾和一些生活用品,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老物件來感受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每一個陶罐,每一盞油燈都仿佛能帶著人們穿越時光,回到幾個世紀前的某個場景,回到那「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情境。
婚堂
韓城自古以來就是崇文重義之地,仁、節、智、義、忠、孝這些都是韓城人所重視的做人的氣節禮儀。在商業街微縮景觀展廳中整個展陳融入了時間與空間兩種概念,表達了在農曆春節前後韓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街景百態。婚俗文化的展廳內,一對矽膠製作的仿真人像新郎半揭蓋頭含情脈脈的看著羞澀的新娘,他們身前一副披紅戴花的喜櫃喜盒是我們從民間收集來的老物件,上面斑駁的痕跡或許也在向我們講述它所經歷的滄桑和見證過的美好愛情。
民宅恢復院落
一座兩進的院落,一口百年的古井,一副家庭的畫面。在民宅恢復院落中主要是向大家展示韓城老百姓的生活起居,所以生活氣息也就更濃一些,每個房間內的擺設都是明、清現實生活中的用品。在實際的生活中房間的使用和格局也是有講究的,廂房一般為東高西低,在使用中一般來說是兄東弟西,這也體現了長幼尊卑的秩序,而門房內住的是一個家庭中當家的長輩,住在這裡為的是監督子女的日常行為,這樣的使用格局也是韓城當地特有的文化。
民宅恢復院落中堂
連接前院和後院的是一間高大的廳堂,這間房間是這個兩進院落的中堂,也叫腰房,在日常生活中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起居室和客廳,廳中上方牌匾書三個大字「百忍居」,百忍取意百忍成金,後世張姓人家多以百忍為堂名,而這不僅是個一名稱更是這家主人為人處事的行為準則。
看家樓是整個民俗博物館內最高的建築,是為了起到觀望和確保家族安全的建築,內部所展示的是韓城特有的古村寨文化,現存的古寨堡大部分建於明清。古寨堡的設計獨具匠心,有的以地道為門並設有機關,寨門一關,與外界的通道就全部關閉。有的設有第二道、第三道防線。古寨堡的生活和防禦體系非常完備。據說,當時寨中的儲備,一般都能應付3個月以上的生活所需。
學堂
韓城自古以來都是崇文重教之鄉,在私塾學堂的展廳內我們再現了韓城當地的文風教化。從孔子門生伯子夏在樹下傳道授業到小兒學堂的朗朗書聲,雖然時間經歷千年,但這座城對知識和文化的追求卻從未停止過。
韓城民俗博物館
地址:韓城市古城隍廟巷十字往北200米
門票免費
交通路線:從西安沿京昆高速到韓城收費站下高速,再從城區沿108國道進入金城大街,行駛200多米右轉到達景區。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