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武明 萬仁輝
每個地區的發展都有其獨特的記憶,而民俗博物館正如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刻印著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基因。
我省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顯著,其中不乏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近年來,各地加快民俗博物館建設步伐,對民俗文化資源的傳承、展示、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
日前,省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就我省特色民俗博物館的建設、運營情況開展專項調研,發現全省70家民俗類博物館普遍存在特色不鮮明,運營資金來源單一、人才缺乏,與旅遊融合發展不夠、對經濟發展貢獻率較低等問題,並就加快特色民俗博物館建設、激活文化記憶、服務地方發展提出中肯建議。
看上去有點亂?亮出區域民俗「特色牌」是關鍵
省政協調研組發現,我省民俗博物館散濫亂現象比較嚴重。許多不符合「博物館」準入標準的舊物件收藏室、個人古玩店,經改頭換面之後,就冠以民俗類博物館名號;一些民俗博物館展示物品擺放也較為凌亂,布展不夠規範。
主題不突出、展示內容無特色,也是一個通病。調研組發現,已建成的民俗博物館,除行業博物館外,其他民俗博物館展示的基本上是全景式民俗,對當地特色民俗展示不充分;一些民俗博物館展示的藏品雷同、技藝趨同,同質化嚴重。如一設區市各地都有農耕文化類博物館,大部分收藏的是當地農業用具。由於地處同一片區,農耕勞作技藝和工具絕大多數一致,導致各館展品、展示同質化嚴重。
目前,全省在建或已建成的民俗博物館,具有行業、地域、民族、傳統技藝特色的專門博物館還不算多。統計顯示,在我省70家民俗博物館中,具有地域、行業、時代、民族特色的民俗類博物館只有14家,僅佔總量的20%。
據了解,我省知名度較高、特色較為明顯的民俗博物館,包括鉛山連四紙博物館、新餘夏布繡博物館、進賢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贛州客家民俗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等。得益於鮮明的文化特質,來這些地方參觀的遊客數量較多,如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僅2017年就接待遊客28萬餘人次。但是,更多的民俗博物館,只是初步收集整理到一些民俗文化展陳品,加上展陳面積有限、知名度不高,往往得不到本地居民的文化認同和外地遊客的青睞。
調研組認為,民俗文化的挖掘、利用,需要工作人員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和黨委政府的足夠重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引導規範全省民俗類博物館建設和布局,做足民俗「特色牌」。比如,按照我省區域民俗特色(鄱陽湖漁業文化、贛東北鄉村文化、贛西北花炮文化、廬陵書院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等),行業民俗特色(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民族特色(瑤族、畲族)等建設民俗類博物館。
另外,我省一些民俗博物館還存在命名不規範和開放時間隨意的問題,有的叫某某民俗博物館,有的叫某某村史館。對此,調研組建議,對於公立或公助私營和登記備案的民俗類博物館,應加強名稱、展示的管理和指導。
開下去有點難?用好考核政策「指揮棒」是思路
位於貴溪市泗瀝鎮王灣村的貴溪市民俗博物館,於去年3月建成對外開放。這個民俗博物館有生產勞動工具、娶親嫁女、生活用品、古戲臺等七個主題的展廳,處處透露出濃鬱的民俗文化氣息。博物館創辦人張志勝告訴記者,這是他和老伴花了十多年時間、投入資金1200餘萬元建成的,光是收集老物件就花了近十年時間。
「過來參觀的人不算多,開業以來大概有8000人次,運營形勢不樂觀。但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遊客,大老遠跑來參觀,喚醒年輕時的記憶,我就感到很欣慰,覺得自己做的事還是有點價值。」張志勝說,因為建這個民俗博物館,他現在每年光銀行利息就要還40餘萬元。考慮到運營需要,博物館也開辦了餐飲、棋牌娛樂等項目。
辦館資金全部由辦館人承擔,資金周轉捉襟見肘。張志勝的現狀,是我省不少非國有博物館辦館人的縮影。省政協調研組了解到,我省非國有博物館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是專業人才奇缺,很多博物館只有館長一人相對專業,其他聘請人員絕大部分缺乏專業技術。如進賢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館長鄒農耕就身兼管理、解說、運營數職。
即使是國有博物館,運營保障資金少的難題同樣存在。調研組工作人員介紹說,我省民俗類國有博物館是公益性事業單位,財政撥款只限於在編人員工資,缺乏財政配套資金,無法滿足民俗博物館的日常工作需要。如井岡山民俗博物館僅靠不多的財政撥款作為運行經費(與城市建設博物館共同使用),導致無力維修館內損壞的聲光電系統及照明設備。
據統計,全省70家民俗類博物館中,財政撥款的有24家,自籌資金的有46家。
調研組認為,造成民俗博物館人才和資金匱乏的主要問題,包括地方財力有限、用人機制不活、運營觀念保守、融資渠道單一等,建議在人才引進方面,做好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的一對一結對幫扶,多邀請非遺傳承人和民俗專家進館指導;在資金扶持方面,各地黨委政府要廣搭平臺,引進好項目或好企業,實現企館融合發展,並落實好支持非國有博物館依法取得各類社會捐助的資格和設立基金會的政策,打通籌資的「中梗阻」。更重要的是,相關部門要用好政策考核「指揮棒」,確保民俗博物館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
遊起來有點冷?推動民俗場景「動起來」是方向
眼下正值暑假,位於市區繁華地段的九江市民俗博物館,沒能迎來學生參觀的小高峰。工作人員坦言,民俗博物館的公眾認知度低,是民俗博物館「熱度」不夠的主要原因。省政協調研組針對年齡段在15歲至44歲、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的人群,開展過調查問卷。統計顯示,只是聽說過、了解一點、不了解民俗博物館的分別佔25.2%、41.5%、27.8%。
相比於九江市民俗博物館,南昌市民俗博物館的境遇更顯尷尬。之前,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館址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龍指揮部舊址內,受場地面積限制,加上莊重的革命舊址與喜慶的鄉土文化格格不入,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場景無法展示。2016年以後,南昌市民俗博物館撤出賀龍指揮部舊址,目前處於無館址、無展覽、無辦公場所的階段。該館負責人認為,應擇地另建新館,並進一步抓緊民俗文物的徵集。
無論是館居鬧市少人訪,抑或是尋求突破覓新家,我省民俗博物館與旅遊融合發展不夠、對遊客吸引力有限,已是不爭的事實。調研組舉例,2017年進賢縣的遊客量為190餘萬人次,而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和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景區遊客合計才10萬人次,僅佔全縣全年遊客總人次的5.26%。
民俗博物館為何在旅遊市場中遇冷?調研組分析認為,主要是社會各界對民俗博物館宣傳推介不夠,民俗文化特色不突出,民俗文化展示方式落後。此外,很多民俗博物館並不處於黃金旅遊線上。
「我省民俗博物館仍然處於靜態堆積民俗文化的階段,形式相對僵化。」江西財經大學江西旅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國新介紹說,國內外優秀民俗博物館的建設形式,已經從收集和展示民俗文物,發展為動態展示民俗文化遺產、全景式復原民俗文化空間。
調研組建議,應更多實施「民俗博物館+科技」,運用聲、光、電形式,活化民俗博物館展示。同時,在不損壞博物館文物、不改變博物館教育性質的前提下,增強遊客體驗式、趣味式、互動式等項目,讓遊客全身心沉浸於民俗文化的魅力,開創出民俗文化的「動感地帶」。
調研組還建議,儘可能將民俗博物館建在熱點景區周邊或景區內,並強化民俗博物館與旅行社的合作,在旅遊線路安排、產品開發等方面深化「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