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館 如何激活文化記憶

2020-12-19 中國江西網

本報記者 張武明 萬仁輝

每個地區的發展都有其獨特的記憶,而民俗博物館正如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刻印著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基因。

我省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顯著,其中不乏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近年來,各地加快民俗博物館建設步伐,對民俗文化資源的傳承、展示、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

日前,省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就我省特色民俗博物館的建設、運營情況開展專項調研,發現全省70家民俗類博物館普遍存在特色不鮮明,運營資金來源單一、人才缺乏,與旅遊融合發展不夠、對經濟發展貢獻率較低等問題,並就加快特色民俗博物館建設、激活文化記憶、服務地方發展提出中肯建議。

看上去有點亂?亮出區域民俗「特色牌」是關鍵

省政協調研組發現,我省民俗博物館散濫亂現象比較嚴重。許多不符合「博物館」準入標準的舊物件收藏室、個人古玩店,經改頭換面之後,就冠以民俗類博物館名號;一些民俗博物館展示物品擺放也較為凌亂,布展不夠規範。

主題不突出、展示內容無特色,也是一個通病。調研組發現,已建成的民俗博物館,除行業博物館外,其他民俗博物館展示的基本上是全景式民俗,對當地特色民俗展示不充分;一些民俗博物館展示的藏品雷同、技藝趨同,同質化嚴重。如一設區市各地都有農耕文化類博物館,大部分收藏的是當地農業用具。由於地處同一片區,農耕勞作技藝和工具絕大多數一致,導致各館展品、展示同質化嚴重。

目前,全省在建或已建成的民俗博物館,具有行業、地域、民族、傳統技藝特色的專門博物館還不算多。統計顯示,在我省70家民俗博物館中,具有地域、行業、時代、民族特色的民俗類博物館只有14家,僅佔總量的20%。

據了解,我省知名度較高、特色較為明顯的民俗博物館,包括鉛山連四紙博物館、新餘夏布繡博物館、進賢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贛州客家民俗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等。得益於鮮明的文化特質,來這些地方參觀的遊客數量較多,如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僅2017年就接待遊客28萬餘人次。但是,更多的民俗博物館,只是初步收集整理到一些民俗文化展陳品,加上展陳面積有限、知名度不高,往往得不到本地居民的文化認同和外地遊客的青睞。

調研組認為,民俗文化的挖掘、利用,需要工作人員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和黨委政府的足夠重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引導規範全省民俗類博物館建設和布局,做足民俗「特色牌」。比如,按照我省區域民俗特色(鄱陽湖漁業文化、贛東北鄉村文化、贛西北花炮文化、廬陵書院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等),行業民俗特色(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民族特色(瑤族、畲族)等建設民俗類博物館。

另外,我省一些民俗博物館還存在命名不規範和開放時間隨意的問題,有的叫某某民俗博物館,有的叫某某村史館。對此,調研組建議,對於公立或公助私營和登記備案的民俗類博物館,應加強名稱、展示的管理和指導。

開下去有點難?用好考核政策「指揮棒」是思路

位於貴溪市泗瀝鎮王灣村的貴溪市民俗博物館,於去年3月建成對外開放。這個民俗博物館有生產勞動工具、娶親嫁女、生活用品、古戲臺等七個主題的展廳,處處透露出濃鬱的民俗文化氣息。博物館創辦人張志勝告訴記者,這是他和老伴花了十多年時間、投入資金1200餘萬元建成的,光是收集老物件就花了近十年時間。

「過來參觀的人不算多,開業以來大概有8000人次,運營形勢不樂觀。但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遊客,大老遠跑來參觀,喚醒年輕時的記憶,我就感到很欣慰,覺得自己做的事還是有點價值。」張志勝說,因為建這個民俗博物館,他現在每年光銀行利息就要還40餘萬元。考慮到運營需要,博物館也開辦了餐飲、棋牌娛樂等項目。

辦館資金全部由辦館人承擔,資金周轉捉襟見肘。張志勝的現狀,是我省不少非國有博物館辦館人的縮影。省政協調研組了解到,我省非國有博物館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是專業人才奇缺,很多博物館只有館長一人相對專業,其他聘請人員絕大部分缺乏專業技術。如進賢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館長鄒農耕就身兼管理、解說、運營數職。

即使是國有博物館,運營保障資金少的難題同樣存在。調研組工作人員介紹說,我省民俗類國有博物館是公益性事業單位,財政撥款只限於在編人員工資,缺乏財政配套資金,無法滿足民俗博物館的日常工作需要。如井岡山民俗博物館僅靠不多的財政撥款作為運行經費(與城市建設博物館共同使用),導致無力維修館內損壞的聲光電系統及照明設備。

據統計,全省70家民俗類博物館中,財政撥款的有24家,自籌資金的有46家。

調研組認為,造成民俗博物館人才和資金匱乏的主要問題,包括地方財力有限、用人機制不活、運營觀念保守、融資渠道單一等,建議在人才引進方面,做好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的一對一結對幫扶,多邀請非遺傳承人和民俗專家進館指導;在資金扶持方面,各地黨委政府要廣搭平臺,引進好項目或好企業,實現企館融合發展,並落實好支持非國有博物館依法取得各類社會捐助的資格和設立基金會的政策,打通籌資的「中梗阻」。更重要的是,相關部門要用好政策考核「指揮棒」,確保民俗博物館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

遊起來有點冷?推動民俗場景「動起來」是方向

眼下正值暑假,位於市區繁華地段的九江市民俗博物館,沒能迎來學生參觀的小高峰。工作人員坦言,民俗博物館的公眾認知度低,是民俗博物館「熱度」不夠的主要原因。省政協調研組針對年齡段在15歲至44歲、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的人群,開展過調查問卷。統計顯示,只是聽說過、了解一點、不了解民俗博物館的分別佔25.2%、41.5%、27.8%。

相比於九江市民俗博物館,南昌市民俗博物館的境遇更顯尷尬。之前,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館址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龍指揮部舊址內,受場地面積限制,加上莊重的革命舊址與喜慶的鄉土文化格格不入,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場景無法展示。2016年以後,南昌市民俗博物館撤出賀龍指揮部舊址,目前處於無館址、無展覽、無辦公場所的階段。該館負責人認為,應擇地另建新館,並進一步抓緊民俗文物的徵集。

無論是館居鬧市少人訪,抑或是尋求突破覓新家,我省民俗博物館與旅遊融合發展不夠、對遊客吸引力有限,已是不爭的事實。調研組舉例,2017年進賢縣的遊客量為190餘萬人次,而中國毛筆文化博物館和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景區遊客合計才10萬人次,僅佔全縣全年遊客總人次的5.26%。

民俗博物館為何在旅遊市場中遇冷?調研組分析認為,主要是社會各界對民俗博物館宣傳推介不夠,民俗文化特色不突出,民俗文化展示方式落後。此外,很多民俗博物館並不處於黃金旅遊線上。

「我省民俗博物館仍然處於靜態堆積民俗文化的階段,形式相對僵化。」江西財經大學江西旅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國新介紹說,國內外優秀民俗博物館的建設形式,已經從收集和展示民俗文物,發展為動態展示民俗文化遺產、全景式復原民俗文化空間。

調研組建議,應更多實施「民俗博物館+科技」,運用聲、光、電形式,活化民俗博物館展示。同時,在不損壞博物館文物、不改變博物館教育性質的前提下,增強遊客體驗式、趣味式、互動式等項目,讓遊客全身心沉浸於民俗文化的魅力,開創出民俗文化的「動感地帶」。

調研組還建議,儘可能將民俗博物館建在熱點景區周邊或景區內,並強化民俗博物館與旅行社的合作,在旅遊線路安排、產品開發等方面深化「文旅融合」。

相關焦點

  • 淺談民俗博物館的文化展示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  摘 要:民俗博物館作為展示、研究和傳播優秀民俗文化的重要場所,開展民俗文化展覽,發掘民俗文化的內涵,不僅使觀眾欣賞到精美民俗文物,也使觀眾切身體會到民俗文化的魅力通過從民俗展覽策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討民俗博物館的展覽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民俗文化在博物館及其陳列展覽中的作用。
  • 民俗文化遊激活這裡的綠水青山
    民俗文化遊激活這裡的綠水青山 2020年11月22日 12:02:0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近年來,赫圖阿拉村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充分挖掘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滿族民俗文化,依託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清永陵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赫圖阿拉城在村內的優勢,大力發展滿族特色文旅產業,逐步將小山村打造成「中華滿族第一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帶動農業產業升級,助推群眾增收致富,努力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藍圖逐步變為現實。
  • 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即將精彩亮相
    白銀區終於有自己的博物館啦 位於白銀區全民健身廣場的 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強灣蓮花山齊家文化和王峴灰土澇池半山馬廠文化遺址,展示著4500年前境內先民的生活情境。武川宋梁西秦度堅山城和古代烽燧,橫貫全境的絲綢古道,唐代形成的蘭(州)寧(夏)驛道咽喉要隘,以及明代白銀廠採礦遺址等,與綿延數十公裡的黃河一道,共同積澱形成了域內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等相互融合、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
  • 民俗博物館裡的文化鄉村
    在常與變、今與昔的呈現中,民俗博物館作為一類記錄個體記憶與時代風貌的載體,既打開了朝向文化鄉村的經驗通路,也提示了鄉土文旅事業的新亮點。——編者閬中市五龍村:千年古法榨油香飄十裡莫子君 梁德 文/圖古法榨油「進樁」環節。
  • 永昌縣民俗文化體驗遊
    「春暖花開 · 一路歡歌」精品旅遊線路推介活動 精品旅遊線路之五:民俗文化體驗遊縣博物館--縣文化館--紅山窯鎮窯文化博物館--毛卜喇民俗村(印象紅山窯館
  • 天橋印象博物館開業 再現民俗繁榮 創新京味文化
    5月18日,隨著天橋印象博物館的開業,以老北京民俗文化為特色的天橋地區,終於有了自己的博物館。天橋印象博物館位於北緯路和天橋南大街交匯的市民廣場地下一層,全面展示天橋地區的歷史沿革、景觀風貌及悠久的歷史文脈的博物館,以後除周一閉館外,這裡每天9時至17時都對市民免費開放。
  •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2014-08-28 07:43:00 導讀: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一幢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磚木結構民居改造而成,裡面陳設著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山區農民生活風貌。
  • 探尋海經院博物館裡「館藏」的海南民俗文化
    這座博物館卻與常規高校博物館收藏特定學科的教學和科研標本不同,有著「探尋海南民俗文化」的鮮明標籤。  從系列海底珍寶到本土符籙刻本,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南民間的「婚約」「房契」到海南起家瓷雞公碗,從由海南黃花梨雕刻而成的生活用具到民間常用的文房四寶,參觀完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就像回到了海南的舊日時光。
  • 南昌市民俗博物館介紹了民俗和舊城風貌,被譽為南昌歷史文化窗口
    南昌市民俗博物館介紹了民俗和舊城風貌,被譽為南昌歷史文化窗口南昌市民俗博物館南昌市民俗博物館創建於1988年,是江西省唯一一座專業性民俗博物館。館內開設了南昌民俗風情展、江西繡品工藝展、江西民間剪紙展。
  • 國內歷史民俗類博物館成文化旅遊新爆點
    數據顯示,國內最受歡迎的十大博物館分別為故宮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廈門上古文化藝術館、杜甫草堂博物館、廣東科學中心、青島啤酒博物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天一閣博物館。其中,國內最受歡迎的博物館類別為歷史類,佔據6席;民俗類博物館佔據2席。
  • 劉國壯和他的「流動民俗博物館」
    本報記者  趙乃林 前不久,劉國壯帶著他的「流動民俗博物館」走進了瀋陽市南京一校長白島一分校四年三班。以「傳承民俗文化,博物館進校園」為主題,他用100多個老物件,為孩子們做了一場精彩的民俗文化講解與展示。 劉國壯今年44歲,是瀋陽熱電廠燃料分廠的一名工人。
  • 走進瓊洲文化風情街「大夫第」民俗博物館
    清代的「大夫第」,一般是指從五品「奉直大夫」以上的官員的宅第,對於研究古建築文化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本報記者 陳德文    「大夫第」位於海口市濱江路老鐵橋邊的瓊洲文化風情街,是一個展示徽派建築藝術與海南民俗文化的博物館。
  • 曾經「廣州最豪當鋪」 現成為民俗文化博物館
    你可知道,這座精彩的博物館,前身曾是廣州最「豪」的當鋪嗎?「活化」讓老文物新生早在2003-2006年的第四次廣州市文物普查期間,位於白雲區的平和大押就已是那批新「發現」的文物線索中的明星。十幾年過去,這處老當鋪已經變成了免費開放的市民文化活動空間。在不久前公布的15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中,平和大押的活化再度獲得關注,成功入選。老式的當鋪建築雖然防禦效果出色,但對於當代博物館來說,空間上並不算很匹配。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和強烈功能性布局的限制下,把當代博物館展覽、研究、陳列的綜合性功能融入進去,還要把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考驗的是設計者的眼力、心力、腦力。
  • 曾經的「廣州最豪當鋪」 現在成了民俗文化博物館
    你可知道,這座精彩的博物館,前身曾是廣州最「豪」的當鋪嗎?「活化」讓老文物新生早在2003-2006年的第四次廣州市文物普查期間,位於白雲區的平和大押就已是那批新「發現」的文物線索中的明星。十幾年過去,這處老當鋪已經變成了免費開放的市民文化活動空間。在不久前公布的15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中,平和大押的活化再度獲得關注,成功入選。老式的當鋪建築雖然防禦效果出色,但對於當代博物館來說,空間上並不算很匹配。
  • 旅遊如何激活鄉村文化振興?
    每個鄉村都有值得挖掘的文化特性。如何走出這樣的誤區?鄉村旅遊一定是答案之一。鄉村旅遊建設能夠將抽象的鄉村文化具象的表達出來,對鄉村文化振興有著激活、放大、賦能、增效等等作用。那麼,如何通過鄉村旅遊來激活鄉村文化振興?
  • 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以實物和圖片展現當地近現代的民俗文化
    在連雲港市老新浦的新市路35號,坐落著一處四合院式的連體建築,大門門廳為歐式建築風格,這裡便是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這棟房屋建於1919年,曾名「東亞旅社」,為民國地方軍閥白寶山所建,故又名「白公館」。老式的轉椅,不知是否為剃頭匠的家什;買冰棒的28吋上海鳳凰牌自行車和冰棒箱,一定能勾起一代人的往日記憶。看到牆上掛的百業祖師名單,頓感才疏學淺:之前我真不知孫臏是鞋匠的祖師爺,也不知唐明皇是梨園祖師爺。歲月節慶和民間信仰展廳。主要介紹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這六大中國民間節日的概況和相應的連雲港地區民俗。
  • 這座博物館展示了東北的民族民俗,是對東北文化的梳理,就在長春
    每座城市都有屬於它的博物館,博物館的種類也是大不相同。每座城市都有著屬於它的,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詳細地記錄著這座城市的發展由來,人文歷史和生活習俗。在中國的東北吉林省長春市,有著一座中國東北地區展示東北古今民族最多、展現區域民俗事項最豐富的綜合性博物館,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是2007年開始籌建,2014年開館,因為主要是由東北師範大學投入建設和經營,也叫做東北師範大學民族民俗博物館。
  • 【網絡媒體走轉改】收藏民俗成館 讓記憶流傳
    津濱網訊 2月7日,天津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集中採訪活動,來到寧河區俵口鎮興家坨村,這裡的興家民俗博物館讓隨行記者讚嘆不已。「七室」分別是農耕文化展室、民俗用品生活用品展室、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展室、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室、圖書閱覽室、漢族婚俗文化體驗室、中小學國學傳統文化教育綜合展室。 該館以傳統中式建築風格為一體,古香古色,飽含歷史感和年代感。據悉,這是馬振得特意找設計公司設計的。上到屋頂的青磚、青瓦,下到板門、木框等無一不是他精心挑選的。
  • 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1月11日上午,位於巴彥縣的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舉行國家三級博物館揭牌儀式。據了解,2018年9月19日,國家啟動第三批「國家三級博物館」評估定級工作,本次全國僅有四家非國有博物館獲得三級館榮譽稱號,也標誌著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正式步入了規範化、科學化的國家級博物館行列。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是一所以展示我國北方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
  • 參觀蘇州民俗博物館
    蘇州民俗博物館位於蘇州園林路潘儒巷32號,獅子林隔壁,於1986年建成開館,免費開放。為國內首創專門陳列與本地民間習俗有關的實物博物館。 蘇州民俗博物館藏品2000餘件,展出500餘件,婚俗展覽復原陳列一百年前清代末年南方漢民族的婚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