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2020-12-25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觀察也日益發展,向著廣度和深度展開。比如古書就有很多關於服飾觀念起源的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易經繫辭下》)顯然,自然界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景色,不但直接給予了當時人們審美感受,也啟發了當時人們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採(同彩)彰,施於五色作服。」(《虞書益稷》)這些記載說明,中華民族的服飾從一開始就與大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繫,不僅製作服飾的材料取之於自然,裁製的款式、選用的色彩、裝飾的紋樣等等也都與人們不斷觀察自然,利用自然有關。服飾在滿足人們使用目的的同時,也產生了同大自然一樣多姿多彩的美學效果。這種以自然為美的服飾追求,始終貫穿於中國古代服飾美學效果的各個方面。

中華民族的服飾

從最初受鳥獸冠角的啟發而出現的男冠女髻,到風靡宋、明、清三個朝代的「花冠」、「鳳冠」;從被古代女子視為美容佳品的「胭脂」,到被文人墨客讚美不已的「石榴裙」、「百鳥裙」、「孔雀裘」等等,都無不反映出中國古代先民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來美化自身的聰明才智,以及以自然為美的服飾時尚。這種情況與古希臘那種使服裝緊緊地貼在皮膚和肢體上,使人看到人體,以表現人體美、特別是以曲線美為特徵的服飾穿著效果形成鮮明對照,表現了東西方服飾迥然不同的審美心態和民族觀念。儘管古希臘在服飾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以自然物質為美的情況,但是,從總體來看,表現人體之美,在其服飾美學觀念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東西方服飾迥然不同

而中國古代則始終將大自然豐富的色彩和物質形態作為美化服飾的根本源泉,以自然界的美來點染、修飾和完善服飾,進而達到間接美化人體的作用。但是,應該指出的是,中國古代服飾的自然美,是與社會倫理觀念緊密相聯的,服飾的形制、色彩、紋樣、質地儘管都取之於自然,然而這些並不是完全都能隨人而用,而是根據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來決定的,強調自然美與人的精神面貌的和諧統一。自然美主要是為人的社會觀念服務的。「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這種建立在等級制度基礎上的「威儀」,與注重自然美的服飾傳統相結合,便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既井然有序又色彩紛呈的獨特風格。

中國古代服飾的自然美

用色彩來美化服裝,原本出自人們對於自然萬物的喜愛之情。但是,在中國古代倫理文化氛圍中,色彩從來就是與等級制度聯繫在一起的,這是顯示尊卑貴賤的標誌。比如黃色只有帝王的服飾才能使用;紅、紫、綠、緋等暖色多用於王公貴族的官服,而平民百姓則只能以冷色或麻布的本色為衣,這種區分顯然有悖於服飾的根本意義。然而,如果剔除掉封建等級制度中的糟粕,從服飾美學的角度來分析這種情況,我們就不難發現,以社會倫理標準利用自然美化服飾的做法,反映了中國古代既以自然為用,更注意自然對人具有「正德」這樣一種精神的意義,即將自然規律與人倫規律相統一,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哲學觀念所起的作用。

帝王的服飾

就是說,大自然決不是一種外在於人的純客觀存在,還有一種與人的精神息息相關的內在聯繫。這種思想無疑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深刻認識,大自然不僅能夠給人們提供生存的物質環境,而且還同人的精神生活,同人的內在情感需要密切相關。人們自覺地將從大自然中獲得的一切美的發現融於社會和生活的需要,同時按照社會需要巧妙地表現在服飾上,從而用自然之美來美化自身,使中國古代服飾在其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既避免了歐洲中世紀那種服飾與宗教一體化的殭屍局面,同時也沒有像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那樣,一味地突出自然屬性,而使服飾長期停留在原始狀態上。

歐洲中世紀那種服飾

追求服飾的多樣統一,是中國古代服飾美學思想的第三個特徵。我們可以從以上分析中看出,在古代,不管是服飾美學思想的倫理性質,還是以自然為美的追求,都不是通過服飾的某一方面表現出來的,而是通過服飾的色彩、質地、形式等全方位地表現出來的。如果說以露為美的西方服飾常常喜歡畫龍點睛的裝飾效果的話,那麼,中國古代服飾的美學效果則出於一個完整的設計考慮,體現的主要是隱蔽和包藏的效果,這就更加突出了中國服飾閉合化的美學特質,使人體之美具有了神秘的色彩。而西方服飾所追求的美學效果主要是開放的,要達到表現人體美的目的。

中國古代服飾的美學效果

就普通的服飾而論,最能體現服飾在對立統一中達到整體美化效果的莫過於「深衣」了。前面已經說過,「深衣」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將上衣和下裳連綴成完整整體的服裝。漢代的袍服,隋唐的長裙,明清的長衫、長袍,甚至近現代的連衣裙、旗袍、長大衣、風衣等,都與「深衣」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那麼,到底什麼是「深衣」呢?漢人鄭玄曾有言:「名日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採也。」唐人孔穎達解釋說:「所以此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深衣。」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衣裳相連,整體深邃」,這是說深衣形式的上下貫通,通體相連;一是「連衣裳而純之以採」,是說深衣的色彩是上下一致的,強調的是整體性的美學效果。這些都說明「深衣」。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播東方美學 嬋東方美學秀完美收官
    2020年9月19日,重慶渝北區玉峰山生態園家風街,一場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東方悠久美學的東方美學秀在此華麗開啟。本次「嬋東方」美學秀是一群從事琴棋書畫茶的東方匠人藝術家,懷著堅持傳統文化的匠心匠魂,為傳播熱愛的東方美學,聯合為來賓呈現的文化美學盛宴。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食養是最為基本的養生。中國自古就已有了一套完整的食養理論體系,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所不能相比的。從低級的生存需求而論,有食不必有味,但從高級的生活要求而言,重味必出美食,故而,食為味之本,昧為食之魂;中國飲食文化在其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齊和」為基本發展規律、以「中和」為基。本美性特徵的文化模式。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
    結構整一性是重縫紉輕裁剪的產物華服結構的整一性有 其相當複雜的傳統文化背景,因此這種獨一無二的結構樣式能夠延續綿延幾千年不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考據和結構的復原,發現傳統華服結構整一性其實還是一個物理學上的命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新編古代戲的誤區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上世紀末至今,戲曲創作人員都在探索戲曲傳統美學精神與時代審美的契合點,不少劇目的「契合點」找得比較成功;但有的找得不夠準確;還有的拋開戲曲的美學精神另闢「蹊徑」,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及改良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無論是長袖還是短袖袍服,通過測量和結構復原的考據和我國歷史袍服結構形制對照,可得一個基本結論,即它們保持著傳統固有的「十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川黔滇等型服飾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川黔滇型服飾部位有衣袖、套袖、衣背、盤肩、衣襟、披領、後擺。流行在滇東北和黔西北一帶「昭通式」的織花大披肩,形同大鬥篷;以右大襟上衣、蠟染繡花裙為基本款式的馬關式上衣喜在盤肩、兩袖挑以花紋;女裝為後披領、對襟衣的「丘北式」服飾款式,其披領、衣襟、衣袖為重要裝飾部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戰國末的楚江陵到西漢初的漢長沙,馬山楚墓和馬王堆出土袍服都應該是深衣的快速流變過程中的一個剪影。但是這種技藝流傳到不同的地區後,便結合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更強的實用性和地域性,比如袖口緊窄、下擺寬大等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結構特徵。如新疆蘇貝希古墓出土的一件毛織面料男子內衣,在結構上,除了衣身是用一整塊面料對摺裁成之外,挖領口和裝領方式都簡單直接,像是兒童的摺紙遊戲。側縫處加縫的三角使得服裝下擺寬大,便於騎射和勞作。小袖口既保暖又方便行動。
  • 「孝」文化折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總體特徵
    「孝」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美德,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最樸素的價值觀念,是最直觀的「民族風」,最濃厚的「中國味」,最珍貴的「傳家寶」。孝道傳統美德可以怎樣轉化為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基因」?孝道文化是「治天下」的萬能良方嗎?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什麼意義?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書法精神的體現傳統哲學思想
    ,陶熔著民族的心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精神,特有的哲學美學思想。中唐時期書法傳統詩文講自然、凝練、含蓄之美,書法亦重自然、凝練、含蓄。這些並非詩、文、書、畫自身的特點決定的,這分明是民族傳統哲學美學思想在文學藝術上的反映。
  •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穿漢服,更要懂得中華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服愛好者在著漢服的那一刻,就承擔了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這一新角色。服飾是人們衣食住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是從何而來的?中國自古以來稱為「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與服飾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這裡將帽子、衣服的華美叫作華,將人口眾多的國家稱為夏。
  • 「衣以載道,禮傳古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走進義大利
    核心提示:由北京市政協主辦、北京服裝學院參與承辦的「衣以載道,禮傳古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於義大利當地時間11月26日下午在米蘭但丁街14號舉行開幕儀式。 本次展覽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展品由新中裝、中華傳統手工藝和中式首飾三部分組成。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
  • 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人文價值,你有怎樣的認識和了解?
    從專業角度分析,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它既包括於歷史之中產生並流傳的古代作品也包括當代作品。中國傳統音樂屬於民族音樂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具有非常鮮明的音樂風格和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意象是書法形象的基本特徵
    意象體現了書法造型的基本精神。中國書法的基本特點,在於其以漢字為基礎、以具有表現力的筆墨揮運,創造出表音表意的「圖形符號」的同時,創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審美形象。中國書法的基本特點和古埃及文字比較(如刻在法老王墓碑上記敘死者生前事跡的圖畫性文字),其實際意義已近乎我國古代陵墓中的壁畫。
  • 民族碰撞,文化交流:聊一聊宋朝服飾的演變過程
    宋朝服飾一、宋代民族服飾的特點1.體現優雅從中國歷史檔案中研究宋代的文化歷史,並對宋代的服飾文化進行分析。宋代的衣著,貴族,百官,平民和衣著都體現出高雅的特徵。從宋代歷史民族服飾文化的分析來看,宋代男子的日常休閒服很簡單。
  • 中國古典美學的文化基因
    中華美學精神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生長發育的,中國古典藝術、古典美學是其根本,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傳統農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礎。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國詩抒情言志不脫此道,詩意追求是所有藝術的共同點,因而古典美學精神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態度、情感世界和藝術創造及精神境界之中。  審美趣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易學的簡易變易不易三原則奠定了中國古代美標準的基本原則,先秦百家爭鳴的開放性成為後世多元思想的出發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維吾爾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身材苗條的維吾爾族姑娘們喜歡穿紅、綠、黃、紫等鮮豔的衣裙,她們在跳舞時裙擺旋轉如盛開的花朵。維吾爾服飾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居住在和田地區的于田、民豐、且末一帶的婦女,有一種被稱作「塔裡帕克」的小帽和「箭服」的服飾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