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新編古代戲的誤區

2020-12-19 丹姐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從上世紀末至今,戲曲創作人員都在探索戲曲傳統美學精神與時代審美的契合點,不少劇目的「契合點」找得比較成功;但有的找得不夠準確;還有的拋開戲曲的美學精神另闢「蹊徑」,要創造所謂「新戲曲」,陷人誤區,值得我們思考。劇本離開美學軌道新編古代戲中,歷史劇佔較大比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關於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討論。有的歷史劇的創作對於歷史真實與虛構的尺度把握不夠科學。有的劇本缺少立意,有的則讓古人說今人的話,做今人的事。一位前輩講過,標本式的歷史劇,沒有作家態度,流露不出當代思想的歷史劇,觀眾是不歡迎的;但是用當代思想去解釋歷史,並不是用當代人的思想,強加到古人身上去而改變古人的歷史劇面貌,讓歷史人物說當代人物的話,這樣群眾也不相信。

新戲曲

我們要以新的觀點來闌釋歷史上的人和事,這些新的觀念,並不是當前流行的所謂新的思潮,而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解釋和評判古人,讓古人用他們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行動方式去生活。但歷史劇又需要進行必要的藝術虛構,這種虛構要符合歷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以及歷史人物的特點,這是歷史劇賦予我們的使命。因此,對於歷史劇的分析探索,有一個把握尺度的問題過了分,沒有生活依據,失去歷史感,觀眾就會遠離我們。

古代戲創作劇本的情節,有的作者為了「創新」而「淡化」故事情節;有的所謂給戲曲「滲透人文精神」而「從真實的生命狀態中尋找形體語言」,以此要重新「組合」戲曲藝術;有的戲,急功近利,用貼標籤的簡單方法闡述作者的主觀願望;有的為了闡述其「哲理」性,不顧觀眾的審美要求,故作深沉;有的戲的故事情節只憑作者的主觀臆想編造,不符合生活的基本情感邏輯,情節變化沒有適當的鋪墊,人物性格發展顯得混亂,使觀眾感到虛假,觀眾也就失去欣賞興趣。

古代戲創作劇本的情節

戲曲的通俗性和生活氣息,是戲曲藝術的主要審美品格。李漁說:「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之婦人小兒同看。」我國著名話劇導演焦菊隱十分欣賞戲曲的直截了當:「戲曲的表現手法,總是願意叫觀眾看就懂 ,使觀眾感覺興趣。」張庚先生把此叫做「還戲於民」。特別是表演形式給人以獨特的美感,這是與我國人民的文化心態、欣賞習慣相吻合,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當然,淺顯不等於粗淺,通俗並非不要文採,也不是不要人生哲理,更不是不要人物性格的多義性和高尚的思想境界。觀眾還歡迎探究人物內心世界的奧秘,並且要求心理變化合理、真實的描繪。戲曲劇本應該從通俗的品格上創新,做到通俗與精緻的辯證統一。只要在劇目上拓寬題材,在表演上突破行當,拓寬戲路,反映生活的面將更加廣闊。

唱腔的劇種特色弱化戲曲唱腔是在傳統程式有板式、旋律。所以,聲腔藝術是劇種之間區別的最主要的標誌,各劇種的創新應該保持自己劇種的音樂特色。聲腔藝術的創新,包括板式、節奏旋律、韻味等。有的劇種的唱腔革新,拋棄本劇種的韻昧、旋律特徵而另起爐灶,把創編的戲稱之為「戲音樂劇」,群眾不熟悉,產生審美阻隔等。

戲曲藝術

於消滅了劇種本身。戲曲唱腔應從本地域的民歌、民謠、小調、山歌等擷取素材,也可以借鑑其他劇種或其他藝術的唱腔,融化到自己的劇種中去。所以,唱腔的創新要使觀眾感到既熟悉,又新鮮,才能得到觀眾承認。在配器方面,上世紀60年代的「樣板戲」,戲曲音樂較多地滲人了西洋樂和配器藝術。現在新編的戲,格外重視配器。但是,現在有些戲的配器,有越多越好的傾向。喟輕舞現在有些「文戲」演員的表演有重唱輕舞的傾向,有的專長唱功的演員,不講究身段美和萎縮了舞蹈化,削弱情感傳達的感染力。其中原因有演員基本功的問題,也有導演指導的問題,因為有的導演不熟悉戲曲身段程式語彙和創造程式的規律。

現在新編的戲

我們的前輩藝術家,如京劇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等,無不重視基本武功甚至毯子功的訓練,並在身段美和舞蹈化上下功夫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格外鮮明生動,而觀眾從視覺、聽覺中受到深刻的感染。群舞過濫戲曲傳統表演中有群舞,是演員手持水旗、風旗、火旗、雲片、花束等圖案標記,代表水神、花神、風神、火神、雲神等。還以帶、裝等,紮成各種「形兒」、「殼子」,裝扮蝦螺、蟹、鱉等群體角色。這種「標形性"舞蹈屬於虛擬舞蹈。傳統群舞的特點是:烘託主角表演的氣氛,亮相時,扮演者常常用標形的道具擋住面部,不喧賓奪主,群舞裝扮與舞臺服飾相協調。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些戲不在「主角」的舞蹈化上下功夫,而是過量加插群舞,有的群舞還游離規定情境,淹沒、削弱、衝淡、幹擾了主演的表演,並影響戲劇衝突的進展,拖延舞臺節奏,被觀眾貶為「戲不夠,舞來湊」。

京劇四大名旦

戲曲與非戲曲舞蹈在舞蹈語彙、舞蹈節奏、舞蹈形態等美學追求上是有區別的。有些群舞的舞蹈語彙是不加消化地搬用非戲曲舞蹈,顯得不倫不類。借鑑其他藝術時,要融人戲曲的節奏、韻律等形式美的規律之中,舞蹈語彙還要與劇情的時代背景協調,要把握「」,要為推動戲劇衝突服務。

布景過是我國古典美學原則是貴「虛無」,重「意象」,「詞以淡為真,境以幻為實」、「境生於象外」、「取之象外」等等,都要求不要孤立地「拘以體物」,而要突破這有限的「象」,傳統的戲曲舞臺講究「虛實相生」。但是,現在的戲曲舞臺的布景,傾向寫實。從形式上片面追求大場面一高臺階等「大製作」,這樣的景物造型往往縮小了演員的表演區,妨礙表演技藝的發揮,而且演員穿厚底靴、長裙上下臺階,步履困難,有的大斜坡之陡,站穩不易,要舞蹈更困難;有的布景過分奢華,與演員「」戲,分散觀眾的欣賞注意力,並且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有專家這樣評價:「舞臺上只見鋼材木材,就是不見人才。」這樣的「大製作」只能在極少數大劇場演出。還有些布景裝置,追求離奇變幻的場面、布景、燈光等,即便使觀眾席造成現場的興奮,但充其量不過是給觀眾一時視覺上的生理刺激,起不到感動心靈的作用,反而淡化了舞臺人物形象。

傳統的戲曲舞臺

凡此種種,大多為片面強調現代物質形態的「氣勢」,忽略或拋棄了戲曲本體的美學特徵,與戲曲觀眾的審美產生距離。實踐告訴我們,戲曲要立足虛實相生,用景簡約,要最大限度地給演員留出表演空間和自由,也給觀眾神思聯想的藝術享受。

服飾過真戲曲服飾氣魄瑰麗莊重,色彩鮮明,樣式誇張、延伸、寬大,講究寓露於藏,藏中透露。歷代藝人還創造了結合水袖、髯口帽翅、辮子、羅帽、翎子、靴子、袍帶、鸞帶、長裙、絲套等服飾的技巧基本功,舞蹈時服飾與形體身段構成流動線條美,強化人物的心緒。現在有些戲的服飾設計,一種是盲目搬用西方「露」式的服飾,另一種過分強調「考證」歷史真實,還古代生活服飾樣式,取消了水袖、髯口、翎子等,剝奪了戲曲服飾的一大功能一「 可舞性」,影響了表演技藝性的發揮,無「」可施,也削弱了人物性格的鮮明性,同時,也削弱了觀賞性。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它的「綜合治理」所包蘊內容
    劇本創作,我們仍要貫徹「三並舉」方針,抓好現代戲、新編古代戲、傳統戲的創作與改編。創作戲曲現代戲,這是時代給廣大戲曲工作者提出的任務。在新編古代戲的創作中,必須注意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發掘題材中深藏的歷史精神和思想意蘊,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地刻畫人物性格,寫出人物精神世界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這樣的作品,才能為「綜合治理」提供好的創作基礎。
  • 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戲曲的淺見,生活與程式
    並整理、改編、創作了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歷史劇,使戲曲舞臺呈現了一派百花爭豔的大好局面。這些劇目與我們新時期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及人們的審美需要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這是傳統戲曲藝術發展中的一個新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導致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枯菱和衰亡。比如有些劇目通過統治階級內部謀政纂位、爭權奪寵鬥爭的描寫,狂熱地宣揚了父傳子、子傳孫的封建正統觀念。
  • 古代嬰戲題材繪畫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社會習俗
    在繼承傳統人物畫技法和藝術成就的同時,中國古代嬰戲題材繪畫也表現出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代嬰戲題材繪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社會習俗一直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作為《中國有戲》的出品方,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紀錄片項目是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的有機結合體,它藉助鏡頭來傳播我國博大精深的戲曲文化,並詳實反映了中國傳統戲曲劇種的現狀。通過紀錄片,許多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可以更多地了解戲曲文化,更深入地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傳統。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河南八十年代以來舞臺美術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首先在於主創人員自覺地(在現代舞臺表現手段的基礎上)高水平地追求具有民族化、戲曲化的舞臺美術作品。如1986年赴香港參加「第一屆中國地方戲展」的重點戲《香囊記》全劇用了以花卉圖案為主的簾狀條屏組合,把環境的點綴和感情的隱喻巧妙地融匯在一起,具有局部的具象感,使全劇的時空靈活自如,富有一種清新、 明媚的裝飾美。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改革中的理論依據
    對此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有所論述:如王國維就說,中國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這便有「綜合性」的含義。中國現代的表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則更明確地指出,綜合性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根本特徵。中國戲張庚說:「(中國戲曲)把曲詞、音樂、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裡,達到和諧的統一。
  • 文化走親 高鐵虹橋站綻放中國戲曲的「花樣年華」
    展廳通過場景還原的方式,打造了「看•百戲」、「聽•百戲」、「扮•百戲」三大版塊,將現代化展廳與傳統戲曲舞臺進行結合,為觀眾還原傳統戲臺以及部分劇目場景,同時在布展時結合多媒體設備,增加觀眾觀戲的代入感。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臺灣京崑劇團在「臺北戲棚」演出《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本報記者 張 盼攝臺灣京崑劇團新編崑劇《蔡文姬》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更多精彩內容,請掃碼關注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日月談」工作室。「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發揚民族倫理道德。」
  •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傳承戲曲魅力 推廣文化藝術
    戲曲中心作為西九文化區主要表演藝術場地,於2019年1月開幕,致力保存、推廣及發展戲曲,包括粵劇及其他中國傳統劇種。它面向更多來自區內及世界各地的觀眾,推廣傳統中國表演藝術。在2019 年,戲曲中心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地方」之一。  東西方文化和諧碰撞
  • 淺談:節日民俗與古代戲曲文化的傳播
    我國古代勞動群眾居住分散 ,且多數人無法通過閱讀劇本去接觸戲曲 ,然而 ,戲曲卻在農村廣為傳播 ,這主要得力於節日。節日是連接戲曲消費和生產的重要紐帶 ,是傳播戲曲文化的重要媒介。節日為戲曲演出集結大批觀眾提供了條件 ,節日民俗環境又反過來制約著戲曲藝術生產 ,鑄成戲曲獨特的藝術面貌。
  • 2020中國戲曲文化周開幕 精彩好「戲」紛至沓來
    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司長明文軍鳴鑼開戲,標誌著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正式拉開大幕。票友大賽,百花齊放,文化普及,多措並舉突出群眾性與互動體驗性是中國戲曲文化周的一貫特色。票友大賽作為中國戲曲文化周群眾性的重要體現,是廣大戲曲愛好者切磋戲曲藝術、交流戲曲文化、接觸戲曲名家的平臺。本屆戲曲周將繼續為大眾提供廣泛參與、了解戲曲文化的空間。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當代進程,及四十年的發展概況
    解放後,繼全國第一次戲曲工作會議,河南省召開了全省第一次戲曲工作會議。改人、改制、改戲的「三改」運動普遍展開。劇團廢除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制度,經濟上實行按勞取酬,在劇團內部進行民主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提高了豫劇創作隊伍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新的制度,新的文藝政策調動了所有創作人員的創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對豫劇藝術本身開始了全面改革。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劉志群說:「藏劇,即西藏藍面具戲,由白面具戲發展而來,但它在戲劇藝術的各個方面發展得十分完備、豐富、精緻、成熟,它在藏戲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藝術影響和傳播範圍最大的劇種。」圓少數民族傳統戲劇的歷史一般來說都在百年以上。藏戲比較古老,多數意見認為它有500來年的歷史。若從藏戲的白面具戲算起,那就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了。
  • 十堰:開設中國戲曲課程 吸收傳統文化養分
    12月15日,在十堰市五堰小學四年級的每間教室裡,學生在本校音樂教師擔任的戲曲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下學習戲曲知識,跟著老師的示範和指導饒有興趣地學習中國戲曲的「唱、念、做、打」。     中國戲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學習戲曲對培養青少年綜合素養與文化自信有著積極的作用,為使學生在戲曲中吸收傳統文化的養分,同時為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發展戲曲藝術,15日,市五堰小學開啟中國戲曲課程,首節課在四年級開展
  • 弘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國香港戲曲中心郵票即將發行!
    2019年3月19日香港郵政將發行《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郵票小型張1枚,面值為10元,同時推出同圖案郵票小型張1枚,面值為20元。郵票以平板印刷技術印製,另加燙壓及壓印特別效果。郵票小型張中間展示戲曲中心,下方為館內不同的場地。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就豫劇傳統戲來說,由於機關布景的介入,在一些非機關布景的本子裡,也不時地加進了一些布景。演出團體總要想盡辦法請畫師畫上一兩個大畫幕。此時,具有統一風格的演出,很難見到。一齣戲是一桌二椅,有時又是用大畫幕,或是彩頭特技。特別閉塞地方的戲院裡,仍保持著出將入相,檢場人、樂隊都在臺上的演出形式,舞臺形象十分混亂。為此戲曲界曾提出了「淨化舞臺」。
  • 戲曲的傳統美學元素跨界掀開文化新市場
    但當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成為新時代課題,如何在對接時代審美,構建自身文化多渠道、多形態的產品矩陣的同時,為美好的城市生活和消費升級加強文化內核,提供精神支撐,也成為傳統文化從業者的使命所在。在跨界動漫遊戲中拓展受眾新增量傳統戲曲、非遺文化跨界動漫遊戲,其實並不稀奇。戲曲創作中,就出現過專為遊戲迷打造的劇目,而不少遊戲換裝中,更是把戲服作為其中的特別道具。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它們都鼓足勁頭、粉墨登場以圖抓住人們的眼球,面對激烈競爭的眾多注意力誘惑,如何使被分散化的受眾對傳統的表演藝術青眼有加?如何直面嚴峻的生存危機考驗,既妥善保存同時又積極延續傳統戲曲?臺灣業界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的道路,他們文化創意的諸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鑑。一、紮根傳統基礎上的現代化創新 戲曲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現代化,而現代化既是戲曲本身的內在要求,更是產業化的要求。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戲曲學,戲劇學的民族特點
    「文明」顯然是針對不文明而言的,從那時起,我們民族有上千年歷史的戲曲被一些人視為「舊劇」,這是這個世紀一些人對戲曲的定位和立場。20世紀註定是一個政治綿綿、社會動蕩、新與舊、現代與傳統、西與中交織的時代,它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產生的衝擊也是史無前例的,變革與現代成為貫通的時代主題,學術與傳統蟄伏起來,許多的時尚應運而生。
  • 中國戲曲文化周開幕 6天將演180場好戲
    昨日,園博園,中國戲曲文化周開幕式現場戲曲表演。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新京報訊 (記者姜慧梓)昨日,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正式「鳴鑼開戲」。中國戲曲文化周藝術總監程輝介紹,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實際,今年戲曲周規模比去年縮小約一半,演出點位安排也比較分散,遊客需在「北京園博園見證精彩」微信公眾號預約購票、登記,按要求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