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們把中國建立後豫劇發展的四十年分為幾個階段,小編幫大家具體分析:第一階段通過大張旗鼓的戲劇改革,使豫劇迅速地走向了繁榮,是豫劇團體與藝人地位大提高。
這一時期的第二個變化是,「三改」帶來了藝術生產質量的提高,河南的戲改開始較早,還在解放戰爭階段,解放區已經開始,並取得了成績。解放後,繼全國第一次戲曲工作會議,河南省召開了全省第一次戲曲工作會議。改人、改制、改戲的「三改」運動普遍展開。劇團廢除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制度,經濟上實行按勞取酬,在劇團內部進行民主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提高了豫劇創作隊伍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新的制度,新的文藝政策調動了所有創作人員的創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對豫劇藝術本身開始了全面改革。從表現內容方面張揚民主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同時創作了不少配合土地改革運動、抗美報朝運動的劇目。在具體劇目的創作中,自覺地注重開掘感情、塑造人物、淨化舞臺。上演劇目煥然一新。河南省人民劇團上演的《白蛇傳》在鄭州連演四十八天。歌劇團上演的《新條件》、《羅漢錢》、洛陽五月劇社上演的《闖王進京》。
這一時期第三個變化是創作隊伍的健全和壯大。不少劇團建立了導演制,一些國營劇團和民辦公助劇團都有了自己的編劇、音樂設計、舞美設計等。特別是演員隊伍,更顯得生機勃勃。
我認為大約1957年豫劇發展的第二階段是艱難前進階段。
「反右鬥爭」、「大躍進」、「反右傾」、「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災害等等,有天災也有人禍,對於戲劇界損傷很大。一些著名演員、導演、作家被打成右派,連已經離開了河南的豫劇表演藝術家陳素真,也被打成省外右派。河南省文化局、省文聯下令全省批判。這些都傷害或壓抑了藝術人員的創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創作思想上,受狂熱、浮誇等社會思潮影響,不少上演劇目中充塞耆非藝術的豪言壯語、虛假的誇張等,如《比比看》《東鳳烈火》等都是近似「活報劇」的劇目,形式粗糙,標語口號,概念化嚴重。在創作上還出現了脫離實際的「躍進」作法,人人編寫劇本,速度快得出奇,豫劇院三團一夜之間就「躍進」出幾十個劇本,但絕大多數是粗製濫造之作。
然而,這一時期,也有些優秀的豫劇劇目立於舞臺,現代戲《朝陽溝》1958年問世,馬金鳳主演的《穆桂英掛帥》。搬上銀幕,常香玉、趙義庭主演的《破洪州》由毛澤東主席提議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演出。1959年舉行的河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豫劇院三團演出的《冬去春來》在戲曲現代戲的戲曲化方面作出了有益嘗試。所以,儘管這一時期,有不少困難和挫折,但是整個豫劇事業仍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收穫。
第三個時期,是1962年至1966年上半年。這是一個繁榮現代戲的時期。演出了《背靴》、 《挑袍》、《推磨》、《藏舟》、《抱琵琶》、《遊龜山》《拾黃金》、《拴娃娃》《雷音寺》、《反陽河》、《五鳳嶺》等劇目。
第四個時期是遭受重大挫折時期。
眾所周知,豫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發展過程中的第五個階段是畸形繁榮階段。人民對戲曲,特別是對傳統戲曲的欣賞需求急劇膨脹,未看過的感到新鮮稀奇,看過的猶如故友重逢,格外親切。急劇膨脹起來的觀眾欣賞傳統戲的熱情,使戲劇團體幾乎難以承受。觀眾頭天晚上就排隊買票,劇團一日數場難以滿足需要。演出擠倒牆院的事情時有發生。可是,劇團演員大都青黃不接,大多數演員缺乏演古裝戲的經驗。在此情況下,行政部門不斷發出培養演員的指令。老演員熱情傳藝,中青年演員刻苦學習,大膽實踐,在不長的時間裡,一批中年演員如張寶英、王清芬、王希玲、谷秀榮、虎美玲、曾廣蘭、劉中河、杜啟太、盧蘭香、郭建民、張月婷等很快在全省觀眾中樹立了微信;青年演員李金枝、汪荃珍、黨玉倩、張素貞、陳伯玲等嶄露頭角。一時間,豫劇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業餘班社大批湧現,連不少曲藝團隊也改唱了豫劇。然而這一時期大多是上演傳統戲或文化大革命以前創作的現代戲。
儘管河南文化主管部門十分重視創作,重視現代戲創作,但豫劇新創作的佳作,不論古代戲還是現代戲都為數不多。新編古代戲《血濺烏紗》、現代戲《小白鞋說媒》雖有一定影響,但遠遠不能與傳統戲《七品芝麻官》、《花打朝》、《對花槍》、《打金枝》、《大祭樁》、《秦雪梅》、《鍘美案》相比。之所以說這是一個畸形繁榮期,就是因為它是觀眾長期被壓抑的欣賞情緒突然獲得解放後的急劇膨脹引起。這種繁榮是以滿足觀眾長期的審美饑渴為特徵,而不以創作大量的高水平的劇目為標誌,而且不考慮藝術的發展和提高,形成了一個時期的熱鬧紅火,然而也留下了危機的潛在因素。
在1984年之後,豫劇便進入了第六個階段:困境中奮進階段。觀眾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欣賞饑渴已經滿足,加之社會生活、人們的審美心理又發生了重大變化,各藝術門類競爭激烈,包括豫劇在內的所有劇種對這種形勢事先缺乏估計,更無應變策略,很快陷入困境。觀眾逐減少,劇團經濟困難。豫劇雖然靠著它自身與當代觀眾心理有較多對應之處的優勢,危機稍顯輕微,但畢竟是觀眾也在減少,劇團困難也在逐日加劇。為了改變困境,豫劇戰線在努力奮鬥。這一時期,河南舉行了多次調演比賽,《倔公公偏遇犟媳婦》、《崗九醒酒》、《拾來的女婿》、《倒黴大叔的婚事》、《西湖公主》、《粉黛冤家》、《幾大不由爹》、《歸來的情哥》、《司文郎》、《闖世界的戀人》《黑娃還妻》、《風流才子》等豫劇劇目參加了大賽並獲獎。
小編認為, 以上劇目,在劇本創作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畫,在二度創作上,注重了形式美、觀賞性,有些現代戲劇目注重了戲曲化,在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方面前進了一步。這一時期,為了擴大觀眾層面,河南省戲劇研究所曾兩次召開全國性的地方戲學術討論會,研究戲劇危機和「叫座劇目」問題。一些豫劇團體也確實創作了不少「叫座劇目」如《秦香蓮後傳》、《七品芝麻官後傳》等等。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雖然豫劇出現了危機,陷入了困境,觀眾對豫劇亦有日漸冷漠的趨勢,然而,與以往相比,創作是繁榮的。豫劇藝術是在困境中前進的。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