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文化,豫劇當代進程,及四十年的發展概況

2020-12-19 敏敏聊旅遊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們把中國建立後豫劇發展的四十年分為幾個階段,小編幫大家具體分析:第一階段通過大張旗鼓的戲劇改革,使豫劇迅速地走向了繁榮,是豫劇團體與藝人地位大提高。

這一時期的第二個變化是,「三改」帶來了藝術生產質量的提高,河南的戲改開始較早,還在解放戰爭階段,解放區已經開始,並取得了成績。解放後,繼全國第一次戲曲工作會議,河南省召開了全省第一次戲曲工作會議。改人、改制、改戲的「」運動普遍展開。劇團廢除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制度,經濟上實行按勞取酬,在劇團內部進行民主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提高了豫劇創作隊伍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新的制度,新的文藝政策調動了所有創作人員的創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對豫劇藝術本身開始了全面改革。從表現內容方面張揚民主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同時創作了不少配合土地改革運動、抗美報朝運動的劇目。在具體劇目的創作中,自覺地注重開掘感情、塑造人物、淨化舞臺。上演劇目煥然一新。河南省人民劇團上演的《白蛇傳》在鄭州連演四十八天。歌劇團上演的《新條件》、《羅漢錢》、洛陽五月劇社上演的《闖王進京》。

白蛇傳

這一時期第三個變化是創作隊伍的健全和壯大。不少劇團建立了導演制,一些國營劇團和民辦公助劇團都有了自己的編劇、音樂設計、舞美設計等。特別是演員隊伍,更顯得生機勃勃。

我認為大約1957年豫劇發展的第二階段是艱難前進階段。

反右鬥爭」、「大躍進」、「反右傾」、「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災害等等,有天災也有人禍,對於戲劇界損傷很大。一些著名演員、導演、作家被打成右派,連已經離開了河南的豫劇表演藝術家陳素真,也被打成省外右派。河南省文化局、省文聯下令全省批判。這些都傷害或壓抑了藝術人員的創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創作思想上,受狂熱、浮誇等社會思潮影響,不少上演劇目中充塞耆非藝術的豪言壯語、虛假的誇張等,如《比比看》《東鳳烈火》等都是近似「活報劇」的劇目,形式粗糙,標語口號,概念化嚴重。在創作上還出現了脫離實際的「躍進」作法,人人編寫劇本,速度快得出奇,豫劇院三團一夜之間就「躍進」出幾十個劇本,但絕大多數是粗製濫造之作。

比比看

然而,這一時期,也有些優秀的豫劇劇目立於舞臺,現代戲《朝陽溝》1958年問世,馬金鳳主演的《穆桂英掛帥》。搬上銀幕,常香玉、趙義庭主演的《破洪州》由毛澤東主席提議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演出。1959年舉行的河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豫劇院三團演出的《冬去春來》在戲曲現代戲的戲曲化方面作出了有益嘗試。所以,儘管這一時期,有不少困難和挫折,但是整個豫劇事業仍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收穫。

穆桂英掛帥

第三個時期,是1962年至1966年上半年。這是一個繁榮現代戲的時期。演出了《背靴》、 《挑袍》、《推磨》、《藏舟》、《抱琵琶》、《遊龜山》《拾黃金》、《拴娃娃》《雷音寺》、《反陽河》、《五鳳嶺》等劇目。

第四個時期是遭受重大挫折時期。

眾所周知,豫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發展過程中的第五個階段是畸形繁榮階段。人民對戲曲,特別是對傳統戲曲的欣賞需求急劇膨脹,未看過的感到新鮮稀奇,看過的猶如故友重逢,格外親切。急劇膨脹起來的觀眾欣賞傳統戲的熱情,使戲劇團體幾乎難以承受。觀眾頭天晚上就排隊買票,劇團一日數場難以滿足需要。演出擠倒牆院的事情時有發生。可是,劇團演員大都青黃不接,大多數演員缺乏演古裝戲的經驗。在此情況下,行政部門不斷發出培養演員的指令。老演員熱情傳藝,中青年演員刻苦學習,大膽實踐,在不長的時間裡,一批中年演員如張寶英、王清芬、王希玲、谷秀榮、虎美玲、曾廣蘭、劉中河、杜啟太、盧蘭香、郭建民、張月婷等很快在全省觀眾中樹立了微信;青年演員李金枝、汪荃珍、黨玉倩、張素貞、陳伯玲等嶄露頭角。一時間,豫劇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業餘班社大批湧現,連不少曲藝團隊也改唱了豫劇。然而這一時期大多是上演傳統戲或文化大革命以前創作的現代戲。

張寶英

儘管河南文化主管部門十分重視創作,重視現代戲創作,但豫劇新創作的佳作,不論古代戲還是現代戲都為數不多。新編古代戲《血濺烏紗》、現代戲《小白鞋說媒》雖有一定影響,但遠遠不能與傳統戲《七品芝麻官》、《花打朝》、《對花槍》、《打金枝》、《大祭樁》、《秦雪梅》、《鍘美案》相比。之所以說這是一個畸形繁榮期,就是因為它是觀眾長期被壓抑的欣賞情緒突然獲得解放後的急劇膨脹引起。這種繁榮是以滿足觀眾長期的審美饑渴為特徵,而不以創作大量的高水平的劇目為標誌,而且不考慮藝術的發展和提高,形成了一個時期的熱鬧紅火,然而也留下了危機的潛在因素。

七品芝麻官

在1984年之後,豫劇便進入了第六個階段:困境中奮進階段。觀眾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欣賞饑渴已經滿足,加之社會生活、人們的審美心理又發生了重大變化,各藝術門類競爭激烈,包括豫劇在內的所有劇種對這種形勢事先缺乏估計,更無應變策略,很快陷入困境。觀眾逐減少,劇團經濟困難。豫劇雖然靠著它自身與當代觀眾心理有較多對應之處的優勢,危機稍顯輕微,但畢竟是觀眾也在減少,劇團困難也在逐日加劇。為了改變困境,豫劇戰線在努力奮鬥。這一時期,河南舉行了多次調演比賽,《倔公公偏遇犟媳婦》、《崗九醒酒》、《拾來的女婿》、《倒黴大叔的婚事》、《西湖公主》、《粉黛冤家》、《幾大不由爹》、《歸來的情哥》、《司文郎》、《闖世界的戀人》《黑娃還妻》、《風流才子》等豫劇劇目參加了大賽並獲獎。

風流才子

小編認為, 以上劇目,在劇本創作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畫,在二度創作上,注重了形式美、觀賞性,有些現代戲劇目注重了戲曲化,在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方面前進了一步。這一時期,為了擴大觀眾層面,河南省戲劇研究所曾兩次召開全國性的地方戲學術討論會,研究戲劇危機和「叫座劇目」問題。一些豫劇團體也確實創作了不少「叫座劇目」如《秦香蓮後傳》、《七品芝麻官後傳》等等。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雖然豫劇出現了危機,陷入了困境,觀眾對豫劇亦有日漸冷漠的趨勢,然而,與以往相比,創作是繁榮的。豫劇藝術是在困境中前進的。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大全》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在藝術方法論上也是在微觀、局部上搞戲曲化,而在宏觀、整體的戲劇結構上,仍然是一種寫實的戲劇模式。河南豫劇現代戲作為一種戲劇模式,對京劇樣板戲的成型起了較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在1962年豫劇現代戲晉京,其藝術形式對京劇現代戲影響頗大)同時樣板戲的最後確立,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藝術原則,又反過來相當深刻地影響了六、七十年代豫劇及其舞臺美術的走向。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王貴與李香香首先是淨化舞臺:這是一次使舞臺淨化的統一行動, 它首定了豫劇傳統戲曲的舞臺時空處理及其民族特色的演出藝術形式。小二黑結婚1955年, 河南省歌劇團在西安上演豫劇《春香傳》、《劉胡蘭》,通真的舞臺布景也徵服了西北的觀眾。《劉胡蘭》的舞臺美術連臺板都進行了改造,不平的丘陵地,大車的車轍,逼真地出現在觀眾面前。
  • 豫劇的起源,是與河南的整個戲曲文化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
    河南的戲曲文化歷史豫劇的起源與形成,是與河南的整個戲曲文化發展緊密聯繫著的,它是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要探索豫劇的源流,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河南的戲曲文化發展的歷史。宋代以前的歌舞百戲河南,又有中原、中州之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從遠古時代就有了人類居住生息,創造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可謂是地靈人傑。
  • 一個中國國粹,一個地方戲曲,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作為當之無愧的國粹,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深刻印象之一。而發源於河南開封的豫劇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奇怪的是名聲較小的它看起來竟比京劇更受歡迎,為此不少人感嘆:大師無數的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亮相黃河戲劇節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經過層層遴選,於2020年12月10日,亮相第九屆黃河戲劇節。豫劇《石壕吏》是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劇目。本劇的整體風格大悲大喜,大開大合,以倒敘的方式展現了汪三郎一家在戰爭中的悲慘命運。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該紀錄片一共分為10集,分別講述了藏戲、川劇、豫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晉劇、評劇、皮影戲、黃梅戲10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故事,為觀眾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劇種魅力。    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戲曲一般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無樣本文字可考,也無聲音、影像可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傳承與發展。
  • 2022年中國戲曲學院863戲曲小戲創作考研解析
    863戲曲小戲創作考研涉及專業:戲曲文學創作根據21年國戲863戲曲小戲創作的考題來看,可以看出京劇史、京劇理論、戲曲寫作、中國戲曲史都是需要看的,均都有過出題以及出題趨勢。中國的戲曲文化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因此,足可斷言:中國國土上,任何時代都不會拋棄戲曲,廣大民眾不能沒有戲曲。
  • 實驗戲曲單元:實驗豫劇《朱麗小姐》
    這些作品或以中國的戲劇形式搬演外國名著,或吸納西方藝術元素為我所用。他們都涉及到一個共同的因素,即東西方文化藝術形態的交叉和跨越。  如何對外國戲劇進行中國化的解讀與詮釋,成了歷代中國戲劇藝術家面臨的課題。改編名著,不失為一種事半功倍的創作方式。
  • 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中國戲曲學院召開
    中國網12月9日訊(記者閆景臻)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的精神,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此次會議也是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中國五大戲曲指的是哪五種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黃梅戲、評劇、豫劇。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1、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 百戲盛典 直播預告|豫劇《程嬰救孤》
    劇種簡介豫劇豫劇(英文:Henan Opera),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地方戲之首,發源於河南開封。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豫劇起源於明朝中後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時尚小令(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藝術後發展而成的。
  •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探尋我國戲曲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中國戲曲是一種中國古老文化,它代表著我國延續幾千年古代歌舞文化。它與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它散發出的藝術魅力,歷代都有人為之狂熱。比如乾隆皇帝,因為愛看戲,專門在故宮建築了一個非常大的戲院。他有著很多特徵,如綜合性,節奏性,虛擬性,程序性。
  • 中國傳統文化,豫劇行動藝術,身段動作的性格化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戲劇是行動的藝術,戲劇中的人物形象是通過人物的舞臺行動得以體現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色彩,生活中的人物幹姿百態,生活中的「這一個」同「那一個」千差萬別,所以,人物的性格化便是文藝作品的靈魂,而戲曲舞臺上人物形象的個性化也是戲曲舞臺藝術動人情懷的關鍵之處。因此,注重人物動作的性格化便成為戲曲導演塑造人物的重要環節之一。傳統戲曲的人物,既具有行當的同一性,具有性格的相異性。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的表演藝術特徵,粗放質樸的表演程式
    本文乃作者天天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植根於中原大地的豫劇,其主要審美特徵是率直奔放、樸實家常、潑辣風趣。豫劇歷來有「粗梆戲」、「靠山吼」之稱,從清中葉至近代,豫劇始終以農村為活動中心,其主要觀眾是農民,初期雖有「地攤」和「板凳頭」等演出形式,但普遍還是「跑高臺」。
  • 振興戲曲,薪火相傳!豫劇名家汪荃珍喜收25名新徒
    她就是家喻戶曉的豫劇表演藝術家汪荃珍。  為了傳承豫劇藝術,弘揚戲曲文化,汪荃珍從未停歇過腳步,但從藝三十多年來,跟著她學習的學生有很多,卻只收過五個徒弟。除了對藝術的嚴謹和收徒嚴格要求之外,在汪荃珍看來,「收徒對我來說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師傅要真正起到傳幫帶作用。對我自己來說,一直在琢磨著如何更廣泛的、更深刻的形成自己的風格。」
  • 中國幾大戲曲種類
    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在周恩來的指示下,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被用來招待外賓,獲得了廣泛的讚譽。是影響最廣的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劇,中國漢族戲曲劇種、湖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二黃」,又有「楚劇」、「漢調」兩種叫法。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作品中融入臺灣文化元素】   回顧臺灣豫劇團歷年作品,其中既不乏《包公誤》《楊金花》《新對花槍》等經典劇目,又有《武后與婉兒》《慈禧與珍妃》《花嫁巫娘》等新編戲,而跨文化之作「豫莎劇」三部曲《約/束》《量·度》《天問》(分別改編自莎翁《威尼斯商人》《一報還一報》《李爾王》)近年來更是備受關注。
  • 駐馬店戲曲藝術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梁山伯與祝英臺等20多部經典
    戲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命脈,從古至今在人們心目中留下堅實根基,給人以奮進、給人以力量。戲曲元素從這裡起源駐馬店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戲曲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戲曲的源頭之一。據《駐馬店戲曲志》記載:開發區戲曲藝術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蔣介石看過她率團演出的「愛國名劇」後大加讚賞,向在場軍政要員稱「豫劇是最富教育之劇種」。隨著「藝術為政治服務」年代遠去、愛聽經典老戲的外省老兵凋零,豫劇團相繼解散,僅存「飛馬」豫劇隊一枝獨秀,後成為臺灣唯一的公立豫劇團隊,更名「臺灣豫劇團」。曾永義說,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如果算上大戲、小戲、偶戲共400餘種,隨國民黨當局遷臺而傳入的也有10來種。
  • 中國傳統豫劇文化,劇本文學特點,語言藝術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戲劇文學象其它文學作品一樣,寫作的主要手段也是語言。地方戲曲在形式上最觸目的標誌是語言和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