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2021-01-21 敏敏聊旅遊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建國前後許多豫劇團學習歌劇,移植排演了革命現代戲《白毛女》、《劉胡蘭)、《赤葉荷)、《王貴與李香香》等劇。儘管在服裝布景的製作上還帶有文工團式的臨時性,如一些服裝是借的,一些山石是用帆布棚或麻布蒙的,室內景片不夠大,槍枝等道具全是真的。但總的傾向是追求寫實的。舞臺空間是追求幻覺性的。每場都有一個固定的環境。

當時的小歌舞劇時空靈活,豫劇移植的不多。就現代戲來說,存在著有固定環境和無固定環境兩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就豫劇傳統戲來說,由於機關布景的介入,在一些非機關布景的本子裡,也不時地加進了一些布景。演出團體總要想盡辦法請畫師畫上一兩個大畫幕。此時,具有統一風格的演出,很難見到。一齣戲是一桌二椅,有時又是用大畫幕,或是彩頭特技。特別閉塞地方的戲院裡,仍保持著出將入相,檢場人、樂隊都在臺上的演出形式,舞臺形象十分混亂。為此戲曲界曾提出了「淨化舞臺」。

王貴與李香香

首先是淨化舞臺:這是一次使舞臺淨化的統一行動, 它首定了豫劇傳統戲曲的舞臺時空處理及其民族特色的演出藝術形式。淨化後的舞臺以底幕替代了遮堂,以邊沿幕條為出入場。就舞臺空間來說並沒有內涵上的變化,它仍然是一個假定的空間。仍然具有流動性,仍然搬遷一桌二椅、帳幔布城,保持了假定性、虐擬性、時空流動性。因此它與豫劇傳統劇目的傳統演出形式並無矛盾,反而擴大了表演區,增加了出入場口,使舞臺乾淨、明亮最初許多劇團的便條沿條為深綠色,而二幕多為粉蘭色,底幕則有粉綠、粉藍、粉紅、粉黃等多種顏色。五十年代後期,河南人民劇院製作了一套全是淡豆青色的布幕。

邊沿二幕底幕均為一色。幕下加一窄條的木質圖案壓邊。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時,洛陽市豫劇團演出《穆桂英掛帥》,用了一套淡粉綠色的布幕,裝置的非常整齊,觀眾感到非常新鮮。雖未用景,一種明快爽朗的氣氛撲面而來。 河南豫劇院二團赴中南五省演出時,特製了一套淺紫羅蘭色的幕,而且樂隊的前面和相對的司幕一方, 也都罩上了一層淺紫羅蘭色的紗幕,八字對稱,舞臺顯得更加整潔明快。一些新劇場的建設,乾脆也都準備了統一色彩的布幕,有灰綠、豆沙、淡青等不同的顏色。

穆桂英掛帥

後來尼龍紗的製品多了,許多劇團置買了各色紗幕,底幕全改成了紗製品,進而又發現白色的紗幕,通過燈光,可以射投成各種顏色,而且上下還可出現過渡式的變色,於是底幕均改成了白尼龍紗幕,運用天排地排燈槽的上下反射投光,可以改變每一場底幕的色彩。有的劇團在邊條外也罩上了一層白紗幕,演員的出入大有化出化入的感覺。運用紗幕的舞臺,除去了淨化舞臺初期的演員身後的布幕皺紋。淨化舞臺使舞臺上確立的一切, 都與戲密切相關。在淨化舞臺以前,豫劇舞臺上十分雜亂,演出中,臺上有演員、樂師、鼓師、檢場員,還有名角坤伶的教母,放有各種正在使用和備用的樂器,使用或備用的桌椅,還有遮堂上的「歲寒三友」、「福祿壽三星」等與戲無關的人和物充塞舞臺,分散者觀眾的注意力。自從淨化了舞臺,舞臺成了神聖的領地,任何人、任何無用的東西不允許越過邊幕條,改變了舞臺的面貌。

樂師

淨化舞臺使服裝、砌末整齊統一更能達到整體美。過去豫劇的戲箱,重角輕兵。蟒靠、官服、小姐、丫環的服飾很好,而把子、群眾的服飾則又破又髒,不配套。打起仗來往往分不清營壘,武打雙方穿著同樣的服飾。旌旗儀仗也是缺這少那。所以河南豫劇院舞美工廠在早期,便著手於設計製作一整套配角的服飾。許多劇團也盡力的選購兵服、群眾服, 使舞臺上所出現的各種身份的各種人物,都是一個藝術整體之中的一部分。桌椅帔、帥帳、二帳、神帳、靈帳、車旗,也都折熨整齊乾淨。布城也大都改成了硬城景片,使其出入城門,不必再用兩個人把城門高高舉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所建的新舞臺,全是境框式的,原來的舞臺也都改成了鏡框式的臺口,採用邊沿幕條、面幕、二幕、襯幕、天幕的裝置,既適用於淨化舞臺後虛擬的假定的舞臺空間的表現,也同樣適應於寫實布景的運用。在技術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觀眾今天看無景的戲和明天看有景的戲並不會感到突然,使豫劇長期存在著虛、實兩種演出形式。這兩種形式居然讓觀眾從觀感上協調了起來。五十年代初,豫劇舞臺美術的大變化的第二個方面是寫實布景影響極大,甚至促使一種寫實的豫劇表演風格日趨形成。

丫環的服飾

一些豫劇劇團排演新歌劇劇目時,在服飾、道具、燈光、布景等各個方面,無不向新歌劇學習。歌劇有固定場景,並按場景設置多變的出場入場及舞臺調度,豫劇接受了這些,就打破了原出將入相和走馬燈式的表演線。演現代戲,藝人們第一次不使用水袖,第一次用松香膠貼鬍子,老生老旦第一次在臉上畫皺紋,第一次在布景布出的山石上跑。上跑下的唱戲,同時也是第一次用切光閉幕。河南省歌劇團事實上是個演豫劇的團體,演傳統戲時保持原有的虛實結合。同時又排演了《新條件》、《小二黑結婚》等現代戲,有意進行分幕分場寫實風格的戲劇實驗。每當場與場之間換景時,儘量加快速度,同時又有幕間曲和前奏曲相配合,演出並無中斷之感。每當舞臺上出現逼真的環境時,觀眾無不報以熱烈的掌聲。

小二黑結婚

1955年, 河南省歌劇團在西安上演豫劇《春香傳》、《劉胡蘭》,通真的舞臺布景也徵服了西北的觀眾。《劉胡蘭》的舞臺美術連臺板都進行了改造,不平的丘陵地,大車的車轍,逼真地出現在觀眾面前。該團1955年上演的獨幕豫劇《人往高處走》,其布景中房子的磚頭瓦片都是立體的工藝製作。舞臺一角的冬日枯樹,運用了雙層網景,顯得枝杈交錯,根條清晰。在這樣寫實風格的布景中,服裝是寫實的,道具是寫實的,開門就是開門,點燈就是點燈,上坡就是上坡,坐車就是坐車,整個舞臺演出風格大體協調,進而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存在於豫劇藝術中。當然,事後又有了許多進展。但直至今日,豫劇的許多大型現代戲的劇目中,仍還保留著這樣的風格。

在現代豫劇寫實風格的影響下,一種近於寫實風格的新編歷史劇應運而生。豫劇的新編歷史劇,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形式,一種從劇本的結構到舞臺調度的處理以及演員傳統技巧的發揮,都較為接近豫劇的傳統戲。如四十年代大眾劇團演出的《黃巢》、《官逼民反》、《正氣圖》、《四部嶽飛》、《前後本九宮山》等。儘管演出時也用了布景,並且運用了機關布景,穿了改良的服裝,但其整個表演的風格上,還都帶著濃厚的傳統豫劇的風味。歌劇團排演的《石達開》,從劇本到舞臺調度,從道具到服飾,從燈光到布景,全面追求寫實風格。

官逼民反

甲冑的鱗片用薄鐵片或黃板紙製做,盔帽用紙漿脫殼,服裝、道具都作了歷史考證。在以後的《武則天》、《屈原》、《李師師》等劇中這種刻意寫實的追求仍有遣存。直至八十年代上演《齊桓公》、《斬御史》、《九死一生》、《魂斷燕山》、《血染經堂》等劇,也都是一脈相襲的。此類戲劇,布景龐大繁雜,場次結構嚴緊,理論界看法各異,但它卻打開了另一個層次的觀眾面。在戲劇的嬗變中,構成了一種新的風格與流派。

豫劇的現代劇、新編歷史劇,是三並舉的有機構成部分,劇團要走這一步, 就必須建全置景、道具、燈光、效果等舞美行當的編制。五十年代以來,許多豫劇團都擁有了電工、畫師。繼導演制之後,又都建立了舞臺美術設計制。有的劇院劇團,還建立了舞美工廠。舞美製作組。從設計,到製作,到管理,形成了一條龍的技術隊伍。與此同時,同行間的互相學習,交流經驗,學習班,學術會,文藝評論等,促使了舞臺美術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資料《中國豫劇》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對於舞臺美術在戲劇總體構思中的積極參予性、對於戲劇藝術風格的規定性,以及作為一種藝術構思的思想一舞臺美術作為一種戲劇樣式的直觀載體。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當代進程,及四十年的發展概況
    我們把中國建立後豫劇發展的四十年分為幾個階段,小編幫大家具體分析:第一階段通過大張旗鼓的戲劇改革,使豫劇迅速地走向了繁榮,是豫劇團體與藝人地位大提高。這一時期的第二個變化是,「三改」帶來了藝術生產質量的提高,河南的戲改開始較早,還在解放戰爭階段,解放區已經開始,並取得了成績。
  •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亮相黃河戲劇節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經過層層遴選,於2020年12月10日,亮相第九屆黃河戲劇節。豫劇《石壕吏》是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劇目。本劇的整體風格大悲大喜,大開大合,以倒敘的方式展現了汪三郎一家在戰爭中的悲慘命運。
  • 豫劇的起源,是與河南的整個戲曲文化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
    河南的戲曲文化歷史豫劇的起源與形成,是與河南的整個戲曲文化發展緊密聯繫著的,它是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要探索豫劇的源流,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河南的戲曲文化發展的歷史。宋代以前的歌舞百戲河南,又有中原、中州之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從遠古時代就有了人類居住生息,創造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可謂是地靈人傑。
  • 一個中國國粹,一個地方戲曲,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作為當之無愧的國粹,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深刻印象之一。而發源於河南開封的豫劇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奇怪的是名聲較小的它看起來竟比京劇更受歡迎,為此不少人感嘆:大師無數的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該紀錄片一共分為10集,分別講述了藏戲、川劇、豫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晉劇、評劇、皮影戲、黃梅戲10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故事,為觀眾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劇種魅力。    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戲曲一般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無樣本文字可考,也無聲音、影像可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傳承與發展。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的表演藝術特徵,粗放質樸的表演程式
    本文乃作者天天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植根於中原大地的豫劇,其主要審美特徵是率直奔放、樸實家常、潑辣風趣。豫劇歷來有「粗梆戲」、「靠山吼」之稱,從清中葉至近代,豫劇始終以農村為活動中心,其主要觀眾是農民,初期雖有「地攤」和「板凳頭」等演出形式,但普遍還是「跑高臺」。
  • 中國傳統文化,豫劇行動藝術,身段動作的性格化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戲劇是行動的藝術,戲劇中的人物形象是通過人物的舞臺行動得以體現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色彩,生活中的人物幹姿百態,生活中的「這一個」同「那一個」千差萬別,所以,人物的性格化便是文藝作品的靈魂,而戲曲舞臺上人物形象的個性化也是戲曲舞臺藝術動人情懷的關鍵之處。因此,注重人物動作的性格化便成為戲曲導演塑造人物的重要環節之一。傳統戲曲的人物,既具有行當的同一性,具有性格的相異性。
  • 中國傳統豫劇文化,劇本文學特點,語言藝術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戲劇文學象其它文學作品一樣,寫作的主要手段也是語言。地方戲曲在形式上最觸目的標誌是語言和唱腔。
  • 滎陽:傳統戲曲文化進課堂
    楊正華 鄭亞萍 文/圖  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戲曲文化藝術,讓孩子們了解河南的戲曲文化,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12月16日,越調大師申鳳梅老師的親傳弟子小鳳梅老師,帶領她的團隊走進了滎陽市第三小學,給三年級五班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
  • 實驗戲曲單元:實驗豫劇《朱麗小姐》
    這些作品或以中國的戲劇形式搬演外國名著,或吸納西方藝術元素為我所用。他們都涉及到一個共同的因素,即東西方文化藝術形態的交叉和跨越。  如何對外國戲劇進行中國化的解讀與詮釋,成了歷代中國戲劇藝術家面臨的課題。改編名著,不失為一種事半功倍的創作方式。
  • 戲曲潤童心—邢臺市第三幼兒園傳承戲曲文化特別活動
    (通訊員:趙靜 王藝柔 高旭寧) 戲曲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我國民族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中京劇藝術與中囯畫和中醫藥一起被稱為三大「國粹」。為讓幼兒深入理解戲曲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及其魅力,培養幼兒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市三幼師生同樂、親子同行,帶領寶貝了解戲曲文化、展示自己,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 戲曲藝術牽手校園文化 安陽市2020「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
    戲曲藝術牽手校園,傳統文化走進少年。9月15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體旅局、市教育局、市財政局主辦的安陽市2020「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在安陽市建安小學舉行。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二級巡視員鄭象徵出席並講話。
  • 弘揚民族文化 傳承戲曲精髓!遂平三小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
    為弘揚民族文化,展現戲曲精華,讓更多的小學生領略戲曲藝術的魅力,了解並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遂平三小舉行的「戲曲進校園活動」於9月11日走進校園,為老師和孩子們獻上一頓豐盛的優秀傳統文化大餐。
  • 河南濟源戲曲傳統文化進校園潤心田
    9月15日,河南省濟源市濟水一中1000多名師生盡情享受戲曲表演帶來的傳統文化盛宴。 當日,濟源市「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市濟水一中,1000多名師生和附近社區的市民聚集學校田徑運動場觀看戲曲藝術家的精彩表演,接受了一場生動豐富的戲曲傳統文化教育。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角色行當,靈活性和多樣性
    本文乃作者天天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角色行當創造的靈活性、多樣性凡藝術皆有程式。「程式一詞在語言學中,本義是法式、規章和格式。(引自《辭源》午集216頁)豫劇的角色行當,一行有一行的程式規範。同是「大開門」,紅臉出來有紅臉的儀表,花臉出來有花臉的架勢;同謂「坐轎」,花旦坐得有花旦的姿態,官醜坐得有官醜的路數,這是行當程式所概括的性格內涵所決定的。鑑於此,那種以為程式既為模式,程式既是刻板化、僵化的同義詞的看法是站不住腳的。
  • 振興戲曲,薪火相傳!豫劇名家汪荃珍喜收25名新徒
    她就是家喻戶曉的豫劇表演藝術家汪荃珍。  為了傳承豫劇藝術,弘揚戲曲文化,汪荃珍從未停歇過腳步,但從藝三十多年來,跟著她學習的學生有很多,卻只收過五個徒弟。除了對藝術的嚴謹和收徒嚴格要求之外,在汪荃珍看來,「收徒對我來說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師傅要真正起到傳幫帶作用。對我自己來說,一直在琢磨著如何更廣泛的、更深刻的形成自己的風格。」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改革中的理論依據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普列漢諾夫說:「審美趣味的發展總是與生產力的發展攜手並進的。對此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有所論述:如王國維就說,中國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這便有「綜合性」的含義。中國現代的表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則更明確地指出,綜合性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根本特徵。
  • 當交響遇上豫劇 交響戲曲「穆桂英掛帥」氣勢恢宏
    12月14日,中國交響樂團2020-2021音樂季《龍聲華韻》系列之交響戲曲「穆桂英掛帥」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 交響戲曲「穆桂英掛帥」由中國交響樂團與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打造,根據經典傳統豫劇《穆桂英掛帥》改編、創作而成,由李心草執棒中國交響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與河南豫劇院多位表演藝術名家聯袂演繹。作品由周虹、楊帆、李宏權作曲,白雪峰作詞及劇本改編。
  • 平輿:戲曲進校園 傳統文化「潤」童心
    駐馬店日報訊(通訊員 王 政)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的傳播和普及,豐富在校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7月28日下午,平輿縣絲弦道非遺傳承保護中心走進平輿一中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將戲曲藝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戲曲文化,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共200多名師生參加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