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文化,豫劇角色行當,靈活性和多樣性

2020-12-19 天天講旅遊

本文乃作者天天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角色行當創造的靈活性、多樣性凡藝術皆有程式。「程式一詞在語言學中,本義是法式、規章和格式。立一定的準式以為法,謂之程式。」(引自《辭源》午集216頁)豫劇的角色行當,一行有一行的程式規範。同是「大開門」,紅臉出來有紅臉的儀表,花臉出來有花臉的架勢;同謂「坐轎」,花旦坐得有花旦的姿態,官醜坐得有官醜的路數,這是行當程式所概括的性格內涵所決定的。鑑於此,那種以為程式既為模式,程式既是刻板化、僵化的同義詞的看法是站不住腳的。正象武術套路、中醫湯頭一樣, 雖有固定路數,然而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病可有不同的配方,變化無窮,氣象萬千。豫劇行當在創造人物方面,除要遵循它的基本規律外,具有充分的靈活性、多樣性,即使同一個行當,不僅可以演出不同的人物,而且同一人物又可因演員各自表演技術專長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個性色彩和表演風範。

紅臉

其一,同一演員飾演同一行當的不同人物,根據對人物的體驗,在表現方法上顯示出極大的不同性。如崔派傳人張寶英,在飾演《桃花庵》中的正旦角色竇氏時,展現出的是一種雍容典雅、深沉含蓄的藝術特色。「盤姑」一折,當竇氏試探妙善,雖神態安然,則外松內緊,語氣委婉地追問,透出步步緊通的情勢。當證實張才夫確是十六年前死於庵中之時,昏厥中的窶氏那激蕩的情感,不是用哭天搶地、大舞大動來表現,而是透過怔徵的眼神,顫抖的手指,掙扎的探身,揭示出竇氏十六年眼望穿、泊流幹、欲哭無淚、欲悲無聲的情狀。

而張寶英在《秦香蓮後傳》中創造另一個正旦角色秦香蓮時,卻突破了崔派藝術的固有基調,呈現出一種清新質樸、熱烈奔放的藝術特色。「哭廟」一場戲中,秦香蓮因兒子招仇人之女為妻,子走父路,在悲恨絕望之中遇上了恩人韓琪的廟字,面對韓琪的金身,把壓在心底的舊恨新怨如火山爍發衝向蒼彎,「進韓廟我心中浪起千層」,張寶英借用女高音的唱法使拖腔噴薄而出,她運用個大甩腔,三個三百六十度的旋轉,接眷將一雙水袖譁然拋出,勢如飛箭。此段唱做,其音律之高,甩腔之長,武動之激烈,乃豫劇正旦角色所罕見。

秦香蓮後傳

其二,同一行當飾演同一人物,因演員不同,亦有不同的側重,不同的體驗。如花旦行的看家戲《抬花轎》就十分典型。其中「議親」一段是周鳳蓮的亮相戲,姚淑芳的表演是以大步小挪,雙手划動的碎挪步和上下翻飛的舞花扇動作來表現周鳳蓮的「」;吳碧波是以打辮子、甩辮子、繞飛辮的動作來表現周鳳蓮的「」,王清芬是以繞花扇、扭腰肢,猛背躬抖膀顫肩的動作來表現周鳳蓮的「」。 三種手法,三種韻味,看似不統一,但從總體上瀏覽,又都沒有背離周鳳蓮嬌憨酒脫的基本性格。

抬花轎

其三,同一行當飾演同一人物,不同演員有不同的表現方法。拿袍帶生的重頭戲《黃鶴樓》作例:沙河調名武生曹彥章飾演周瑜,「三竄椅」為其絕技,他演周瑜與趙雲對峙,趙雲第一次飛腳踢周瑜,周瑜是雙手持翎,竄身倒臥椅梁;趙雲二次踢周瑜,周瑜是平身橫竄入椅,雙翎掃地;趙雲第三次踢周瑜,周瑜咬雙翎飛身躍起,箭步倒竄,「抱月式」跌掛座椅。三竄椅動作輕盈,快速、矯健,大有「英雄架不倒」的氣勢,突出的是外在形式美,更多地造成驚奇的審美效果。豫西調名生李行林飾演周瑜,氣色好,做功深,初見趙雲時兩眼怒火,在臺下即可看到兩隻可怕的紅眼睛,轉見劉備,紅眼即失,變成笑容可掬的樣子。演到周瑜脫身下樓時,拔地躍起一個提翻,單腳著地,盔翎蟒甲紋絲不亂,表現出得計後的狂喜和不露聲色的大將風度,突出了周瑜的內在情感。

黃鶴樓

祥符調武生謝順明演周瑜,作派典雅規範,翎子功和亮相很有特點。魯肅報劉備過江,周瑜大喜,三聲笑後,得知趙雲保駕,眼神露怯,面部則微笑,使用「戰翎」表現其思考對策,先雙翎微耍,然後倒翎子,再單起左翎、右翎,又倒雙翎,再將雙翎站起,悠悠然不失大將風度。當傳報「酒宴擺到黃鶴樓」時,周瑜一直將劉備送下場,才得意地發出兩笑:「哈哈!哈哈!」頭聲笑是小生腔,二聲笑是小旦腔,中了用的是武生腔,然後欣喜地掏翎、。甩蟒、跨腿、小翻身,後提蟒吸腿亮相。這組動作,起範是大武生,亮相是武小生,回相入場是刀馬旦,以表現周瑜傲然興奮之心態,動態地展示了人物的恩想感情。沙河調武生劉法印飾周瑜,尤見功力的是五次不同的笑:一是周瑜得知劉備中計過江的揚聲大笑;二是在與劉備君臣虛意應酬間的嘲笑;三是發出「擺宴黃鶴樓」的陰笑;四是在劉備面前當麵攤牌,殺機畢露的冷笑;五是趙雲揭了老底,周瑜預料大功將成而趾高氣揚的狂笑。五次笑怡用在火候上,層層深入,簡潔含蓄,多側面、多層次地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黃鶴樓》一個周瑜,四路名家,四路章法,幹秋不一,風範各異。

黃鶴樓

其四,同一人物。 可因戲的變化而變換不同的行當。也就是說豫劇的行當還可因戲而異。如同是一個程咬金,在《花打朝》中扮花臉,在《麒麟山》中則扮鬍子生,在《對花槍》中再扮插一根翎子的二花臉, 在《豹頭山》中又扮帶掛搭胡的三花臉。

其五,不同演員在飾同一行當時各有自己的絕活。武丑行的拿手戲《三盜九龍杯》,各路名家就各有鮮招。

花打朝

沙河調武丑曹憲章飾楊香武,以大頂表現其「輕功」,偵察山寨時用「蠍子頂」、「 臥雲頂」、「樓上樓頂」等頂功展現出飄逸的風範。祥符調名醜萬鳳祥飾楊香武,以「盤椅子」顯示其「靈功」,他腰背功夫敏捷利落,象一條靈蛇似地盤舞在重疊的椅背空檔中,穿來繞去,時兒獨腳倒掛,身子懸空伸手盜杯,時而收回雙腿,盤藏椅背,似僵蛇蜇伏,顯示出一股靈敏之氣。豫西調武丑韓留成演盜杯,以「盤繩」突出其「」 功,楊香武在高約三丈的「肘根兒」上翻筋鬥,擰麻花,雙腳勾繩倒掛,飛速旋轉中將杯盜去,展現出驚險的風採。「盜杯」之技雖各有絕處,然在刻畫這位綠林豪俠機智英武的主體性格上,各路名家卻是殊路同歸的。

參考資料《中國豫劇文學》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亮相黃河戲劇節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經過層層遴選,於2020年12月10日,亮相第九屆黃河戲劇節。豫劇《石壕吏》是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劇目。本劇的整體風格大悲大喜,大開大合,以倒敘的方式展現了汪三郎一家在戰爭中的悲慘命運。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在藝術方法論上也是在微觀、局部上搞戲曲化,而在宏觀、整體的戲劇結構上,仍然是一種寫實的戲劇模式。河南豫劇現代戲作為一種戲劇模式,對京劇樣板戲的成型起了較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在1962年豫劇現代戲晉京,其藝術形式對京劇現代戲影響頗大)同時樣板戲的最後確立,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藝術原則,又反過來相當深刻地影響了六、七十年代豫劇及其舞臺美術的走向。
  • 角色行當同劇本人物反串,緣於各種因素,戲曲演員能肆意而為
    反串的權力運作不僅充分展示了戲曲演員對角色行當身份認同的多樣性,而且有利於全面展示演員個性化的藝術才華,有利於大大提高戲曲舞臺搬演的意外審美效果,有利於進一步開拓戲曲舞臺搬演的審美文化豐富性。此外,反串的謀生機制與藝術定型也有密切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豫劇行動藝術,身段動作的性格化
    豫劇導演在確立人物形象基調時,對人物舞臺行動的主要表現手段一人物的身段動作,也有其獨特的審美標準和藝術追求。為使舞臺人物的身段動作鮮活生動,富有時代感和地方特色,導演們出出戲都在想方設法為具體人物去尋找配方,使演員生活在程式中而又不拘泥於程式,讓鮮明的生活性特徵不斷地顯示在人物的身段動作中,這是豫劇導演塑造人物時很神秘的一個配方。在這個配方中包含有幾大要素。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當代進程,及四十年的發展概況
    我們把中國建立後豫劇發展的四十年分為幾個階段,小編幫大家具體分析:第一階段通過大張旗鼓的戲劇改革,使豫劇迅速地走向了繁榮,是豫劇團體與藝人地位大提高。這一時期的第二個變化是,「三改」帶來了藝術生產質量的提高,河南的戲改開始較早,還在解放戰爭階段,解放區已經開始,並取得了成績。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當時的小歌舞劇時空靈活,豫劇移植的不多。就現代戲來說,存在著有固定環境和無固定環境兩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就豫劇傳統戲來說,由於機關布景的介入,在一些非機關布景的本子裡,也不時地加進了一些布景。演出團體總要想盡辦法請畫師畫上一兩個大畫幕。此時,具有統一風格的演出,很難見到。一齣戲是一桌二椅,有時又是用大畫幕,或是彩頭特技。
  • 河南曲劇角色行當 戲曲
    角色行當早期的河南曲劇在表演上繼承了高蹺曲的歌舞身段和行當分工。高蹺曲一般有五個角色:老婆(老旦)、媳婦(青衣)、姑娘(小旦)、相公(小生)、和尚(醜)。和尚經常兼扮演老旦,並且有時還會增加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當。早期的河南曲劇無論演什麼戲,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五種主要形式。早期演出時,劇中的人物出場,一般開始時都是背對觀眾,走至臺中心後才轉身亮相,然後踩著"大起板"的弦樂伴奏節拍跑"剪子股"圓場,形式與踩高蹺時的打場子相同,必須跑完四十八板再進行正式演唱。
  • 「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再難,也要把豫劇在臺灣傳下去
    蔡芳詠出生於臺灣高雄左營,現在是中國音樂學院的研究生,而左營正是王海玲所在的臺灣豫劇團駐地。「這是臺灣唯一的豫劇團,太珍貴了。我從小看豫劇長大,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站在老師身邊,拍張合影。」在蔡芳詠看來,王海玲唱功紮實,能把每一部作品都詮釋得完美到位,是她心目中的「女王」。中國豫劇北京展演月期間,得知臺灣豫劇團要來演出《天問》,蔡芳詠抓住機會,圓了兒時的夢。
  •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探尋我國戲曲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戲曲有著如此大令人折服的魅力,與它擁有的深厚文化有著巨大的關係,它承載著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展,代表了中國文化持續發展的方向。戲曲最重要的就是「曲」,曲是民族音樂的集大成者,在一場戲中若沒有曲,那這場戲就不是一場戲了,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組成。辨別一個地方戲曲主要從唱法,樂曲和獨特的有口音念白就能看出,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崑劇等。
  • 戲曲中的女性角色行當,你知道多少?
    女性角色行當,為什麼叫作「旦」?歷來人們眾說紛紜,也莫衷一是。徐渭在《南詞敘錄》中說:「旦,宋彼上場,皆以樂器之類置籃中,擔之以出,號曰『花擔』。今陝西猶然。後省文為『旦』。」引此一說,略見一斑,其餘各說不贅。
  • 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在我國河南山東等地十分流行
    豫劇又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河南謳」「靠山吼」,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在我國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十分流行。它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清代中葉,作為「汴人相沿之戲曲」的豫劇,開始在河南民間流行。
  • 中國著名的五大戲曲,你聽過幾種呢?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國戲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 一個中國國粹,一個地方戲曲,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作為當之無愧的國粹,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深刻印象之一。而發源於河南開封的豫劇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奇怪的是名聲較小的它看起來竟比京劇更受歡迎,為此不少人感嘆:大師無數的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 戲曲潤童心—邢臺市第三幼兒園傳承戲曲文化特別活動
    (通訊員:趙靜 王藝柔 高旭寧) 戲曲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我國民族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中京劇藝術與中囯畫和中醫藥一起被稱為三大「國粹」。為讓幼兒深入理解戲曲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及其魅力,培養幼兒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市三幼師生同樂、親子同行,帶領寶貝了解戲曲文化、展示自己,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戲曲行當生 旦淨醜
    戲曲表演——生生,戲曲行當。扮演男性人物的角色。始於宋元南戲,明清傳奇及地方聲腔劇種中都沿用。一般指青壯年男子,且為劇中主角。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根據人物年齡及身份,又生發出支系,有小生、正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
  • 馬金鳳:地方戲唱出中華魂 新行當一炮震乾坤
    【「文脈頌中華·名家@傳承」網絡主題傳播】馬金鳳:地方戲唱出中華魂 新行當一炮震乾坤點擊圖片觀看視頻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些凝聚了民族智慧、氣韻、神採的文化瑰寶,為後世的文藝創造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巨大寶庫。當代的中國文藝要獲得更加綿長深厚的發展動力,形成獨具魅力的精神標識,就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禮敬中華優秀傳統,寫好繼承這篇大文章。在從文藝高原向文藝高峰邁進的路上,紮實繼承傳統又努力開拓創新的文藝名家,既是奠基人,也是引領者。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的表演藝術特徵,它的虛擬和人物特徵
    本文乃作者天天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真切自然的虛擬動作豫劇表演的虛擬性與其它劇種是相通的,但在具體運用上卻有它自己的鮮明特點。近一小時的戲裡,一人要模仿十幾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包括了花旦、青衣、老旦、彩旦、文生、小丑等、多種行當。表演全靠虛擬,邊舞邊唱,且說且做,要在眾多人物中時而跳過來,時而跳過去。情感過度不僅要求具有表演真實和感覺真切的舞臺動作,而且要求戲不斷線,流暢自如。
  • 振興戲曲,薪火相傳!豫劇名家汪荃珍喜收25名新徒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文/圖  她是英姿颯爽的穆桂英,她是命運多舛的朱安,她是香魂塘畔的香魂女……無論是電視螢屏還是戲曲舞臺上,她塑造了無數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角色。她就是家喻戶曉的豫劇表演藝術家汪荃珍。  為了傳承豫劇藝術,弘揚戲曲文化,汪荃珍從未停歇過腳步,但從藝三十多年來,跟著她學習的學生有很多,卻只收過五個徒弟。除了對藝術的嚴謹和收徒嚴格要求之外,在汪荃珍看來,「收徒對我來說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師傅要真正起到傳幫帶作用。對我自己來說,一直在琢磨著如何更廣泛的、更深刻的形成自己的風格。」
  • 戲曲 各個行當都有各自的形象內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規制
    扮演劇中人物分角色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從內容上說,它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範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看,又是有著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造上的集中反映。每個行當,都是一個形象系統,同時也是一個相應的表演程式系統。舉例來說,老生就是一個形象系統,其中包容著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剛毅的男性人物形象。
  •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但是你知道它是怎麼分類的嗎?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也叫角色、家門。它是戲曲藝術長期發展過程,逐漸穩定、發展而來的一種表演體制,即按照劇中人的年齡、性格、社會身份分成生旦淨末醜等幾個行當,並在化裝、表演方法、演唱方法等方面加以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