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
其最大特點,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國戲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京劇
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的《申報》,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京劇。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威猛的男人,別稱「大花臉」)、醜(男、女人皆有,別稱「小花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豫劇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從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脫穎而出,與京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豫劇為榜眼),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普遍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
越劇
越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形式,又稱第二大劇種。擅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
1942年10月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對傳統越劇進了全面的改革,稱為「新越劇」。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一變為哀婉舒緩的唱腔曲調,即「尺調腔」和「弦下腔」,把越劇唱腔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調腔」和「弦下腔」的基礎上發展並豐富起來的。
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臺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黃梅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