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聲玉振》迎"戲曲青春派" 教你怎樣老戲新唱

2020-12-12 網易娛樂

你聽過豫劇版的流行歌曲《Super Star》嗎?你看過街舞版的經典名段《三岔口》嗎?你知道《金聲玉振》版的《女駙馬》嗎?本周日(3月23日)晚22:00,山東衛視《金聲玉振》來了一群「戲曲青春派」。


劉冰


音凰舞帝組合


梨園風戲曲社部分成員

網易娛樂3月21日報導 一直以來,一談到戲曲觀眾群,人們就會想到老年人,但是也有這麼一「堆」80後、90後,他們富有激情痴迷戲曲,他們會為戲而喜、為戲而狂,甚至把戲看成自己的生命。並且他們會在戲曲中融入時尚元素。你聽過豫劇版的流行歌曲《Super Star》嗎?你看過街舞版的經典名段《三岔口》嗎?你知道《金聲玉振》版的《女駙馬》嗎?本周日(3月23日)晚22:00,山東衛視《金聲玉振》來了一群「戲曲青春派」。

來自湖北的大男孩劉冰是個地道的80後,年輕輕輕卻「資歷」頗老,不但被譽為豫劇「五大名旦」之一,更是著名豫劇大師馬金鳳唯一的男弟子。劉冰在讀小學的時候就喜歡上了京劇,不顧家人的反對,開始學唱小生、唱花臉,後來轉學豫劇,就讀中國戲曲學院期間就舉辦了自己的個人專場《梨園尋夢》。2009年,拜師豫劇大師馬金鳳,成為馬金鳳唯一的男弟子。為了發揚戲曲傳統文化,也為了讓更多像自己一樣的80、 90後的年輕人了解戲曲,喜歡戲曲,劉冰組織成立了「蘭鳳劇社」,開始嘗試對傳統戲曲進行一些改良或創新。在《金聲玉振》節目現場,在主持人的「挑唆」下,劉冰伴著流行音樂的節奏,表演了一段傳統戲曲的身段,讓主持人大呼「女神」。而主持人董姝也即興演唱了一首豫劇版的流行歌曲《Super Star》,讓劉冰感嘆道「終於知道為什麼很少發現UFO了」。

著名80后街舞組合「音凰舞帝」也像劉冰一樣,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播戲曲這種古老的中國傳統藝術。「音凰舞帝」的兩位成員徐鳴飛和張正邦一直深愛街舞,會跳各種類型的街舞,尤其是跳起機械舞來猶如可以拆卸的人偶娃娃,讓人嘆為觀止。「街舞這個文化是國外的一些東西,我們當時就在想怎麼樣能把外國的一些好的東西和我們中國好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於是,兩個年輕人開始嘗試在街舞裡融入戲曲,街舞版的《三岔口》就這樣誕生了。

和劉冰、「音凰舞帝」這樣的專業演員、舞者不一樣,來自安徽蚌埠醫學院的幾位90後學生,他們學著和戲曲毫無關係的專業,卻深深地痴迷於戲曲。為了在校園裡推廣戲曲傳統文化,吸引同學們敢於來認識戲曲,他們成立了「梨園風戲曲社」,不但學唱傳統劇目。還時常自編、自導、自演戲曲小品,將傳統的戲曲身段與流行音樂相結合,並融入富含「90後」語言特點的新潮臺詞,積極探索創新傳統藝術。他們這次來山東衛視《金聲玉振》,還特別編了一段《金聲玉振》版的《女駙馬》,風趣幽默的表演、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讓人耳目一新。

要想聽到充滿時尚元素的傳統戲曲,要想看到年輕的戲迷們「離經叛道」的幽默表演,敬請關注本周日(3月23日)晚22:00,山東衛視《金聲玉振》之《戲曲青春派》。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老戲新唱闖市場,五大劇種將在錫共演《雷峰塔》
    2020太湖文化藝術季之「戲曲藝術月」現已拉開帷幕,16場大戲將陸續登陸錫城。23日晚,轟動一時的三省一市五大劇種共演《雷峰塔》將來到無錫大劇院,以黃梅戲、錫劇、京劇、崑劇和婺劇演繹五出精彩好戲;24日晚,大型經典婺劇青春版《穆桂英》將在無錫大劇院開唱,顏值集體在線。傳統戲曲勇於創新形式傳播與弘揚,也將贏得更廣闊的市場。
  • 「名人堂」80、90戲曲追夢人|青年演員怎樣的「標配青春」?
    有這麼一群年輕人,用戲曲填充自己的青春,用青春繼承發展著戲曲。雲手間,滑出精彩花季,圓場裡,走出芳華明天。他們是梨園新秀,他們是戲曲未來。他們是戲曲藝術發展的中堅力量。為了使這群逐戲青年的故事讓更多人熟知,戲緣直播間請來了三位青年演員,讓大家更深入的了解這些戲曲演員在追夢路上的故事。
  • 「金聲玉振」,瞧瞧咱文登的「角兒」
    戲曲晚會一曲戲腔唱萬家慶新春你穿上鳳冠霞衣
  • 戲精「米兒妹」 讓傳統戲曲變成新時尚
    同時,也給傳統戲曲帶來了傳播的發展機遇,通過網絡平臺讓其再煥生機,使「老戲曲」成了「新時尚」。她就是商丘市豫劇二團戲曲演員張敏。自幼愛戲 五六歲唱得有板有眼和網絡視頻裡表現出來的風趣大方、滑稽外向的性格不同,記者面前的張敏稍微有點內向,問一句說一句,矜持得像個學生。
  • 怎樣用崑曲表演荒誕派戲劇《椅子》?這樣的戲太危險
    導演就給她說,這個戲的女主角是一個老太婆,但是戲裡面有很多扮年輕的地方,很美的。」《椅子》的編劇俞霞婷「揭發」。沈昳麗欣然接受,卻發現自己大部分戲份都戴著老婦人的頭巾和霜鬢。崑劇版《椅子》在日本首演大獲成功。2017年,沈昳麗獲得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這一年,除參演上海崑劇團的傳統大戲《長生殿》《牡丹亭》,她也帶著崑劇版《椅子》去世界各地巡演。
  •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沒有,看看霹靂將布袋戲「演」上國際大舞臺
    你若想深入其內,那所有的碎片聚合在一起就是一整套大系統。我是一個愛戲的人,希望用自己的一點點淺見,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中國戲曲這門藝術的發展問題。先說一說,什麼是戲曲?王國維的話是:「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 快手裡的「老戲新唱」:大武生的新生代
    「如果有一天打不動了,我就轉行做老生,把豫劇唱給更多人聽。」傳承豫劇文化一直是90後「武生」孫書旭堅持「打鬥」的動力。從接觸豫劇至今13年裡,雖然收入不容樂觀,身體也因訓練常年傷痕累累,但他依然堅持,並試圖找尋新的發展突破口。
  • 老戲新唱,消防藍姐姐來唱「女駙馬」
    老戲新唱,消防藍姐姐來唱「女駙馬」 2021-01-06 1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傳承人」邵誌慶:我唱花燈戲,我從貴州來
    她唱的是貴州家鄉味道的「文化特產」——花燈戲。「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囉喂,總書記的報告呀鼓舞人心囉喂,總書記來到貴州團依吆子喂,貴州人民呀齊歡騰囉喂。跨進新時代呀,譜寫新篇章呀,萬眾一心跟黨走喲,共迎輝煌、共迎輝煌囉!」黨的十九大代表,貴州花燈戲傳承人邵誌慶。圖為邵誌慶榮獲「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
  • 「水墨戲畫大家」李明臣教你戲曲人物的畫法 非常獨特的畫風
    ▲▲▲李明臣教授教你如何給人物上色李明臣,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當代藝術家研究會戲畫藝術委員會會長,影視劇演員、仁美大學堂教授。1947年生於遼寧,1959年進入北京戲曲專科學校學習京劇,1967年進入北京京劇院工作。1993年開始涉足影視藝術,出演過多部影視戲劇。李明臣自幼浸淫於京劇藝術,喜好丹青繪畫。京劇是中國文化的精粹,是一門集大成的舞臺藝術,從事一輩子京劇行當的李明臣,用毛筆和水墨來塑造出一個行內人眼中的京劇世界。
  • 小劇場戲曲展演日趨成熟 帶動戲曲表演新發展
    一人獨角一臺戲,靠的是崑曲青年才俊黎安的紮實功底和深情演繹,更倚重一堂樂隊別開生面的唱和與伴奏,令人驚豔。戲曲原本是戲一半曲一半,不知何時起,樂隊成了漫不經心的伴奏。而《草橋驚夢》的文武場完全進入舞臺演出狀態。他們融入主人公的表演之中,或幫腔,或搭訕,或旁白,連佛經佛樂也是由樂手們和聲歌詠,好聽耐聽。演員樂手同心同德完成了當晚的整場演出。樂手們的藝術創造力得以充分體現。
  • 2021山東新年文藝晚會戲曲專場魅力呈現
    粉墨繽紛,同唱梨園歡歌;鑼鼓鏗鏘,敲響華彩樂章。「今天真是機會難得啊,由於疫情原因,今年好久沒看戲了,把我這個老戲迷可給饞壞了,好在到年底了,終於可以現場看一場啦,還是公益的,又有這麼多名家!真是太棒了!」來自濟南市歷下區的張阿姨高興地說。
  • 語文的天賦來自熱愛和會唱出激情蕩漾的歌聲與戲曲
    人類不斷發展,產生了歌與戲,是人民精神生活需求中最大的精神食糧。當前,歌與戲在古人不斷創作和傳承中得到了極其豐富和極速發展,不僅詞美,音與伴奏的曲,把歌與戲推到了人類至高點。它不僅僅是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的產品,也蘊含了情感、激情和動力,是教育和激勵著人們去創造和實現美好生活追求中的必不可少的必須品。
  • 粉墨名家 青春對答|關於戲曲,我想知道的是……
    伴隨著精彩劇目走進校園的,還有文藝名家與青春學子的深度交流,那些有關戲曲的問答對話,正在校園裡發生——   「現在學戲還『有戲』嗎?」   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 周東亮:我覺得不要把戲曲看得多麼的神秘,其實戲曲也容易讓人朗朗上口,就像流行樂一樣。你覺得哪一段好聽,你就去多聽幾遍,自然就會唱了。
  • 劇場年輕了 戲曲青春了
    記者注意到,這天晚上,不大的劇場裡,有不少是結伴觀戲的大學生。演出結束後,主創人員邀請觀眾一起交流,年輕的觀眾們一口氣談了很多感想,提出了很多問題:舞臺上幾把椅子的擺放有什麼考究?如何避免實驗戲曲的話劇化?演員如何跨行當完成對複雜人物的表現?這麼「素」的演出,為什麼感覺戲曲的程式和韻味一點也沒少?……冬日的小劇場,沉浸在古老戲曲和青春探索帶來的純粹感動中。
  • 中國地方戲曲奇葩——濟南章丘文祖街道青野村五音戲
    大老師教戲詞、臺語,二老師教表演動作。邊背戲詞邊排練,念、做、科、白、唱,忙得團團轉。那時學戲沒有腳本,全是由老師一句句地教,學員一句句地學。由於他天賦異稟,加上老師要求嚴厲,半月時間就能把一齣戲的全部戲詞背個滾瓜爛熟,接著進入彩排。他吃苦耐勞、聰明好學,很快學會了《張廷秀趕考》《梁山伯與祝英臺》《丁僧掃雪》《呂蒙正趕齋》等戲曲。
  • 「戲碼頭開課了」戲曲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
    「四功」】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獨特的基本功,比如相聲的「說學逗唱」,戲曲表演的基本功是「四功、五法」。本期《戲碼頭》小課堂將為大家科普一下「四功」:唱念做打,這是戲曲表演藝術的根基。所謂「唱必有聲、念必有情、做必有動、打必有武」。 「唱、念」與「做、打」分別屬於戲曲表演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
  • 湖北省「戲曲進校園」成效顯著:戲曲之花開滿荊楚
    「祖山」漢劇、國粹京劇、「哦呵」楚劇、荊州花鼓戲、「一去二三裡,村村灣灣都唱」的黃梅戲……湖北匯集32個劇種,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流變地和聚集地,從這裡走出了余三勝、譚鑫培、陳伯華、餘笑予等戲曲大師……時至今日,小梅初綻,戲韻流芳。湖北省「戲曲進校園」活動為「戲碼頭」注入新鮮血液。從政策引領、精準實施到建章立制,為戲曲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湖北樣本」。
  • 淺談:戲曲導演如何指導戲曲演員進行角色創造
    戲曲它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表演藝術,是以演員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藝術形式。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先生在生活中通過用心觀察老鷹展翅形態,是仿其形而提之神,創造出獨具特色「鷹展翅」的蓋派身段。   如樣板戲《紅燈記》,李玉和被鳩山抓進了地獄般的牢房,逼他交出密電碼,李玉和臨危不懼卻受盡了折磨,高唱共產黨員的意志是永遠摧不垮的。那怎樣突出表現一個共產黨員威武不屈的高大形象呢?
  • 地方戲曲:老問題與新挑戰
    地方戲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圖為河南省社旗縣越調劇團為群眾表演傳統地方戲。光明圖片/視覺中國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專業化程度低  近年來,隨著國家支持戲曲傳承發展政策的推出,廣大戲曲作者的創作激情被激發出來了。老一輩創作者們老驥伏櫪,積極發揮餘熱;中年一代砥礪進取,重煥青春風採;新生代雛鶯清啼,帶來源頭活水。截至2016年,陝西共有劇作者120餘人,其中專業劇作者約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