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戲曲奇葩——濟南章丘文祖街道青野村五音戲

2020-12-19 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

五音戲發源於文祖街道青野村,被稱為中國地方戲曲奇葩。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音調委婉,趣味性濃,娛樂性強,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近些年來,五音戲在有關部門扶持下,重新煥發了生機,青野五音戲劇團沿著齊魯古道,從齊長城腳下一路向北,從文祖唱到明水,又從章丘唱到了濟南、淄博。五音戲起源於明朝晚期的秧歌腔,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經過幾代人的傳唱,早就成為中國戲曲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其中,一代五音戲藝術家明鴻鈞先生,從十歲學藝到九十六歲去世,度過了八十六年的梨園生涯,為五音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明鴻鈞(右)演出的《王二姐思夫》劇照

賣身學藝受盡苦

勵精圖治學唱戲

明鴻鈞1907年出生於青野村,因為「走進青野莊,人人周姑子腔」,他從小聽著五音戲長大,幼小的心靈埋下了藝術的種子。因為家庭貧困,在他十歲那年,父親明先德把他賣到了戲班,開始了他那充滿離合悲歡、榮辱哀樂的梨園生涯。契約是這樣寫的:「立契人明先德,因無錢使用,願把次子狗等子(明鴻鈞的乳名)六十吊錢賣於戲班,學徒三年謝師一年。四年中不論打死還是病死,家中無權過問。如果偷跑或退班,賣主要賠償戲班一切損失。」

明鴻鈞拜戲班臺的柱子靳成章、靳成花兄弟為師,開始學習唱戲。大老師教戲詞、臺語,二老師教表演動作。邊背戲詞邊排練,念、做、科、白、唱,忙得團團轉。那時學戲沒有腳本,全是由老師一句句地教,學員一句句地學。由於他天賦異稟,加上老師要求嚴厲,半月時間就能把一齣戲的全部戲詞背個滾瓜爛熟,接著進入彩排。

他吃苦耐勞、聰明好學,很快學會了《張廷秀趕考》《梁山伯與祝英臺》《丁僧掃雪》《呂蒙正趕齋》等戲曲。二老師靳成花對他格外親近,冬天外出演唱,師徒二人合蓋一床被。冬日夜長,靳成花除了教他戲詞之外,還給他說戲講故事。明鴻鈞在回憶錄《我的梨園生活》中寫下了靳成花講的青野村周姑子(肘鼓子)戲的淵流:「咱村周姑子戲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相傳明朝時候,明水有一位在京裡做大官的人,告老回家後,常和農民在一起,當他看到農民兩足泡在水裡插稻秧的時候,很是同情,於是編了些小詞曲來歌頌他們,經藝人加工演唱,逐步傳入民間,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子叫秧歌腔。後來有一位隨皇姑逃難到王黑村的宦門秀女,因看破紅塵出家當了尼姑,她下鄉化緣時,愛唱秧歌腔,時間久了,人們把她唱的秧歌腔叫成『姑子腔』,因她姓周,又叫『周姑子』。咱莊唱『周姑子』的有名有姓到我這一輩已傳五代了。第一代是譚湘子,二代張玉慶,三代王春清,四代趙國君、趙國慶,五代靳成章和我。」

藝海浮沉苦做舟

獲得成就甜心頭

這年冬天,他跟隨戲班去濟南演出,逐漸擔任重要角色,經常受到觀眾的好評,還能收到額外的賞錢,但賞錢都歸了班主,他作為學徒,是一文錢也得不到的。不但如此,他們這些學徒還經常受到班主的打罵。這更堅定了明鴻鈞學習藝術獨擋一面的決心。

正月初一,戲班子去文舉茶社演出。明鴻鈞和師兄趙明玉演《大捲簾》,唱梆子腔的老生郭洪福對他說:「你很有戲劇天分,表演很不錯。」業內人士的誇獎激勵著明鴻鈞努力學戲。他還經常觀看其他戲種的表演,從中汲取精華,演員們的一招一式他都默記於心,再轉化到自己的技藝中。

當他十四歲學徒屆滿的時候,學會的劇目已經有六十多個,在濟南地區小有名氣,許多公館、高門遇有喜慶大事,常指名要他去唱堂會,每次都能得到個人單賞,不論錢多少全歸班主和老師所有。1923年,明鴻鈞結束了四年的學徒生活,一直在濟南演出。那時候唱戲的沒地位,被稱作戲子,經常受到欺負。有一次掙到錢回家探親,路上還遭遇到強盜。他一直在濟南、鄒平、北京等地方表演,演技越來越高,演出陣容更加強大。他一直敬畏藝術,不論演小生還是扮老生,都盡最大努力做到演誰是誰,努力把握角色的身份、特定處境,性格、言語、行動,做到了形是神同。每次登場都會進入角色,達到了出神入化感染觀眾的效果。每當演出獲得好評,他都有種成功的感覺,發誓要更好地去提高藝術水平。

人生猶如水上行舟,時而浪尖顛簸時而渦底回漩。舊社會,明鴻鈞在戲藝苦海裡浮沉幾十年,班主的巴掌,師傅的白眼,高門貴府的殘羹,師徒之間的等級,同行之間的妒怨……這些在他心靈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梨園生涯八十載

五音藝術演傳奇

1948年秋濟南解放,市民載歌載舞,發自內心地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明鴻鈞他們也有了人民演員的光榮稱號,情不自禁喊出了「共產黨好」。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組織他們去徐州演出,受到當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1950年,他們應邀去周村演出,京劇大師程豔秋看了明鴻鈞的表演後,誠懇地提出了意見,給了他極大的鼓舞。名演員張美玲很欣賞他扮演的小生角色,當面勸他改行唱京劇,為她配小生。他為了家鄉戲曲的利益,婉言謝絕了。1952年,他與鄧洪山在博山合作演出,並改班為社。黨和政府為了振興發展周姑子這個為群眾所喜愛的地方戲,派戲曲專家來劇社進行調查研究,幫助整理傳統劇目,使劇社健康發展。1953年,在大崑崙演出,明鴻鈞、鄧洪山等人經過協商,正式把周姑子定名為五音戲。到1956年,發展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國營五音劇團,成立了淄博五音劇團,明鴻鈞任副團長。同年去北京參加中國戲曲講習會,明鴻鈞四次被毛主席接見。他還被吸收為中國戲曲協會會員。1960年,他們劇團進京匯報演出,在人民大會堂與毛主席一起觀看朝鮮慰問演出。1969年劇團解散,他在淄博市圖書館工作。1980年劇團恢復,他重新與鄧洪山等人合作,在章丘、濟南、淄博等地演出,深受廣大觀眾歡迎。不管是舊社會還是新社會,明鴻鈞對待演出都是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對藝術負責,對觀眾負責。他認為只有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才能演出健康感人的戲劇。

上世紀八十年代,五音戲在青野村迎來新春,青野五音劇團應運而生。1988年,為了打造好家鄉的傳統劇目,青野五音劇團特意把早就定居淄博張店的明鴻鈞邀請回家。明鴻鈞傾心盡力對家鄉的五音戲傳人進行了藝術指導,為家鄉的藝術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幫助。他寶刀不老,八十一歲高齡再次登臺獻藝,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帶來了藝術享受,獲得了如雷般的喝彩和掌聲。當年他還賦詩一首:「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老天假我九十歲,再向梨園唱新曲!」

他老當益壯,身體健康,果然在九十歲還依舊能夠向人們展示自己的精彩藝術。

2002年,九十六歲高壽的明鴻鈞與世長辭,結束了他長達八十六年的藝術生涯!他無愧於五音戲藝術家的稱號,為家鄉戲曲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他的故事依舊在青野村被津津樂道,五音戲的傳人們,正在以明鴻鈞為代表的老藝術家為楷模,繼續演繹著撼人心魄的五音傳奇!

來源:章丘新聞中心

相關焦點

  • 濟南推出春季十大主題自駕遊線路
    體驗百年商埠文化,探索歷史記憶3.章丘百脈泉—朱家峪—龍山文化博物館—平陵古城4.平陰洪範池泉群—阿膠小鎮—芳蕾玫瑰花鄉—玫瑰湖溼地—阿膠小鎮二、「黃河文化」自駕風情遊1.濟南百裡黃河風景區—華山歷史文化溼地公園—濟陽葛店段
  • 第A01版:要聞 20200426期 濟南時報
    4月25日,在濟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第四屆山東文化和旅遊惠民消費季暨山東人遊山東活動啟動。記者了解到,五一起,攜程平臺上的部分文旅產品也可享受濟南消費補貼。  文旅產業是濟南重點培植髮展的十大千億級產業之一,目前雖受疫情影響,但文旅資源豐富、應對措施有力,總體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記者從市文旅局獲悉,截至目前,濟南文旅消費平臺已籤約213家優質文旅企業。
  • 濟南發布春季十大主題自駕遊線路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4月26日訊 「五一」假期來臨,為方便市民和遊客小長假出行休閒,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自駕遊分會推出濟南春季十大主題自駕遊線路,滿足市民遊客多樣化需求。請廣大遊客出遊期間提高防疫安全意識,做好科學防護,理性出遊,度過一個安心、舒心、開心的假期。
  • ...柿子樹下溪水潺潺入夢來小山村爭當「濟南民宿NO.1」
    「山野的風、深夜的星,稻花飄香,布穀鳥歌唱,咕咕咕……」10月2日晚,在章丘區文祖街道石子口村,坐在齊長城烽火臺邊的原創歌手張博,一邊手彈琵琶,一邊唱起自己剛剛寫好的新歌
  • 2020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山東行——章丘圍繞產業集群,崛起「長廊...
    「科創長廊」取代「鐵匠之鄉」濟南章丘鑄造歷史悠久,唐時冶鐵、制鐵居全國之冠,元末已發展成為著名的「鐵匠之鄉」。手工鍛打的「章丘鐵鍋」,成為濟南章丘傳統製造業「代名詞」。傳統「鐵匠之鄉」,現代之以高端製造。記者近日在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看到,當今世界最大的碾環機正在軋制外徑6米、單重數十噸的環形大鍛件。
  • 濟南近郊自駕好玩的地方,你都去過了嗎?
    濟南近郊自駕好玩的地方非常多,這幾個地方推薦去看看。1.龍洞佛峪景區。濟南龍洞景區是距離市中心最近的景點。龍洞、藏龍澗、佛峪,這三個地方是徒步的好地方,春踏青、夏乘涼、秋看紅葉、冬觀白雪。群巒滴翠,谷深崖陡,山澗婉轉,鳥語花香,古蹟遺韻。
  • 山東政法學院警官學院在淄博五音戲劇院建實踐基地
    近日,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山東政法學院警官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揭牌。這是繼中國戲曲學院、山東理工大學、青島大學、濟南大學之後,又一所高校在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五音戲劇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立,既為廣大大學生搭建了了解社會、感受傳統藝術魅力的平臺,同時,也為五音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生中的傳承,打開了一條新的通道。今年暑假期間,近百名大學生走進五音戲劇院,就五音戲的歷史、藝術特色、劇種的傳承保護等課題進行了深入調研。
  • 濟南章丘有家別具一格的民宿,讓人流連忘返!
    就在在距離濟南不遠的章丘區就有一處名叫「時養山居」民宿的地方,他們利用幾十座擁有上百年歷史古院落改造而成的民宿,成為很多市民住宿、旅遊的好選擇。在山東省申報第二批全國鄉村遊重點村擬薦名單中,章丘區文祖街道石子口村榜上有名。最近在共青團濟南市委和百家號濟南頻道組織的採風活動中,筆者近距離感受到這裡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民宿風格。
  • 章丘「長廊經濟」要火!新華社都點讚!
    11月22日,新華社以《「長廊經濟」:山東章丘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為題,點讚章丘扛起實體經濟和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兩面大旗,融入濟南
  • 章丘搭建百農匯電商平臺
    百農匯電商平臺運營方濟南恩訊總經理呂劍飛告訴記者。章丘市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李鋼表示,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建設電商平臺的硬槓槓、前提條件。為此,章丘在全市範圍內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深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尤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最近,電商平臺還與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對接,即將實現農產品生產環節可追溯。最終,章丘農產品從生產、加工、銷售,到客戶實現全程可追溯。」
  • 三澗溪農創園、龍山樹莓、薯立坊、石子口民宿……章丘激活青年...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11月15日訊(記者 崔雅倫)11月14日,濟南市鄉村振興好青年觀摩團一行來到章丘,參觀了三澗溪農創園、龍山樹莓、薯立坊、石子口民宿等5處濟南市鄉村振興示範點。通過這些新項目,實現青創力助力鄉村發展。
  • 章丘「百農匯」首單告捷!17萬斤小米售出
    近日,記者從章丘市農業信息化暨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了解到,該平臺成功為文祖街道朱公泉等十個村村民銷售了17萬斤石(小米,這是「百農匯」電商惠農的第一單。按「政府搭建,企業運營」原則,章丘打造了第一個以地區特色農產品專業銷售的電商平臺。該平臺自8月20日成立以來,點擊量超過5000次,諮詢超過1000次。
  • 鐵桿蔥佔領市場,濟南人都吃不上章丘大蔥
    齊魯網10月31日訊隨著2018章丘大蔥蔥王的誕生,不少市民又開始想念那脆嫩清甜的味道,尤其跟煎餅搭配起來,別提多美味了。但是對於很多濟南人來說,想吃到正宗的章丘大蔥並不容易,需要專程去章丘購買。最近,市民商先生就為購買章丘大蔥費了一番周折,「正宗的章丘蔥都去哪兒了?」他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
  • 濟南章丘相公莊:傳承歷史文化,擦亮金字招牌
    圖文/宋潔濟南章丘相公莊是「名相故裡」、「鐵匠之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著省級非物質文化「章丘鐵匠」、章丘老字號相公醋等優秀的文化載體。2020年,相公莊街道提出緊緊圍繞「傳承千年文化,建設大美相公」這條主線,聚力鄉村振興,深入挖掘相公莊獨特厚重的歷史文化,弘揚鐵匠文化,在傳承中堅守,在創新中發展,講好相公莊故事。
  • 濟南章丘的民宿,風格獨特,景色讓人流連忘返!
    這個地方就是在章丘區,離濟南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叫「時養山居」的地方,由幾十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院落改造而成,成為很多市民住宿旅遊的好選擇。章丘區文祖街道石子口村是山東省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推薦村,最近在共青團濟南市委和百家號濟南頻道組織的旅遊活動中,筆者感受到了與外地民宿不同的風格。
  • 【全域旅遊瞰章丘】章丘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背後的故事
    這是章丘四年來創建取得的豐碩成果,更為濟南贏得了榮譽,將掀開章丘旅遊發展新的篇章。近幾年,章丘率先啟動體制機制創新,為全域旅遊發展謀篇布局。完善了綜合監管機制,在濟南率先制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指導意見、實施方案等,成立旅遊法庭、糾紛調解室、旅遊警察、旅遊市場監管辦公室等旅遊綜合監管機制。完善了協同推進機制,全區上下發揚敢闖敢創、善作善成的新時代「闖關東」精神,各部門、各單位實施「一把手」負責制,對標具體工作詳細分解、落實到具體的科室和人員,形成齊抓共管工作格局。
  • 未來章丘泉水文化生態標誌區什麼樣?聽聽書記怎麼說
    3月4日,章丘區委書記劉天東到明水街道調研時表示,要立足章丘傳承文化、展示城市形象、促進旅遊發展、推動產業轉型,以泉河街坊鎮相連為規劃理念,打造具有國際化文化元素的清照歷史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