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
關漢卿
關漢卿,大都人,或說河北人,或說山西人,大約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1230年前後)。他在大都玉京書會從事雜劇創作,偶爾還在瓦肆勾欄中粉墨登場,長期生活在藝人圈中,是當時雜劇界的領袖人物。元滅南宋後,關漢卿也南下臨安(杭州),寫過一首《大德歌》後不久逝世。關漢卿一生寫過不少散曲,創作了67種雜劇,現僅存18種。生活在黑暗時代的關漢卿,有著疾惡如仇、不畏強暴的堅強性格,自比是「蒸不爛、煮不熟、炒不爆」的一顆響噹噹的「銅碗豆」。
他通過作品,為苦難中的人民喊出了悲憤的呼聲,也為敢於反抗、善於鬥爭的人們唱出樂觀的頌歌,他的作品洋溢著樂觀主義的戰鬥精神。他的創作,人物形象生動,舞臺語言極富藝術表現力,是雜劇藝術的行家裡手,深受當時以及後代人的尊敬。《竇娥冤》是關漢卿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過竇娥這個飽受煎熬、最後死於非命的童養媳的悲慘命運,滿腔悲憤地抨擊了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他的著名作品還有《魯齋郎》、《救風塵》、《拜月亭》、《單刀會》等。作者在《單刀會》中讓大將關羽在過江時豪情歌唱:「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將關羽的英雄氣慨和必勝信念以大江襯託,描寫得浩氣貫天,豪邁雄壯。關漢卿的作品大多被近世戲曲改編演出,深受人民的喜愛。他是一位偉大的戲曲作家,在戲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王實甫
王實甫,以《西廂記》奪魁天下。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根據唐人小說元稹的《鶯鶯傳》和金諸宮調董解元的《西廂記》,另闢蹊徑,重新創作的。雜劇《西廂記》篇幅長大,為五本21折,該作品完成了戲劇矛盾衝突的典型化和戲劇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鶯鶯的性格表現為聰明機智而深沉不露:張生是個痴情書生,經常以樂觀而又可笑的態度面對矛盾,帶有喜劇色彩。紅娘是一個很成功、很有創造性的角色,作者賦予她以膽識和才幹,表現了她的勇敢、熱情和智慧。戲劇情節的發展曲折多變,戲劇語言「本色」極富性格化,在描寫環境氣氛、人物心理方面起到了極好的效果。
馬致遠
馬致遠是漢族儒生一流的人物。他的《漢宮秋》一劇充滿著悲劇的情緒,且以王昭君投江不離漢土作結局,就此寄寓著故國之思。馬致遠的戲劇語言典雅清麗,與關漢卿的「本色」不同,作家的主觀色彩很濃,而語言的性格化不足。
白樸
白樸的作品以《梧桐雨》、《牆頭馬上》為代表,雖都寫男女愛情,但表現方法和戲劇基調是截然不同的。《梧桐雨》中唐明皇深秋雨夜哭貴妃的描寫,深沉動人,充滿著人世滄桑的感傷情調。《牆頭馬上》則塑造了一個大膽追求愛情的少女李千金形象,性格率真、潑辣,極富有喜劇性。鄭光祖是元雜劇後期的代表作家,他的《倩女離魂》仍不失為一部愛情佳作。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寫倩女「離魂」後的種種情態表現,細膩傳神,意境優美。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大悲劇,作者頌揚了忠義烈士為正義勇於犧牲和向邪惡勢力復仇的精神,壯烈感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以上作品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雜劇在當時是很發達的。金末是它的形成期;蒙古族滅金以是它的繁盛期;元滅南宋統一全國以後,雜劇南下,卻慢慢走向低落:元末已是強弩之末,走向衰微了。它的地位很快地被繼續發展之中的南戲所取代。
在中國戲曲史中,南戲的產生是有其特殊意義的,因為自它形成之後,一直影響著後世戲曲的發展。它不僅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起來,而且經過了南宋、元代及至明代中葉,在與元雜劇的共同影響下產生了明傳奇新劇種,而自身的藝術影響又滲透到地方聲腔劇種中去。它所積累的劇目,不斷發展完善的體制和表演形式,在幾百年的藝術歷程中形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基本規律,而在明傳奇的崑曲表演系統中,這個規律又達到了很高的層次,完整地構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