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

2020-12-20 百家號

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

關漢卿

關漢卿,大都人,或說河北人,或說山西人,大約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1230年前後)。他在大都玉京書會從事雜劇創作,偶爾還在瓦肆勾欄中粉墨登場,長期生活在藝人圈中,是當時雜劇界的領袖人物。元滅南宋後,關漢卿也南下臨安(杭州),寫過一首《大德歌》後不久逝世。關漢卿一生寫過不少散曲,創作了67種雜劇,現僅存18種。生活在黑暗時代的關漢卿,有著疾惡如仇、不畏強暴的堅強性格,自比是「蒸不爛、煮不熟、炒不爆」的一顆響噹噹的「銅碗豆」。

他通過作品,為苦難中的人民喊出了悲憤的呼聲,也為敢於反抗、善於鬥爭的人們唱出樂觀的頌歌,他的作品洋溢著樂觀主義的戰鬥精神。他的創作,人物形象生動,舞臺語言極富藝術表現力,是雜劇藝術的行家裡手,深受當時以及後代人的尊敬。《竇娥冤》是關漢卿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過竇娥這個飽受煎熬、最後死於非命的童養媳的悲慘命運,滿腔悲憤地抨擊了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他的著名作品還有《魯齋郎》、《救風塵》、《拜月亭》、《單刀會》等。作者在《單刀會》中讓大將關羽在過江時豪情歌唱:「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將關羽的英雄氣慨和必勝信念以大江襯託,描寫得浩氣貫天,豪邁雄壯。關漢卿的作品大多被近世戲曲改編演出,深受人民的喜愛。他是一位偉大的戲曲作家,在戲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王實甫

王實甫,以《西廂記》奪魁天下。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根據唐人小說元稹的《鶯鶯傳》和金諸宮調董解元的《西廂記》,另闢蹊徑,重新創作的。雜劇《西廂記》篇幅長大,為五本21折,該作品完成了戲劇矛盾衝突的典型化和戲劇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鶯鶯的性格表現為聰明機智而深沉不露:張生是個痴情書生,經常以樂觀而又可笑的態度面對矛盾,帶有喜劇色彩。紅娘是一個很成功、很有創造性的角色,作者賦予她以膽識和才幹,表現了她的勇敢、熱情和智慧。戲劇情節的發展曲折多變,戲劇語言「本色」極富性格化,在描寫環境氣氛、人物心理方面起到了極好的效果。

馬致遠

馬致遠是漢族儒生一流的人物。他的《漢宮秋》一劇充滿著悲劇的情緒,且以王昭君投江不離漢土作結局,就此寄寓著故國之思。馬致遠的戲劇語言典雅清麗,與關漢卿的「本色」不同,作家的主觀色彩很濃,而語言的性格化不足。

白樸

白樸的作品以《梧桐雨》、《牆頭馬上》為代表,雖都寫男女愛情,但表現方法和戲劇基調是截然不同的。《梧桐雨》中唐明皇深秋雨夜哭貴妃的描寫,深沉動人,充滿著人世滄桑的感傷情調。《牆頭馬上》則塑造了一個大膽追求愛情的少女李千金形象,性格率真、潑辣,極富有喜劇性。鄭光祖是元雜劇後期的代表作家,他的《倩女離魂》仍不失為一部愛情佳作。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寫倩女「離魂」後的種種情態表現,細膩傳神,意境優美。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大悲劇,作者頌揚了忠義烈士為正義勇於犧牲和向邪惡勢力復仇的精神,壯烈感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以上作品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雜劇在當時是很發達的。金末是它的形成期;蒙古族滅金以是它的繁盛期;元滅南宋統一全國以後,雜劇南下,卻慢慢走向低落:元末已是強弩之末,走向衰微了。它的地位很快地被繼續發展之中的南戲所取代。

在中國戲曲史中,南戲的產生是有其特殊意義的,因為自它形成之後,一直影響著後世戲曲的發展。它不僅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起來,而且經過了南宋、元代及至明代中葉,在與元雜劇的共同影響下產生了明傳奇新劇種,而自身的藝術影響又滲透到地方聲腔劇種中去。它所積累的劇目,不斷發展完善的體制和表演形式,在幾百年的藝術歷程中形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基本規律,而在明傳奇的崑曲表演系統中,這個規律又達到了很高的層次,完整地構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體系。

相關焦點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今天,文旅君便帶您了解各個時期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特點改良後的崑腔曲調細膩婉轉,有「水磨腔」之稱,集中表現了南曲輕柔婉轉的特點,同時也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伴奏它的伴奏樂器兼用簫管和琵琶、月琴等弦樂,較弋陽腔、海鹽腔等更為豐富。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新編古代戲的誤區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上世紀末至今,戲曲創作人員都在探索戲曲傳統美學精神與時代審美的契合點,不少劇目的「契合點」找得比較成功;但有的找得不夠準確;還有的拋開戲曲的美學精神另闢「蹊徑」,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北宋形成以儒道佛三家鼎立和互補為主,充分全面深入吸收歷代民間文化和西北(包括西域)、中亞文化以及部分吸收羅馬文化(兩漢時代傳入)和猶太文化、伊斯蘭文化(宋代或以前分別自陸、海兩路傳入)的中國文化。近代起至現當代,地方戲和京劇又吸收西方文化尤其是話劇的某些形式和特點,在舞臺形式、演出內容、表現方式和器樂配備諸方面都吸取了西方文化的諸多內容,尤其是滬劇和京劇、崑劇、川劇、越劇、河北梆子等還改編上演西方名劇、電影名著等作品,有些當代戲曲作品用西洋樂器甚至用交響樂隊作為伴奏。
  • 大型戲曲交響音詩《詠絮——中國古代四大才女》在浙江音樂學院首演
    杭州網訊 近日,大型戲曲交響音詩《詠絮——中國古代四大才女》在浙江音樂學院大劇院隆重首演。這部由浙江省著名作曲家談聲賢、孫建國創作,浙江音樂學院歷時三年傾力打造的力作,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鼓勵大膽嘗試,創新表達方式,使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的一次探索性實踐。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改革中的理論依據
    對此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有所論述:如王國維就說,中國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這便有「綜合性」的含義。中國現代的表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則更明確地指出,綜合性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根本特徵。特別是青年一代,他們更要尋求具有時代的美感、時代的節奏感的藝術,才能夠使他們從藝術的美感中得到理性的啟迪,喚起他們對藝術對人生的新思考。戲曲要適應青年觀眾的審美意識的特點和審美心理的變化,就必須通過戲曲藝術全面地改印創新,進行綜合治理,使中國戲曲古樸的藝術美同時代美很好的融合起來,才能刺激青年觀眾對戲曲產生審美感應,才有可能把他們吸引到劇場中來。
  • 淺談:節日民俗與古代戲曲文化的傳播
    如果對我國古代勞動群眾的居住和生活狀況稍有了鄭傳寅 節日民俗與古代戲曲文化的傳播解,對這一現象是不會感到困惑不解的。我國封建社會絕大多數人口是農民,他們多為生計所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居住極端分散,社交活動極不方便。有許多農民一生的活動範圍沒有超出數十公裡。他們不是像擁擠不堪的現代大都市裡的居民那樣,追求寧靜,喜愛獨處,而是迫切地希望交流,希望和平時難得見面的眾多的人一起娛樂。
  • 元雜劇:中國古代戲曲與文學結合的典範,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一、 中國古代戲曲的誕生和發展擁有著漫長而曲折的歷史中國古代戲曲出現早期見於先秦時期的優伶,他們多是以舞蹈為主,以模仿一些人的言行舉止以博得貴族人們的開懷大笑為動作的目的,總體說來也不過是有權有勢的人家飼養的寵物而已。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
  • 中國國粹文化戲曲,這些你可能不太了解
    中國戲曲小品的主要特點戲曲經過無數代藝人的不斷地探索和發展,才形成了自身顯著的特點。戲曲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每一種行當內又有更為細緻的進一步分工。我國戲曲的又一個特點就是「虛擬——沒有事物的表演」,儘管舞臺上沒有叢山峻岭、河流湖泊,沒有狂風驟雨似火驕陽,可是演員可以憑藉虛擬的表演,讓觀眾身歷其境的感覺。如京劇的《三岔口》,僅僅只有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單靠演員精湛的演技,就表現出了抹黑打鬥的真實場景。這些虛擬的動作,都有一套基本固定的格式,叫程式化的動作,是從生活中提煉,經過藝術誇張的的規範動作。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戲曲學,戲劇學的民族特點
    「文明」顯然是針對不文明而言的,從那時起,我們民族有上千年歷史的戲曲被一些人視為「舊劇」,這是這個世紀一些人對戲曲的定位和立場。20世紀註定是一個政治綿綿、社會動蕩、新與舊、現代與傳統、西與中交織的時代,它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產生的衝擊也是史無前例的,變革與現代成為貫通的時代主題,學術與傳統蟄伏起來,許多的時尚應運而生。
  • 「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新聞發布會
    大家一定還有印象,2017年首屆中國戲曲文化周,7天共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觀看自媒體直播的網民達到185萬人次,新浪微博#中國有戲#話題閱讀量達到2025.6萬,形成國慶期間首都一個火熱的文化現象。  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中國夢·中華魂·戲曲情」為主題,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
    從特點上來看,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有哪些不同?中國戲曲的來源廣泛,神話傳說如西遊記,歷史故事如霸王別姬、楊家將等都可以成為其創作源泉,創作了眾多的戲曲曲目。並且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跨性別表演,有男扮女也有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程式化表演。中國戲曲的歷史名稱也各不相同,先秦稱為"俳優"、漢代稱為「百戲」、唐代叫做「參軍戲」、還有宋代雜劇、南宋南戲、元代雜劇,直到清代才正式稱做「京劇」。
  • 中國戲曲的四大行當你知道哪些
    賈府的焦大與林黛玉,從心理到外形都有很大的差異,在舞臺上就要有不同條件和類型的演員採用不同的表現方法,在戲曲發展的過程中,就將人物類別進行分為各個行當。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中國戲曲的四大行當。中國戲曲四大行當分為:生、旦、淨、醜。首先是——生行,它是中國戲曲主要的表演形式之一,一般指的是除了淨、醜之外的男性角色。
  • 中國戲曲文化周:演繹梨園盛世情
    中國戲曲文化周:演繹梨園盛世情10月7日,北京園博園,伴隨著「曉月杯」京劇票友大賽頒獎典禮的鑼鼓聲,「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圓滿收官。國慶假期,北京園博園變身戲曲大觀園。以「中國夢·中華魂·戲曲情」為主題,由文化和旅遊部與北京市政府主辦的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憑藉唯美精緻的演出場景、地方園中的鄉音地方戲、高潮迭起的票友大賽、精彩絕倫的戲曲電影展映,吸引了20多萬觀眾現場感受國粹大美。「我是中國人,梅花品德日月魂。千紅萬紫隨風去,唯有玉壺照冰心。」國慶假期第一天上午,戲歌《我是中國人》拉開戲曲文化周的序幕。
  •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它們都對崑曲有很深的影響。宋元南戲屬於南曲系統,是由溫州地區的南方小曲逐漸發展形成的,形成後又受到元雜劇的影響;而元雜劇屬於北曲系統,是由宋金雜劇過渡而形成的。
  • 在古代,中國戲曲理論批評的依據都有哪些觀點?
    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批評著作眾多,涉及的範圍也比較廣泛,諸如戲曲作者、表演者、和觀者等等,這實際上就是著眼於戲曲的創作、表演和劇場藝術等幾個最為重要的部門。但古代戲曲理論批評的格局並不平衡,綜觀古代戲曲批評史,會發現,探討戲曲創作的論作最多,論及舞臺表演的相對較少。這種情況到二十世紀前期得到改觀。
  • 走進中華戲曲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何人才能稱四大花旦?
    走進中華戲曲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何人才能稱四大花旦?中國戲曲分:「生、旦、淨、末、醜。」你知道為什麼他們是花旦,又為什麼能成為戲曲界四大花旦嗎?想了解其中的知識奧秘就點進來瞧瞧吧!梅蘭芳代表劇目:《貴妃醉酒》梅蘭芳先生是「四大名旦」之首、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戲曲演員,他的表演被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他所塑造的舞臺形象,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婦女各種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將人物的個性和豐富的思想內涵,給觀眾以心靈的淨化和美的享受。在國外,梅蘭芳先生就是中國京劇的代名詞。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它的「綜合治理」所包蘊內容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綜合治理」的完整概念是:中國戲曲是一種完型的綜合藝術,它是熔文學(劇本),音樂、劇本創作,我們仍要貫徹「三並舉」方針,抓好現代戲、新編古代戲、傳統戲的創作與改編。創作戲曲現代戲,這是時代給廣大戲曲工作者提出的任務。
  •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傳承戲曲魅力 推廣文化藝術
    戲曲中心的外形源於中國的傳統彩燈的設計概念,將整個設計與自然及城市景觀融合,表現傳統文化中「氣」的流轉。中庭設有一座別致的古典風格建築,靈感來至中國古代的古戲臺,當時專門邀請廣西侗族傳統木工師傅參與完成。在這裡,古典與現代相互結合、相互輝映,完美展現了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的設計觀念。
  • 中國古代實際的戲曲批評中,夏芝對雜劇演員有高超技藝的稱讚
    戲曲表演藝術服務對象為宮廷內的帝後及陪同人員;家樂演員則是主要為滿足家樂主人及其家庭娛樂進行表演,家樂主人一般都喜歡戲曲且有較高的戲曲修養,能夠為家樂演員提供較好的演藝提升環境,如潘之恆稱吳越石家樂在中國古代戲曲批評中,針對戲曲演員的批評有一個與對清唱演員批評一致的特點,而這種特點在戲曲作品的創作者批評中是不存在的,那就是對演員自然條件與領悟能力的關注,如被學界一直引用的元代胡祗遹(1271293)所列舉的「九美說」,前三條依次為「資質濃粹,光彩動人」、「舉止嫻雅,無塵俗態」、「心思聰慧,洞達事物之情狀」,都是針對能否成為好演員的自身素質來說的,而且把自然條件放在了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