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種是一個地區
文化和語言特點的集中體現
各個劇種在萌芽和發展
以及成熟的過程中
深受二者的影響
雖然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
各個劇種相互影響、交融發展
但就戲曲的起源來說
單獨的某一個地域
是不可能擔負起這樣的重任的
從明朝到現代
中國戲曲
「四大聲腔」的概念
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
今天,文旅君便帶您了解
各個時期
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
中國戲曲
「四大聲腔」
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
●明初時
「四大聲腔」指崑山腔、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
●清代前期
崑山腔、弋陽腔、柳子腔、梆子腔,合稱為「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是這一時期流行的「四大聲腔」。
●現在
「四大聲腔」則多指梆子腔、皮黃腔、崑腔和高腔。
崑腔
「崑腔」,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及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
●起源
「崑腔」,元末起源於江蘇崑山,在明朝嘉靖年間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予以加工提高後,影響逐漸擴大。
●特點
改良後的崑腔曲調細膩婉轉,有「水磨腔」之稱,集中表現了南曲輕柔婉轉的特點,同時也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
●伴奏
它的伴奏樂器兼用簫管和琵琶、月琴等弦樂,較弋陽腔、海鹽腔等更為豐富。
弋陽腔
「弋陽腔」又稱「弋腔」,中國古代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戲曲「四大聲腔」之一。
●元代
「弋陽腔」起源於今江西弋陽一帶,明代嘉靖年間形成聲腔系統,它被認為是高腔的源頭和鼻祖。
●清代以來
獨立的弋陽腔劇種開始衰落乃至絕跡,現在只有江西贛劇中還保留一些弋陽腔的腔調和劇目。
餘姚腔
「餘姚腔」是中國古代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
●約元末明初時
「餘姚腔」形成於紹興府的餘姚一帶。
●明代嘉靖年間
流行於常州、池州、揚州等地,明末漸趨衰落。
一般認為,後來流行於紹興的調腔是餘姚腔的支派。
海鹽腔
海鹽腔是中國古代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
●元代
「海鹽腔」形成於浙江海鹽。
●明嘉靖年間
曾在嘉興、湖州、溫州等地流行。
在發展過程中,海鹽腔對弋陽腔、崑山腔的演變起了一定影響。
●明萬曆以後
海鹽腔漸趨衰落而絕跡。
東柳
「東柳」於清初流行於黃河下遊的冀、魯、豫各省及蘇北、皖北等地,以俗曲曲牌為特色。
西梆
「西梆」即梆子腔,因為梆子腔發源於西北山陝一帶,曾有「西曲」「西調」等稱呼。
●起源及發展
首先形成的梆子腔劇種是秦腔(陝西梆子)。梆子腔流行的地域極廣,陸續形成許多不同流派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東梆子等劇種。
●影響
梆子腔首創了「板式變化體」戲曲音樂結構體制,標誌著我國戲曲音樂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對以後許多新興的戲曲影響極大。
皮黃腔
「皮黃腔」是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指以「西皮」和「二黃」為主要腔調的聲腔系統。
徽劇、漢劇、京劇等都屬於皮黃腔系。
高腔
「高腔」是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是明代弋陽腔與後來的青陽腔派生而形成的聲腔系統。
●特點
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伴奏(伴奏於今有了一定的變化)。
●字格
初用長短句字格,今已多用上下句的板式變化體模式,如贛劇高腔、川劇高腔、祁陽高腔、松陽高腔等。
今天的「戲曲大觀」
就為您介紹到這裡
下期再見
內容來源:梨園漫步 崑曲文化
圖片來源:北方崑曲劇院 北京京劇院
-END-
【來源:文旅北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