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2020-12-19 瀟湘晨報

劇種是一個地區

文化和語言特點的集中體現

各個劇種在萌芽和發展

以及成熟的過程中

深受二者的影響

雖然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

各個劇種相互影響、交融發展

但就戲曲的起源來說

單獨的某一個地域

是不可能擔負起這樣的重任的

從明朝到現代

中國戲曲

「四大聲腔」的概念

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

今天,文旅君便帶您了解

各個時期

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

中國戲曲

「四大聲腔」

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

●明初時

「四大聲腔」指崑山腔、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

●清代前期

崑山腔、弋陽腔、柳子腔、梆子腔,合稱為「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是這一時期流行的「四大聲腔」。

●現在

「四大聲腔」則多指梆子腔、皮黃腔、崑腔和高腔。

崑腔

「崑腔」,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及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

●起源

「崑腔」,元末起源於江蘇崑山,在明朝嘉靖年間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予以加工提高後,影響逐漸擴大。

●特點

改良後的崑腔曲調細膩婉轉,有「水磨腔」之稱,集中表現了南曲輕柔婉轉的特點,同時也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

●伴奏

它的伴奏樂器兼用簫管和琵琶、月琴等弦樂,較弋陽腔、海鹽腔等更為豐富。

弋陽腔

「弋陽腔」又稱「弋腔」,中國古代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戲曲「四大聲腔」之一。

●元代

「弋陽腔」起源於今江西弋陽一帶,明代嘉靖年間形成聲腔系統,它被認為是高腔的源頭和鼻祖。

●清代以來

獨立的弋陽腔劇種開始衰落乃至絕跡,現在只有江西贛劇中還保留一些弋陽腔的腔調和劇目。

餘姚腔

「餘姚腔」是中國古代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

●約元末明初時

「餘姚腔」形成於紹興府的餘姚一帶。

●明代嘉靖年間

流行於常州、池州、揚州等地,明末漸趨衰落。

一般認為,後來流行於紹興的調腔是餘姚腔的支派。

海鹽腔

海鹽腔是中國古代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

●元代

「海鹽腔」形成於浙江海鹽。

●明嘉靖年間

曾在嘉興、湖州、溫州等地流行。

在發展過程中,海鹽腔對弋陽腔、崑山腔的演變起了一定影響。

●明萬曆以後

海鹽腔漸趨衰落而絕跡。

東柳

「東柳」於清初流行於黃河下遊的冀、魯、豫各省及蘇北、皖北等地,以俗曲曲牌為特色。

西梆

「西梆」即梆子腔,因為梆子腔發源於西北山陝一帶,曾有「西曲」「西調」等稱呼。

●起源及發展

首先形成的梆子腔劇種是秦腔(陝西梆子)。梆子腔流行的地域極廣,陸續形成許多不同流派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東梆子等劇種。

●影響

梆子腔首創了「板式變化體」戲曲音樂結構體制,標誌著我國戲曲音樂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對以後許多新興的戲曲影響極大。

皮黃腔

「皮黃腔」是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指以「西皮」和「二黃」為主要腔調的聲腔系統。

徽劇、漢劇、京劇等都屬於皮黃腔系。

高腔

「高腔」是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是明代弋陽腔與後來的青陽腔派生而形成的聲腔系統。

●特點

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伴奏(伴奏於今有了一定的變化)。

●字格

初用長短句字格,今已多用上下句的板式變化體模式,如贛劇高腔、川劇高腔、祁陽高腔、松陽高腔等。

今天的「戲曲大觀」

就為您介紹到這裡

下期再見

內容來源:梨園漫步 崑曲文化

圖片來源:北方崑曲劇院 北京京劇院

-END-

【來源:文旅北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戲曲大觀」「以形寫神」「虛實相生」的中國戲曲嗎?
    中國戲曲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中國戲曲「虛實相生」「以形寫神」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息息相關創造了舞臺上虛實結合的唯美意境今天文旅君就和您聊聊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又叫寫意性。
  •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很多,最古老劇種非它們莫屬,被稱為戲曲的鼻祖
    一、北方的秦腔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又叫梆子腔,是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的聲腔體系。秦腔音樂分歡音和苦音兩種,前者主要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後者主要表現悲憤悽涼的情緒。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發展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
  • 戲曲49種戲曲類型
    2、高腔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說起中國戲曲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其中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元雜劇元代戲曲形式中,「元曲」是代表。【別稱】這種戲曲的音樂基礎是北曲,故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雜劇。它流行於整個元代,是元代北方舞臺上的主流戲曲,故又名「元雜劇」。
  • 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關漢卿關漢卿,大都人,或說河北人,或說山西人,大約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1230年前後)。他在大都玉京書會從事雜劇創作,偶爾還在瓦肆勾欄中粉墨登場,長期生活在藝人圈中,是當時雜劇界的領袖人物。
  • 戲曲 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川劇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 中國戲曲發展史是怎樣的?
    我們通過某個國家知道「男優」、「女優」,其實這個稱呼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優是演員的統稱,而這個在我們中國自古有之。優,或稱伶,伶起初是指樂工,常一起稱為優伶,現在多指戲曲演員。《康熙字典》中的解釋:「伶人,樂工也。
  • 零距離感受戲曲魅力,戲曲進校園走進東馬路小學
    9月30日,2018年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戲曲進校園」活動首場演出走進石家莊市東馬路小學,圖為演出現場。張靜波攝河北新聞網9月30日訊(張靜波)看演出、聽專業老師講解、親身參與表演……今天下午,石家莊市東馬路小學熱鬧非凡,2018年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戲曲進校園」活動首場演出正在這裡上演。石家莊市傳統文化教育協會的演員們為全校1500多名師生獻上了一場精彩表演,讓學生們零距離感受戲曲魅力。
  • 《中國近代地方戲曲劇本叢刊》(第二輯)出版
    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進京,徽漢合流,京劇誕生,「同光十三絕」領一代風騷,地方戲曲現出勃勃生機,花雅輝映。同光以降,內廷供奉,內府承應,大張旗鼓,藝人藝事,京昆花雅,地方戲曲,爭奇鬥豔,盛極一時。民國初年起,地方戲曲又迎來了一個劇種紛繁、目不勝數的新局面。一時間京劇稱雄,崑劇稱雅,地方戲曲、民間戲曲交相輝映。
  • 中國幾大戲曲種類
    央廣網北京9月29日消息 我國273個戲曲劇種中, 有5個戲曲劇種脫穎而去,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     越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 「戲曲大觀」京劇老生為何被稱為「挑班的行當」
    」京劇裡那鑼鼓喧天的熱鬧那插科打諢的詼諧那絲竹管弦的情調還有那粉白脂紅的喜悅和憂傷無不讓人拍案叫絕京劇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戲曲藝術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多看、多聽、多體會今天關於「老生」的知識就為您介紹到這裡下期「戲曲大觀」再見來源:北京數字文化館官微
  • 大型戲曲交響音詩《詠絮——中國古代四大才女》在浙江音樂學院首演
    杭州網訊 近日,大型戲曲交響音詩《詠絮——中國古代四大才女》在浙江音樂學院大劇院隆重首演。該作品創作緣起於浙江音樂學院與浙江越劇團「校團合作」以中國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的生平和文學成就為題材,創排大型越劇的項目。在數次討論策劃中,主創團隊萌發了將四位才女膾炙人口的詩詞以詠唱和交響樂的方式予以表現的想法。四大才女的詩詞不僅具有文學價值,同時音樂性也都很強。漢、魏晉、唐、宋,時代各不相同,極具有代表性。
  • 「戲曲大觀」細說梨園界行話裡的十種「包」
    各行各業都有行話,而戲曲界的行話也多得難以勝數,其中有些甚至為外行所難理解。今天,文旅君為您介紹戲曲行話裡的十種「包」,帶您一起了解其中的奧秘所在。底包底包,指舊時戲班裡不包括主演在內的基本成員,其中包括二、三流演員和「武行」「龍套」「旗、鑼、傘、報」「丫環彩女」等群眾演員,還包括樂隊以及後臺管理服裝道具等的專業人員。
  • 中國五大類戲曲釋義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藉以表現生活。
  • 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有哪些不同?
    西方戲劇是離不開表現的再現性藝術,從舞臺表演形態來看,是「小寫意,大寫實」;中國戲曲是離不開再現的表現性藝術,從舞臺表演形態來看,是「小寫實,大寫意」。 「表現性藝術」和「再現性藝術」這兩個概念是從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其反映的生活中事物的自然形態之間變形程度的大小來劃分的。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新編古代戲的誤區
    戲曲劇本應該從通俗的品格上創新,做到通俗與精緻的辯證統一。只要在劇目上拓寬題材,在表演上突破行當,拓寬戲路,反映生活的面將更加廣闊。唱腔的劇種特色弱化戲曲唱腔是在傳統程式有板式、旋律。所以,聲腔藝術是劇種之間區別的最主要的標誌,各劇種的創新應該保持自己劇種的音樂特色。聲腔藝術的創新,包括板式、節奏旋律、韻味等。
  • 弘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國香港戲曲中心郵票即將發行!
    2019年3月19日香港郵政將發行《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郵票小型張1枚,面值為10元,同時推出同圖案郵票小型張1枚,面值為20元。郵票以平板印刷技術印製,另加燙壓及壓印特別效果。郵票小型張中間展示戲曲中心,下方為館內不同的場地。
  • 《稀見明代戲曲叢刊》出版,探微古典文學的中興與集成
    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安平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文學遺產》主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會長劉躍進,國家圖書館原館長、教授詹福瑞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知名學者吳書蔭、張國星、郭英德、左東嶺、朱萬曙、劉石、李簡、王馗、殷夢霞等相聚北大李兆基人文學苑,就大型戲曲文獻的整理、明代戲曲文學的研究以及古典文學的大眾化普及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 中國著名的五大戲曲,你聽過幾種呢?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國戲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 中國戲曲的四大行當你知道哪些
    賈府的焦大與林黛玉,從心理到外形都有很大的差異,在舞臺上就要有不同條件和類型的演員採用不同的表現方法,在戲曲發展的過程中,就將人物類別進行分為各個行當。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中國戲曲的四大行當。中國戲曲四大行當分為:生、旦、淨、醜。首先是——生行,它是中國戲曲主要的表演形式之一,一般指的是除了淨、醜之外的男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