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都有行話,而戲曲界的行話也多得難以勝數,其中有些甚至為外行所難理解。今天,文旅君為您介紹戲曲行話裡的十種「包」,帶您一起了解其中的奧秘所在。
底包
底包,指舊時戲班裡不包括主演在內的基本成員,其中包括二、三流演員和「武行」「龍套」「旗、鑼、傘、報」「丫環彩女」等群眾演員,還包括樂隊以及後臺管理服裝道具等的專業人員。
底包又稱班底。「底」有建築物下的基石之義。
舊戲班大都不設主要演員,主演全由外地聘請,來此與班底人員「搭班」「挑大梁」演出。生旦淨醜主要演員俱備者,稱為「四梁四柱」俱全。因此,主要演員有起到建築物裡的「梁柱」作用,與起到基石作用的底包一經搭配,便可演出一臺戲來。
跟包
跟包,是舊時主要演員隨帶的專司化妝與服裝管理的私用人員,又稱「跟包的」。這種習俗,直至五十年代始廢。
舉|例
★秦瘦鷗《秋海棠》:「尤其是那個跟包的小榮奎,因為他把秋海棠誆到擷英去和王掌柜的媳婦見面之後,玉昆曾經狠狠地揍過他一頓。」★老舍《駱駝祥子》:「趕明兒你不必拉車了,頂好跟包去!」★燕谷老人《續孽海花》:「那跟包開了缸,就缸裡聞了一聞道:不差,跟老闆抽的差不離。」
腰包
腰包,是戲曲服裝的一種,是繫於腰間的長裙,男女皆可穿用,旦角大都系在「青褶子」上,男角則系在「老鬥衣」上。
它的用途有以下幾種:
●旦角的行路裝。旦角穿褶子系腰包表示角色出門在外,正在行路。
●刺殺旦專用的殺人裝。戲曲裡的節婦烈女在刺殺仇人時,都要系一條腰包。
●勞動人民的護衣裙。這種腰包系在腰下,兩角掖起,護住兩條褲子。
●丑角的短圍裙。漁夫、樵夫、店小二等角色系的圍裙,也叫水裙,有的劇種也叫腰包。
●犯人的罪裙。
●病人的病號服。
旗包
旗包,一稱「旗把」,是「砌末」的總稱。「砌末」在《墨娥小錄》中解作「什物」,包括今天所說的道具與簡單的布景。
中國戲曲對道具原稱「旗包」或「砌末」,砌末之稱最早見於元曲,它是從蒙語「砌末克」——「帳蓬裡的擺設」一語的意思借鑑演變而來的。有戲曲諺訣云:「砌末旗包,劍棍槍刀,皆為我用,增式添招」。
道具(包括人物的頭飾、服飾)在戲曲表演藝術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能成為身段造型的輔助手段和組成部分,從而為刻畫人物性格和表達角色思想感情服務。
★它能被一一運用組織到表演藝術中,成為特殊的藝術手段為塑造人物服務。
★它能在表演藝術中形成各種技巧,構成戲曲表演藝術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增強人物的舞蹈造型美。
趕包
趕包,指演員或全班在甲劇場演完後,趕往乙劇場演出。
張正芳在上海大舞臺演出時,每場演完後,往往來不及卸裝,便急匆匆趕往天蟾舞臺演出最後一出的「大軸戲」。這種情況,就稱為「趕包」。
分包
分包,是指將劇團分成兩、三組(隊),同一時間在兩、三個劇場演出。有時同在一個市內,有時分別去到其他各市演出。
包頭
包頭,指旦角頭部的化妝,包括貼片子、勒網子、上頭面。
包銀
包銀,是舊戲班對外聘主要演員在訂立合同後所總付的工資。合同有一年期與一月期者,可分別一次付給全年或全月工資。
清代使用的是銀子,民國則是銀洋(大洋),故名。但按日付資者不稱「包銀」而稱「戲份兒」。
包廂
包廂,舊式劇場所設供專用的單間座位,一間有幾個座位,多設於樓上中間或兩邊。
包場
包場,預先定下一場戲劇的全部或大部分座位,支付貨幣,將全場暫時據為己有。
戲曲藝術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多聽、多看、多體會。今天的「戲曲大觀」就到這裡,下期再見~
內容來源:京劇藝術 京劇公眾號
圖片來源:梨園漫步 北京數字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