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京劇」,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國粹」二字。中國古代戲曲種類那麼多,其他地方戲曲也不算少,為什麼只有京劇會被冠以「國粹」的榮耀?
戲曲最初就是一種民間的娛樂,講得通俗一些,就如同我們今天所看的電影、電視劇一樣。京劇是諸多戲曲中的一種,自然也是從過去的民間娛樂發展而來的。它曾經在文學、藝術、娛樂等多方面大放異彩,用不同的方式多角度地展現出燦爛光輝歷史。
在今天,京劇的鼎盛時期已經漸漸離人遠去,但它曾經的輝煌歷史不應被忘記。《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一本以三位不同時代京劇泰鬥級大師名字命名的書籍,為讀者講述京劇的發展歷程,京劇大師們的經歷成就,以及晚清民初以京劇為中心的那些大眾娛樂風尚精神歷史。此書的作者麼書儀不僅僅是要帶領讀者走進京劇的藝術殿堂,更是要讓讀者去了解曾經的那個時代所發生的故事。
京劇的由來與發展
在中國戲曲的歷史上,「徽班進京」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乾隆五十五年,為慶賀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八十歲壽誕,名為「三慶」的徽班在徽商和徽籍官員的支持下進京獻藝,之後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等徽班進入北京發展。不曾想正是因為這四大徽班進行,成為了日後京劇的發展壯大契機。
「四大徽班」進入北京後,在原有的自身基礎上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今天眾人所知道的京劇。
京劇的形成時期,一般認為是從乾隆五十五年起,到道光、鹹豐年間。清朝的帝王大多對於戲曲都是十分熱愛的,西太后慈禧更是不折不扣的京劇戲迷,甚至可稱得上是一位骨灰級的京劇票友。
京劇之所以能夠在晚清時期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輝煌,這些清朝的統治者們所作出的「風向引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梨園行裡的行話和規矩
提起「票友」、「封箱」、「堂會」、「下海」這些個詞,在今天如果不是京劇迷的話,怕是許多人都不了解,偶爾知道個一星半點的若是再往細處問,也說不出個什麼一二三來。
過去的京劇戲班子一年到頭忙得不得閒,除了平日裡正常的演出之外,還有一些較為特殊的演出。上面所說的「封箱戲」、「堂會戲」以及「義務戲」皆屬於此。
每年的臘月中旬以後,各戲班要例行封箱典禮,之後將服裝、道具清點裝箱貼封條,自此年前不再開箱演戲,而這封箱之前的最後一演出,就叫做「封箱戲」。
一年一度的封箱戲是戲班裡的大事,大家都會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戲卯足了勁來演出,所以這封箱戲是十分熱鬧且重要的一件事,基本上都是會賣得一個「滿座」的。
而年根地底下為了周濟貧苦同行回家過年的「義務戲」,以及專門僱請戲班子或是名角為個人慶賀所演的「堂會戲」也是名伶雲集、異彩紛呈。聽得高興了,也不乏一些痴迷的票友自己上臺演一出的,即便是跑一趟「龍套」也算是過了癮了。據說光緒皇帝就經常「票戲」,這京劇的魅力還真的是大了去了。
京劇大師們的經歷與成就
就像是今天的追星一樣。當時京劇界的粉絲對於自己家愛豆的痴迷追捧勁頭一點也不比現在的人少多少。
譚鑫培是中國京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角,是譚派京劇藝術的創立者,被尊為京劇界鼻祖,行內甚至有「無腔不學譚」之說。
不僅僅是民間的戲迷喜歡譚鑫培的戲,就連宮裡的慈禧太后也對於他的戲迷戀的不得了。舊社會戲子是下九流,但傳說西太后不但賜給他「黃馬褂」,賞其「六品俸」,連譚鑫培女兒出嫁都下令為其增添嫁妝。這樣的恩寵簡直是前所未有過。
甚至有傳說有一次內廷傳差,譚鑫培「誤時」了,趕到後硬著頭皮向慈禧太后講述是昨夜多夢沒有睡安穩,白天兒女不敢叫起他而誤時的緣故。西太后非但沒有生氣,還贊他治家有方,賞銀百兩。由此可見慈禧對他的賞識以及他在當時梨園行的影響力。
在今天,京劇被們以大雅的態度來欣賞看待,卻也如同其他「陽春白雪」般的藝術形式一般,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可是請不要忘記,在過去京劇也曾經作為娛樂品與消費品以「大俗」的方式存在過的,也是屬於大眾追捧的「下裡巴人」
無論這藝術形式是「俗」還是「雅」,都是依附於當時的文化的,京劇的變遷歷史其實也是歷史文化變遷的一種體現。時代不同了,這傳承與展現自然也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