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京師民間戲曲的歷史輝煌

2020-12-12 小狐女的狐言狐語

提到「京劇」,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國粹」二字。中國古代戲曲種類那麼多,其他地方戲曲也不算少,為什麼只有京劇會被冠以「國粹」的榮耀?

戲曲最初就是一種民間的娛樂,講得通俗一些,就如同我們今天所看的電影、電視劇一樣。京劇是諸多戲曲中的一種,自然也是從過去的民間娛樂發展而來的。它曾經在文學、藝術、娛樂等多方面大放異彩,用不同的方式多角度地展現出燦爛光輝歷史。

在今天,京劇的鼎盛時期已經漸漸離人遠去,但它曾經的輝煌歷史不應被忘記。《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一本以三位不同時代京劇泰鬥級大師名字命名的書籍,為讀者講述京劇的發展歷程,京劇大師們的經歷成就以及晚清民初以京劇為中心的那些大眾娛樂風尚精神歷史。此書的作者麼書儀不僅僅是要帶領讀者走進京劇的藝術殿堂,更是要讓讀者去了解曾經的那個時代所發生的故事。

京劇的由來與發展

在中國戲曲的歷史上,「徽班進京」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乾隆五十五年,為慶賀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八十歲壽誕,名為「三慶」的徽班在徽商和徽籍官員的支持下進京獻藝,之後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等徽班進入北京發展。不曾想正是因為這四大徽班進行,成為了日後京劇的發展壯大契機。

「四大徽班」進入北京後,在原有的自身基礎上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今天眾人所知道的京劇。

京劇的形成時期,一般認為是從乾隆五十五年起,到道光、鹹豐年間。清朝的帝王大多對於戲曲都是十分熱愛的,西太后慈禧更是不折不扣的京劇戲迷,甚至可稱得上是一位骨灰級的京劇票友。

京劇之所以能夠在晚清時期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輝煌,這些清朝的統治者們所作出的「風向引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梨園行裡的行話和規矩

提起「票友」、「封箱」、「堂會」、「下海」這些個詞,在今天如果不是京劇迷的話,怕是許多人都不了解,偶爾知道個一星半點的若是再往細處問,也說不出個什麼一二三來。

過去的京劇戲班子一年到頭忙得不得閒,除了平日裡正常的演出之外,還有一些較為特殊的演出。上面所說的「封箱戲」、「堂會戲」以及「義務戲」皆屬於此。

每年的臘月中旬以後,各戲班要例行封箱典禮,之後將服裝、道具清點裝箱貼封條,自此年前不再開箱演戲,而這封箱之前的最後一演出,就叫做「封箱戲」。

一年一度的封箱戲是戲班裡的大事,大家都會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戲卯足了勁來演出,所以這封箱戲是十分熱鬧且重要的一件事,基本上都是會賣得一個「滿座」的。

而年根地底下為了周濟貧苦同行回家過年的「義務戲」,以及專門僱請戲班子或是名角為個人慶賀所演的「堂會戲」也是名伶雲集、異彩紛呈。聽得高興了,也不乏一些痴迷的票友自己上臺演一出的,即便是跑一趟「龍套」也算是過了癮了。據說光緒皇帝就經常「票戲」,這京劇的魅力還真的是大了去了。

京劇大師們的經歷與成就

就像是今天的追星一樣。當時京劇界的粉絲對於自己家愛豆的痴迷追捧勁頭一點也不比現在的人少多少。

譚鑫培是中國京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角,是譚派京劇藝術的創立者,被尊為京劇界鼻祖,行內甚至有「無腔不學譚」之說。

不僅僅是民間的戲迷喜歡譚鑫培的戲,就連宮裡的慈禧太后也對於他的戲迷戀的不得了。舊社會戲子是下九流,但傳說西太后不但賜給他「黃馬褂」,賞其「六品俸」,連譚鑫培女兒出嫁都下令為其增添嫁妝。這樣的恩寵簡直是前所未有過。

甚至有傳說有一次內廷傳差,譚鑫培「誤時」了,趕到後硬著頭皮向慈禧太后講述是昨夜多夢沒有睡安穩,白天兒女不敢叫起他而誤時的緣故。西太后非但沒有生氣,還贊他治家有方,賞銀百兩。由此可見慈禧對他的賞識以及他在當時梨園行的影響力。

在今天,京劇被們以大雅的態度來欣賞看待,卻也如同其他「陽春白雪」般的藝術形式一般,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可是請不要忘記,在過去京劇也曾經作為娛樂品與消費品以「大俗」的方式存在過的,也是屬於大眾追捧的「下裡巴人」

無論這藝術形式是「俗」還是「雅」,都是依附於當時的文化的,京劇的變遷歷史其實也是歷史文化變遷的一種體現。時代不同了,這傳承與展現自然也就不同了。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戲曲學,戲劇學的民族特點
    本文乃作者小章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世紀是戲曲發展中京劇藝術鋒芒畢現、登峰造極的時代,擁有200多年發展歷史的京劇藝術走向藝術的輝煌和成熟,新世紀人們對京劇的再發展和京劇學學科建設表現出更多的感情關注和理論思考。
  • 最美國粹——《戲曲》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
  • 徽班進京二百三十周年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新中國成立後倡導『百花齊放』,京劇始終處於戲曲發展前沿。」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說。以2010年11月京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為線索,劉禎把近20年京劇創作和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前十年京劇創作注重舞臺的時尚感和現代感,大膽加入了國外芭蕾舞、歌劇元素。京劇被列入世界非遺代表性名錄後,更加重視繼承傳統,舞臺呈現方面比較本色,同時也沒有放棄創新和發展。」
  • 《京劇鼻祖——程長庚》開展 再現徽班領袖風採
    中新社合肥12月15日電 (記者 趙強)《京劇鼻祖——程長庚》展覽15日在安徽合肥開展。程長庚(1811~1880)名椿,字玉珊,譜名聞檄,安徽潛山王河鎮程家井人,清代戲劇表演藝術大師,工文武老生,腹笥淵博,能戲300餘出。
  • 戲曲大師梅蘭芳10幅書法欣賞,勁健秀雅、剛柔相濟!真藝術大家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介紹了許多近代當代的「跨界」書法家了,而今天課代表要介紹的則是著名戲曲大師梅蘭芳先生的書法作品。梅蘭芳與妻子梅蘭芳先生除了廣為人知的、一流的戲曲,他的書法也寫得非常好。大字勁健瀟灑,小字端莊秀雅、剛柔相濟,確有梅蘭之姿!翰墨之香!
  • 戲曲何時能再輝煌?
    作為國粹的梅蘭芳的京劇體系梅派和布萊希特的柏林劇團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劇院並稱世界三大戲劇體系,而另一種劇種崑曲則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歷史與經驗足以說明中國戲劇在世界範圍不可忽略的影響與無法替代的地位,而且由此可以引申出一個結論,戲劇在中國社會中應該是輝煌繁榮的。
  • 《戲碼頭》首播解析中國戲曲深藏的文化魅力 聽著名文藝評論家...
    屏幕中震撼華美的舞臺、戲劇情境多元的再現、真人秀動情的講述、戲曲名家經典劇目的演繹、跨界專家文化背景的解讀,重塑了昔日大武漢「戲碼頭」的輝煌盛景,為全國觀眾奉獻了一場中國戲曲文化藝術盛宴,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獲得行業內外好評如潮
  • 「臺灣梅蘭芳」顧正秋辭世 蔣經國曾是頭號粉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一代京劇名伶、被譽為「臺灣梅蘭芳」的顧正秋,21日下午因敗血性休克在臺辭世,享年87歲。島內媒體23日紛紛追憶顧正秋的傳奇一生。據臺灣《中國時報》23日報導,顧正秋1929年出生於南京,本名丁祚華,1933年隨母親遷至上海,10歲開始學戲,是上海戲曲學校創校首屆學生,並以第一名畢業,師承京劇大師梅蘭芳、程硯秋、張君秋等人。1946年顧正秋創「顧劇團」,於1948年受永樂戲院之邀赴臺演出,票房極佳,最後因內戰無法返鄉,在臺灣生根,也寫下許多傳奇。
  • 新民藝評|從梅蘭芳舊影談戲曲改革
    史依弘珍藏的一套梅蘭芳的舊照被布置成一個向先賢「致敬」的板塊,大多是劇照,還有一些與梨園名角、社會名流合影的照片。其中一張與蘇聯著名導演梅耶荷德交談的照片激發了我的興趣。梅耶荷德是斯坦尼斯拉夫和丹欽科的學生,這顯然是1935年梅蘭芳出訪蘇聯期間的歷史照片,梅在這次訪問中見到了愛森斯坦、斯坦尼斯拉夫、丹欽科和布萊希特等大師。
  • 秦腔現代劇《路遙的世界》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
    央廣網西安12月8日消息(記者溫超 通訊員蘇淵博)為致敬中國當代現實主義作家路遙,弘揚路遙改革奮鬥精神,在路遙誕辰71周年之際,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新編秦腔現代劇《路遙的世界》晉京匯報演出,於12月7、8日晚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當晚,北京文藝界專家及相關領導出席並觀看了演出。
  • 張雲雷挨罵一點兒都不冤:看看傳統相聲如何拿戲曲演員使「包袱」
    不過,也有人認為相聲用戲曲演員「砸掛」不是什麼新鮮事,是相聲的表現手段而已。那麼傳統相聲到底是如何用戲曲演員做「包袱」的呢?總體來說,相聲如果扯上戲曲演員,基本上都是貶「相聲演員」而抬高戲曲演員。這既是敘事本身的需要,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禮數」,畢竟是拿人家行業來說事,總是要尊敬人家的。諷刺京劇演員但從不點名道姓戲曲,特別是京劇,曾經是中國最主要、最流行的娛樂行業。
  • 演出戲曲的叫戲班,戲班是什麼時候在歷史舞臺上的?
    民間戲班常常流動演出,各地碼頭魚龍混雜,戲班常常受到地症欺負,於是戲班要找保護人,有些保護人後來就成為班主,很多班主通常就是地痞一類的人物。班主管理戲班的財務,聯繫演出事宜,演員由班主發給薪金。也有不找保護人的戲班,他們推舉演員中老成持重有名望的做領班,由他應付社會交際,像著名京劇藝人程長庚就做過領班。
  •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推介:梅蘭芳紀念館
    海棠花開,一如昨日,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樹一花,都曾與中國近代最偉大的舞臺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一起度過了芳華十年。今日,就請您和中國文化中心一起走近「梅蘭芳紀念館」,感受這梅蘭芳華。 梅蘭芳簡介
  • 身為中國人,中國戲曲你都知道哪些?這是國人的驕傲
    根據1959年的統計,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劇種共約三百六十餘種。我國戲曲不但歷史悠久,劇種眾多,而且還有豐富的劇目、唱腔和出類拔萃的演員及各具特色的流派。 京劇,是我國最大的戲曲劇種,不但在國內影響深遠,在國外也備受推崇,被看成是中國的藝術象徵。 京劇究竟起源於何時?是怎樣形成的?有哪些藝術流派呢?
  • 京粵戲曲合作交流活動舉辦
    本報廣州10月26日電  (記者羅艾樺、洪秋婷)24日,「京腔粵韻 唱響灣區」京粵戲曲合作交流活動在廣州舉辦。  活動分為「粵韻風華」「致敬經典」「盛世梨園」3個篇章,演出了多部京劇、粵劇的經典佳作。
  • 國難當頭的「戲子」,中國最早的「明星」,梅蘭芳做了什麼?
    今天,我們就先撇開當下的這個問題,去翻翻歷史,看看80年前的中國,那個時候的明星,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做了些什麼? 在中國歷史上,民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老百姓生活最為苦難的時期,但恰恰是這個時期,反而湧現出了很多很有錢的明星大腕,梅蘭芳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就來講講他當年有錢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