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露露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戲班的出現不晚於宋代,宋代勾欄有營業性演出,一般由戲班組織。根據宋代文獻記載,當時的戲班是家庭性質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組織而成。元代民間戲班延續宋代的組織形式,人數有所增加,一般在12人以內,山西運城出土的元墓壁畫,上面畫的戲班有11人。
明代中期以後,戲班採取藝人搭臺組班的形式,像清朝乾隆年間的魏長生,從四川到北京加入當時的雙慶班,使得該班由困境走向興隆,這說明戲班已經不再按血緣關係組建。
明清時期部分貴族有自己家的戲班,主人招募幼童幼女,從小訓練,然後組班,《紅樓夢》裡賈府就有自己的家班。家庭戲班裡有教師,一般由不能上臺的老年藝人擔任。
民間戲班常常流動演出,各地碼頭魚龍混雜,戲班常常受到地症欺負,於是戲班要找保護人,有些保護人後來就成為班主,很多班主通常就是地痞一類的人物。班主管理戲班的財務,聯繫演出事宜,演員由班主發給薪金。也有不找保護人的戲班,他們推舉演員中老成持重有名望的做領班,由他應付社會交際,像著名京劇藝人程長庚就做過領班。
戲班招收戲曲演員,一般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從父母手中買來,從此後孩子不能與家長見面。很多演員就以戲班為家,如遇到戲班解散,演員只好流離失所。在同一個城市中,戲班都集中在一處住:北宋時,京城藝人住在「中曲";元代有勾欄胡同、演樂胡同等稱謂;清代最為有名的是韓家潭。
戲班有班規,一個戲班組建後,先要祭祀戲神。清代大多數地區的聲腔劇種佚奉老郎神,清代藝人修建的老郎神廟遍布全國各地,北京的藝人有時候也把戲神稱為喜神,而一些地方戲則有自己的戲神。戲班裡講究師承輩分,有很多規矩,兄、叔、祖、師,稱謂分明。戲班裡男女在一起,要是發生不軌之事,會被認為是侮辱神明,這是最忌諱的。在戲班裡,丑角的身份最為尊貴。
戲班很少固定在一個場所,他們一般流動演出。崑曲盛行後,昆班曾到全國各地演出,後來秦腔戲班也曾到北京演出,並引起轟動,這些都說明戲班流動範圍很廣。
清代茶園戲場興起後,城市裡的戲班一般不到外面演出,但會在同一城內的各個茶園之間流動。民間營業性的戲班到了夏天炎熱的時候,一般不參加演出,叫做「歇夏」。過去的北京戲班,年終時要「封臺」,為期一周左右。也有全年都在演出的,像揚州的亂彈班。
戲曲的服裝道具叫做行頭,民間四處流動演出的戲班所用的行頭稱為「江湖行頭」。《揚州畫舫錄》記載清代崑曲的江湖行頭,分為衣、盛、雜、把四箱:衣箱又分大衣箱和布衣箱;盔箱裝冠、盛、巾、帽;雜箱則放置靴鞋、面具、樂器等;把箱包括各種武器和器杖。
後來京劇戲班所需的服裝較多,衣箱又分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演員個人自備的行頭稱為私房行頭。乾隆年間,秦腔演員魏長生曾自備頭飾,從此演員有私房行頭。有了私房行頭之後,戲班公用的行頭就被稱為「官中行頭」,有的劇種稱為「堂眾行頭」。有些戲曲業餘愛好者也自備若干新穎行頭,作串演之用。
清代的戲班多攀比行頭的質量,貴族家班都到江浙一帶的大城市去採辦行頭。許多民間戲班沒有財力購買行頭,就臨時租借。在具體演出中,戲班演出什麼節目和做廣告的方式,也很講究。
元代勾欄通常每天貼出「戲招子」,告訴人們所演節目,有時候也將能演的劇目貼在四周梁上,由觀眾挑選。明清時候的茶園戲場,通常是戲班規定每日戲目,張貼出去,觀眾憑喜好買票進場。
但是堂會演出不一樣,通常由班裡的老者把戲單呈給主人,點完戲後,戲班還來討座,主人賞座後,樂器伴奏者才能坐下演奏。點戲有很多學問,既不要犯忌諱又要討好座中人,有時點戲甚至成為觀眾鬥爭的形式。
清代,戲曲演員成立梨園公會保護自己的利益,梨團公會的責任是對內調和演員之間的關係,解決矛盾,對外作為藝人代表參加社會事務,維護戲曲演員的共同利益。揚州、蘇州一帶的梨園公會稱為梨園總局。雍正年間就有北京梨園公會活動的記載,晚清以來北平的梨園公會先後有「精忠廟」、「正樂育化會」、「北京梨園公益會」、「北平梨園公會」等。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