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發祥地在哪?

2020-12-13 海絲南安

01、高甲戲的起源與孕育

南安石井岑兜村

追溯高甲戲的發源,主要是「舞龍舞獅」、「南曲南音」。古代,民間藝人以「耍龍燈」祈求平安、豐收,謂之「舞龍」。三國時期,民間舞獅開始出現,南北朝逐漸流行。唐朝王審知開閩之後,中原文化隨之南遷,宮廷古老音樂「大曲」在閩南地區傳播,後流傳於臺灣、南洋群島等華僑、華人居住地區,南北方音樂互相滲透融合,初以清唱、「五音」(洞簫、琵琶、二弦、三弦、拍板)伴奏,謂之「南曲」或「南音」,又稱「南樂」、「南管」、「弦樂」。其時泉州南少林武術與「舞獅舞龍」技藝結合,更具觀賞性,泉南民間方言亦稱為「刣獅」「弄龍」(刣 zhong,閩南語Tai,殺;弄,閩南語Lang)。

宋元明時期,泉南各地農村,每遇迎神、賽會、遊鄉、割火等喜慶節日,「刣獅弄龍」在前,南曲南音演唱押後,加入踩高蹺、「車鼓弄」「錢鼓弄」「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婆」「公婆弄」「番婆弄」「公背婆」等藝術表演,吸引眾人駐足觀看。明朝年間,為了渲染節日氣氛,民間藝人根據《水滸傳》梁山好漢故事中人物的臉譜,主要大將身穿鎧甲,各路好漢手執十八般武器,化妝表演遊行,配搭民間「刣獅」「弄龍」陣、南鑼南鼓(大鑼大鼓)的鑼鼓陣、民間「紅甲吹」「十音」之類曲調的民樂陣,化妝遊行於廟宇、宗祠、街巷、操場等大庭廣眾之場所。

隨著歲月的推移,民間藝人加以改進,收授少兒戲班培訓學徒,設計「田螺陣」「尾蝶陣」「八卦陣」「龍門陣」等各種陣圖,奔跑操演,形式更加吸引觀眾,有點「戲」的味道,因為多是少兒表演,人稱「宋江仔」。

後來,民間藝人對「宋江仔」進行改造、提高,改為收授成年人培訓學徒訓練,梁山好漢主將身穿鎧甲,手持刀槍劍戟等十八般武器,表演泉州南拳單打、對打、連環打等武術套路。從有千年歷史的古老南音戲曲,從民間的俚歌小調等形式中吸收營養,採用通俗的閩南語方言演唱,迎合民間大眾和官宦人家的娛樂喜好,謂之為「宋江戲」。

「宋江戲」初始並無「戲」,僅僅是為喜慶節日熱鬧助興的「陣頭表演」,無故事情節,無人物說唱道白,無配戲音樂,形式單調,長期觀看容易視覺疲勞,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進步,「宋江戲」日漸衰微,更為吸引觀眾的戲劇表演形式——高甲戲則開始孕育。

02、高甲戲的催生與形成

高甲戲「戲公祖」-洪埔

據《中國戲曲志福建卷》載:「據平和縣九峰鄉四平戲老藝人曾憲憶(祖先從江西移民來閩)生前回憶,明末江西不少移民遷來福建,四平戲也從江西傳入閩南一帶。洪埔師(1610—1678年)隨平和九峰「四平戲」戲班流動演出至閩南漳州,後因戲班內訌散夥,搭班「竹馬戲」戲班,流寓至南安沿海一帶,入贅定居岑兜村教習戲藝。

之前,岑兜即有戲班藝人教習「宋江戲」,自從洪埔師到來後,調教基本功,培養人才,族老族人甚為高興,爭先讓出民房,騰出祠堂等教習場所,幫助籌措資金添置戲服、樂器,動員族親子弟讓師傅挑選加入戲班。洪埔師信心大增,因為岑兜戲藝底蘊深厚,子弟天資聰穎,更有洪埔師技藝傳承,在「宋江戲」的基礎上,融合「四平戲」「竹馬戲」表演形式,官宦人家和觀眾戲迷耳目一新,演藝人員酬金提高,隊伍穩定,表演技藝大為長進,形成良性循環,名聲漸漸在外傳播。明末至清初年間,泉南、同安一帶喜慶節日,盛行僱請岑兜戲班熱鬧助興,洪埔師徒戲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其是戲曲藝術的天才,見多識廣、戲事精通,戲文、曲牌、文武樂場輕車熟路,戲劇界人士稱其為「老埔師」,並廣為流傳。

明末,洪埔師因見泉南沿海一帶尚無完整成熟的戲劇劇種,決意推陳出新,琢玉成器,將「宋江戲」打造成真正意義上的「戲」。於是,在與南安、晉江、同安、漳州一帶宋江戲、梨園戲、歌仔戲、傀儡戲(布袋戲)、南音演唱等對棚演出時,留意吸取或請教其他劇種戲班演技、戲曲音樂唱腔特點,加以消化吸收,並邀請民間藝人、戲班主角參與,共同探討改造「宋江戲」。首先,以「宋江戲」武打見長為基礎,吸收民間「刣獅弄龍」「提線木偶」的動作;劇種音樂原來是閩南方言聲腔(下南腔),改造為採用南音錦曲(錦歌)、傀儡調,成為獨特的高甲曲牌。原始主題曲曲詞大部分四句,沿用四平戲的真嗓演唱,只有在最高音處才用假嗓,有時帶和聲或二重唱幫腔。如《玉交》《將水》《水車》《地獄》《襖》《饅頭》等大小劇目主題曲,曲詞大部分以四句、襲用四平戲的真嗓演唱,還有重複和聲短(段)幫腔,都是其他劇種罕有的。樂器分為文樂和武樂,文樂樂器採用大吹(大嗩吶)、中吹(唆仔)、品簫(橫笛)為主,一般三人為主,有時二弦、三弦、琵琶,洞簫、二胡、中胡。根據劇情需要也吹北管(品管),以適合野外露天舞臺需要和增強生死離別的悲涼氣氛;武樂樂器配以大鑼大鼓,採用柏鼓、小鼓、大小跋、鋒板、碗鑼、響盞、小叫或民間笨大的蘇鑼、通鼓(鬥籃大)等,也是三人為主。高甲戲的鑼鼓點節奏快慢都有一定的參數,鑼鼓貫穿全場,鑼鼓不息演出就不中斷。再者,表演則以「四平戲」「竹馬戲」為基礎,吸收梨園戲「七步顛」「舢板行」等程式,以及「傀儡戲」(「木偶戲」)等劇種特點,加上「車鼓弄」「錢鼓弄」「採球舞」「拍胸舞」「公背婆」「火鼎公婆」等民間舞蹈,以後還增加「「相公爺模」等形式。戲服裝飾採用明朝官服、鎧甲、服裝、頭戴、靴鞋,其中敗將、罪犯摘下頭戴,男人露出長辮散鬢,女角由男旦扮演依照民間婦女纏足,男旦「使假腳」(行使肢拇指尖)。其他方面如按照「四平戲」「半暝反」形式演出,上半夜演大型戲,下半夜加演小出(小劇);戲箱保持正副青紅籠;科班、舊班都有嚴格的規章制度。

起初,「宋江戲」改造後,因融合「宋江戲」「四平戲」「竹馬戲」,兼收並蓄「梨園戲」「傀儡戲」(布袋戲)「打城戲」特點,戲曲藝人合夥創辦戲班,故稱其為「合興戲」,戲班稱之為「合興班」。後來,因「搭高臺、穿盔甲」演出,人稱「高甲戲」;因大多演「執戈披甲」的武戲,又稱「戈甲戲」,閩南語諧音「九甲戲」。因演戲行當沿用「四平戲」的三生、三旦、三花等九角,謂之「九角戲」。

以老埔師為核心的民間藝人改造「宋江戲」「合興戲」,創作唱、唸、做、打等貫穿劇目始終的獨特藝術形式,編排積累了一系列固定劇目,編演了「劇種統一定型劇」,不同地方班社,不同年代科班,不同師承教傳,可同臺合演一個劇目,或幾個戲班架設聯臺,同一劇目演出,同功同曲同鼓點,同始同終地表演,就此,高甲戲劇種應運而生。作為高甲戲的催生者,洪埔師生前身後都受到無限尊崇,人們稱他為「戲公祖」。古時,若有高甲戲技藝爭論不休者,流行「不信,相招去岑兜問『戲公祖』洪埔師」。

高甲戲一經面世,就以其獨有的魅力和鄉土氣息,廣受人們喜愛。洪埔師騰出時間整理、編寫、創作劇目,物色編劇人員,他主持改編和創作的高甲戲劇目有「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類,多以忠孝節義、朝政忠奸以及公案為主要內容。另外,洪埔師還對「大氣戲」的唱白、曲牌、場次以及表演等,進行編制定型,叫做「劇種統一定型劇」,便於不同班社同臺合演一個節目。後來劇目又向「公案戲」發展,出現了《包公審黃菜葉》《高奎假王球》等。因為有除暴安良、懲治奸臣、伸張正義等故事情節,深得觀眾戲迷的喜愛。以岑兜洪埔師為核心的民間藝人,歷經數十年艱辛探索與實踐,明末清初形成高甲戲劇種,清中葉臻於成熟,盛行於閩南地區。

高甲戲劇種的誕生、變革和盛衰,與社會時代變化、經濟發展、民俗變化息息相關。從明中葉孕育,明末形成完整的劇種至今300多年,歷經「四衰」「四盛」時期,潮起潮落,在艱難曲折中求生存發展。清初,戰亂頻仍,民不聊生,高甲戲曾一度衰落。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 )起,清廷連續三次下令「禁海遷界」,房屋、祠堂等盡被焚毀,沿海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組織科班難、傳播發展慢,高甲戲日趨式微。

改革開放初期高甲戲民間演出盛況

洪埔師逝世後,岑兜與溪東、菊江、營前、蘇內、郭前、院前、田邊、仙境、老港、返頭、奎霞、下房、惜坂等石井鄉村、水頭樸裡、眉山大眉以及晉江、同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的高甲戲藝人,繼承洪埔師的遺志,將高甲戲進一步發揚光大。經過長年累月的磨練、磨合和積累、積澱,至清中葉,高甲戲劇種日趨成熟與興盛,在戲曲表演藝術中獨樹一幟。

清代後期起,高甲戲名師名角輩出,當時新加坡、馬來亞、印尼華僑曾流傳「五虎演員」「豬仔贊、洪菜盆、姚大標、芋頭荀、虎郎允」的口頭禪。其後洪神扶(1874)、洪道成(1900)、卓水懷(1905)、李龍拋(1929)等從藝、教學、傳承高甲戲,功勳卓著。

抗日戰爭期間,閩南僑匯中斷,紙幣貶值,戲館倒閉,藝人流落四方。抗戰勝利後,高甲戲戲金大幅回升,新班如雨後春筍勃發生機。解放戰爭期間,戲劇演出、科班教學減少,後繼乏人。1950年上半年,成立晉江專區戲劇改革委員會,8月,開始調集高甲戲藝人學習。期間,進行戲劇大變革,調派專人領導各劇團,知識分子當戲曲編導。各劇團改編、新編「獨自定型劇」;改為長期在影劇演出,實行買票觀看。1959年開始,由於「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一些後遺症,加上遇到三年嚴重自然災害,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高甲戲市場嚴重畏縮。1963年起至1965年,開展點上、面上的農村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特別是1964年2萬名社教工作隊員到南安開展「四清」運動,高甲戲少演出或被禁演。1966年5月開始文化大革命,紅衛兵組織破舊立新,古裝戲被批判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南音為靡靡之音,1966年12月底開始,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八個樣板戲一枝獨秀。1969年2月,高甲戲班解散,資料遺失,之後老藝人相繼去世,技藝失傳。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傳統戲劇逐漸回歸正常化的社會環境。1978年3月,南安縣高甲戲劇團恢復建制,編制60人。至1988年,全市經批准的高甲戲、梨園戲、木偶戲等民間職業劇團44個,鄉村露天舞臺1000多座,每天晚上都有十幾個高甲戲劇團在演出,重現「無夜不鑼鼓、無人不看戲」的盛景,岑兜高甲戲劇團在晉南一帶名聲越來越大。1993年,岑兜高甲戲著名藝人洪埔師、黃琵琶、陳坪、黃道成、鄭文浯等入選《中國戲曲志福建卷》。1994年,《大漢魂》榮獲全國專業戲劇藝術的最高獎項——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提名獎並榮獲「文華新劇目獎」和「文華導演獎」。1999年,《浮沉記》榮獲中國第六屆戲劇節曹禺劇目、劇本、導演、演員等5項大獎,《洪承疇》斬獲國內戲劇各類大獎。特別是1994年10月,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受文化部邀請到北京獻演,轟動一時。2000年、2004年,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兩度被文化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岑兜高甲戲傳習所

2006年,高甲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留住古老文化記憶,政府部門採取走訪岑兜藝人、錄像錄音、U盤、視頻儲存等現代技術,記錄保存了高甲戲的發源、經過與傳承的歷史。 2015年7月,岑兜村以「特色文化進校園」為契機,開辦岑兜小學業餘高甲戲興趣班,被人們稱為高甲戲的「娃娃班」,學習高甲戲基本功,排練《收水母》劇目。高薪聘請一位專業的高甲戲師傅駐村進行現場教學,配備專業戲服道具。2016年5月,與遠道而來的臺北隆宛然掌中劇團進行文化藝術交流;8月,匯報演出盛況空前;9月,岑兜村編寫的高甲戲教材《高甲戲史話》獲得「福建省社區教育優秀教材評選二等獎」等,得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泉州晚報》、《香港大公報》以及泉州電視臺、南安電視臺等眾多媒體的關注與報導。2017年10月,岑兜小學申報的高甲戲項目被福建省教育廳確定為「福建省社區教育示範品牌培育項目」。從娃娃們組成的戲班裡,傳承數百年的岑兜村高甲戲重新煥發生機。

來源:石井論壇、石井微生活、中國芯谷

相關焦點

  • 泉州市高甲戲劇團 高甲戲/打城戲惠民演出
    【演員表】  蘇有明 飾 孫悟空  吳張燦 飾 孫悟空  李偉強 飾 龍 君  車強福 飾 李長庚  吳紫旭 飾 監 正  褚育江 飾 監 副  黃志河 飾 趙天君  陳昌瑞 飾 土 地  演出詳情  演出時間:1月8日、9日 19:00  地址: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419號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 高甲劇場
  • 高甲戲有哪些知名藝人
    林賜福擅演傻醜、破衫醜,吸取布袋戲表演動作,稱布袋戲醜,自成一格,妙趣橫生。施純送袍帶醜稱擅,吸取傀儡戲表演,形似傀儡神似人,有「嘉禮醜」之稱,以創造人物性格形象見長。柯賢溪綽號「俏羅溪」,以女丑稱絕,名重閩南,飲譽東南亞諸國,有「閩南第一醜」之稱。
  • 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走進校園 助特殊兒童康復
    ­  高甲戲表演吸引心欣幼兒園小朋友的極大關注。記者 唐廣峰­  「小朋友們,高甲戲中的角色分為生旦淨末醜,現在為你們展示的是掌中木偶醜,他的特色就是動作僵直,你們看好不好玩?」「好玩!」臺上,高甲戲的各種角色輪番上陣,臺下,小觀眾們在家長的陪同下津津有味地欣賞。­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高甲戲演出。昨日上午,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志願服務隊近20名演職人員走進廈門市心欣幼兒園,開展主題為「愛心傳遞 共享古韻」的關愛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活動。心欣幼兒園師生及家長、新景幼兒園、金福緣幼兒園師生及禾山街道禾緣社區工作人員觀看了演出。
  • 閩南農村放高甲戲,老人被「戲」吸引,小孩為「吃」而去
    在我們閩南的農村地區,每逢村裡有什麼好事,村裡就會安排歌舞表演或是請高甲戲團來村裡演給村裡人看。雖然戲劇本身很值得看,但是由於語言障礙,高甲戲中很多話都偏古話,很多年輕人都聽不懂,因此,絕大部分喜歡看戲的都是老人家們,不過我們總能發現,戲臺下,最多的除了老人,還有小孩。
  • 高甲戲「梅蘭芳」—李龍拋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祥地為福建泉州。他曾是南安高甲戲舞臺上最後一位男旦,被譽為高甲戲的「梅蘭芳」「不老松」。
  • 梧州白雲山——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
    她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有神鹿臺、光華亭、錦雞巖等舜帝遺蹟,是海內外中華子孫尋根問祖、懷古憑弔的聖地。梧州白雲山位於中國廣西梧州市區東北部,最高峰386米,佔地面積346公頃,有遙連五嶺、總納三江之勢,俯瞰遠眺,梧州全城風光盡收眼底。白雲山於1981年建成公園,山上先後建起了雲峰亭、伏虎巖、松雲樓、雙清亭、半山亭、觀秋臺等景觀。
  • 榆林泰發祥負面新聞不斷,「高新悅府」炒出高價
    榆林泰發祥在「高新御府」實際交房面積縮水事件後,又爆出「泰發祥中梁首府」高價低配,質量奇差,天價物業費等業主維權堵門事件,泰發祥地產的口碑在榆林一落千丈,這樣的地產公司今年又開發了「高新悅府」這一奇葩樓盤,樓盤土地形狀為三角形,樓體朝向與周邊樓盤全部為斜角,想問問準備入手的消費者,
  • 吳文化發祥地江蘇無錫梅村隆重舉行泰伯祭祖活動
    中新社無錫二月六日電 (張筱紅)今天一大早,吳文化發祥地江蘇無錫梅村吳氏宗親泰伯廟祭祖大典隆重舉行每年正月初九,是吳地人民紀念先祖吳泰伯的日子,每到今天這個日子,虔誠的人們都會從各地趕來祭祖,可謂是「文化無錫」的一張「根正苗紅」的「地道名片」。  據了解,泰伯廟在無錫梅村鎮的伯瀆河畔,是為紀念古公父(周太王)長子泰伯而建。泰伯公在梅裡(今梅村一帶)建「勾吳」國,築「泰伯城」,當時的梅裡成為了吳文化的發源地。
  • 全國很大的縣城高鐵站,佔地11988平方米,徽州文化發祥地之一!
    績溪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發祥地之一。被稱為「徽菜之鄉」、「無鎮無徽、無街無成就」,現屬宣城市管轄,績溪歷史悠久,現在這裡的一個火車站讓它聞名於世!
  • 《我是路人甲》:爾冬陞的圓夢之旅_娛樂頻道_鳳凰網
    在座的無人不服,但「真拍起來哪那麼容易」。爾冬陞先後採訪了300多位群眾演員,文字記錄超過50萬字,視頻素材超過1200小時。很多人坦言自己來橫店是「因為王寶強」(成名之前,王寶強曾混跡於北京西三環北影廠門口,系「等活」的群眾演員之一),但截至目前,30萬「橫漂」中,仍未誕生第二個「王寶強」。
  • 新開9家直營店 桂發祥2019年收入增長5.57%
    2019年,桂發祥加快拓展線下直營門店規模,在重點旅遊區、市郊商業區、大型社區等天津區域空白點增開了9家直營店,拉動了業績提升。同時,桂發祥在2019年也實現了線上線下多渠道協同發展,將線上各大電商平臺、APP入口、微信入口與線下自營店、體驗店業務融合,實現全渠道會員統一。值得注意的是,桂發祥一直被詬病的不能走出天津的問題也在逐步解決。2019年,桂發祥通過休閒零食開始在全國布局。
  • 熱衷理財的桂發祥:麻花業務走不出天津 股價遭腰斬
    至此,桂發祥購買短期理財產品未到期的本金總額達3.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於4月27日發布了資管新規,明確規定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對於在這種背景下桂發祥依然大手筆買理財產品的行為,有投資者提出質疑:「如果所買的理財產品虧損,會不會影響公司業績?」更有投資者在股吧發文,指責這是上市公司無視投資者利益的一種舉動。
  • 《魔獸世界》懷舊服高地板層甲護脛怎麼得 高地板層甲護脛獲取攻略
    導 讀 魔獸世界懷舊服高地板層甲護脛怎麼獲得?
  • 《我是路人甲》爾冬陞導演分享會文字實錄-《我是路人甲》爾冬陞...
    我這部戲裡有觸碰到,我覺得是真正現實的東西。先說起源,從成功說起,其實我也想成功,在拍路人甲之前,我拍了《槍王之王》、《大魔術師》兩部戲,想進入內地市場,看一看市場是什麼樣。《槍王之王》大家基本能夠理解,《大魔術師》是年代戲,開拍之前就發生了一些事情,讓我看到了一些問題。
  • 國際頂尖醒獅大賽之一:2019臺灣高雄戲獅甲水陸高樁獅王爭霸賽,衝口比麟堂獲亞軍!
    兩年一屆的:2019高雄水陸高樁戲獅甲獅王爭霸賽完滿落幕,賽事在高雄市立國際遊泳池、高雄巨蛋盛大登場,【戲獅甲】是高雄市特定傳統文化節慶活動,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至2010年起舉辦以來,成功將活動形塑為全球獅藝及臺灣陣頭界年度盛事,每次賽事都吸引超過1萬名熱愛民族文化的觀眾進場觀看,足見【戲獅甲】活動對保護民族文化及提升文化的熱度之高。
  • 一起來看好戲!泉州市文藝院團本月公益性文藝演出節目表出爐……
    泉州通客戶端7月2日訊(泉州晚報記者陳智勇)本月,泉州市文藝院團公益性文藝演出好戲連臺,泉州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閩南民間歌舞等均有好戲上演。高甲戲這個月也好戲連臺,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將在高甲戲劇場獻上多場演出:3日和4日19:30,演出《高甲折子戲專場》;5日19:30,演出《打城戲折子戲專場》;10日、11日、12日和13日19:30,演出《高甲戲打城戲摺子專場》;
  • 泉州高甲戲:洗盡鉛華再揚帆
    泉州高甲戲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高甲戲語白採用泉腔,唱腔主要來自南音兼收俚歌小調,活潑、粗獷。亦莊亦諧、以醜見美的表演藝術是高甲戲的特色之一。明末清初,泉南民間盛行「宋江戲」,逢年過節,裝扮梁山好漢,演繹《水滸》故事,配以南鑼南鼓和民間「紅甲吹」、「十音」之類的曲調,遊行於鄉村或在廣場上排成「蝴蝶陣」、「田螺陣」、「長蛇陣」等各種帶有故事性的表演,深受群眾歡迎。
  • 《反黑路人甲》編劇爽了,港劇迷卻看得尷尬
    TVB劇《反黑路人甲》終於迎來大結局,最後張細倫(王浩信飾)轉身的一句:「再會!」估計還會有續集,但是,希望不要再是這種大拼盤。30集《反黑路人甲》匯聚了中外幾十部電影、電視的經典橋段,說實話也有它的難度在,編導們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狠狠地show了一把自己的「庫存」,讓觀眾也狠狠地回味了一番經典,可是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果不是有很多搞笑的元素在,真的難看。這到底是致敬經典,還是只顧自己爽並交貨?
  • 大甲在地美食 無招牌炸粿芋頭冰
    在大甲一間沒有招牌的老店,一大早炸鍋就已經滋滋作響,傳出陣陣香氣,店裡也來了不少熟客人,這裡是最在地的早餐店。深受在地鄉親喜愛的老店專賣炸粿,已經有百年歷史,而店裡賣的炸粿不但便宜,而且全都是真材實料,店家堅持只賣自己敢吃、自己愛吃的東西,因為也只有這樣才會受到歡迎,客人也才會來吃。
  • 廈門金蓮陞高甲劇團教學成果亮相央視節目《寶貝亮相吧》
    近年來,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將「藝術進校園」活動落到實處,深入多所學校教學、傳播、演出,弘揚高甲戲文化。其中,北師大廈門海滄附屬小學就是高甲戲劇團的培養重點。直播錄製開始前金蓮陞高甲劇團副團長陳炳聰親自上臺指導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