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高甲戲的起源與孕育
追溯高甲戲的發源,主要是「舞龍舞獅」、「南曲南音」。古代,民間藝人以「耍龍燈」祈求平安、豐收,謂之「舞龍」。三國時期,民間舞獅開始出現,南北朝逐漸流行。唐朝王審知開閩之後,中原文化隨之南遷,宮廷古老音樂「大曲」在閩南地區傳播,後流傳於臺灣、南洋群島等華僑、華人居住地區,南北方音樂互相滲透融合,初以清唱、「五音」(洞簫、琵琶、二弦、三弦、拍板)伴奏,謂之「南曲」或「南音」,又稱「南樂」、「南管」、「弦樂」。其時泉州南少林武術與「舞獅舞龍」技藝結合,更具觀賞性,泉南民間方言亦稱為「刣獅」「弄龍」(刣 zhong,閩南語Tai,殺;弄,閩南語Lang)。
宋元明時期,泉南各地農村,每遇迎神、賽會、遊鄉、割火等喜慶節日,「刣獅弄龍」在前,南曲南音演唱押後,加入踩高蹺、「車鼓弄」「錢鼓弄」「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婆」「公婆弄」「番婆弄」「公背婆」等藝術表演,吸引眾人駐足觀看。明朝年間,為了渲染節日氣氛,民間藝人根據《水滸傳》梁山好漢故事中人物的臉譜,主要大將身穿鎧甲,各路好漢手執十八般武器,化妝表演遊行,配搭民間「刣獅」「弄龍」陣、南鑼南鼓(大鑼大鼓)的鑼鼓陣、民間「紅甲吹」「十音」之類曲調的民樂陣,化妝遊行於廟宇、宗祠、街巷、操場等大庭廣眾之場所。
隨著歲月的推移,民間藝人加以改進,收授少兒戲班培訓學徒,設計「田螺陣」「尾蝶陣」「八卦陣」「龍門陣」等各種陣圖,奔跑操演,形式更加吸引觀眾,有點「戲」的味道,因為多是少兒表演,人稱「宋江仔」。
後來,民間藝人對「宋江仔」進行改造、提高,改為收授成年人培訓學徒訓練,梁山好漢主將身穿鎧甲,手持刀槍劍戟等十八般武器,表演泉州南拳單打、對打、連環打等武術套路。從有千年歷史的古老南音戲曲,從民間的俚歌小調等形式中吸收營養,採用通俗的閩南語方言演唱,迎合民間大眾和官宦人家的娛樂喜好,謂之為「宋江戲」。
「宋江戲」初始並無「戲」,僅僅是為喜慶節日熱鬧助興的「陣頭表演」,無故事情節,無人物說唱道白,無配戲音樂,形式單調,長期觀看容易視覺疲勞,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進步,「宋江戲」日漸衰微,更為吸引觀眾的戲劇表演形式——高甲戲則開始孕育。
02、高甲戲的催生與形成
據《中國戲曲志福建卷》載:「據平和縣九峰鄉四平戲老藝人曾憲憶(祖先從江西移民來閩)生前回憶,明末江西不少移民遷來福建,四平戲也從江西傳入閩南一帶。洪埔師(1610—1678年)隨平和九峰「四平戲」戲班流動演出至閩南漳州,後因戲班內訌散夥,搭班「竹馬戲」戲班,流寓至南安沿海一帶,入贅定居岑兜村教習戲藝。
之前,岑兜即有戲班藝人教習「宋江戲」,自從洪埔師到來後,調教基本功,培養人才,族老族人甚為高興,爭先讓出民房,騰出祠堂等教習場所,幫助籌措資金添置戲服、樂器,動員族親子弟讓師傅挑選加入戲班。洪埔師信心大增,因為岑兜戲藝底蘊深厚,子弟天資聰穎,更有洪埔師技藝傳承,在「宋江戲」的基礎上,融合「四平戲」「竹馬戲」表演形式,官宦人家和觀眾戲迷耳目一新,演藝人員酬金提高,隊伍穩定,表演技藝大為長進,形成良性循環,名聲漸漸在外傳播。明末至清初年間,泉南、同安一帶喜慶節日,盛行僱請岑兜戲班熱鬧助興,洪埔師徒戲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其是戲曲藝術的天才,見多識廣、戲事精通,戲文、曲牌、文武樂場輕車熟路,戲劇界人士稱其為「老埔師」,並廣為流傳。
明末,洪埔師因見泉南沿海一帶尚無完整成熟的戲劇劇種,決意推陳出新,琢玉成器,將「宋江戲」打造成真正意義上的「戲」。於是,在與南安、晉江、同安、漳州一帶宋江戲、梨園戲、歌仔戲、傀儡戲(布袋戲)、南音演唱等對棚演出時,留意吸取或請教其他劇種戲班演技、戲曲音樂唱腔特點,加以消化吸收,並邀請民間藝人、戲班主角參與,共同探討改造「宋江戲」。首先,以「宋江戲」武打見長為基礎,吸收民間「刣獅弄龍」「提線木偶」的動作;劇種音樂原來是閩南方言聲腔(下南腔),改造為採用南音錦曲(錦歌)、傀儡調,成為獨特的高甲曲牌。原始主題曲曲詞大部分四句,沿用四平戲的真嗓演唱,只有在最高音處才用假嗓,有時帶和聲或二重唱幫腔。如《玉交》《將水》《水車》《地獄》《襖》《饅頭》等大小劇目主題曲,曲詞大部分以四句、襲用四平戲的真嗓演唱,還有重複和聲短(段)幫腔,都是其他劇種罕有的。樂器分為文樂和武樂,文樂樂器採用大吹(大嗩吶)、中吹(唆仔)、品簫(橫笛)為主,一般三人為主,有時二弦、三弦、琵琶,洞簫、二胡、中胡。根據劇情需要也吹北管(品管),以適合野外露天舞臺需要和增強生死離別的悲涼氣氛;武樂樂器配以大鑼大鼓,採用柏鼓、小鼓、大小跋、鋒板、碗鑼、響盞、小叫或民間笨大的蘇鑼、通鼓(鬥籃大)等,也是三人為主。高甲戲的鑼鼓點節奏快慢都有一定的參數,鑼鼓貫穿全場,鑼鼓不息演出就不中斷。再者,表演則以「四平戲」「竹馬戲」為基礎,吸收梨園戲「七步顛」「舢板行」等程式,以及「傀儡戲」(「木偶戲」)等劇種特點,加上「車鼓弄」「錢鼓弄」「採球舞」「拍胸舞」「公背婆」「火鼎公婆」等民間舞蹈,以後還增加「「相公爺模」等形式。戲服裝飾採用明朝官服、鎧甲、服裝、頭戴、靴鞋,其中敗將、罪犯摘下頭戴,男人露出長辮散鬢,女角由男旦扮演依照民間婦女纏足,男旦「使假腳」(行使肢拇指尖)。其他方面如按照「四平戲」「半暝反」形式演出,上半夜演大型戲,下半夜加演小出(小劇);戲箱保持正副青紅籠;科班、舊班都有嚴格的規章制度。
起初,「宋江戲」改造後,因融合「宋江戲」「四平戲」「竹馬戲」,兼收並蓄「梨園戲」「傀儡戲」(布袋戲)「打城戲」特點,戲曲藝人合夥創辦戲班,故稱其為「合興戲」,戲班稱之為「合興班」。後來,因「搭高臺、穿盔甲」演出,人稱「高甲戲」;因大多演「執戈披甲」的武戲,又稱「戈甲戲」,閩南語諧音「九甲戲」。因演戲行當沿用「四平戲」的三生、三旦、三花等九角,謂之「九角戲」。
以老埔師為核心的民間藝人改造「宋江戲」「合興戲」,創作唱、唸、做、打等貫穿劇目始終的獨特藝術形式,編排積累了一系列固定劇目,編演了「劇種統一定型劇」,不同地方班社,不同年代科班,不同師承教傳,可同臺合演一個劇目,或幾個戲班架設聯臺,同一劇目演出,同功同曲同鼓點,同始同終地表演,就此,高甲戲劇種應運而生。作為高甲戲的催生者,洪埔師生前身後都受到無限尊崇,人們稱他為「戲公祖」。古時,若有高甲戲技藝爭論不休者,流行「不信,相招去岑兜問『戲公祖』洪埔師」。
高甲戲一經面世,就以其獨有的魅力和鄉土氣息,廣受人們喜愛。洪埔師騰出時間整理、編寫、創作劇目,物色編劇人員,他主持改編和創作的高甲戲劇目有「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類,多以忠孝節義、朝政忠奸以及公案為主要內容。另外,洪埔師還對「大氣戲」的唱白、曲牌、場次以及表演等,進行編制定型,叫做「劇種統一定型劇」,便於不同班社同臺合演一個節目。後來劇目又向「公案戲」發展,出現了《包公審黃菜葉》《高奎假王球》等。因為有除暴安良、懲治奸臣、伸張正義等故事情節,深得觀眾戲迷的喜愛。以岑兜洪埔師為核心的民間藝人,歷經數十年艱辛探索與實踐,明末清初形成高甲戲劇種,清中葉臻於成熟,盛行於閩南地區。
高甲戲劇種的誕生、變革和盛衰,與社會時代變化、經濟發展、民俗變化息息相關。從明中葉孕育,明末形成完整的劇種至今300多年,歷經「四衰」「四盛」時期,潮起潮落,在艱難曲折中求生存發展。清初,戰亂頻仍,民不聊生,高甲戲曾一度衰落。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 )起,清廷連續三次下令「禁海遷界」,房屋、祠堂等盡被焚毀,沿海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組織科班難、傳播發展慢,高甲戲日趨式微。
洪埔師逝世後,岑兜與溪東、菊江、營前、蘇內、郭前、院前、田邊、仙境、老港、返頭、奎霞、下房、惜坂等石井鄉村、水頭樸裡、眉山大眉以及晉江、同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的高甲戲藝人,繼承洪埔師的遺志,將高甲戲進一步發揚光大。經過長年累月的磨練、磨合和積累、積澱,至清中葉,高甲戲劇種日趨成熟與興盛,在戲曲表演藝術中獨樹一幟。
清代後期起,高甲戲名師名角輩出,當時新加坡、馬來亞、印尼華僑曾流傳「五虎演員」「豬仔贊、洪菜盆、姚大標、芋頭荀、虎郎允」的口頭禪。其後洪神扶(1874)、洪道成(1900)、卓水懷(1905)、李龍拋(1929)等從藝、教學、傳承高甲戲,功勳卓著。
抗日戰爭期間,閩南僑匯中斷,紙幣貶值,戲館倒閉,藝人流落四方。抗戰勝利後,高甲戲戲金大幅回升,新班如雨後春筍勃發生機。解放戰爭期間,戲劇演出、科班教學減少,後繼乏人。1950年上半年,成立晉江專區戲劇改革委員會,8月,開始調集高甲戲藝人學習。期間,進行戲劇大變革,調派專人領導各劇團,知識分子當戲曲編導。各劇團改編、新編「獨自定型劇」;改為長期在影劇演出,實行買票觀看。1959年開始,由於「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一些後遺症,加上遇到三年嚴重自然災害,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高甲戲市場嚴重畏縮。1963年起至1965年,開展點上、面上的農村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特別是1964年2萬名社教工作隊員到南安開展「四清」運動,高甲戲少演出或被禁演。1966年5月開始文化大革命,紅衛兵組織破舊立新,古裝戲被批判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南音為靡靡之音,1966年12月底開始,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八個樣板戲一枝獨秀。1969年2月,高甲戲班解散,資料遺失,之後老藝人相繼去世,技藝失傳。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傳統戲劇逐漸回歸正常化的社會環境。1978年3月,南安縣高甲戲劇團恢復建制,編制60人。至1988年,全市經批准的高甲戲、梨園戲、木偶戲等民間職業劇團44個,鄉村露天舞臺1000多座,每天晚上都有十幾個高甲戲劇團在演出,重現「無夜不鑼鼓、無人不看戲」的盛景,岑兜高甲戲劇團在晉南一帶名聲越來越大。1993年,岑兜高甲戲著名藝人洪埔師、黃琵琶、陳坪、黃道成、鄭文浯等入選《中國戲曲志福建卷》。1994年,《大漢魂》榮獲全國專業戲劇藝術的最高獎項——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提名獎並榮獲「文華新劇目獎」和「文華導演獎」。1999年,《浮沉記》榮獲中國第六屆戲劇節曹禺劇目、劇本、導演、演員等5項大獎,《洪承疇》斬獲國內戲劇各類大獎。特別是1994年10月,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受文化部邀請到北京獻演,轟動一時。2000年、2004年,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兩度被文化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2006年,高甲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留住古老文化記憶,政府部門採取走訪岑兜藝人、錄像錄音、U盤、視頻儲存等現代技術,記錄保存了高甲戲的發源、經過與傳承的歷史。 2015年7月,岑兜村以「特色文化進校園」為契機,開辦岑兜小學業餘高甲戲興趣班,被人們稱為高甲戲的「娃娃班」,學習高甲戲基本功,排練《收水母》劇目。高薪聘請一位專業的高甲戲師傅駐村進行現場教學,配備專業戲服道具。2016年5月,與遠道而來的臺北隆宛然掌中劇團進行文化藝術交流;8月,匯報演出盛況空前;9月,岑兜村編寫的高甲戲教材《高甲戲史話》獲得「福建省社區教育優秀教材評選二等獎」等,得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泉州晚報》、《香港大公報》以及泉州電視臺、南安電視臺等眾多媒體的關注與報導。2017年10月,岑兜小學申報的高甲戲項目被福建省教育廳確定為「福建省社區教育示範品牌培育項目」。從娃娃們組成的戲班裡,傳承數百年的岑兜村高甲戲重新煥發生機。
來源:石井論壇、石井微生活、中國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