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2020-12-19 史海鉤沉博覽古今
布袋戲

愛看戲的臺灣人

大部分的臺灣人都有一個看布袋戲長大的童年,或許看戲的地點不同,故事不同,廟會野臺、戲院、或電視。看戲的時間不同,主角也不一樣,但布袋戲的魅力,一直歷久未衰。『搬戲空,看戲憨。』一座野臺,幾十張板凳,便是一個露天劇場,鑼鼓喧天,布袋戲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一口能道千古事,雙手操演百萬兵。』小小舞臺,搬演人生百態。

幻夢傳說

布袋戲可能源自魁儡戲,形成於明末清初,是臺灣民間最普遍的偶戲劇種,根據民間傳說,布袋戲創於民末,落第書生梁炳麟或孫巧仁,據傳落第秀才因懷才不遇,乃邊演戲劇嘲諷朝政,為免惹禍上身,而以木偶代言。

另一說法為落第書生流落街頭以說書維生,因顧及顏面,不願拋頭露面,而隔布廉講古,又因垂簾說故事過於單調,於是操弄木偶敘事。其中最普遍的傳說是明末泉州書生梁炳麟,屢試不中,一年應試之前,與友人至九鯉湖,夜裡夢見一白法老翁於其手掌題『功名利錄歸掌上,榮華富貴在眼前』以為是佳兆,不料,那年依然名落孫山,失意之下,便借木偶解悶,由於言詞博雅,技藝精巧,歲轟動於泉州一帶,一些失意書生競相仿效,使得掌中戲成為知識分子的娛樂。有一次他正搬演文狀元角色時,往日夢中的籤詩,不知不覺順口而出,當下領悟原來富貴榮華、功名利錄就在眼前的掌中世界。

民間流傳

清嘉慶以後,此種輕便靈活,小巧細膩的偶戲,因規模小,戲金便宜,表演技術高妙,風靡閩南一帶。

臺灣的布袋戲,是在清朝末葉,從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傳入,很快在臺灣普及。二百多年來,布袋戲以不是泉州布袋戲,而是獨具風格的『臺灣布袋戲』。

在民間,布袋戲與民俗信仰結合,傳統上布袋戲的演出是以廟會為基礎,酬答謝神,並以聯繫地方上的情感。而布袋戲絕不會消失,只是表演形式隨著時代背景的改變,有了不同的面貌。

鑼鼓、金光

現在有人把臺灣布袋戲分為傳統(古典)布袋戲和金光戲兩類,前者以鑼鼓為後場,使用小型典型戲偶,能演出南管或北管古典戲為代表﹔後者以西樂後場,使用新造型較大戲偶,演出新編武俠戲為特徵,以及民國59年以後的電視布袋戲。無論是古典布袋戲或金光布袋戲,都隨著時代背景變化,求新求變。

外臺戲、內臺戲與皇民化運動

戲院演出的內臺戲,開始於中日戰爭期間。民國26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實施『禁鼓樂』,禁止臺灣傳統民間戲曲的演出,布袋戲外臺戲幾乎銷聲匿跡,不久之後,臺灣的總督府極力推行『皇民化運動』,企圖將臺灣傳統民間戲曲全盤日本化,成立由官方控制的『臺灣演劇協會』準許臺灣七班布袋戲在戲院上演,並在『皇民奉公會本部』策劃之下,創造了帶有濃厚日本色彩的內臺布袋戲。演出時禁止使用鑼鼓管弦,伴奏一率採用西樂或留聲片,服裝則採中日式並用,口白可以使用臺語,但必須參用日常用的日語,或用日語說明,企圖改變傳統的表演形式。

到了臺灣光復以後,雖然日本風格的布袋戲已成過眼雲煙,但是這段時間開始採用的大型舞臺布景,西洋音樂伴奏,以及新劇場觀念的介入,造成了光復後內臺戲逐漸在表演形式上求新求變的因素之一。

由沒落走入極盛

民國34年臺灣光復,各地廟會活動重新興盛起來,民間請戲日日不斷,再爭中蟄居的各地布袋戲紛紛復班演出,新的戲班也陸續湧現。正值壯年的布袋戲名師,如李天錄、黃海岱、鍾任祥、黃添泉等領戲界風騷,並大肆編組戲籠,廣傳門徒接戲演出於各地廟埕,並嘗試進入專屬戲院,演出長篇戲目。

在一片請戲和看戲的熱潮中,布袋戲進入繁華極盛的黃金歲月。

民國38年,國府遷臺,嚴格限制外臺戲的演出,布袋戲趁勢轉入戲院演出。此時『五州園』與『新閣園』二派年輕一輩高手競起,除承襲師父精湛演技外,並編新劇,且從舞臺與後場音樂的更新,成為後來金光戲的風行,並締造了十數年戲院內臺戲的全盛時代。

金光戲的凌駕

大約再光復的十年間,中南部的鑼鼓布袋戲逐漸被金光布袋戲取代。自光復以來,陸續由中南部到臺北地區來打天下的金光布袋戲不在少數,但起初並不受臺北人的歡迎,更是遠比不上臺北地區精湛演技的鑼鼓布袋戲,但是在金光布袋戲的許多新其招數表演,和削價求售的情況之下,鑼鼓布袋戲終於在民國50年前後走入衰途,在民國60年前後,金光布袋戲已凌駕古典布袋戲之上,成為布袋戲主流。

電視布袋戲

電視布袋戲的盛逛,是出現在59年『真五洲』黃俊雄先生在電視演出的『雲洲大儒俠史豔文』,原定播出三個月,誰知播出之後,觀眾如痴如醉,欲罷不能,聯演五百八十三集而風靡全臺,使得布袋戲再現生機。

自臺灣有電視節目以來,大概沒有一個節目如『史豔文』一般,每到中午,百業自動停止,只為一看今天的史豔文如何去面對萬惡魔魁藏鏡人的挑戰。

這股狂熱的收視潮因有關單位以『影響民間作息』而消失螢光幕上,那種萬民轟動的盛況,今後也不可能再發生。以後,雖然在被允許上電視,但再也無法創造當年盛況。

相關焦點

  • 布袋戲在臺灣
    他也是臺灣唯一獲文化部門「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傳統布袋戲藝師。  ■ 面臨失傳  傾盡全力授技藝  上世紀50年代,布袋戲逐漸進入劇院演出,由酬神祭儀轉為娛樂大眾。李天祿隨後於臺灣電視公司表演《三國演義》,揭開電視布袋戲序幕。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臺灣偶戲劇種:布袋戲
    六、臺灣布袋戲的發展與現況  掌中戲遍布閩南各地,除福建漳、泉之外,並流行於潮州地區;而臺灣的布袋戲,正是來自漳州、泉州及潮州三大系統。如連雅堂《臺灣語典》謂:「『掌中班』有南、北曲之分,說白皆用泉語,詼諧盡致;作對吟詩,饒有趣味。且常演全本。雅俗鹹喜觀之。」一般而言,臺灣布袋戲藝人亦多以其戲曲音樂作為區別,有南管布袋戲、北管布袋戲及潮調布袋戲之分。
  • 臺灣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臺灣雲林逝世
    臺灣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臺灣雲林逝世 時間:2008-02-02 16:48   來源:臺聲 文/ 沐 澤     綜合臺灣媒體消息,在臺灣布袋戲界有「通天教主」之稱的黃海岱,1
  • 民間戲曲藝術 臺灣布袋戲
    中國地方木偶戲的一種。布袋戲是把傀儡託在掌上搬演,所以在臺灣,布袋戲又叫做掌中戲。因戲偶小巧而裝以小戲籠,與提線木偶大籠相對,故又名之為小籠。臺灣布袋戲,是在明末清初由大陸的福建和廣東傳入的,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 臺灣布袋戲教父黃俊雄攜天宇布袋戲赴京城義演
    臺灣布袋戲教父黃俊雄攜天宇布袋戲赴京城義演 2010-05-12 16:39:42 來源: 官方 評論562   臺灣布袋戲教父黃俊雄先生,於2010年5月9日攜黃俊雄影視木偶劇團,首次在北京國際大廈舉行了長達3小時義演義賣活動。黃俊雄影視木偶劇團本次演出了辦仙、包公俠義傳、以及雲州大儒俠等經典劇目。
  • 科普百科:風靡臺灣—霹靂布袋戲
    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臺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臺,將掌中戲流傳到臺灣,廣受民間歡迎。自此,布袋戲更加發達,演出形式更為豐富,直至今日,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偶戲。像布袋戲這樣的區域性戲曲在那個年代遍地都是,至今流傳下的仍有「崑曲」、「黃梅戲」等等。而相較這些已經成為高雅藝術的代名詞的戲曲,布袋戲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在臺灣毅然與商業傳播結合,運用新的演繹手法,使得布袋戲更生在電視連續劇的世界裡,並由此發展出包括霹靂布袋戲在內的一系列精彩作品。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金光啟示錄 進入臺灣布袋戲魔幻世界
    本書記載了從戲棚金光野臺戲開始、黃俊雄時代的電視金光布袋戲以及視覺動畫十分精彩的霹靂布袋戲之所以受到平民百姓愛戴的緣故,從人物角色、劇本、故事結構、戲偶造型、服裝、道具、聲光視覺等等切面,來講述專屬於臺灣金光布袋戲的美學元素。
  •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中新社臺北7月12日電 題:探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中新社記者 李欣 路梅  17世紀,布袋戲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流行。隨著福建、廣東等地居民移居臺灣,布袋戲也飄過海峽,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臺灣偶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表演類型。  記者近日在臺北市的吉林街偶遇了一家布袋戲主題懷舊餐廳。
  • 布袋戲展示「臺灣味道」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是臺灣業界首次以全產業鏈形式在大陸亮相,旨在把臺灣的味道在北京進行推廣。」 策展人——臺灣龍圖騰文化公司楊宗翰告訴記者,昨日是臺灣主題日,臺灣展區劃分為幾個功能區,其中包括臺灣動漫圖書銷售區、臺灣五大名家作品展示區、布袋戲偶展示和演示區、著名動畫導演史明輝作品展示專區等。以凸顯臺灣元素,輸出臺灣本土文化為目的。
  • 同宗同源,為什麼內地布袋戲落後臺灣霹靂這麼多?
    所謂「南布偶,北皮影」,皮影戲和布袋戲是中國在幾乎沒有什麼文化娛樂的時代,最重要的文化消遣消遣方式。以前是時間比節目多,現在是節目比時間多,由於競爭力太過低下,皮影和布袋幾乎已經從現代大眾的視線當中消失了。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從傳統形態的布袋戲到豐富多元的文創事業,霹靂布袋戲走了多遠的路,又如何能在兩岸乃至國際上打響名號?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臺灣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屬於中國傳統偶戲中的傀儡戲,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後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袋戲在臺灣步入全盛期,全臺同時存在六七百個劇團演出。操偶師父將戲偶擬人化演出,融合風俗民情、歷史章回故事、俠義柔情,一度讓民眾為之著迷。
  • 臺灣大學生傳承布袋戲開辦社團操偶 帥到發片
    (交大布袋戲社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華夏經緯網4月24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師範大學、交通大學、文化大學等島內不少大學開辦布袋戲社團,其中以交通大學布袋戲社最具標的性,不只自編自導自演電影《劍塵道魔錄》在臺灣巡迴上映,深獲戲迷好評,推出DVD市售,近期更在PILI App及LiTV影音平臺線上播映,運作已超越學生社團規模。
  • 臺灣布袋戲藝師角逐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
    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華夏經緯網10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10月13日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除了邀請知名歌手荒山亮、李千那演繹布袋戲經典歌曲之外,還有來自島內外優秀的表演團隊,一同為盛典喝採。
  • 臺灣寫真:吃美食看表演 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中新社記者 李欣 攝  中新社臺北7月12日電 題:探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中新社記者 李欣 路梅  17世紀,布袋戲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流行。隨著福建、廣東等地居民移居臺灣,布袋戲也飄過海峽,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臺灣偶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表演類型。  記者近日在臺北市的吉林街偶遇了一家布袋戲主題懷舊餐廳。
  • 布袋戲不止霹靂和金光,還有其他兩家,喜歡布袋戲的你知道嗎?
    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布袋戲。說起布袋戲,我想大家第一個想起的一定是布袋戲一哥霹靂布袋戲,其次是金光布袋戲。因為這兩家布袋戲是現存的經營狀況良好的布袋戲。許多看布袋戲的影迷,都是從這兩部入的坑。但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兩家布袋戲登上過熒幕。
  • 掌中生意:東方「英雄宇宙」布袋戲
    早期,布袋戲主要出現在廟會等場景中,作為民間文化表演、傳播。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和泉州提線木偶戲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臺灣布袋戲卻日趨市場化,「舊瓶」裝了「新酒」,同年,《霹靂謎城》《霹靂皇龍紀》播出,被戲迷稱為「劇情最為精彩的時期」到來了。
  • 臺灣文化印記:30年代風靡跳舞 70年代迷布袋戲
    圖片來源:中國時報中新網12月16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日據時期一度禁止跳舞,不過,到了一九三○年,跳舞開始大流行,當時報紙寫著「跳舞時代來了」,臺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出現,接著「望春風」、「月夜愁」等知名閩南語歌曲陸續推出,這些歌曲與跳舞風潮的興起,使得上世紀30年代初期的臺灣,充滿了歡樂氣氛。臺灣人何時開始跳流行舞?
  • 數百本尊戲偶被燒毀 臺灣布袋戲遭遇大浩劫(組圖)
    黃俊雄和他的戲偶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苦海女神龍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11月4日消息 臺灣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倉庫3日失火,「傷亡」十分慘重,《六合三俠傳》內的名角幾乎無一倖免,唯一死裡逃生的戲偶是黑白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