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宗同源,為什麼內地布袋戲落後臺灣霹靂這麼多?

2020-12-13 茶葉蛋仰望天空

所謂「南布偶,北皮影」,皮影戲和布袋戲是中國在幾乎沒有什麼文化娛樂的時代,最重要的文化消遣消遣方式。以前是時間比節目多,現在是節目比時間多,由於競爭力太過低下,皮影和布袋幾乎已經從現代大眾的視線當中消失了。只因為他們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所以才被當成珍惜動物保護起來,說一句不好聽的,如果任由市場來決定,皮影和布袋戲恐怕早就消失了。

可奇怪的是,就在只隔一條海峽的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十年可謂是如日中天。老黃家父子兄弟開創的霹靂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數千個角色、上萬小時的影像,不但風靡東南沿海,在內地也有大量的粉絲。同樣是一個師傅傳下來的手藝,同樣是一種表達形式,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

首先這個木偶布袋戲原本在東南沿海尤其是泉州、漳州十分盛行,大致是在清朝初年出現,至於是誰發明的有多個版本的說法,實在難以考證。可以確定的是,所謂木偶布袋戲就是用木頭雕刻人形,然後再用小布塊做成精緻的迷你衣服頭髮。最開始是套在手指上,或是用提線的方式進行表演,同時旁邊跟皮影戲差不多,也需要有人演奏音樂和配音。一個手藝精湛的木偶師靈活操控木偶,再加上編好的戲詞,看起來確實相當精彩,吸引人。不過跟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比起來,還差得很遠,因此在上世紀下半葉,布袋戲跟許多民間老藝術一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就在內地「破四舊」大舉進行的時候,傳入臺灣的那幾支布袋戲大師還得為了養家餬口而繼續演戲。在同行和電視帶來的強大壓力下,他們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對布袋戲加以改進。在七十年代出現了讓人眼花繚亂的「金光戲」,也就是在傳統的小舞臺上增加炫目的燈光效果,以及配合火藥、機關製作出的土法特技。融入了這些電影行業的技巧手法之後,布袋戲煥然一新,桌布大的小舞臺上刀光劍影、電閃雷鳴,動作戲十分精彩,甚至比當時張徹、胡金銓拍攝的武俠電影還要讓人大開眼界。

尤其是黃海岱傳下來的那一支更是雄霸一方,他的次子黃俊雄首先把改進過得布袋戲引入電視行業,比如說加大布偶的尺寸和細節,以適應電視鏡頭的角度,然後再用流行音樂取代鑼鼓。完成之後黃俊雄就把新產品《雲州大儒俠》拍成影像在電視上播出,一下子引起巨大轟動,五百多集的布袋戲最高時候收視率高達97%的恐怖數字。憑藉這種巨大的影響力,木偶布袋戲在臺灣算是徹底滿血復活了,黃家所開創的新一代木偶,尺寸一年比一年大,雕刻的一年比一年精細,操偶手法也越來越先進。

到了八十年代,錄影帶開始流行,黃家第三代繼承衣缽,臺灣布袋戲真正開始了崛起之路。黃華強、黃文擇兄弟一個是號稱「十車書」的編劇,一個是號稱「八音才子」的口白配音,在1984年製作《霹靂城》布袋戲的錄影帶,這一回不但偶型、音樂改變了,還加入了電腦特效,以租賃的方式向全臺發售,再一次引發熱潮。1988年製作的《霹靂金光》開啟了霹靂布袋戲數十年的輝煌歷史,他們以固定的時間發行,從錄影帶到VCD、再到DVD、藍光碟。

直到今天仍然風靡不止,木偶已經做到真人般大小,肢體面部細節栩栩如生,服裝製作之精美、動作設計之華麗,甚至電影、電視劇都要回過頭來向他們學習。黃家兄弟創作出了「清香白蓮素還真」、「刀狂劍痴葉小釵」、「百世經綸一頁書」等等鮮活的角色深入人心,是各種COS和手辦的熱門對象。直到今天霹靂布袋戲已經製作了兩千多集,其中《霹靂狂刀》、《霹靂九皇座》等等都是難得的佳作,後來霹靂國際還製作出了《聖石傳說》這樣的電影版。

回過頭來再看看泉州、漳州的布袋戲,真可謂是愁雲慘澹,我曾經到福建參觀過他們的布袋戲表演。在對比了霹靂布袋戲之後,說實話簡直是不堪入目,總感覺是隔了幾個世紀的區別。內地的布袋戲過了這麼多年,還是清朝傳下來的那一套手法,鑼鼓配音的旁白總讓人跳戲。最重要的還有曲目,都已經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了,他們表演的還是那些來自《說嶽全傳》、《水滸傳》、《三國演義》的老曲目。至於配樂形式和表演手法就更別提了,看個一回兩回還覺得新鮮,幾次之後就看不下去了。

還是那句話,同樣是一個師傅傳下來的手藝,差距為什麼會這麼大呢?就好比是兩隻一樣的熊住在一起,大家吃一樣的食物,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可是有一天其中一隻熊睡著了,所有的事物都被另一隻熊吃光了。等到這隻熊睡醒了以後,另一隻已經大到順手就可以把它踩死,要在想學習、追上,幾乎完全不可能了。人家經過四十多年的進化和經驗累積,都有了許多不外傳的秘技,已經成為你完全無法領會的新品種,無論你怎麼努力,都難以企及。現在如果再不想盡辦法,和新媒體相融合,演化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否則在今天這種日新月異的社會,傳統藝術敗亡之日不遠以。

相關焦點

  • 「霹靂布袋戲」要涼?臺灣動漫主創被爆發表疫情惡俗言論!
    連這麼小眾的布袋戲都能卷進來......最近因為疫情的影響,許多小夥伴都只能呆在家中。布袋戲又稱木偶戲,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漳州。隨後在福建、廣東潮汕、臺灣等地區流行。雖然在大陸地區逐漸沒落,但隨著1984年《霹靂城》的開播以及1988年《霹靂金光》的火爆,又開始在臺灣風靡。因為每出劇名皆有「霹靂」二字,所以得名「霹靂布袋戲」!
  • 霹靂布袋戲員工涉爭議言論,《閃耀暖暖》等與其解約
    3月24日上午,有網友發現霹靂布袋戲發布在Youtube上的官方視頻節目《超級霹靂會》裡,主持人小狄談到新冠疫情的傳播時,將中國臺灣和新加坡並稱為「最安全的兩個國家」。此言論很快便引起了眾多霹靂布袋戲粉絲的不滿,「霹靂布袋戲」也隨之登上熱搜。
  • 科普百科:風靡臺灣—霹靂布袋戲
    像布袋戲這樣的區域性戲曲在那個年代遍地都是,至今流傳下的仍有「崑曲」、「黃梅戲」等等。而相較這些已經成為高雅藝術的代名詞的戲曲,布袋戲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在臺灣毅然與商業傳播結合,運用新的演繹手法,使得布袋戲更生在電視連續劇的世界裡,並由此發展出包括霹靂布袋戲在內的一系列精彩作品。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去年在烏鎮大劇院,粉絲從四面八方雲集響應,為類似戲偶眾籌慶生,不少人當眾對其熱情表白,場面不輸影視明星見面會。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 霹靂有罪,布袋戲無罪,細數霹靂幾宗罪!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傀儡戲、掌中戲、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福建泉州或漳州等地區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1750年代,大量閩南移民進入臺灣,布袋戲也隨之傳入,其劇本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被稱作古冊戲,口白較則文雅多詩詞,講求動作的細緻性,伴奏音樂以南管音樂、北管音樂為主,其依託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
  • 動漫圓桌會:為何霹靂布袋戲越做越火,金光布袋戲卻有所不及
    動漫圓桌會:為何霹靂布袋戲越做越火,金光布袋戲卻有所不及文/老郭聊動漫今天談的這個話題,並不是來引起霹靂和金光粉絲的矛盾的,我們儘量從客觀角度來進行討論,並且老郭最後希望,能夠通過對兩家同源同種的藝術作品分析
  • 布袋戲在臺灣
    剛從臺灣戲曲學院京劇系老生班畢業的他,堅持學習布袋戲全憑興趣。  「我們算是少數,沒什麼演出。」陳冠霖告訴記者,現在臺灣學習布袋戲的人不多,市場也不大。他業餘時間還會參演歌仔戲,未來可能有別的計劃,但還是希望跟著老師一直學下去。
  • 人偶動漫霹靂布袋戲
    小編今天想說說布袋戲也就是手控操作木偶拍攝的人偶動漫,嚴格意義上說布袋戲不屬於動漫了,可是播放器是放在動漫系列裡的,這樣的人偶動漫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知道這好片的人一般都是從小追到大了的。布袋戲起源福建廈漳現在被灣灣玩得很溜,臺灣省的一個布袋戲工作室,以布袋人偶為載體進行中原情節演變,充分展示了江湖冷暖,人情變故。也完美傳承布袋戲這個傳統文藝。這部霹靂戲系列人物最多,場景很多,臺詞最多,武打特效最多的一部片子。真的很佩服這些人,好多不帶重複的。
  • 道友們,是否糾結要不要看霹靂布袋戲?
    2020年3月下旬霹靂布袋戲慘遭各大平臺下架,霹靂官方的一些重要人員數次的口舌之快,給內地道友心理留下的是什麼?相信霹靂官方心中不會沒數!很肯定地說霹靂官方數次不和諧的聲音,正體現了他們內部的主流思想,如果只是個別人的想法,這種有傷內地道友感情的的言論不會一再出現!這次霹靂資深操偶師關於肺炎疫情的不當言論,直接葬送了霹靂在內地多年來做出的各種成績!不知道霹靂官方對此是何種心情!然而這一切不過是霹靂自掘墳墓的愚蠢行為罷了!
  • 國外有漫威宇宙而天朝有霹靂布袋戲,我為霹靂布袋戲點個讚!
    ‖雖然沒有資本去整合天朝道教神仙體系打造只屬於天朝的神魔紀元是一個遺憾,但其實天朝是擁有能與漫威宇宙相提並論的作品的,它就是霹靂國際旗下的霹靂布袋戲!下面漫遊君將正式開啟我們今天的分析:「為什麼說國外有漫威宇宙而天朝有霹靂布袋戲?霹靂布袋戲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
  • 百年霹靂毀於一旦,「素還真」何去何從
    霹靂布袋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由臺灣霹靂多媒體製作的大型系列偶動漫,吸引了眾多的粉絲,尤其是「三轟」時期普通話配音,更是順利將霹靂布袋戲推向了大陸市場,讓更多的人喜歡上了它!然而多年的努力卻禍從口出,飛來橫禍,讓霹靂布袋戲陷入了深淵之中,只能垂死掙扎!
  • 起源於福建泉州,霹靂布袋戲前世今生
    輾轉300年間,布袋戲從福建泉州漳州、廣州潮汕等地流傳到臺灣等地區,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派系。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紅遍兩岸三地,流行30多年出品3000多劇集的霹靂布袋戲。從落地生根到枝茂繁榮,霹靂布袋戲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氏布袋戲家族。
  • 霹靂布袋戲·清明特輯·不能忘卻的退場!
    最近霹靂布袋戲因其操偶師丁振清的不當言論二慘遭下架。眾多道友這次出奇的一致,沒有縱容這次霹靂的錯誤!追其原因,大概是愛之深,責之切。霹靂布袋戲頻頻以錯誤言論試探內地觀眾的心理,道友們都沒有過分計較,而這次涉及到了戲迷道友們的底線和原則:家國情懷!一個中國原則!加之近年來,霹靂官方劇情製作節節下降,甚至拖泥帶水、敷衍了事!也造成眾多道友的不滿!於是這次道友們對霹靂官方不在慣著!經此一事,霹靂官方在內地的合作可以說是全軍覆沒!數年的心血付之一旦!
  • 布袋戲不止霹靂和金光,還有其他兩家,喜歡布袋戲的你知道嗎?
    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布袋戲。說起布袋戲,我想大家第一個想起的一定是布袋戲一哥霹靂布袋戲,其次是金光布袋戲。因為這兩家布袋戲是現存的經營狀況良好的布袋戲。許多看布袋戲的影迷,都是從這兩部入的坑。但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兩家布袋戲登上過熒幕。
  • 【聚焦11.5】傳統布偶技藝的商業變革之路——霹靂布袋戲
    >      臺灣雲林布袋戲世家第五代掌門人,霹靂集團第二代接班人。   ……   傳承自閩南傳統布袋戲,因每出劇名皆有「霹靂」而得名,由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的霹靂布袋戲憑藉全新觀念與數位科技拍的攝手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幻布袋戲影音世界,成為臺灣乃至閩南地區家喻戶曉的節目與原創熱門IP。
  • 木偶也能做的這麼帥?「布袋戲」究竟有什麼魅力,讓這麼多人痴迷
    木偶也能做的這麼帥?「布袋戲」究竟有什麼魅力,讓這麼多人痴迷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早在古代,我國人民就已經非常重視精神文明生活。到了今天,皮影戲還有木偶戲這些已經成了文化遺產,雖然傳承了幾千年,但是到了今天還願意看的人已經沒有很多了。然而,在這些傳統戲法中存在著一個「異類」,它不僅沒有被大家遺忘,反而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這一藝術形式就是「布袋戲」,布袋戲又被稱作「指花戲」、「掌中戲」,是木偶傀儡戲的一種。
  • 霹靂布袋戲的困境:《霹靂靖玄錄》的價格是不是標錯了……
    上篇偶然發了一個霹靂布袋戲的小圖集,沒想到道友還挺多的。看來布袋戲的圈子雖小,但都是真愛粉吶!閩南布袋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晉代。晉《拾遺錄》有載: 「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機巧變化……」,可謂歷史悠久。
  • 霹靂布袋戲宜蘭傳藝 舉辦金曲主題演唱會及霹靂英雄踩街活動
    華夏經緯網11月4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睽違4年,霹靂布袋戲再次到宜蘭傳藝演出,11月7日園區臨水劇場舉辦「霹靂金曲主題演唱會」,14、21日的「霹靂英雄踩街演出」,有維妙維肖的武俠COSPLAY,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邀請民眾,一起沉浸在難得的武俠盛宴。
  • 霹靂布袋戲新劇配音大換血,一頁書聲音男變女,梵天變性你怕了嗎
    看過我前面文章的人都知道我追霹靂布袋戲是從霹靂俠影之轟動武林國語版開始的,之後一部一部追到了古原爭霸。聽道友說不看閩南語版本的話是個大遺憾,於是倒回去看霹靂驚鴻之刀劍春秋閩南語版。 不過礙於我業務時間不多,平時看劇的時候還是以國語為主。我從轟動武林看,這個是內地配音,是標準普通話版本,之後的三轟:轟定幹戈、轟掣天下、轟霆劍海錄是臺灣團隊配的音,是典型的臺灣華視電視臺播劇的發音方式。我雖然不喜三轟的口音,但劇裡也不乏配音出眾者,比如說鷇音子和古陵逝煙,總體還是很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