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手掌中的戲曲:霹靂布袋戲的起源
17世紀福建泉州的民間流行著一種用木刻人頭,以人手作為偶的軀幹跟四肢進行演繹,並以布料作為偶的衣著進行表演的戲曲。每當迎神廟會的場合,走街串巷的操偶工人都會將肩擔上的戲箱與舞臺放下,在鄉親們期待的目光中搭好簡易木架舞臺,然後躲在布幃下,用靈巧的十指和惟妙惟肖的口白表演一出又一齣戲曲。「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這便是最早期的傀儡戲。因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也就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輾轉300年間,布袋戲從福建泉州漳州、廣州潮汕等地流傳到臺灣等地區,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派系。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紅遍兩岸三地,流行30多年出品3000多劇集的霹靂布袋戲。從落地生根到枝茂繁榮,霹靂布袋戲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氏布袋戲家族。
流行變革繁榮分家:霹靂布袋戲的曲折發展
時間來到1915年,那一年,後來稱為「通天教主」的黃海岱進入父親的「錦春園」布袋戲團學習,不久便掌握了布袋戲所有的技巧並將「錦春園」繼承下來,並於1930 年,將「錦春園」正式更名為「五洲園」,在黃海岱的帶領下,黃氏布袋戲劇團也逐漸壯大起來。
1951年,黃氏布袋戲的第二代傳人黃俊雄先生組建真五洲掌中劇團,在長期的布袋錶演過程中,黃俊雄先生敏銳的發現掌中木偶無法讓遠處的觀眾清楚欣賞到木偶身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黃俊雄先生將木偶尺寸改革加大,這是布袋戲的第一次變革。
不曾想,19年後,黃氏布袋戲迎來了更大的變革。20世紀70年代電視逐漸流行,黃俊雄先生覺察到這一新的通訊工具將帶來的革命性,便以父親改編的《忠孝節義傳》為藍本,將當時盛行的武俠元素融入戲曲中創作了《雲州大儒俠》,並將其搬上電視屏幕。一時,溫文儒雅、飽讀詩書的儒家君子——史豔文,被人們所津津樂道。1975年,《雲州大儒俠》更是創下史無前例的97%收視率,布袋戲的影響力空前。20世紀50年底-70年代,布袋戲用聲音道具等奇關變景來吸引觀眾,這個時期的布袋戲表演形式被稱之為「金光戲「。
(《雲州大儒俠》表演情景-圖片來自網絡)
時間來到1984年,黃氏布袋戲的第三代傳人黃強華和黃文擇推陳出新,圍繞《雲州大儒俠》中的主流人物創造出新的劇情,也就是《霹靂城》,並將其製作成錄像帶出售。這是霹靂布袋戲的前身,但真正霹靂宇宙的開啟,要從1988年說起,那一年《霹靂金光》橫空出世,布袋戲武俠江湖裡出現了一個嶄新的主角人物素還真,並在此後長達18年裡,素還真始終蟬聯最受歡迎男主角榜首。《霹靂金光》的誕生也標誌著霹靂布袋戲這一獨立戲曲派別的產生。
(霹靂布袋戲海報-圖片來自網絡)
1900年以後,黃氏布袋戲家族之間發生了一次激烈的爭論,家族之間對霹靂布袋戲的發展方向和理念產生了重大分歧。此後,黃俊雄延續雲州大儒俠系列,繼續發展金光布袋戲;黃文擇繼續經營的霹靂系列,延續素還真等主線人物的故事;黃文擇的雙胞胎兄弟黃文耀則創立了天宇布袋戲系列,以紅雲驕子兩卷書為主角,大多講述天界的故事。自此黃氏布袋戲一分為三。
(霹靂布袋戲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從家祖黃海岱的苦心經營到黃俊雄的變革,大起又大落,再到霹靂布袋戲的誕生,以至後面的分家等事,縱觀霹靂布袋戲的發展過程,可謂歷經曲折。但在傳統戲曲逐漸走向沒落的大環境下,霹靂布袋戲卻仍憑藉一份熱愛之心走出霧霾、走到今天,30年來歷久不衰。究其原因,是霹靂布袋戲一直在用更為開放的態度面對新元素新文化,不僅通過系列「出圈」行為將布袋戲進一步推向大眾,甚至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一個參考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