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啟示錄 進入臺灣布袋戲魔幻世界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書名:《金光啟示錄-臺灣金光藝術的起生》

  作者:邱武德

  出版社:發言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14日

  內容介紹:

  《金光啟示錄:臺灣金光藝術起生》,是作者邱武德從小經驗臺灣布袋戲美學的洗禮,歷經七、八年的文字整理,爬梳出獨特的臺灣美學觀點。

  本書記載了從戲棚金光野臺戲開始、黃俊雄時代的電視金光布袋戲以及視覺動畫十分精彩的霹靂布袋戲之所以受到平民百姓愛戴的緣故,從人物角色、劇本、故事結構、戲偶造型、服裝、道具、聲光視覺等等切面,來講述專屬於臺灣金光布袋戲的美學元素。

  作者做了層層的訪查與整理,以自己獨特的跨時空觀點與活潑如說書人的劇本寫法,將布袋戲的淵源、脈絡以及種種為人不知的典故,一一理出,並發現其與當代臺灣藝術界的創作淵源有所接連,而藝術即生命的體驗,臺灣人便是活在變動的歷史背景下、混血的多元文化中、拼裝、變體、錯亂、錯亂中再生的狀態裡,人生如戲,臺灣人的一生,如同一出出金光戲的上演,由此演繹而出,屬於臺灣人的「金光藝術」。(※起生,有起死回生、就地展開之意。)

  新書內容搶先看:

  戲段,「超人救援」

  「嗡嗡嗡──」警報器響起,舞臺冉冉升起武林救星白髮未老人身影;炭棒火花發出閃閃刺眼金光,五彩布巾狂舞,霓虹燈火環轉,海鳥盤旋叫聲蒼涼,哀怨音樂起奏「悽冷的月暗瞑,茫霧罩海邊,海面燈白光線,暗淡無元氣,只有是……」(日曲臺詞)歌聲持續,白髮未老人抒情緩步踩向前,每踩一步,電光火炮「碰!」爆炸一聲,彷佛白髮未老人所走過足跡都能「入土三分」。

  此時,一群被西北派妖道追殺的東南派鍊氣士,迅速閃躲到白髮未老人背後,無知的西北派妖道們團團圍住白髮未老人,並且不停發動氣功攻擊。

  像「蚊子叮牛角」白髮未老人絲毫沒感覺;西北派妖道們疑惑不解,正準備集中全部力量發出最強勁的氣功時,只聽到白髮未老人一聲長嘆「啊──無奈啦!」金光掃出『碰!碰!碰!碰!碰!碰!』電光火炮爆炸聲連連,舞臺上迅速捲起陣陣白煙,西北派妖道慘叫哀嚎,一個一個破功倒地,條狀的紅布巾跟著左右晃動,由大縮小,戲偶被拉入後臺,象徵西北派妖道全部死亡化成血水。「出航的堅心,強要軟落去……」歌聲逐漸消失,白髮未老人揚長去遠。

  這是金光布袋戲進入旺盛時期,廟會野臺演出「超人救援」橋段,魔幻迷離的打鬥氣氛,吸引著臺下滿坑滿谷的觀眾爭睹,其熱烈程度絕不輸現今影迷聚集在電影院看美國好萊塢「超人電影」盛況。

  回想那段日子正處於六○年代初期,當時美國也正如火如荼興起一股新的藝術風潮 ─ 「普普藝術」(Pop Art)*。

  「王祿仔仙」誇張煽情語彙

  嚴格而言,金光角色名號都應該稱是金光布袋戲的特殊語彙。每當金光布袋戲有新的「仙角」現身時,必然都會自我介紹一番。

  「貧ㄟ道──鐵骨魔神怪老公,居住,天外天,霧中迷,銅牆鐵壁連鎖洞」;而另一位「仙角」則是這樣誇張介紹自己「踏天踏地踏三光,吞神吞鬼吞四方,貧ㄟ道──宇宙世外祖」。 這樣還不夠看,還有更兇猛且帶有黑色幽默的自我稱呼「天下無人見吾容,一見吾容,六皇悲傷,閻王斷腸,吾是世上最奸雄,真真無天良,抽筋剝骨催命兇」。

  另外也有隻說自己的居處來歷,就讓人毛骨悚然,「月光不照,太陽無光,神鬼不敢入,妖魔走出洞,儒、釋、道三教免著驚,吐血傷心放某子,血肉大長城」,或是僅用一隻旗幟即可代表至上權威,「南風吹生,北風吹死,南北風微微,宇宙亂世旗」等等。這般冗長的自我稱呼,並沒有直接告訴觀眾真人姓名,但如此鏗鏘有力、懾人心魄語彙,卻象徵仙道力量的無窮。

  金光人物不但姓名懾人心魄,居家神秘離奇,連武功也非常荒謬誇張,嘆一聲「天黑地暗,雷電閃光」,吹一口氣「風速四百裡,狂風暴雨三千日」,打一拳「金光散體,碎骨粉身,飛外天」等等的神奇武功。

  還有更有趣的,自謂「出現江湖天落紅雨,達摩一見回印度」,武功大學第一期畢業生,以「金光縮身三寸,連續穿越三層黑金壁」通過武功大學嚴格考驗畢業,天下無敵的「武功霸王」。如此誇張煽情,完全是「王祿仔仙」賣膏藥膨風的告白。

  此外,金光布袋戲形容強者能量也有一套驚世駭俗的說法,「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金光強強滾」「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等等的用語,如果強者在鬥爭中遭遇挫敗,也會用「破功」或是「嘔紅吐血,金光體全散」來形容,或嚴重一點說「九層金光體全破,生命垂危」,或更離譜誇張形容死者已經「化成血水」或「燒成灰粉」等等語不驚人死不休。

  金光布袋戲除了喜歡用誇張的語彙,強調超人世界的才能之外,也混雜著民間俚語、江湖僻話,或是沒教養的當代流行語彙來豐富劇情內容。

  「蚯蚓一大堆,卡輸鴨母一隻」「貓不在老鼠會蹺腳」「龜笑鱉無尾,鱉笑龜縮頭」「豬頭皮炸無油」等等有卡通趣味幽默又能讓人深思的民俗俚語;或是充滿著江湖氣概的「僻話」「傷殺」「ㄊㄨㄚˋ堵」(決鬥)「腳數真明」(好角色)「若不夠力,當場切腹自殺」「人抓厝拆,雞仔鳥仔踩死到沒半隻」……等等氣魄的語彙來展現武者的決心;或是用沒教養的流行語,像是「訐譙」「阿達,阿達」「爽歪歪」「呷檳榔吐血」「扶卵葩」「死是死道友,毋是死貧道」「爽就好姿勢醜無要緊」「你ㄟ真大悲哀」……等等話語揶揄對方或向對方「凸臭」。

  除了以上用語,金光布袋戲也擅於穿插簡單的舶來語證明自己「Class」很高,來增加笑場;當時流行的英語有「愛你,愛到流目油」(I love you)「桑叫你買麻糬」(Thank you very much)等等。

  日本話則最常用「阿ㄉㄢˋㄇㄚˋ控固力」(頭殼硬硬)「八該了」(渾蛋)「阿ㄌㄧ ㄧㄚ ㄉㄡˋ」(道謝)「ㄋㄚˇㄋㄧˊ」(什麼?)「ㄕㄡ ㄍㄚ˙(原來如此)「ㄧㄡ ㄌㄜ ㄒㄧ˙」(可以)「莎喲娜啦!」……等等。

  這群為了生活南北奔波金光布袋戲的藝術家們,生命經驗豐富,不僅擅於說各種類型語言,同時也了解臺灣不同族群及各地口音的差異,因此常在劇中穿插其它族群的語言及地方腔調娛樂大眾;諸如,宜蘭腔「軟軟,酸酸,呷飯配魯蛋」,或客家話的「細妹按靚」「天空落水」,還是用福州人的口音「ㄋ阿是福州人!ㄋ阿福州人有三刀,剪刀、菜刀、剃頭刀!」的口頭禪,以及一些像是關廟腔、海口腔等等,臺灣各地不同族群的南腔北調相互「鬥嘴鼓」,都可讓觀賞者笑破肚皮大呼過癮。

  「金光語彙」雖然「竹篙湊菜刀」隨便拼裝,但非常契合當時離鄉打拼出外人混合生活經驗,也因為如此才能吸引那麼多觀賞者的感動,並且證明臺灣移民社會多元複雜現象。

  複合式「綜藝秀」

  金光布袋戲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通常被定位為標榜「超人」互鬥的玄奇戲劇,反而忽略金光布袋戲還是一種涵蓋歌唱、雜技、脫口秀等等,具有混合功能複合式「綜藝秀」戲劇節目。

  當「天花仙子」撐著洋傘出場,所伴隨歌聲舞姿和燈光乾冰襯景,宛如歌星演唱秀;「無敵天皇」抬轎的轎夫整齊劃一的步伐「嘿咻!」「嘿咻!」,是民間「迎熱鬧」陣頭場面;「漂浪之女」打臺灣拳、表演旋轉盤子特技,呈現江湖賣藝風情;「望遠書生,近看白骨人」天靈蓋瞬間跳出骷髏人有魔術的神奇;小丑和眾星進行戲謔對話,有猜謎語、論詩詞、論人生道理、論風水地理、論醫學藥理、比時事常識,很有民間藝術「鬥嘴鼓」味道等等,都可分割為「綜藝秀」節目題材。

  然而,在這包羅萬象的題材之中,又以小丑和其它眾星所進行「鬥嘴鼓」內容,表達底層社會庶民心聲最能貼切看者心情。

  原因是劇作家經常藉用小丑可以無禁忌言行特質,嘻哈演出市井小人物生命百相,諸如對人世間情慾的渴求,對榮華富貴的企盼,以及如何克服生活困境……等等。

  劇中小丑化身為「色男」,用羶色腥笑話、雙關語揶揄女性,或與強女性打鬥時故意碰觸女性性器官「籠床蓋糕要吃家己挖」「拍桌球」吃女性豆腐……等等博君一笑行為,都是為了滿足當時社會民眾對情慾的壓抑和大男人主義作祟心理。

  小丑借「鬥嘴鼓」諷古譏今,以民間流行「順口溜」嘲諷、影射政府官員「有毛食到棕蓑,無毛食到秤鉈」「吃乎肥肥,假(ㄍㄧˋ)乎槌槌,穿乎水水,等領薪水」……等等貪汙、懶惰情事。暗喻庶民對主政者做事無能、不廉潔的厭惡與無奈等的批判話題,所呈現臺灣底層社會的特殊幽默感和嘲諷才能,確實一針見血。

  金光布袋戲這些演出,儘管常被認為內容低級、庸俗、沒教養不如傳統布袋戲演出貴族高尚、優雅端莊,但相似於庶民生活的真實世界,所展現誠懇與親和力量絕對震撼人心。尤其處在戒嚴言論箝制嚴重年代,戲團演出這般逾越社會道德規範和政府訂定法律規則,其實像走鋼索一樣充滿危險。但戲團會如此甘心冒此危險,說穿了或僅為了多掙幾個銀子,「合主人意,就是好功夫」卻意外呈現那個時代的人民所思。

  特殊偶戲動畫

  如果用新的思維看這個階段布袋戲的演化,是藝術家利用無生命的戲偶拍攝完成的木偶動畫影片,然而以霹靂金光布袋戲所製作的精緻視覺形象和善用各種特技效果,我們可以更精準的稱霹靂金光布袋戲是「計算機合成特殊偶戲動畫」,是屬動畫藝術的一種。

  這種由臺灣民間戲棚藝術逐漸發展完成的戲偶動畫藝術,堪稱是世界一絕。

  戲偶模仿真人更勝真人的演出,可說是超越現代新型美學組合,綜觀世界千萬種的偶戲藝術,能像臺灣布袋戲如此活力發展絕無僅有,這也象徵著臺灣民間文化活力。

  目前霹靂金光布袋戲的表演形態和昔日金光布袋戲已不可同日而語,由黃氏兄弟主導的霹靂金光布袋戲,展現開天闢地的視覺形象後,再一次地影響日後偶戲風格的多元多變,除了新古典外,可增加科幻的或是兒童的魔幻冒險……等等無限可能的題材,這正是這一波金光布袋戲改革的重點所在。

  歌仔戲、布袋戲變體演「皇民劇」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或許日本政府發現臺灣人民還存在著唐山過臺灣「原鄉」心理,為了切斷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臍帶,更積極推行「皇民化」政策運動,強迫臺灣人民去漢化。

  於是,在日常生活上要求臺灣人民必須講日語,鼓勵人民更改日本姓氏;在宗教信仰則破壞人民祭拜祖先牌位和神明佛像,強迫臺灣民眾改祭日本神社……等等。

  尤其,對民間表演藝術也一反過去放任,積極介入管理,禁傳統鑼鼓樂,以西洋樂隊或播放唱片代替,而導致許多臺灣古藝術表演者一時無法適應紛紛退隱。

  唯剩下臺灣人民最喜愛的歌仔戲、布袋戲,被日本政府壓迫利用,變裝演出日本造型拿武士刀決鬥的時代劇,或唱「歌仔調」的現代歌劇,內容均以宣揚日本國威教育人民效忠天皇的「皇民劇」。

  日本政府為了貫徹「皇民劇」演出成效,特別派巡佐到各地表演場所視察。只是這些管制措施,依舊抵擋不住臺灣人民對漢戲出的熱愛。戲團為了滿足觀眾喜好,在演出「皇民劇」空隙穿插漢戲出(傳統歌仔戲、金光歌仔戲、傳統布袋戲),臺下觀眾則自動配合把風報信。

  結果呈現日本巡佐在現場時演「皇民劇」,日本巡佐一離開快速變裝成演漢傳統戲出的「蒙太奇」畫面。

  這種穿插演出戲劇經驗,正是造成日後歌仔戲演化成胡撇歌仔戲和布袋戲蛻變成金光布袋戲主要因素由來。

  (摘編自臺灣《聯合報》網站)

相關焦點

  • 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鑼鼓、金光現在有人把臺灣布袋戲分為傳統(古典)布袋戲和金光戲兩類,前者以鑼鼓為後場,使用小型典型戲偶,能演出南管或北管古典戲為代表﹔後者以西樂後場,使用新造型較大戲偶,演出新編武俠戲為特徵,以及民國59年以後的電視布袋戲。無論是古典布袋戲或金光布袋戲,都隨著時代背景變化,求新求變。
  • 布袋戲不止霹靂和金光,還有其他兩家,喜歡布袋戲的你知道嗎?
    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布袋戲。說起布袋戲,我想大家第一個想起的一定是布袋戲一哥霹靂布袋戲,其次是金光布袋戲。因為這兩家布袋戲是現存的經營狀況良好的布袋戲。許多看布袋戲的影迷,都是從這兩部入的坑。但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兩家布袋戲登上過熒幕。
  • 吸睛上癮堪比「小電影」,「金光布袋戲」今天你看了嗎?
    你說的這「金光布袋戲」,TMD到底是個啥?原諒我沒說清楚。大佬們,這就跟你們從小白知識開始普及,大家搬個小板凳,俺們一起來看看「布袋戲」的前世今生。布袋戲,是一種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等閩南地區和廣東潮汕還有寶島臺灣等地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一種傳統地方戲劇。
  • 人偶動漫霹靂布袋戲
    布袋戲起源福建廈漳現在被灣灣玩得很溜,臺灣省的一個布袋戲工作室,以布袋人偶為載體進行中原情節演變,充分展示了江湖冷暖,人情變故。也完美傳承布袋戲這個傳統文藝。這部霹靂戲系列人物最多,場景很多,臺詞最多,武打特效最多的一部片子。真的很佩服這些人,好多不帶重複的。
  • 動漫圓桌會:為何霹靂布袋戲越做越火,金光布袋戲卻有所不及
    動漫圓桌會:為何霹靂布袋戲越做越火,金光布袋戲卻有所不及文/老郭聊動漫今天談的這個話題,並不是來引起霹靂和金光粉絲的矛盾的,我們儘量從客觀角度來進行討論,並且老郭最後希望,能夠通過對兩家同源同種的藝術作品分析
  • 臺灣偶戲劇種:布袋戲
    除精雕外,考究之彩樓尚裝貼金箔,然價格昂貴,非一般戲班所能購置。彩樓之構造可分蓋、柱、屏及底座等部分,可拆解,便於裝運。中日戰爭期間,開始使用布景舞臺,布袋戲班幾乎均改用布景,金光布袋戲盛行後,彩樓為色彩鮮豔之螢光舞臺所取代,精緻之彩樓僅見諸少數較具規模的布袋戲班,成為戲團之「藝術品」或「骨董」。 除彩樓外,傳統布袋戲戲偶亦採雕刻,高約八寸至一尺。早期臺灣戲偶之雕刻源自大陸,有花園派及塗門派之分。
  • 布袋戲在臺灣
    他也是臺灣唯一獲文化部門「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傳統布袋戲藝師。  ■ 面臨失傳  傾盡全力授技藝  上世紀50年代,布袋戲逐漸進入劇院演出,由酬神祭儀轉為娛樂大眾。李天祿隨後於臺灣電視公司表演《三國演義》,揭開電視布袋戲序幕。
  • 魔幻地理志,走進霹靂布袋戲的三千世界
    (原標題:魔幻地理志,走進霹靂布袋戲的三千世界) 近年來,影視作品的世界觀被廣泛討論
  • 金光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西經無缺
    大家好,這裡是2.5次元學人,專注特攝,布袋戲,小說改等關於二次元作品的一切,歡迎各位同好和在下一起研討這個領域的信息知識,葷素不拘。而今天的這篇內容的主角也是來自一個問題:如果從設定為高武世界的金光布袋戲裡帶走一名角色放到霹靂布袋戲的仙俠世界裡,你覺得哪位最合適?
  • 金光布袋戲《群俠來了》手遊 重現史豔文風採
    華夏經緯網3月3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3月2日是布袋戲迷的大日子,迎來「雲州大儒俠」史豔文50歲生日,金光多媒體在2020年推出史豔文50跨領域系列作品,首部曲《群俠來了》,這是一款跨領域自製專屬IP手機遊戲,引用正劇《決戰時刻》至《戰血天道》逾300集集數製作,收錄超過500
  • 你不知道的金光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
    趁著布袋戲大師黃俊雄將帶著《雲州大儒俠之決戰時刻》重出江湖之際,本刊特地上窮碧落下黃泉,搜集了豐富的幕後信息,為讀者整理出關於史豔文布袋戲的十個面向,給你重溫曾讓你魂縈夢牽的童年回憶。  臺灣的布袋戲發展沿革從早期移植自漳州、泉州和部分潮州地區的掌中藝術開始,歷經了南管布袋戲、北管布袋戲及金光布袋戲三階段的演變。
  • 這位「鬼才」編劇是金光布袋戲上人民日報的關鍵,他卻不是中國人
    因為在這裡我要主推一位布袋戲編劇,也是目前布袋戲編劇行業當中最出名最有資歷也是最有人格特質的編劇,他就是:現金光多媒體公司編劇總監,真三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創意總監,三弦老師 A. K. A 大天使(後面的「天使」二字請念做A ku ma XD)
  • 掌中生意:東方「英雄宇宙」布袋戲
    錯綜複雜的「掌中世界」 最早的布袋戲出現在17世紀的迎神廟會,在簡易搭起的戲臺即興表演。1750年左右,大量閩南地區移民遷入臺灣,布袋戲也隨之傳入到臺灣地區。
  •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中新社臺北7月12日電 題:探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中新社記者 李欣 路梅  17世紀,布袋戲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流行。隨著福建、廣東等地居民移居臺灣,布袋戲也飄過海峽,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臺灣偶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表演類型。  記者近日在臺北市的吉林街偶遇了一家布袋戲主題懷舊餐廳。
  • 金光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鳳蝶
    大家好,這裡是2.5次元學人,專注特攝,布袋戲,小說改等關於二次元作品的一切信息。歡迎各位同好和在下一起研討這個領域的知識,葷素不拘。鳳蝶女俠(好像武林上都這麼喊)在以前的角色人物誌內容中 ,不才兼劣生不止一次地有表述過: 布袋戲本質上是「男人」戲。
  • 金光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憶無心
    大家好,這裡是2.5次元學人,專注特攝,布袋戲,小說改等關於二次元作品的一切,歡迎各位同好和在下一起研討這個領域的信息知識,葷素不拘。金光布袋戲拍到現在,其實一直繞不過去的便是史家人與天下之間的關係恩怨。而自不才兼劣生開始寫金光角色人物誌就避免寫關於「史家人」這個群體,甚至就連編劇都避免接觸他們家族更深層次的劇情(三弦總編說過他不想寫八點檔XD)而今天在下就要嘗試用筆觸來探知其中一位最年輕的家族成員,她便是憶無心,藏鏡人之女。
  • 科普百科:風靡臺灣—霹靂布袋戲
    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 金光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錦煙霞
    大家好,這裡是2.5次元學人,專注特攝,布袋戲,小說改等關於二次元作品的一切信息。歡迎各位同好和在下一起研討這個領域的知識,葷素不拘。雷塔成昔,白蛟傳奇之前就提到過在金光布袋戲的世界當中,基本上是延續了中國傳統神話傳說和歷史大事件的設定,所以身為中國人應該對其中的一些人物角色的原型都非常之熟悉了,相反便是要對這些角色進行多方位的再打磨
  • 【聚焦11.5】傳統布偶技藝的商業變革之路——霹靂布袋戲
    ……   傳承自閩南傳統布袋戲,因每出劇名皆有「霹靂」而得名,由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的霹靂布袋戲憑藉全新觀念與數位科技拍的攝手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幻布袋戲影音世界,成為臺灣乃至閩南地區家喻戶曉的節目與原創熱門IP。
  • 中國奇幻武俠最好的載體,最適合入坑布袋戲金光御九界之戰血天道
    而在朋友的安利之下,便喜歡上金光布袋戲的藝術表現形式,但不好的地方在於,金光的人物劇情過於豐富,想要入坑難度大不說,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但《金光御九界之戰血天道》卻可能是最適合新人入坑的一季。布袋戲的起源與發展先拋開《金光御九界之戰血天道》,賣下關子去講述布袋戲的起源與發展,然後再去談論《金光御九界之戰血天道》為什麼是最適合新手入坑的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