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V「有戲安徽」專區上線 新媒體展示戲曲文化
9月22日下午,安徽演藝集團與中國電信安徽分公司戰略合作籤約暨iTV「有戲安徽」專區上線儀式在合肥舉行,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虞愛華出席並宣布「有戲安徽」專區上線。 「有戲安徽」專區以「安徽超清iTV」和「安徽iTV手機客戶端」為載體,以安徽省傳統戲曲為主要內容,兼具話劇、歌舞、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現場直播、視頻點播等方式,多視角全方位呈現我省傳統文化特別是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內涵。該專區將覆蓋全省超過500萬家庭用戶和近百萬手機用戶,能夠提供票務訂購、信息查詢等多種服務,並通過投票、點讚、分享、名家對話等形式,與用戶加強互動交流。
-
iTV平臺「有戲安徽」直播戲曲演出 百姓坐在家裡看現場
中安在線訊 9月22日,「有戲安徽」正式上線,當晚7:50對在安徽大劇院上演的經典黃梅戲《紅梅贊》進行了現場直播。 這種基於電信iTV平臺對傳統戲曲演出進行現場直播,突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在全國範圍內屬於首創。 有戲安徽專區 據了解,「有戲安徽」是由安徽演藝集團和中國電信安徽公司以「安徽超清iTV」和「安徽iTV手機客戶端」為載體聯合打造的專區。
-
國慶在家看黃梅戲直播,鎖定安徽電信超清iTV
展演期間安徽超清iTV「有戲安徽」專區將對多場展演劇目進行現場直播。以前,觀眾只能親身前往劇院看戲,而現在,觀眾可以在電視和手機上便捷地收看直播。這樣的形式,打破傳統戲曲的時空限制,將藝術精品源源不斷輸送至每一個家庭、每一位觀眾,有效提升戲曲受眾面,拓展戲曲演出空間。
-
有戲安徽
戲曲進校園 駙馬配天仙——安徽大學校園青春版黃梅戲名劇展演圓滿落幕 2018-11-06 10:50:00來源:安徽演藝集團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在安徽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拍攝 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出品,江蘇蘇州傳視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戲曲文化紀錄片《中國有戲》日前已結束拍攝,進入最後的製作階段。作為《中國有戲》的出品方,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紀錄片項目是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的有機結合體,它藉助鏡頭來傳播我國博大精深的戲曲文化,並詳實反映了中國傳統戲曲劇種的現狀。通過紀錄片,許多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可以更多地了解戲曲文化,更深入地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傳統。
-
安徽實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 打造特色品牌
> 皖文藝〔2016〕68號 各市、省直管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安徽演藝集團: 現將《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根據要求,貫徹落實。 黃梅戲是安徽最具藝術活力、最有影響的戲曲劇種。湧現出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的經典劇目《天仙配》、《女駙馬》,湧現出獲得國家級大獎或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精品力作,《紅樓夢》、《徽州女人》、《雷雨》、《風雨麗人行》等,湧現出11位中國戲曲「梅花獎」演員,構成安徽戲曲半壁江山。
-
安徽醫科大學師生觀看藝術演出 探尋古皖戲曲文化
8月29日晚,團省委聯合省委宣傳部、文旅廳啟動「有戲安徽 點亮劇場」十六市劇場復甦演出季活動,校團委組織部分師生前往安徽藝術劇院觀看了首場演出。演出前,師生們觀摩了彩排,並與參演演員和活動指導教師進行了交流。通過交談,同學們了解了黃梅戲的歷史和主要特色。
-
民間戲曲藝術 臺灣布袋戲
中國地方木偶戲的一種。布袋戲是把傀儡託在掌上搬演,所以在臺灣,布袋戲又叫做掌中戲。因戲偶小巧而裝以小戲籠,與提線木偶大籠相對,故又名之為小籠。臺灣布袋戲,是在明末清初由大陸的福建和廣東傳入的,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
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原標題: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負責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經過2年努力,目前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
-
演出戲曲的叫戲班,戲班是什麼時候在歷史舞臺上的?
戲班的出現不晚於宋代,宋代勾欄有營業性演出,一般由戲班組織。根據宋代文獻記載,當時的戲班是家庭性質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組織而成。元代民間戲班延續宋代的組織形式,人數有所增加,一般在12人以內,山西運城出土的元墓壁畫,上面畫的戲班有11人。
-
安徽省對地方戲曲實行分類保護
我省對地方戲曲實行分類保護◎ 推動黃梅戲品牌做大做強◎ 力促常見劇種「百花齊放」◎ 保住瀕危稀有劇種「戲曲基因」近日,省文化廳印發 《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的通知,對安徽地方戲曲分類指導,科學保護,講求實效,要求各地和演藝單位自
-
《金聲玉振》迎"戲曲青春派" 教你怎樣老戲新唱
本周日(3月23日)晚22:00,山東衛視《金聲玉振》來了一群「戲曲青春派」。梨園風戲曲社部分成員網易娛樂3月21日報導 一直以來,一談到戲曲觀眾群,人們就會想到老年人,但是也有這麼一「堆」80後、90後,他們富有激情痴迷戲曲,他們會為戲而喜、為戲而狂,甚至把戲看成自己的生命
-
戲曲·提琴戲|中國戲曲苑囿中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
提琴戲,湖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於湖南花鼓戲聲腔體系。是湖北省通城、崇陽兩縣人民群眾最感親切的家鄉戲。提琴戲之名源於其主伴奏樂器「嗡琴」又稱「提琴」,故得名為「提琴戲」,其源於湖南臨湘花鼓戲(湖南花鼓戲系統中今屬嶽陽花鼓戲),是以嶽陽花鼓戲「琴腔」為主旋律,兼融湖南(長沙)花鼓戲部分腔調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陽本地山歌、夜歌、民間道教音樂等。提琴是用蛇皮、楠竹筒、梨木等製作的一種民族樂器,形似二胡,但上部的兩個弦軸分別裝在琴杆兩邊,下部與琴筒固定,演奏者以虎口夾住琴杆,將琴筒抵在腰間,站著也能拉。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新編古代戲的誤區
我國著名話劇導演焦菊隱十分欣賞戲曲的直截了當:「戲曲的表現手法,總是願意叫觀眾看就懂 ,使觀眾感覺興趣。」張庚先生把此叫做「還戲於民」。特別是表演形式給人以獨特的美感,這是與我國人民的文化心態、欣賞習慣相吻合,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當然,淺顯不等於粗淺,通俗並非不要文採,也不是不要人生哲理,更不是不要人物性格的多義性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
大學生:希望有更多的戲曲走進校園
「現在的大學生們都有自己的思想,戲曲能不能順應形式適合時代,也需要借鑑大學生們看完戲之後的想法。」周東亮覺得,大學是一個非常好的圈粉的地方,大學生市場不容小看,還是要虛心地聽取一些大學生的意見,才能推動戲曲走得更好。
-
「石牌論戲」今猶記
近二十年前在古鎮石牌那場關於戲曲之鄉前世今生的熱議不禁浮上我的眼前。 2000年上半年,關於「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高論紛呈,第六屆安徽省藝術節的籌辦活動鑼緊鼓密。獲悉藝術節安排有戲劇周活動,我們覺得這是有著厚重戲曲文化積澱的懷寧展示風採的大舞臺,特別是其理論研討活動可以以地方戲曲為議題,到懷寧來舉辦。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及時給予了明確支持,要求我們向上匯報和爭取。
-
安徽青年報學生記者走進安徽大劇院感受經典文化舞臺魅力
張小威放下眉筆,微笑著回應道,「各行各業都有嚴格的要求,要想演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就得要練好十年功啊!」「有戲安徽,點亮劇場」,8月22日晚,作為安徽省十六市劇場復甦季演出活動的首場演出,黃梅戲《紅樓夢》在安徽大劇院上演。
-
感享敢為—潮級有戲,宋PLUS深度試駕之旅安徽站即將開啟
302 Found302 Foundnginx/1.18.0 感享敢為—潮級有戲,宋PLUS深度試駕之旅安徽站即將開啟 揮別2020,
-
戲曲·絲弦戲|廣西八大劇種之一
賓陽絲弦戲又稱「賓州戲」「司弦戲」,產生於南寧市賓陽賓州鎮,以桂柳語系的賓州南街官話作表演,曲調既有抒情婉轉,又有高亢激越,節奏和緩、舒展、情調輕鬆愉快,頗具地方特色。清乾隆年間,由湖南一位姓白的師傅將絲弦戲傳入賓陽。
-
「英協有戲」天天演大戲
1月27日,由省戲劇家協會、大河報社、河南英協文化有限公司主辦的「英協有戲2013新春戲曲周」在鄭州啟動。從2月12日(大年初三)至2月24日(正月十五),省人民會堂和河南英協劇院將連續上演16場大戲,讓戲迷們過足戲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