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絲弦戲又稱「賓州戲」「司弦戲」,產生於南寧市賓陽賓州鎮,以桂柳語系的賓州南街官話作表演,曲調既有抒情婉轉,又有高亢激越,節奏和緩、舒展、情調輕鬆愉快,頗具地方特色。
清乾隆年間,由湖南一位姓白的師傅將絲弦戲傳入賓陽。絲弦戲行當、表演程式、鑼鼓點、唱腔板式、伴奏曲牌、管弦樂器等戲曲的主要成分較齊全完善,是廣西八大劇種之一,在桂中地區佔有重要地位,是優秀的民間地方戲曲藝術。
賓陽絲弦戲,音樂含唱腔、伴奏曲牌、鑼鼓點三部分。絲弦戲的舞臺語言採用賓州官話,有時夾雜少量粵語或壯語。唱腔以南、北路為主,兼有吹腔、雜腔小調,唱腔結構多為上下句反覆體,唱詞為七字或十字格的齊言對偶句。崑腔和七句半等曲牌類唱詞為長短句式,伴奏主要樂器是二弦(又稱為廣弦、大弦),還有二胡、三弦、笛子、嗩吶等。30年代後期,吸收了廣班大鑼和大鈸,50年代中期又吸收了中胡、低胡等樂器。
絲弦戲約有百餘個傳統劇目,常演的有《打金枝》《定軍山》《獅子樓》《全家福》《黃鶴樓》等,60年代後期曾移植了《紅燈記》《沙家浜》,改編了現代戲《戰龍潭》《兩瓶農藥》等劇目。
2008年入選第二批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者:章恆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