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絲弦戲|廣西八大劇種之一

2020-12-19 文旅中國

賓陽絲弦戲又稱「賓州戲」「司弦戲」,產生於南寧市賓陽賓州鎮,以桂柳語系的賓州南街官話作表演,曲調既有抒情婉轉,又有高亢激越,節奏和緩、舒展、情調輕鬆愉快,頗具地方特色。

清乾隆年間,由湖南一位姓白的師傅將絲弦戲傳入賓陽。絲弦戲行當、表演程式、鑼鼓點、唱腔板式、伴奏曲牌、管弦樂器等戲曲的主要成分較齊全完善,是廣西八大劇種之一,在桂中地區佔有重要地位,是優秀的民間地方戲曲藝術。

賓陽絲弦戲,音樂含唱腔、伴奏曲牌、鑼鼓點三部分。絲弦戲的舞臺語言採用賓州官話,有時夾雜少量粵語或壯語。唱腔以南、北路為主,兼有吹腔、雜腔小調,唱腔結構多為上下句反覆體,唱詞為七字或十字格的齊言對偶句。崑腔和七句半等曲牌類唱詞為長短句式,伴奏主要樂器是二弦(又稱為廣弦、大弦),還有二胡、三弦、笛子、嗩吶等。30年代後期,吸收了廣班大鑼和大鈸,50年代中期又吸收了中胡、低胡等樂器。

絲弦戲約有百餘個傳統劇目,常演的有《打金枝》《定軍山》《獅子樓》《全家福》《黃鶴樓》等,60年代後期曾移植了《紅燈記》《沙家浜》,改編了現代戲《戰龍潭》《兩瓶農藥》等劇目。

2008年入選第二批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者:章恆

責編:勾曉慶

相關焦點

  • 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黔劇
    黔劇(讀音:qiánjù)是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由流傳在貴州的曲藝揚琴(又名"文琴"、"貴州彈詞")於1953年演變發展而成的,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鬱。今人俞百巍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揚琴"在清康熙年間就開始在貴州流行,至今已二百多年歷史"(《關於貴州彈詞和文琴戲》)。光緒年間,雲南揚琴、四川揚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絲弦等相繼傳入貴州,促進了貴州揚琴的發展。光緒九年(1833),王石青、蔣發三、丁小瑞三人在貴陽建立揚琴"三友社",在"文音茶社"裡公開演唱。
  • 戲曲 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川劇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 石家莊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
    河北新聞網6月28日訊(記者張娜)為促進石家莊戲曲事業健康發展,近日,石家莊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加大對絲弦、深澤墜子、高邑南巖亂彈的保護力度。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該紀錄片一共分為10集,分別講述了藏戲、川劇、豫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晉劇、評劇、皮影戲、黃梅戲10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故事,為觀眾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劇種魅力。    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戲曲一般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無樣本文字可考,也無聲音、影像可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傳承與發展。
  • 戲曲·高山戲|傳承700年的甘肅獨有特色劇種
    高山戲又稱高山劇,是流傳於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山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演出場地以地方民間打麥場、農家園、廟會戲臺、社火戲臺為主。高山戲的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劇和川劇的特點,適合表演各種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演出場地以民間打麥場、農家園、廟會戲臺、社火戲臺為主。
  • 中國九大戲曲劇種,有你的家鄉戲嗎?
    12-12 09:31:44 來源:雲淡風清2020 1.崑曲崑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
  • 關於迎接「廣西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第二檢查組的通知
    浦北縣、欽南區、欽北區文體廣電局,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局,市群藝館、市非遺中心,各相關科室: 「廣西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第二檢查組將於2016年3月21日至23日到我市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的檢查指導工作。根據檢查組工作要求,檢查組將到市非遺中心、浦北縣、欽州港區檢查,並於3月21日下午在局三樓會議室召開欽州市戲曲劇種普查工作情況匯報會。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 19個劇種已消亡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宋宇晟)26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中國目前還存在多少地方戲曲劇種?與此前相比劇種數量有何變化?記者梳理發現,本次普查中有1個劇種重新恢復,還有19個劇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就已消亡。資料圖:第四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展演劇目《蝴蝶效應》劇照。  全國還有多少戲曲劇種?
  • 這348個現存的地方戲曲劇種,你聽過幾個?
    各省(區、市)現有劇種數量如下:北京8個、天津5個、河北36個、山西38個、內蒙古14個、遼寧6個、吉林8個、黑龍江5個、上海9個、江蘇20個、浙江16個、安徽31個、福建23個、江西26個、山東28個、河南25個、湖北26個、湖南20個、廣東16個、廣西21個、海南3個、重慶6個、四川11個 、貴州10個、雲南18個、西藏6個、陝西26個、甘肅13個、青海7個、寧夏7個、新疆6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 石家莊:20場絲弦優秀劇目即將開演以饗市民
    會上透露,第四屆五路絲弦優秀劇目展演活動將於12月18日開演,2021年1月5日結束,共演出20場,這是在前三年成功舉辦「東西南北中」五路絲弦流派交流展演活動後,絲弦劇種傳承發展的又一次盛會。  本次活動由石家莊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石家莊市演藝集團主辦,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承辦,參演單位較去年更多,劇目質量更高,不少劇目為近年來新創劇目和恢復的經典傳統劇目。
  • 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各省(區、市)現有劇種數量如下:北京8個、天津5個、河北36個、山西38個、內蒙古14個、遼寧6個、吉林8個、黑龍江5個、上海9個、江蘇20個、浙江16個、安徽31個、福建23個、江西26個、山東28個、河南25個、湖北26個、湖南20個、廣東16個、廣西21個、海南3個、重慶6個、四川11個 、貴州10個、雲南18個、西藏6個、陝西26個、甘肅13個、青海7個、寧夏7個、新疆6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 陝西省21個本土劇種入選《中國戲曲劇種全集》
    西安新聞網訊 12月17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審稿會在西安舉行,標誌著《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劇種撰寫取得重大進展。為加強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的分析與利用,全面展現我國戲曲劇種歷史發展、藝術遺產和現實狀態,文化和旅遊部於2019年正式啟動了《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的組織編寫工作。
  • 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原標題: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戲曲是我國古老的藝術,尤其是秦腔、隴劇在甘肅省一帶有悠久的歷史,因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對文化市場產生的影響力不可低估。酒泉戲曲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輝煌期,也遭遇艱難期,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跌入低谷,機構缺失,機制不全,隊伍不整,骨幹流失。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劇種編撰工作審稿會舉行
    三秦都市報—秦聞三秦網訊(記者 夏明勤)12月17日,為期兩天的《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審稿會在西安舉行。文旅部藝術司戲劇處處長許浩軍、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在聽取了陝西卷撰寫工作開展情況的匯報後,分別就《中國戲曲劇種全集》撰寫的意義,撰寫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問題等,和與會作者、專家進行了深入廣泛的交流討論,對我省《全集
  • 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首次集中展示32個戲曲劇種
    昨晚,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在漢啟幕,在未來12天的展演時間裡,將推出湖北戲曲「全家福」!這是我省首次將32個戲曲劇種集中展示。記者採訪得知,這句戲訣實際說的就是:湖北歷史最悠久的戲曲種類,是形成於明朝末年的清戲(湖北高腔);其次,源於明末、形成於清中葉的漢劇;再次,是形成於清朝中葉的湖北越調。   據了解,2016年我省進行了戲曲劇種普查,結果顯示:湖北現有戲曲種類32個。
  • 戲曲49種戲曲類型
    1、崑曲崑曲,又稱「崑腔」、「崑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 戲曲劇種建設與保護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戲曲普查工作最主要的目標之一是「現狀調查」,我們花了大力氣在各劇種演出團體的數量以及每個團體目前可上演劇目數量、演出場次、人才情況,乃至演出團體的經費與收入等方面進行調查與統計,但是數據總是抽象的,對數據的解讀也是多義的,具體的舞臺呈現有助於較為準確地判斷一個演出團體目前的藝術生產能力及其所屬劇種的真實生存現狀。
  • 地方戲曲劇種的傳承
    棗梆是山東省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指山西上黨梆子傳入山東後,受到當地語言的影響,發生變化,學唱者又多為本地人,所以傳出了這個名稱,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稱「zhao梆」。12歲開始學唱山東梆子戲,後入職業班社「義和班」改學棗梆,扮演「紅臉」。先後在《小二黑結婚》、《父子婚姻》、《徐龍鍘子》、《天波樓》等劇中扮演主角。1947年秋,加入冀魯豫二專區文工團(後改為民生劇社),1951年任菏澤專署人民劇社(二組)社長。1954年8月,曾參加山東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傳統劇目《徐龍鍘子》中飾海瑞,獲演員一等獎,並被聘任為評獎委員會委員。
  • 中國戲曲藝術劇種呼喚代表人物
    提起豫劇,觀眾會脫口而出「常香玉」;說起黃梅戲,大家會異口同聲「嚴鳳英」;而談起評劇,誰都忘不了「新鳳霞」;更別說京劇的「梅尚程荀」……日前,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啟動的「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家系列研究工程」上,著名戲劇專家劉厚生深有感慨地說,每個劇種都應當有掌大旗的演員,要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
  • 安徽實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 打造特色品牌
    ,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為鞏固當前地方戲曲良好態勢,努力開創地方戲曲新局面,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省文化廳決定實施「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推動戲曲劇種和藝術表演團體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