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陝西省21個本土劇種入選《中國戲曲劇種全集》
西安新聞網訊 12月17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審稿會在西安舉行,標誌著《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劇種撰寫取得重大進展。記者從審稿會獲悉,戲曲大省的陝西在本次全國性的戲曲劇種撰寫中,承擔了秦腔、同州梆子、漢調桄桄、漢調二黃、道情(拉波戲)、陝北道情、線戲、老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宮腔、弦子戲、眉戶、大筒子、八岔、商洛花鼓、關中秧歌、陝北秧歌、陝西端公戲、跳戲、紫陽民歌劇共21個本土劇種的編撰任務。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卷)弦板腔等六劇種撰寫完成接受評審
12月17日、18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審稿會在西安舉行。此次陝西六個劇種編撰審稿會的舉辦,標誌著《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卷)的撰寫這一「戲曲振興」重大文化工程又取得重大進展。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秦腔、阿宮腔、跳戲、陝北道情》評審會舉辦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秦腔、阿宮腔、跳戲、陝北道情》 初稿評審會舉辦評審會現場「在昔日的統治者看來,跳這種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而鄉間文人也未對它投去關注的目光,這就給我們今天研究跳戲帶來了極大的困難……」12月27日,民俗專家、戲曲研究者史耀增將其剛剛完成的10餘萬字的《跳戲》書稿展示在大屏幕上,接受專家和同行的品評和審定。當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秦腔、阿宮腔、跳戲、陝北道情》審稿會在西安舉行。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 19個劇種已消亡
文化部藝術司巡視員、副司長明文軍當日表示,經過2年的努力,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 依據普查統計結果,全國現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其中山西擁有38個位列榜首,其次是河北36個、安徽31個。
-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很多,最古老劇種非它們莫屬,被稱為戲曲的鼻祖
在中國有5大傳統劇種,如京劇、豫劇、評劇等,但最古老戲曲劇種,你知道嗎?它們有著上千的傳承歷史,在北方有秦腔,南方有崑曲,這兩種最古老的劇種直接影響其他劇種的產生或發展。這樣算下來,秦腔有上千年的傳承歷史,也是我國有記載最早的戲曲藝術。秦腔是流傳於陝西關中一帶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主要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等西北部地區。明清時期,秦腔由陝西商人傳入中原及華東、華中,在清初成為全國有影響的戲曲劇種。
-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周年 覆蓋24個劇種
11月8日,「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辦學十周年人才培養研討會」舉行,與會專家圍繞多劇種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探索符合地方戲曲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新時代戲曲(表演)人才的培養方向等方面進行研討,共商多劇種人才培養大計。
-
這348個現存的地方戲曲劇種,你聽過幾個?
今日,文化部就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情況及成果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普查成果。其中顯示,截止2015年8月31日,全國共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落戶安慶
中新社安慶4月14日電 (記者 吳蘭)14日,「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授牌儀式在安慶市黃梅戲會館舉行。據悉,這也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授牌的全國首個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基地。安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文化之邦、戲曲之鄉」,這裡孕育了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也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除黃梅戲外,嶽西高腔、潛山彈腔、懷寧懷腔、望江龍腔、宿松文南詞等藝術載體都是安慶的代表性稀有劇種。資料圖:黃梅戲 中新社記者 王歡 攝近年來,安慶市在大力傳承發展黃梅戲同時,不斷加強地方稀有劇種傳承保護,繁榮發展地方戲曲藝術。
-
中國戲曲藝術劇種呼喚代表人物
提起豫劇,觀眾會脫口而出「常香玉」;說起黃梅戲,大家會異口同聲「嚴鳳英」;而談起評劇,誰都忘不了「新鳳霞」;更別說京劇的「梅尚程荀」……日前,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啟動的「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家系列研究工程」上,著名戲劇專家劉厚生深有感慨地說,每個劇種都應當有掌大旗的演員,要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
-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年碩果纍纍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教學成果展演現場。 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年了,十年共招收24個劇種360餘人,學生們摘得近60項國家級或省級獎項。到2020年該院將實現全國主要地方戲曲劇種的省域覆蓋。中國戲曲學院黨委副書記徐超介紹說,2009年學院組建表演系,開啟了有計劃、有特色地致力於為各地方劇種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新模式,使不少地方劇種第一次有了大學本科生,為這些院團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據不完全統計,十年間多劇種的學生們共摘得57個國家級省部級獎項。
-
戲曲劇種建設與保護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全國戲曲普查工作於2017年6月30日結束,在這之後,工作的重心就落實到普查成果的展示和應用,全國348個劇種的集中展演就是一個重要舉措。 百戲(崑山)盛典是全國戲曲普查數據的體現、說明和補充。
-
戲曲 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川劇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
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動員會在成都召開
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動員會在成都召開 【字體:大 中 小】 4月15日,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動員會在成都召開
-
安徽實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 打造特色品牌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7日訊 日前,安徽省文化廳消息,安徽省文化廳關於印發《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的通知。黃梅戲是安徽最具藝術活力、最有影響的戲曲劇種。湧現出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的經典劇目《天仙配》、《女駙馬》,湧現出獲得國家級大獎或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精品力作,《紅樓夢》、《徽州女人》、《雷雨》、《風雨麗人行》等,湧現出11位中國戲曲「梅花獎」演員,構成安徽戲曲半壁江山。
-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共348個
本報北京1月1日電(記者鄭海鷗)記者日前從文化部獲悉: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據了解,截至普查標準時間2015年8月31日,全國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全國參加本次普查的戲曲演出團體共有10278個,其中國辦團體1524個、民營團體(含民間班社)8754個。
-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現存348個劇種 17種瀕臨消亡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記者今天(12月26日)從文化部了解到,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先期工作近日完成。普查結果表明,我國現有348個戲曲劇種,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相比,有47種劇種已經消亡,17種瀕臨消亡。
-
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原標題: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負責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經過2年努力,目前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該紀錄片一共分為10集,分別講述了藏戲、川劇、豫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晉劇、評劇、皮影戲、黃梅戲10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故事,為觀眾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劇種魅力。 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戲曲一般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無樣本文字可考,也無聲音、影像可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傳承與發展。
-
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原標題: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戲曲是我國古老的藝術,尤其是秦腔、隴劇在甘肅省一帶有悠久的歷史,因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對文化市場產生的影響力不可低估。酒泉戲曲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輝煌期,也遭遇艱難期,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跌入低谷,機構缺失,機制不全,隊伍不整,骨幹流失。
-
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在清華啟動
2018年10月16日下午4時,清華大學戲曲進校園——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媒體見面會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拉開了河南稀有劇種在清華大學展演的序幕。豫劇名家李樹建、越調名家申小梅以及稀有劇種傳承人等戲曲大腕將悉數亮相媒體見面會,該活動由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員趙洪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