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動員會在成都召開

2020-12-19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動員會在成都召開

  • 2016年04月17日 08時03分
  • 來源: 四川日報
  • 【字體:

  4月15日,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動員會在成都召開,標誌著四川地方戲曲劇種啟動全面「體檢」。

  去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文化部隨即下達《關於開展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的通知》,決定於2015年至2017年,開展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此後,省文化廳下發《關於開展四川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從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

  經過前期普查領導機構搭建工作,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於當天全面鋪開。此次普查將對四川地方戲曲的劇種、生存現狀、重點院團、人才隊伍、劇目建設、戲劇機構等各方面進行全面「體檢」。同時挖掘、整理、研究、出版地方戲曲資料,並利用現代手段進行地方戲曲數位化音像資料製作,建立地方戲曲劇種資料庫和信息共享交流網絡平臺。(記者 張良娟)

責任編輯: 劉洋

相關焦點

  • 關於迎接「廣西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第二檢查組的通知
    浦北縣、欽南區、欽北區文體廣電局,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局,市群藝館、市非遺中心,各相關科室: 「廣西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第二檢查組將於2016年3月21日至23日到我市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的檢查指導工作。根據檢查組工作要求,檢查組將到市非遺中心、浦北縣、欽州港區檢查,並於3月21日下午在局三樓會議室召開欽州市戲曲劇種普查工作情況匯報會。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 19個劇種已消亡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宋宇晟)26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中國目前還存在多少地方戲曲劇種?與此前相比劇種數量有何變化?記者梳理發現,本次普查中有1個劇種重新恢復,還有19個劇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就已消亡。資料圖:第四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展演劇目《蝴蝶效應》劇照。  全國還有多少戲曲劇種?
  • 普查數據顯示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共348個
    本報北京1月1日電(記者鄭海鷗)記者日前從文化部獲悉: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  據了解,截至普查標準時間2015年8月31日,全國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
  • 石家莊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
    河北新聞網6月28日訊(記者張娜)為促進石家莊戲曲事業健康發展,近日,石家莊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加大對絲弦、深澤墜子、高邑南巖亂彈的保護力度。
  •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現存348個劇種 17種瀕臨消亡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記者今天(12月26日)從文化部了解到,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先期工作近日完成。普查結果表明,我國現有348個戲曲劇種,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相比,有47種劇種已經消亡,17種瀕臨消亡。
  •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共348個
    本報北京1月1日電(記者鄭海鷗)記者日前從文化部獲悉: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據了解,截至普查標準時間2015年8月31日,全國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全國參加本次普查的戲曲演出團體共有10278個,其中國辦團體1524個、民營團體(含民間班社)8754個。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劇種編撰工作審稿會舉行
    三秦都市報—秦聞三秦網訊(記者 夏明勤)12月17日,為期兩天的《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審稿會在西安舉行。文旅部藝術司戲劇處處長許浩軍、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在聽取了陝西卷撰寫工作開展情況的匯報後,分別就《中國戲曲劇種全集》撰寫的意義,撰寫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問題等,和與會作者、專家進行了深入廣泛的交流討論,對我省《全集
  • 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原標題: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負責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經過2年努力,目前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
  • 這348個現存的地方戲曲劇種,你聽過幾個?
    今日,文化部就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情況及成果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普查成果。其中顯示,截止2015年8月31日,全國共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
  • 陝西省21個本土劇種入選《中國戲曲劇種全集》
    西安新聞網訊 12月17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審稿會在西安舉行,標誌著《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劇種撰寫取得重大進展。為加強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的分析與利用,全面展現我國戲曲劇種歷史發展、藝術遺產和現實狀態,文化和旅遊部於2019年正式啟動了《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的組織編寫工作。
  • 安徽實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 打造特色品牌
    《通知》提出發展目標,將戲曲傳承發展納入文化建設主要內容和年度考核指標,完成戲曲劇種資源普查,推出一批優秀戲曲劇目,培養一批戲曲名家,創建一批重點戲曲院團,命名一批基層戲曲活動場所,整理一批珍貴戲曲史料,建立一批戲曲數據資源庫,服務群眾的綜合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卷)弦板腔等六劇種撰寫完成接受評審
    來自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戲劇處、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藝術處、陝西人民出版社、陝西省藝術研究院等的領導、專家以及此次六卷本的主要撰寫者近30人參會。「我們也是想利用《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的編寫工作來帶動戲曲研究隊伍的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青年戲曲理論人才。」
  • 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首次集中展示32個戲曲劇種
    昨晚,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在漢啟幕,在未來12天的展演時間裡,將推出湖北戲曲「全家福」!這是我省首次將32個戲曲劇種集中展示。記者採訪得知,這句戲訣實際說的就是:湖北歷史最悠久的戲曲種類,是形成於明朝末年的清戲(湖北高腔);其次,源於明末、形成於清中葉的漢劇;再次,是形成於清朝中葉的湖北越調。   據了解,2016年我省進行了戲曲劇種普查,結果顯示:湖北現有戲曲種類32個。
  • 戲曲劇種建設與保護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全國戲曲普查工作於2017年6月30日結束,在這之後,工作的重心就落實到普查成果的展示和應用,全國348個劇種的集中展演就是一個重要舉措。  百戲(崑山)盛典是全國戲曲普查數據的體現、說明和補充。
  • 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原標題: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戲曲是我國古老的藝術,尤其是秦腔、隴劇在甘肅省一帶有悠久的歷史,因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對文化市場產生的影響力不可低估。酒泉戲曲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輝煌期,也遭遇艱難期,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跌入低谷,機構缺失,機制不全,隊伍不整,骨幹流失。
  • 地方戲曲劇種的傳承
    棗梆是山東省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指山西上黨梆子傳入山東後,受到當地語言的影響,發生變化,學唱者又多為本地人,所以傳出了這個名稱,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稱「zhao梆」。1954年8月,曾參加山東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傳統劇目《徐龍鍘子》中飾海瑞,獲演員一等獎,並被聘任為評獎委員會委員。1959年任菏澤專區棗梆劇團團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出席山東省第四屆文代會,當選為山東省政協第四屆委員。趙鳳來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精益求精,嚴肅認真,千錘百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流派。
  • 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黔劇
    黔劇(讀音:qiánjù)是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由流傳在貴州的曲藝揚琴(又名"文琴"、"貴州彈詞")於1953年演變發展而成的,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鬱。1957年後,各地在黔西縣文琴劇團的影響下,相繼成立了專業或半專業文琴劇團,並於1959到1960年間舉行了兩次文琴戲會演,黔西縣文琴劇團作為貴州的地方劇種出訪了四川,到成都、重慶演出。1960年2月,文琴戲正式命名為黔劇,組建了貴州省黔劇演出團。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落戶安慶
    中新社安慶4月14日電 (記者 吳蘭)14日,「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授牌儀式在安慶市黃梅戲會館舉行。據悉,這也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授牌的全國首個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基地。安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文化之邦、戲曲之鄉」,這裡孕育了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也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除黃梅戲外,嶽西高腔、潛山彈腔、懷寧懷腔、望江龍腔、宿松文南詞等藝術載體都是安慶的代表性稀有劇種。資料圖:黃梅戲 中新社記者 王歡 攝近年來,安慶市在大力傳承發展黃梅戲同時,不斷加強地方稀有劇種傳承保護,繁榮發展地方戲曲藝術。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該紀錄片一共分為10集,分別講述了藏戲、川劇、豫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晉劇、評劇、皮影戲、黃梅戲10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故事,為觀眾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劇種魅力。    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戲曲一般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無樣本文字可考,也無聲音、影像可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傳承與發展。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秦腔、阿宮腔、跳戲、陝北道情》評審會舉辦
    來自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陝西省藝術研究院、陝西人民出版社等單位的20餘位省市專家及相關劇種卷本的主要編寫者與會,對《中國戲曲劇種全集》中的《秦腔》《阿宮腔》《跳戲》《陝北道情》的初稿進行評審。陝西省藝術研究院院長丁科民表示,陝西是戲曲大省,在本次全國性的戲曲劇種的撰寫中,任務重,時間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