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秦腔、阿宮腔、跳戲、陝北道情》評審會舉辦

2020-12-14 文化快報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秦腔、阿宮腔、跳戲、陝北道情》 初稿評審會舉辦

評審會現場

「在昔日的統治者看來,跳這種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而鄉間文人也未對它投去關注的目光,這就給我們今天研究跳戲帶來了極大的困難……」12月27日,民俗專家、戲曲研究者史耀增將其剛剛完成的10餘萬字的《跳戲》書稿展示在大屏幕上,接受專家和同行的品評和審定。

當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秦腔、阿宮腔、跳戲、陝北道情》審稿會在西安舉行。來自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陝西省藝術研究院、陝西人民出版社等單位的20餘位省市專家及相關劇種卷本的主要編寫者與會,對《中國戲曲劇種全集》中的《秦腔》《阿宮腔》《跳戲》《陝北道情》的初稿進行評審。

陝西省藝術研究院院長丁科民表示,陝西是戲曲大省,在本次全國性的戲曲劇種的撰寫中,任務重,時間緊。同時,撰寫這一具有極高史料價值,涉及劇種歷史、現狀、藝術特色及傳承保護眾多方面的綜合性劇種著作,又極具意義和自豪感,是有利於「戲曲振興」文化工程。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陝西特別組織、安排眾多陝西戲曲界的老同志進行撰寫,其中不少人都曾經出版過相應的劇種專著。

為加強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的分析與利用,全面展現我國戲曲劇種歷史發展、藝術遺產和現實狀態,文化和旅遊部定於2019至2020年組織編寫《中國戲曲劇種全集》。

此項工作於2019年1月29日正式啟動,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負責安排部署,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負責業務指導,共包括348個劇種。原則上每個劇種1冊書,另有木偶、皮影2冊,計劃合計350冊。

史耀增介紹《跳戲》寫作過程

其中,陝西省承擔秦腔、同州梆子、漢調桄桄、漢調二黃、道情(拉波戲)、陝北道情、線戲、老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宮腔、弦子戲、眉戶、大筒子、八岔、商洛花鼓、關中秧歌、陝北秧歌、陝西端公戲、跳戲、紫陽民歌劇21個本土劇種的編撰任務。

陝西的編撰工作由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藝術處部署安排,陝西省藝術研究院承擔業務指導,各地市文化和旅遊局推薦作者並負責完成編撰任務,最終交由陝西人民出版社統一出版。

目前,秦腔、阿宮腔、跳戲、陝北道情已按全國統一體例,即劇種歷史、劇種文學、劇種音樂、劇種表演、劇種生態、劇種保護六大部分編撰完成,進入專家審核階段。本次評審會後,相關作者將根據專家的意見,對書稿進行修改和提升。其餘17個劇種將在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編寫工作。(秦毅 文/圖)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劇種編撰工作審稿會舉行
    三秦都市報—秦聞三秦網訊(記者 夏明勤)12月17日,為期兩天的《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審稿會在西安舉行。文旅部藝術司戲劇處處長許浩軍、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在聽取了陝西卷撰寫工作開展情況的匯報後,分別就《中國戲曲劇種全集》撰寫的意義,撰寫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問題等,和與會作者、專家進行了深入廣泛的交流討論,對我省《全集
  • 陝西省21個本土劇種入選《中國戲曲劇種全集》
    西安新聞網訊 12月17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審稿會在西安舉行,標誌著《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劇種撰寫取得重大進展。為加強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的分析與利用,全面展現我國戲曲劇種歷史發展、藝術遺產和現實狀態,文化和旅遊部於2019年正式啟動了《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的組織編寫工作。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卷)弦板腔等六劇種撰寫完成接受評審
    12月17日、18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審稿會在西安舉行。此次陝西六個劇種編撰審稿會的舉辦,標誌著《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卷)的撰寫這一「戲曲振興」重大文化工程又取得重大進展。
  •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周年 覆蓋24個劇種
    11月8日,「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辦學十周年人才培養研討會」舉行,與會專家圍繞多劇種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探索符合地方戲曲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新時代戲曲(表演)人才的培養方向等方面進行研討,共商多劇種人才培養大計。
  •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很多,最古老劇種非它們莫屬,被稱為戲曲的鼻祖
    在中國有5大傳統劇種,如京劇、豫劇、評劇等,但最古老戲曲劇種,你知道嗎?它們有著上千的傳承歷史,在北方有秦腔,南方有崑曲,這兩種最古老的劇種直接影響其他劇種的產生或發展。一、北方的秦腔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又叫梆子腔,是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的聲腔體系。秦腔音樂分歡音和苦音兩種,前者主要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後者主要表現悲憤悽涼的情緒。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發展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
  •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年碩果纍纍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教學成果展演現場。 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年了,十年共招收24個劇種360餘人,學生們摘得近60項國家級或省級獎項。據介紹,已經招收的劇種人才中,分別來自藏戲、粵劇2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以及豫劇、晉劇、越劇、黃梅戲、梨園戲、閩劇、呂劇、柳子戲、秦腔、揚劇、河南曲劇、川劇、河北梆子、閩西漢劇、阿宮腔、評劇、越調、贛劇、湘劇、花鼓戲等2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北京曲劇、吉劇2個地方新興劇種。
  • 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原標題: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戲曲是我國古老的藝術,尤其是秦腔、隴劇在甘肅省一帶有悠久的歷史,因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對文化市場產生的影響力不可低估。酒泉戲曲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輝煌期,也遭遇艱難期,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跌入低谷,機構缺失,機制不全,隊伍不整,骨幹流失。
  • 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在清華啟動
    2018年10月16日下午4時,清華大學戲曲進校園——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媒體見面會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拉開了河南稀有劇種在清華大學展演的序幕。豫劇名家李樹建、越調名家申小梅以及稀有劇種傳承人等戲曲大腕將悉數亮相媒體見面會,該活動由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員趙洪主持。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 19個劇種已消亡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宋宇晟)26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中國目前還存在多少地方戲曲劇種?與此前相比劇種數量有何變化?記者梳理發現,本次普查中有1個劇種重新恢復,還有19個劇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就已消亡。資料圖:第四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展演劇目《蝴蝶效應》劇照。  全國還有多少戲曲劇種?
  • 戲曲劇種建設與保護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因此,百戲盛典推進了戲曲保護從抽象統計數據到真實劇種現狀的過程,對審視中國戲曲發展現狀、釐定其格局與生態、概括其特徵和趨勢是有益且有效的。  從劇種保護的角度來說,百戲盛典將不同形態、不同發展狀況的劇種無差別、不分類地集中展演,無疑使得更多人關注並重視中國戲曲劇種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有利於認識不同劇種的質性,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類保護。
  • 中國九大戲曲劇種,有你的家鄉戲嗎?
    12-12 09:31:44 來源:雲淡風清2020 1.崑曲崑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
  • 戲曲 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川劇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 中國傳統戲曲上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有著什麼不一樣的歷史魅力呢
    秦腔最早是來自於古時候陝西的民間歌舞,經過時間的打磨和歷代世人的傳承演變,秦腔被更多的人知道,藝術發展也更加的成熟。秦腔是相當古老的戲劇了,可以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後因秦腔流傳的地區不同,所以時候演變的流派也各不相同。秦腔的唱腔和其他戲曲的唱腔都有所不同,它的唱腔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 中國五大類戲曲釋義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
  • 中國幾大戲曲種類
    央廣網北京9月29日消息 我國273個戲曲劇種中, 有5個戲曲劇種脫穎而去,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     越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落戶安慶
    中新社安慶4月14日電 (記者 吳蘭)14日,「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授牌儀式在安慶市黃梅戲會館舉行。據悉,這也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授牌的全國首個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基地。安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文化之邦、戲曲之鄉」,這裡孕育了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也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除黃梅戲外,嶽西高腔、潛山彈腔、懷寧懷腔、望江龍腔、宿松文南詞等藝術載體都是安慶的代表性稀有劇種。資料圖:黃梅戲 中新社記者 王歡 攝近年來,安慶市在大力傳承發展黃梅戲同時,不斷加強地方稀有劇種傳承保護,繁榮發展地方戲曲藝術。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崑腔「崑腔」,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及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起源「崑腔」,元末起源於江蘇崑山,在明朝嘉靖年間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予以加工提高後,影響逐漸擴大。
  • 梆子聲腔燕趙情
    王德彰/文提到中國梆子聲腔,許多觀眾自然會想到河北梆子,這是無疑的,但只說了其一。梆子聲腔是個大概念,它是中國戲曲百花園中重要一族,是演出中用硬木梆子做打擊樂器以按節拍的劇種的統稱。最早源於明代陝西、甘肅一帶高亢激越的民歌。
  • 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戲曲學院將聯合舉辦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
    圖為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海報2020年正值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和中國戲曲學院(簡稱「國戲」)聯合主辦的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將於12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
  • 鄖西上津民間戲曲有哪些?上津流行劇種盤點匯總
    上津流行的劇種很多,據統計達到40多種。如漢劇、黃梅戲、秦腔、京劇、越調、河南梆子、花鼓戲、二黃、鄖陽花鼓、皮影戲、木偶戲、彩船調、河南曲子,鬧地凹(w a )等,在此基礎上融合形成了上津自已的戲曲,諸如,上津梆子、上津三弦、上津山二黃、拄猴戲、二人轉,還有站花牆、八叉子、對子歌、二棚子等民間小調,這些民間小調別有風味,聽起來讓人感到妙趣橫生,感受到道不出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