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 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川劇

2020-12-19 人生都要眉眼帶笑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2006年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發展

川劇[1]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 川劇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它是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傳統藝術。

在戲曲聲腔上,川劇是由高腔、崑腔、胡琴腔、彈戲等四大聲腔加一種本省民間燈戲組成的。這五個種類除燈戲外,都是從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年,先後由外省的戲班傳入四川。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戲劇之鄉。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崑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劇幫腔為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常見於舞臺的劇目就有數百,唱、做、念、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烘託, "變臉"、"噴火"、"水袖"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2]。

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在國內外流傳甚廣。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原先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臺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高、昆、胡、彈燈在融匯成統一的川劇過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況。崑腔,源自江蘇,流入四川,演變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劇中居主要地位。源於江西弋陽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間稱為"清戲"。在保持"以一人唱而眾和之,亦有緊板、慢板"的傳統基礎上,又大量從四川秧歌、號子、神曲、連響中汲取營養,豐富和發展了"幫、打、唱"緊密結合的特點,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稱"絲弦子",源於徽調和漢調,也吸收了陝西"漢中二黃"的成分,先後通過"做唱胡琴"和舞臺演出與四川方言和川劇鑼鼓相結合,在腔調與音樂過門上起了不少變化,形成具有四川風味的胡琴腔。彈戲,即亂彈,又稱"蓋板子"、"川梆子",因用蓋板胡琴為主奏樂器和以梆子擊節而得名,其源出於陝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後,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匯,又採用四川方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

上述五種外地聲腔藝術在四川流行的過程中,相繼與四川方言及群眾欣賞習慣相結合,逐漸演變成後來川劇的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

川劇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地方在於特別高的高腔。

川劇中最有名的技巧為變臉,它有拭、揉、抹、吹、畫、戴、憋、扯這幾種方法。在四川號稱川劇變臉之王的是王道正先生。

川劇流派

川劇由於各種聲腔流行地區和藝人師承關係,川劇變臉臉譜逐漸形成一些流派。在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醜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傑出藝人稱派外,主要則是按流行地區區分為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為中心的溫江地區各縣,以胡琴為主,形成獨特的"貝調";二是"資陽河派",包括自貢及內江區和縣市,以高腔為主,藝術風格最為謹嚴;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綿陽的部分地區,以唱彈戲為主,受秦腔影響校多;四是"川東派",包括以重慶為中心的川東一帶,在1997年6月18日重慶成為直轄市之前,重慶為四川商業中心,來此演出的外地劇種很多。特點是戲路雜,聲腔多樣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幾大戲曲種類
    央廣網北京9月29日消息 我國273個戲曲劇種中, 有5個戲曲劇種脫穎而去,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     越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很多,最古老劇種非它們莫屬,被稱為戲曲的鼻祖
    在中國有5大傳統劇種,如京劇、豫劇、評劇等,但最古老戲曲劇種,你知道嗎?它們有著上千的傳承歷史,在北方有秦腔,南方有崑曲,這兩種最古老的劇種直接影響其他劇種的產生或發展。一、北方的秦腔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又叫梆子腔,是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的聲腔體系。秦腔音樂分歡音和苦音兩種,前者主要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後者主要表現悲憤悽涼的情緒。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發展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
  • 川劇的藝術風貌,是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四川的「巴歌渝舞」是關於我國歌舞藝術最早的記載之一,之後漢代百戲盛行,隋唐及五代蜀戲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傀儡戲、參軍戲相當普遍,並有了演戲的「子女」和「雜劇丈夫」,至宋代,川雜劇的演出亦有多處記載,最著名的有南宋大覺禪師四川涪州人冉道隆(生於1213 年)的觀劇詩:「戲出一棚川雜劇,神頭鬼面幾多般。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該紀錄片一共分為10集,分別講述了藏戲、川劇、豫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晉劇、評劇、皮影戲、黃梅戲10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故事,為觀眾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劇種魅力。    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戲曲一般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無樣本文字可考,也無聲音、影像可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傳承與發展。
  •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周年 覆蓋24個劇種
    11月8日,「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辦學十周年人才培養研討會」舉行,與會專家圍繞多劇種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探索符合地方戲曲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新時代戲曲(表演)人才的培養方向等方面進行研討,共商多劇種人才培養大計。
  • 中國九大戲曲劇種,有你的家鄉戲嗎?
    12-12 09:31:44 來源:雲淡風清2020 1.崑曲崑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
  •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年碩果纍纍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教學成果展演現場。 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年了,十年共招收24個劇種360餘人,學生們摘得近60項國家級或省級獎項。據介紹,已經招收的劇種人才中,分別來自藏戲、粵劇2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以及豫劇、晉劇、越劇、黃梅戲、梨園戲、閩劇、呂劇、柳子戲、秦腔、揚劇、河南曲劇、川劇、河北梆子、閩西漢劇、阿宮腔、評劇、越調、贛劇、湘劇、花鼓戲等2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北京曲劇、吉劇2個地方新興劇種。
  • 地方戲曲劇種的傳承
    棗梆是山東省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指山西上黨梆子傳入山東後,受到當地語言的影響,發生變化,學唱者又多為本地人,所以傳出了這個名稱,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稱「zhao梆」。說起棗梆,不得不提起一個人,那就是趙鳳來,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山東省菏澤專區棗梆劇團團長。12歲開始學唱山東梆子戲,後入職業班社「義和班」改學棗梆,扮演「紅臉」。先後在《小二黑結婚》、《父子婚姻》、《徐龍鍘子》、《天波樓》等劇中扮演主角。1947年秋,加入冀魯豫二專區文工團(後改為民生劇社),1951年任菏澤專署人民劇社(二組)社長。
  • 「傳承天府文化 弘揚川劇精粹」 成都鹽小錦馨師生共享戲曲魅力
    中國網12月4日訊(鍾傳亮)為保護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川劇藝術,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師生情操、推進校園美育教育。12月3日,「傳承天府文化弘揚川劇精粹」2020年川劇傳承推廣「戲曲動漫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學校組織了師生進行觀影、互動活動。
  • 中國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9月唱響 八大劇種齊聚煙臺
    水母網8月27日訊(YMG記者 凌雲鵬)據悉,為慶祝建國60周年,給廣大熱愛戲曲的市民奉獻一場精彩的曲藝大餐,9月10日晚7點30分,由市文化局和市民營企業局等聯合主辦、市演出公司承辦的中國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將在市府禮堂激情唱響。    據介紹,本次中國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在煙臺歷史上是最高規格、最具檔次的一次戲曲演出。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崑腔「崑腔」,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及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起源「崑腔」,元末起源於江蘇崑山,在明朝嘉靖年間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予以加工提高後,影響逐漸擴大。
  • 戲曲49種戲曲類型
    1、崑曲崑曲,又稱「崑腔」、「崑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 陝西省21個本土劇種入選《中國戲曲劇種全集》
    西安新聞網訊 12月17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審稿會在西安舉行,標誌著《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劇種撰寫取得重大進展。為加強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的分析與利用,全面展現我國戲曲劇種歷史發展、藝術遺產和現實狀態,文化和旅遊部於2019年正式啟動了《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的組織編寫工作。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落戶安慶
    中新社安慶4月14日電 (記者 吳蘭)14日,「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授牌儀式在安慶市黃梅戲會館舉行。據悉,這也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授牌的全國首個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基地。安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文化之邦、戲曲之鄉」,這裡孕育了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也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除黃梅戲外,嶽西高腔、潛山彈腔、懷寧懷腔、望江龍腔、宿松文南詞等藝術載體都是安慶的代表性稀有劇種。資料圖:黃梅戲 中新社記者 王歡 攝近年來,安慶市在大力傳承發展黃梅戲同時,不斷加強地方稀有劇種傳承保護,繁榮發展地方戲曲藝術。
  • 川劇是中國4大劇種之一,它的敘述方式是以「線式」敘述為主嗎?
    川劇是中國四大劇種之一。作為地方劇種大家庭的成員,作為中國戲曲文學母體下的分支,川劇文學當然也運用唱詞、念白、科介等手段敷陳情節、開展衝突、刻畫人物、抒發感情和表達主題思想。即是說,講究劇本結構、重視形象塑造、長於寫意抒情、精於情節提煉、巧於細節描寫,乃至打破幻覺「推倒第四堵牆」,諸如此類戲曲文學創作共有的特徵在川劇文本中都能找到,這不言自明。
  • 中國戲曲有哪些種類?中國戲曲介紹及其代表劇目
    中國戲曲有哪些種類?中國戲曲介紹及其代表劇目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 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黔劇
    黔劇(讀音:qiánjù)是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由流傳在貴州的曲藝揚琴(又名"文琴"、"貴州彈詞")於1953年演變發展而成的,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鬱。1952年秋,黔西縣揚琴藝人徐有三、封炳坤、李紹芝、魏利亨等,將婺劇劇本《百日緣》配以貴州揚琴唱腔,用當地方言道白,模仿京劇、川劇的表演、鑼鼓,演出獲得成功,並取名為文琴戲。爾後,徐有三又將貴州揚琴的傳統曲目《搬窯》整理改編成文琴戲排練,在該縣武神廟為第一次區鄉幹部會演出,熟悉的鄉音土語引起了觀眾的共鳴,這次演出被黔劇界認為是黔劇的誕生。
  • 戲曲·高山戲|傳承700年的甘肅獨有特色劇種
    高山戲又稱高山劇,是流傳於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山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演出場地以地方民間打麥場、農家園、廟會戲臺、社火戲臺為主。高山戲的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劇和川劇的特點,適合表演各種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演出場地以民間打麥場、農家園、廟會戲臺、社火戲臺為主。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 19個劇種已消亡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宋宇晟)26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中國目前還存在多少地方戲曲劇種?與此前相比劇種數量有何變化?記者梳理發現,本次普查中有1個劇種重新恢復,還有19個劇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就已消亡。資料圖:第四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展演劇目《蝴蝶效應》劇照。  全國還有多少戲曲劇種?
  • 中國戲曲藝術劇種呼喚代表人物
    提起豫劇,觀眾會脫口而出「常香玉」;說起黃梅戲,大家會異口同聲「嚴鳳英」;而談起評劇,誰都忘不了「新鳳霞」;更別說京劇的「梅尚程荀」……日前,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啟動的「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家系列研究工程」上,著名戲劇專家劉厚生深有感慨地說,每個劇種都應當有掌大旗的演員,要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