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展演的大型原創現代黃梅戲《槐花謠》。(記者柯皓 攝)
湖北一直被譽為「戲曲大省」,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也是戲曲的重要流變地。但是,「戲曲大省」到底有多少個戲曲種類?哪個戲曲種類歷史最悠久?這些戲曲種類如今是否得到傳承和發展?
昨晚,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在漢啟幕,在未來12天的展演時間裡,將推出湖北戲曲「全家福」!這是我省首次將32個戲曲劇種集中展示。
32個戲曲種類亮麗綻放
「一清二黃三越調」,是湖北戲曲界前輩們口口相傳的一句戲訣。現在,不少年輕戲曲人已不太了解其真實含義。記者採訪得知,這句戲訣實際說的就是:湖北歷史最悠久的戲曲種類,是形成於明朝末年的清戲(湖北高腔);其次,源於明末、形成於清中葉的漢劇;再次,是形成於清朝中葉的湖北越調。
據了解,2016年我省進行了戲曲劇種普查,結果顯示:湖北現有戲曲種類32個。其中,過去記錄在冊的有23個,《中國戲曲志·湖北卷》記載有京劇、清戲(湖北高腔)、漢劇、南劇、荊河戲、山二黃(漢調二黃)、湖北越調等;由外省流傳到鄂西北的豫劇、曲劇等2個劇種;近年新增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遺目錄的英山採茶戲、武當神戲、大悟北路子花鼓戲、通城打鑼腔、秭歸建東花鼓戲、皮影戲、木偶戲等7個傳統戲曲項目。這些戲曲種類,構成了湖北戲曲風格濃鬱、特色鮮明、種類豐富、繁花似錦的亮麗風景。
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將通過全省32個戲曲種類同臺展示,17個市州同步展演,全面展示全省32個戲曲劇種傳承發展的成果,為地方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創造良好環境,推動戲曲藝術振興發展。
政策發力扶持戲曲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振興戲曲藝術的政策,省委、省政府出臺了《湖北省委關於繁榮發展湖北文藝的實施意見》《關于振興武漢戲曲「大碼頭」的意見》《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湖北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湖北省戲曲振興發展計劃(2016—2020年)》《湖北省京劇振興發展計劃(2016—2020年)》和《關於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指導意見》等10餘個文件,從頂層設計、專項規劃、具體項目等方面形成較為完備的政策支持體系。持續增加全省地方戲曲保護發展資金額度,新增設立全省京劇振興發展專項資金,帶動市州,形成合力,引導全省戲曲院團更加重視劇種保護、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推出更多優秀作品和人才,推動戲曲傳承發展。
武漢創作傳承地域文藝精品。武漢京劇院邀請京劇名家傳戲,恢復了10餘部傳統大戲和折子戲;武漢漢劇院的「漢劇百出工程」每年恢復4出傳統折子戲,目前已累計恢復60多出;武漢楚劇院每年堅持挖掘整理恢復1臺傳統連臺本戲。襄陽市財政撥專款,設立53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戲曲保護與發展,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京劇振興發展。
瀕危劇種重煥生機
全國唯一「山二黃」劇團走出窘境。山二黃又稱漢調二黃,形成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有300多年歷史,被譽為「漢劇之母」。十堰竹谿縣山二黃劇團成立於1978年,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創作演出山二黃劇目的藝術表演團。上世紀90年代開始,劇團經濟困難、人才匱乏、演職人員「青黃不接」,面臨劇種傳承危機。最困難時,劇團無力購買昂貴的戲服,演員們只得買來白布,根據角色需要,自己裁剪、染色,製作戲服。2013年以來,劇團著力以戲促傳,共新創作古裝悲喜劇《爹爹你掛牆頭》、現代小戲《帶著公爹改嫁》《小品》等6個作品。劇團現存劇目100多個,常演劇目30多個。本屆戲曲藝術節,竹谿縣山二黃新編現代小戲《茶鄉情緣》將參加劇種展示活動。
湖北越調成功恢復。湖北越調又名襄河越調、大越調,早期在外地又有襄陽腔、湖廣腔之稱。湖北越調源於山陝梆子,是曾盛行於史上的大劇種,但是湖北越調專業劇團一度消亡。湖北越調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後,老河口市豫劇團和穀城縣曲劇團增加了湖北越調劇團的牌子,兼演湖北越調。在保護傳承專家努力下,去年,消失半個多世紀的湖北越調得以成功搶救恢復,其源流發展演變和音樂聲腔技巧也已挖掘整理。本月26日晚,老河口市湖北越調劇團將在武漢京韻大舞臺演出湖北越調《曾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