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首次集中展示32個戲曲劇種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圖為展演的大型原創現代黃梅戲《槐花謠》。(記者柯皓 攝)

    湖北一直被譽為「戲曲大省」,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也是戲曲的重要流變地。但是,「戲曲大省」到底有多少個戲曲種類?哪個戲曲種類歷史最悠久?這些戲曲種類如今是否得到傳承和發展?

  昨晚,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在漢啟幕,在未來12天的展演時間裡,將推出湖北戲曲「全家福」!這是我省首次將32個戲曲劇種集中展示。

  32個戲曲種類亮麗綻放

  「一清二黃三越調」,是湖北戲曲界前輩們口口相傳的一句戲訣。現在,不少年輕戲曲人已不太了解其真實含義。記者採訪得知,這句戲訣實際說的就是:湖北歷史最悠久的戲曲種類,是形成於明朝末年的清戲(湖北高腔);其次,源於明末、形成於清中葉的漢劇;再次,是形成於清朝中葉的湖北越調。

  據了解,2016年我省進行了戲曲劇種普查,結果顯示:湖北現有戲曲種類32個。其中,過去記錄在冊的有23個,《中國戲曲志·湖北卷》記載有京劇、清戲(湖北高腔)、漢劇、南劇、荊河戲、山二黃(漢調二黃)、湖北越調等;由外省流傳到鄂西北的豫劇、曲劇等2個劇種;近年新增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遺目錄的英山採茶戲、武當神戲、大悟北路子花鼓戲、通城打鑼腔、秭歸建東花鼓戲、皮影戲、木偶戲等7個傳統戲曲項目。這些戲曲種類,構成了湖北戲曲風格濃鬱、特色鮮明、種類豐富、繁花似錦的亮麗風景。

  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將通過全省32個戲曲種類同臺展示,17個市州同步展演,全面展示全省32個戲曲劇種傳承發展的成果,為地方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創造良好環境,推動戲曲藝術振興發展。

  政策發力扶持戲曲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振興戲曲藝術的政策,省委、省政府出臺了《湖北省委關於繁榮發展湖北文藝的實施意見》《關于振興武漢戲曲「大碼頭」的意見》《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湖北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湖北省戲曲振興發展計劃(2016—2020年)》《湖北省京劇振興發展計劃(2016—2020年)》和《關於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指導意見》等10餘個文件,從頂層設計、專項規劃、具體項目等方面形成較為完備的政策支持體系。持續增加全省地方戲曲保護發展資金額度,新增設立全省京劇振興發展專項資金,帶動市州,形成合力,引導全省戲曲院團更加重視劇種保護、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推出更多優秀作品和人才,推動戲曲傳承發展。

  武漢創作傳承地域文藝精品。武漢京劇院邀請京劇名家傳戲,恢復了10餘部傳統大戲和折子戲;武漢漢劇院的「漢劇百出工程」每年恢復4出傳統折子戲,目前已累計恢復60多出;武漢楚劇院每年堅持挖掘整理恢復1臺傳統連臺本戲。襄陽市財政撥專款,設立53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戲曲保護與發展,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京劇振興發展。

  瀕危劇種重煥生機

  全國唯一「山二黃」劇團走出窘境。山二黃又稱漢調二黃,形成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有300多年歷史,被譽為「漢劇之母」。十堰竹谿縣山二黃劇團成立於1978年,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創作演出山二黃劇目的藝術表演團。上世紀90年代開始,劇團經濟困難、人才匱乏、演職人員「青黃不接」,面臨劇種傳承危機。最困難時,劇團無力購買昂貴的戲服,演員們只得買來白布,根據角色需要,自己裁剪、染色,製作戲服。2013年以來,劇團著力以戲促傳,共新創作古裝悲喜劇《爹爹你掛牆頭》、現代小戲《帶著公爹改嫁》《小品》等6個作品。劇團現存劇目100多個,常演劇目30多個。本屆戲曲藝術節,竹谿縣山二黃新編現代小戲《茶鄉情緣》將參加劇種展示活動。

  湖北越調成功恢復。湖北越調又名襄河越調、大越調,早期在外地又有襄陽腔、湖廣腔之稱。湖北越調源於山陝梆子,是曾盛行於史上的大劇種,但是湖北越調專業劇團一度消亡。湖北越調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後,老河口市豫劇團和穀城縣曲劇團增加了湖北越調劇團的牌子,兼演湖北越調。在保護傳承專家努力下,去年,消失半個多世紀的湖北越調得以成功搶救恢復,其源流發展演變和音樂聲腔技巧也已挖掘整理。本月26日晚,老河口市湖北越調劇團將在武漢京韻大舞臺演出湖北越調《曾真的故事》。

  

相關焦點

  • 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在武漢開幕 涵蓋18個戲曲種類
    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各市州文化和旅遊局承辦的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3日在湖北省京劇院京韻大舞臺正式拉開帷幕。全省17個市州和2個省直院團13臺大戲和38出小戲參加展演,涵蓋京劇、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黃梅戲、南劇、山二黃、湖北越調等18個戲曲種類,其中現實題材劇目44臺(出),佔參演作品總數86.3%。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線上線下相結合,雲上觀劇與現場惠民演出。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 19個劇種已消亡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宋宇晟)26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中國目前還存在多少地方戲曲劇種?與此前相比劇種數量有何變化?記者梳理發現,本次普查中有1個劇種重新恢復,還有19個劇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就已消亡。資料圖:第四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展演劇目《蝴蝶效應》劇照。  全國還有多少戲曲劇種?
  • 安徽實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 打造特色品牌
    《通知》提出打造特色品牌,創新舉辦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安徽省藝術節、全省小戲折子戲會演等活動,為戲曲院團搭建溝通交流展示平臺為鞏固當前地方戲曲良好態勢,努力開創地方戲曲新局面,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省文化廳決定實施「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推動戲曲劇種和藝術表演團體健康發展。
  • 這348個現存的地方戲曲劇種,你聽過幾個?
    今日,文化部就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情況及成果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普查成果。其中顯示,截止2015年8月31日,全國共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
  •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共348個
    本報北京1月1日電(記者鄭海鷗)記者日前從文化部獲悉: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據了解,截至普查標準時間2015年8月31日,全國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全國參加本次普查的戲曲演出團體共有10278個,其中國辦團體1524個、民營團體(含民間班社)8754個。
  • 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原標題: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戲曲是我國古老的藝術,尤其是秦腔、隴劇在甘肅省一帶有悠久的歷史,因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對文化市場產生的影響力不可低估。酒泉戲曲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輝煌期,也遭遇艱難期,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跌入低谷,機構缺失,機制不全,隊伍不整,骨幹流失。
  •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周年 覆蓋24個劇種
    11月8日,「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辦學十周年人才培養研討會」舉行,與會專家圍繞多劇種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探索符合地方戲曲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新時代戲曲(表演)人才的培養方向等方面進行研討,共商多劇種人才培養大計。
  • 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原標題: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負責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經過2年努力,目前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
  • 枝繁葉茂百花盛 荊楚戲曲魅力新
    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自2008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3屆,成為全省戲曲院團和劇種展示風採、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的重要平臺。本屆藝術節,除了漢劇、楚劇、花鼓戲等大劇種有精彩的作品呈現,如《黎明》《我的美麗村莊》《大將軍吳祿貞》《戒石碑》等,一些不大為大眾所熟悉的劇種,亦獻上優秀作品。
  • 普查數據顯示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共348個
    本報北京1月1日電(記者鄭海鷗)記者日前從文化部獲悉: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  據了解,截至普查標準時間2015年8月31日,全國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
  • 中國戲曲藝術劇種呼喚代表人物
    戲曲發展到現在,取得了不少成績,從演員這個角度來說,現在雖不乏好演員,但缺少劇種的代表性人物,長此下去,這個劇種就不會有大發展。   一個劇種的成就,並不僅僅是演員的成就,它反映的是編、導、演以及舞臺美術的總體水平。但燈光驟亮,大幕拉開,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演員身上。演員成為舞臺的中心,在他(她)身上,集中了所有幕後的努力,是編、導、舞美等的最終體現。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該紀錄片一共分為10集,分別講述了藏戲、川劇、豫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晉劇、評劇、皮影戲、黃梅戲10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故事,為觀眾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劇種魅力。    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戲曲一般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無樣本文字可考,也無聲音、影像可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傳承與發展。
  • 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動員會在成都召開
    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動員會在成都召開 【字體:大 中 小】   4月15日,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動員會在成都召開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落戶安慶
    中新社安慶4月14日電 (記者 吳蘭)14日,「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授牌儀式在安慶市黃梅戲會館舉行。據悉,這也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授牌的全國首個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基地。安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文化之邦、戲曲之鄉」,這裡孕育了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也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除黃梅戲外,嶽西高腔、潛山彈腔、懷寧懷腔、望江龍腔、宿松文南詞等藝術載體都是安慶的代表性稀有劇種。資料圖:黃梅戲 中新社記者 王歡 攝近年來,安慶市在大力傳承發展黃梅戲同時,不斷加強地方稀有劇種傳承保護,繁榮發展地方戲曲藝術。
  • 陝西省21個本土劇種入選《中國戲曲劇種全集》
    西安新聞網訊 12月17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審稿會在西安舉行,標誌著《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劇種撰寫取得重大進展。為加強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的分析與利用,全面展現我國戲曲劇種歷史發展、藝術遺產和現實狀態,文化和旅遊部於2019年正式啟動了《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的組織編寫工作。
  • 地方戲曲劇種的傳承
    棗梆是山東省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指山西上黨梆子傳入山東後,受到當地語言的影響,發生變化,學唱者又多為本地人,所以傳出了這個名稱,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稱「zhao梆」。1954年8月,曾參加山東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傳統劇目《徐龍鍘子》中飾海瑞,獲演員一等獎,並被聘任為評獎委員會委員。1959年任菏澤專區棗梆劇團團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出席山東省第四屆文代會,當選為山東省政協第四屆委員。趙鳳來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精益求精,嚴肅認真,千錘百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流派。
  • 戲曲劇種建設與保護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全國戲曲普查工作於2017年6月30日結束,在這之後,工作的重心就落實到普查成果的展示和應用,全國348個劇種的集中展演就是一個重要舉措。  百戲(崑山)盛典是全國戲曲普查數據的體現、說明和補充。
  •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現存348個劇種 17種瀕臨消亡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記者今天(12月26日)從文化部了解到,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先期工作近日完成。普查結果表明,我國現有348個戲曲劇種,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相比,有47種劇種已經消亡,17種瀕臨消亡。
  • 石家莊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
    河北新聞網6月28日訊(記者張娜)為促進石家莊戲曲事業健康發展,近日,石家莊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加大對絲弦、深澤墜子、高邑南巖亂彈的保護力度。
  •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年碩果纍纍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教學成果展演現場。 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多劇種辦學10年了,十年共招收24個劇種360餘人,學生們摘得近60項國家級或省級獎項。到2020年該院將實現全國主要地方戲曲劇種的省域覆蓋。中國戲曲學院黨委副書記徐超介紹說,2009年學院組建表演系,開啟了有計劃、有特色地致力於為各地方劇種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新模式,使不少地方劇種第一次有了大學本科生,為這些院團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據不完全統計,十年間多劇種的學生們共摘得57個國家級省部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