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劇壇上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作為國粹的梅蘭芳的京劇體系梅派和布萊希特的柏林劇團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劇院並稱世界三大戲劇體系,而另一種劇種崑曲則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歷史與經驗足以說明中國戲劇在世界範圍不可忽略的影響與無法替代的地位,而且由此可以引申出一個結論,戲劇在中國社會中應該是輝煌繁榮的。
戲劇的發展史也是非常曲折的。
一、國劇的晚出與早熟
兩個似乎相反的結論:
其一,中國戲劇是成熟得最晚的戲劇樣式。
古希臘戲劇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前後,很快進入它的鼎盛時代。古印度的梵劇出現在公元前後,在公元4至5世紀,印度梵劇進入它最輝煌的時代。中國戲劇的成熟形態是在12世紀前後出現的。
其二,中國戲劇是世界上迄今尚存的戲劇現象中成熟最早的樣式之一。
古希臘戲劇隨著古希臘城邦制的崩潰而消亡了。古印度梵劇從總體上說,在公元10世紀左右,就已經消亡了。就目前尚存的世界各國戲劇而言,也可以說誕生於12世紀以前的中國戲劇是最早的一種。
二、幾度變遷
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在南方,可能還有北方,戲劇演出已經成為從城市到鄉村經常可見的娛樂活動。當時戲劇這種樣式被稱為「南戲」,也被稱為「戲文」、「永嘉雜劇」、「溫州雜劇」。
宋入元,北曲風行,中國戲劇進入了雜劇時代。元代中國戲劇很快進入了第一個巔峰時期。元雜劇的影響波及全國。元代除了雜劇以外,南戲並沒有完全失去它的位置。明代傳奇從高明的《琵琶記》開始,形成了更自由同時也更具有表現力的戲劇形式。在明代甚至一直到晚清年間,雜劇和傳奇雖然都並行不悖地存在。但舞臺上常上演的,已經是傳奇。從雜劇到傳奇,國劇出現了多方面的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音樂形式上的變化。明代眾多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聲腔雀起,由此奠定了中國戲劇的多元格局。崑曲在音樂上典雅清麗,使得中國戲劇有可能接續作為一種獲得主流文學界認可的文學藝術樣式,繼續它在正統文化藝術領域中的存在。清代中葉,京劇的誕生是一個與崑曲誕生幾乎同樣意義深遠的事件。在京劇發展並且崛起的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的是一批著名的表演藝術家。
18世紀以來,在全國多數地區,都出現了在本地區極受歡迎的區域性劇種,使中國戲劇進入了它最豐富多彩的時期。
中國有戲曲劇種:京劇崑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臺、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
中央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將大力推進高雅藝術、傳統戲曲進校園」的倡導。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戲曲進校園」這一活動就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一般的開展起來。但也有不少民眾和學生家長會產生質疑:傳統戲曲雖是文化瑰寶,但畢竟和學生當前的學業沒有任何關係。即使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角度來看,傳統戲曲似乎也難產生什麼促進作用。那麼「戲曲進校園」到底有何意義,有何價值呢?作為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上的一份子,作為「戲曲進校園」的踐行者,首先要明確的是,「戲曲進校園」不是肯定不要培養千千萬萬的戲迷,甚至是戲曲表演的從業者。而是要通過這種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載體給予學生們唱念欣賞、身段體驗、表演互動、色彩內涵、服飾文化、歷史知識、道德教育的傳遞和普及。「戲曲進校園」一定不是長篇大論的理論灌輸,而是針對當代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深入淺出的教授。和時下流行的興趣班一樣,如果授課形式不對,就會產生負面效果,讓學生反而產生牴觸情緒。
而且關於戲曲進校園有以下幾點好處:
一、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
審美,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戲曲藝術的審美價值,首先體現在其臉譜藝術上。
戲曲臉譜是戲曲藝術中面部化妝表演一種獨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設計審美又體現在設色、圖案等方面。在設色方面,戲曲臉譜大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色彩為主,不僅色彩絢麗奪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號意義,用以象徵人物的善惡、好壞、性格特點等。這種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徵作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別出善惡美醜、聰慧愚蠢。在圖案設計方面,戲曲臉譜同樣豐富多彩。這一特點在淨角身上尤為突顯。無論是臉蛋、額頭、眉毛等都施以各種裝飾圖案。這些圖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說明功能。臉譜圖案的設計是藝人在長期勞動中不斷改進共同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圖案中包含了對人物形象、性格品質的典型總結,是印在人們頭腦深處的符號。
此外,戲曲演員身上穿著的服裝同樣能體現戲曲藝術的審美價值。服裝上的花紋、圖案同樣色彩繽紛,美麗動人。它們與臉譜相輔相成,在帶給觀眾視覺享受的同時,也使觀眾加深了對戲曲的理解與認識。
二、激發學生的創造想像力
在戲曲演出中,有些舞臺動作並不能被大多學生觀眾所理解,這正體現出了戲曲的藝術特徵之一虛擬性。在傳統戲曲舞臺上,幾個龍套走幾圈圓場便是千軍萬馬行過了萬裡疆場。這種滲透道家「虛無主義」的傳神表演,突破了舞臺對時空的限制,正是戲曲藝術的高明之處。它體現了中國古典美學以虛為實、虛實相生的特點,能夠讓當代學生培養一種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思維習慣的育化有著積極影響。
三、增進學生的文學修養,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詞,但到底何為「情操」,又該如何「陶冶」,可能很多人心裡並沒有概念。如今是一個高度碎片化的時代,信息太多紛亂繁雜,所有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更願意接受各種不費腦力、不花時間的快餐文化。如此一來,也就造就了當下的年輕人心浮氣躁的普遍特性。戲曲的表現形式相對拖拉,而且唱詞艱澀不易理解,這和如今的快餐文化是完全相悖的。但正因如此,如果能讓年輕人靜下心來走進戲曲藝術的世界,不僅能提升他們對於傳統文學的理解,更能培養其性情。讓當下浮躁的年輕學生,更沉穩、更專注。說了關於「戲曲進校園」的諸多意義,但真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要優化內容、創新方式。傳統文化要「傳承」,就必須在內容形式上與時俱進。2016年重慶市渝北區的《戲曲進校園》活動,之所以能成為全市範本,甚至得到中央文明委的關注,其核心便在於創新!在渝北區宣傳部領導的建議之下,經過承辦方重慶新之城公司的精心策劃和編排,這次《戲曲進校園》的每一場演出既有對經典的致敬和傳承,又結合了時下的流行文化,並突出了參與感和互動性。每一場演出,學生們跟隨演員一起走臺步、亮相、秀蘭花指……在玩樂中形成了對傳統戲曲的興趣。其實,「戲曲進校園」只是開始,它更需要「出校園」,為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鋪墊更廣泛的社會基礎。這是一項漫長的需要不斷堅守的事業,同時,也是一件需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工作。
有人說郭德綱拯救了相聲,那誰來拯救戲曲?希望不會出現「戲臺紅妝且離殤,無人上臺識濃妝。靜看遠方午已晚,卸下濃妝滿地殤」的場面。保護國粹,從我做起,不喜歡請別傷害,不能只讓博物館來保存,要讓中華兒女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