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精粹,為往聖斷絕學。戲曲何時能再輝煌?

2020-12-19 騰訊網

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劇壇上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作為國粹的梅蘭芳的京劇體系梅派和布萊希特的柏林劇團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劇院並稱世界三大戲劇體系,而另一種劇種崑曲則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歷史與經驗足以說明中國戲劇在世界範圍不可忽略的影響與無法替代的地位,而且由此可以引申出一個結論,戲劇在中國社會中應該是輝煌繁榮的。

戲劇的發展史也是非常曲折的。

一、國劇的晚出與早熟

兩個似乎相反的結論:

其一,中國戲劇是成熟得最晚的戲劇樣式。

古希臘戲劇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前後,很快進入它的鼎盛時代。古印度的梵劇出現在公元前後,在公元4至5世紀,印度梵劇進入它最輝煌的時代。中國戲劇的成熟形態是在12世紀前後出現的。

其二,中國戲劇是世界上迄今尚存的戲劇現象中成熟最早的樣式之一。

古希臘戲劇隨著古希臘城邦制的崩潰而消亡了。古印度梵劇從總體上說,在公元10世紀左右,就已經消亡了。就目前尚存的世界各國戲劇而言,也可以說誕生於12世紀以前的中國戲劇是最早的一種。

二、幾度變遷

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在南方,可能還有北方,戲劇演出已經成為從城市到鄉村經常可見的娛樂活動。當時戲劇這種樣式被稱為「南戲」,也被稱為「戲文」、「永嘉雜劇」、「溫州雜劇」。

宋入元,北曲風行,中國戲劇進入了雜劇時代。元代中國戲劇很快進入了第一個巔峰時期。元雜劇的影響波及全國。元代除了雜劇以外,南戲並沒有完全失去它的位置。明代傳奇從高明的《琵琶記》開始,形成了更自由同時也更具有表現力的戲劇形式。在明代甚至一直到晚清年間,雜劇和傳奇雖然都並行不悖地存在。但舞臺上常上演的,已經是傳奇。從雜劇到傳奇,國劇出現了多方面的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音樂形式上的變化。明代眾多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聲腔雀起,由此奠定了中國戲劇的多元格局。崑曲在音樂上典雅清麗,使得中國戲劇有可能接續作為一種獲得主流文學界認可的文學藝術樣式,繼續它在正統文化藝術領域中的存在。清代中葉,京劇的誕生是一個與崑曲誕生幾乎同樣意義深遠的事件。在京劇發展並且崛起的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的是一批著名的表演藝術家。

18世紀以來,在全國多數地區,都出現了在本地區極受歡迎的區域性劇種,使中國戲劇進入了它最豐富多彩的時期。

中國有戲曲劇種:京劇崑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臺、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

中央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將大力推進高雅藝術、傳統戲曲進校園」的倡導。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戲曲進校園」這一活動就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一般的開展起來。但也有不少民眾和學生家長會產生質疑:傳統戲曲雖是文化瑰寶,但畢竟和學生當前的學業沒有任何關係。即使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角度來看,傳統戲曲似乎也難產生什麼促進作用。那麼「戲曲進校園」到底有何意義,有何價值呢?作為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上的一份子,作為「戲曲進校園」的踐行者,首先要明確的是,「戲曲進校園」不是肯定不要培養千千萬萬的戲迷,甚至是戲曲表演的從業者。而是要通過這種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載體給予學生們唱念欣賞、身段體驗、表演互動、色彩內涵、服飾文化、歷史知識、道德教育的傳遞和普及。「戲曲進校園」一定不是長篇大論的理論灌輸,而是針對當代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深入淺出的教授。和時下流行的興趣班一樣,如果授課形式不對,就會產生負面效果,讓學生反而產生牴觸情緒。

而且關於戲曲進校園有以下幾點好處:

一、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

審美,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戲曲藝術的審美價值,首先體現在其臉譜藝術上。

戲曲臉譜是戲曲藝術中面部化妝表演一種獨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設計審美又體現在設色、圖案等方面。在設色方面,戲曲臉譜大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色彩為主,不僅色彩絢麗奪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號意義,用以象徵人物的善惡、好壞、性格特點等。這種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徵作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別出善惡美醜、聰慧愚蠢。在圖案設計方面,戲曲臉譜同樣豐富多彩。這一特點在淨角身上尤為突顯。無論是臉蛋、額頭、眉毛等都施以各種裝飾圖案。這些圖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說明功能。臉譜圖案的設計是藝人在長期勞動中不斷改進共同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圖案中包含了對人物形象、性格品質的典型總結,是印在人們頭腦深處的符號。

此外,戲曲演員身上穿著的服裝同樣能體現戲曲藝術的審美價值。服裝上的花紋、圖案同樣色彩繽紛,美麗動人。它們與臉譜相輔相成,在帶給觀眾視覺享受的同時,也使觀眾加深了對戲曲的理解與認識。

二、激發學生的創造想像力

在戲曲演出中,有些舞臺動作並不能被大多學生觀眾所理解,這正體現出了戲曲的藝術特徵之一虛擬性。在傳統戲曲舞臺上,幾個龍套走幾圈圓場便是千軍萬馬行過了萬裡疆場。這種滲透道家「虛無主義」的傳神表演,突破了舞臺對時空的限制,正是戲曲藝術的高明之處。它體現了中國古典美學以虛為實、虛實相生的特點,能夠讓當代學生培養一種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思維習慣的育化有著積極影響。

三、增進學生的文學修養,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詞,但到底何為「情操」,又該如何「陶冶」,可能很多人心裡並沒有概念。如今是一個高度碎片化的時代,信息太多紛亂繁雜,所有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更願意接受各種不費腦力、不花時間的快餐文化。如此一來,也就造就了當下的年輕人心浮氣躁的普遍特性。戲曲的表現形式相對拖拉,而且唱詞艱澀不易理解,這和如今的快餐文化是完全相悖的。但正因如此,如果能讓年輕人靜下心來走進戲曲藝術的世界,不僅能提升他們對於傳統文學的理解,更能培養其性情。讓當下浮躁的年輕學生,更沉穩、更專注。說了關於「戲曲進校園」的諸多意義,但真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要優化內容、創新方式。傳統文化要「傳承」,就必須在內容形式上與時俱進。2016年重慶市渝北區的《戲曲進校園》活動,之所以能成為全市範本,甚至得到中央文明委的關注,其核心便在於創新!在渝北區宣傳部領導的建議之下,經過承辦方重慶新之城公司的精心策劃和編排,這次《戲曲進校園》的每一場演出既有對經典的致敬和傳承,又結合了時下的流行文化,並突出了參與感和互動性。每一場演出,學生們跟隨演員一起走臺步、亮相、秀蘭花指……在玩樂中形成了對傳統戲曲的興趣。其實,「戲曲進校園」只是開始,它更需要「出校園」,為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鋪墊更廣泛的社會基礎。這是一項漫長的需要不斷堅守的事業,同時,也是一件需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工作。

有人說郭德綱拯救了相聲,那誰來拯救戲曲?希望不會出現「戲臺紅妝且離殤,無人上臺識濃妝。靜看遠方午已晚,卸下濃妝滿地殤」的場面。保護國粹,從我做起,不喜歡請別傷害,不能只讓博物館來保存,要讓中華兒女來保護。

相關焦點

  • 承天府精粹 修德蘊英才
    3月5日上午8時,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東區)全體師生齊聚學校操場,舉行了主題為「承天府精粹 修德蘊英才」的開學典禮。
  • 《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京師民間戲曲的歷史輝煌
    中國古代戲曲種類那麼多,其他地方戲曲也不算少,為什麼只有京劇會被冠以「國粹」的榮耀?戲曲最初就是一種民間的娛樂,講得通俗一些,就如同我們今天所看的電影、電視劇一樣。京劇是諸多戲曲中的一種,自然也是從過去的民間娛樂發展而來的。它曾經在文學、藝術、娛樂等多方面大放異彩,用不同的方式多角度地展現出燦爛光輝歷史。
  • 《網金2》武功絕學,盡顯金庸武俠精粹
    即使不作英雄,做梟雄神功絕學也是防身的必備之選,嶽不群雖然噁心但是學到避邪劍法之後也依然稱霸五嶽劍派;東方不敗也揮刀自宮,練就葵花寶典一統黑道。 金庸小說裡,武功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再倒黴的人一旦學會神功都能鹹魚翻身。
  • 「傳承天府文化 弘揚川劇精粹」 成都鹽小錦馨師生共享戲曲魅力
    中國網12月4日訊(鍾傳亮)為保護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川劇藝術,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師生情操、推進校園美育教育。12月3日,「傳承天府文化弘揚川劇精粹」2020年川劇傳承推廣「戲曲動漫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學校組織了師生進行觀影、互動活動。
  • 「河北景縣中學校園文化巡禮」之修身:承千年儒韻 鑄名校輝煌
    如何延續景中的輝煌,白東嶺立足本地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細研精琢儒家文化之精髓,著眼育人理念,塑造面向未來的教育。儒韻景中,唯有精神能致遠。「循序致精」是讀書之法,告誡學生要循序漸進,逐字逐句逐段按順序讀懂弄通,做到精熟;在讀書學習時要悉心體會,反覆咀嚼,聯繫自己,聯繫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能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景縣中學的辦公樓、教學樓、宿舍樓的命名,也別具匠心。
  • 襄縣能申報成功「河南省戲曲之鄉」嗎?聽聽考察組怎麼說
    考察組先後考察了襄城八七紀念館、襄城縣文博中心劇場、襄城縣戲劇家協會、襄城縣越調劇團、襄城實驗高中劇團排練場、襄城戲曲文化紀念館及北關社區、古街大舞臺,觀看了襄城縣越調劇團演出和群眾戲曲文化活動。之後,考察組聽取了襄城縣申報「河南省戲曲之鄉」的籌備情況,襄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田秋琴進行了匯報。
  •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四句教」:影響中國歷史上千年!
    張載「四句教」:影響中國歷史千年的四句話[摘要]:道統煥然而大明的標誌性的表述,莫過於北宋哲學家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四句教。這四句經典性話題,道出了道學的生命安頓、文化旨趣、道德重建、價值目標、理想境界的指向。
  • 武林絕學是什麼
    武林人窮其一生之精力在追求武道的真傳絕學,武林絕學到底是什麼,是瞬間制敵的秘殺絕技,是隔空擊物的奇門玄學,還是延年益壽的保命秘術?延續武林拳派生存之道的當然是拳派文化的綜合功能。廣義的真傳絕學應該是拳派整體文化的精華濃縮,是一種多功能的文化傳承,從搏擊到養生都有一套很嚴謹而系統的訓練內容和練習方法。狹義的真傳絕學概指武林某一拳派的實戰絕技或典型的招牌技法。
  • 玄渙老師:19年刑事與命理關聯性研究的背後,是為往聖繼絕學的初心
    小到明天會不會下雨、往哪個方向走能夠打到獵物,大到帶領族人在叢林裡安營紮寨、漲水了往哪裡遷徙、突發山火如何撲救……都要靠父親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洞察族人先祖預言和生活的智慧。  有時候還要藉助流傳千年的獸骨佔卜,來獲得自然神靈指引。
  • 「為往聖繼絕學」的李學勤先生
    有了這樣的承續和發展,或者說傳承與創新,才有真正的學術界,才有可能實現北宋張載所講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往聖繼絕學李學勤北宋大儒張載的名言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大家都熟悉的。然而這字數寥寥的四句話中,實包含有深邃的哲理,今天限於時間,不能深入闡述,只就「為往聖繼絕學」一句,略說些個人粗淺的感悟。
  • 如何理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無心而有心(以生物為心),這是人對天地生生之德的親切理會,通過人的理會指點,天地生化萬物的心便顯立了。  (2)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與氣命兩個層面,這兩層的命都不可傷害,不可棄廢,必須有以安立。儒家聖賢開顯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為了生民。有了這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卻能潛移默化,加上倫常政教的設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護持生命,貞定活路,這就是「為生民立命」了。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材料一  中國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哲許多治國治事的理念,煥發著璀璨的光芒,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人合一」「簡易、變易、不易」。
  • 無遠弗屆 再創輝煌
    在這裡,請允許我代表高三的全體同學向三年來為我們默默付出的領導、老師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最誠摯的感謝!三年前,我們懷揣著各自的夢想,相聚在八中的校園,三年來,我們以「惜時、堅韌、創新」的校訓為燈,以拼搏作槳,一步一步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而三年後的今天,我們又即將為了心中的夢想揚帆起航,書寫人生新的徵程篇章。
  • 北宋關學創始人張載:如何「為往聖繼絕學」
    [摘要]批異端、釋經典、弘仁道、行禮教是張載盡畢生之力為實現「為往聖繼絕學」這一使命而奮鬥的重要方面。通過這些努力,張載取得了重大的學術成就,為儒學在宋明的復興和重建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往聖繼絕學」是張載使命意識的重要內容。
  • 感受戲曲,彰顯傳統文化魅力,郴州市八中「戲曲進校園活動」報導
    文圖/鄧紅兵 譚繼紅為傳承戲曲文化精粹,提升同學們對戲曲文化的興趣,培養同學們的戲曲文化素養,幫助同學們了解戲曲文化知識,6月29日下午,湖南省崑劇團的專家名角蒞臨我校送戲上門。活動中,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雷玲老師為孩子們介紹了崑劇知識。
  • 以手相傳,遞古藝今韻,承華夏之美,周大福「傳承」系列綻放
    周大福滬杭區總經理孫曉東先生、周大福滬杭區營銷品牌副總經理高勇先生、周大福尊貴VIP會員羅麗娟女士等隆重出席了本次典禮並為開業送上美好祝願。以手相傳,遞古藝今韻,承華夏之美,在現場貴賓、媒體的一同見證下,中環百聯周大福「傳承」專營店猶如普陀上空璀璨的明珠一般,綻放異常閃亮的光芒。
  • 鹹寧市「戲曲進校園」黃梅戲培訓班落幕
    鹹寧網訊 (香城都市報記者杜培清 通訊員汪姝琴) 8月27日上午,由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文聯舉辦的鹹寧 2020年「戲曲進校園」黃梅戲培訓班結業典禮在市文化中心舉行,現場為參訓學員們頒髮結業證書。
  • 「古道人·九天上」輪轉千年 黃河入海 首屆「千裡走黃河文化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旋律和歌聲再度響起,伴著永恆不變流轉千年的黃沙流水,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們現場共同宣誓「炎黃子孫同根同源同夢,愛我黃河,愛我中華。」溫雅磁性之音,伴隨黃河入海的追夢古道人詩詞歌賦是中華文化的精粹集成,可以說,每一首詩,每一段闕詞,都是時代的記憶與情感傳達。
  • 近千年歷史的開封鐵塔其實是一座磚塔,何時建成仍然是個謎
    開封鐵塔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這樣的古塔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北宋是開封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之一。當時的開封人口百萬,是世界第一大城市。開封現存的許多古蹟,都跟北宋有關,特別是這一座開封鐵塔。開封鐵塔始建於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至今已有近千年時間,依然屹立不倒,被譽為天下第一塔。
  • 這裡是臨潼 |往事越千年,梨園故事是首百聽不厭的歌……
    而秦腔與千年前華清宮中的梨園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今中國戲曲界為何又尊唐玄宗為祖師呢?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它這才與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了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如今,離梨園初建已過千年,千年固然漫長,但是這千年對梨園來講,早已變成了一面折射輝煌的鏡子,從這裡,戲曲發揚光大,從這裡,「梨園」成了中國戲曲的代名詞。看一眼梨園,我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氣勢恢宏的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