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600分鐘薈萃600年戲曲經典
魏海敏(中)演繹京劇《貴妃醉酒》。均本報記者蔣迪雯攝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豫劇「李派老生」創始人李樹建本月19日還在美國洛杉磯演出。結束美國行,來不及休息,他又馬不停蹄趕來上海參加今年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重頭戲「600分鐘600年——中國戲曲經典名家盛薈」。李樹建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藝術節一次性匯聚這麼多劇種,非常難得。演員們都高度重視。」
前天起,來自全國7個省市、9個劇種的14位戲曲界代表人物集聚上海,以三場總時長600分鐘演出,20折來自天南地北的經典戲曲折子戲,薈萃為一部活化的中國戲曲「濃縮大觀」。昨天下午的演出更是超過5個小時,比預想的240分鐘足足多了80分鐘,打破逸夫舞臺十年來的演出時長記錄。
李樹建帶來了自己的代表作《程嬰救孤》《清風亭》選段,前者演出了1400多場,後者更是超過兩千場。與李樹建一樣,其他13位名家有的演出千錘百鍊的「看家戲」,有的是許久未觸碰卻一直在琢磨的「心愛戲」,有經他們之手重新整理拯救回來的「瀕危戲」,還有一直想演卻沒有機會演的「夢想戲」,半數以上是他們第一次在上海亮「活兒」。76歲的川劇名宿王世澤是「600分鐘600年」最年長的藝術家,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曾來滬演出《紅梅閣·放裴》,這次變成了《紅梅閣·摘紅梅》。從18歲到30歲,王世澤經常演這齣戲,「用飄逸靈動的身段,展現川劇文小生的瀟灑風趣。現在學生們都有點怕這段戲,覺得難演。這次演出我也想做個示範,在舞臺上傳幫帶。」為了時隔三十年的上海亮相,王世澤自掏腰包,特意去新做了一身行頭,請來他的梅花獎高足王玉梅作為特邀嘉賓,女兒王華茂也在劇中擔任角色。師徒、父女同臺演繹《摘紅梅》。
李樹建是演員,下了臺,他津津有味地看戲,「這是戲曲大交流大融合的好機會。梨園戲名家曾靜萍演得非常細膩。滬劇是上海本地戲,我上次看華雯演出,還是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當評委看《挑山女人》。這次她帶來的《女看燈》有一段252句「賦子板」,對演員的唱功和體力都是巨大的考驗。評劇藝術家曾昭娟的唱法非常特別……」
昨天恰逢京劇大師梅蘭芳生日。來自臺灣地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魏海敏演出梅派經典劇目《貴妃醉酒》。魏海敏介紹,她這次演的是最具「老味兒」的《貴妃醉酒》,遵循的是梅蘭芳、梅葆玖「高拉低唱」的傳統,而不是現在常見的「高拉高唱」。她專程飛去香港,找到專攻梅派的琴師對腔練唱。曾昭娟帶來整臺演出中最龐大的團隊,從演員到幕後工作人員近50人,為的就是讓觀眾看到最原汁原味的評劇經典。
據介紹,此次演出全部採用現場樂隊,演職人員接近200人。雖然幕後成本十分高昂,但主辦方不遺餘力,力求確保最好的演出效果。上海本地院團積極響應配合,寶山滬劇團全員投入,承擔了演出的舞美工作,上海京劇院提供了所有京劇節目的班底,充分顯示了大上海「以藝會友」的大胸襟。就在演出前幾天,魏海敏還為遍尋不著能配合琴師「高拉低唱」的月琴演奏員而焦急,上海京劇院花了兩天時間,終於為其找到了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