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界代表人物集聚上海 600分鐘薈萃600年戲曲經典

2020-12-19 東方網

原標題: 600分鐘薈萃600年戲曲經典

  

  魏海敏(中)演繹京劇《貴妃醉酒》。均本報記者蔣迪雯攝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豫劇「李派老生」創始人李樹建本月19日還在美國洛杉磯演出。結束美國行,來不及休息,他又馬不停蹄趕來上海參加今年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重頭戲「600分鐘600年——中國戲曲經典名家盛薈」。李樹建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藝術節一次性匯聚這麼多劇種,非常難得。演員們都高度重視。」

  前天起,來自全國7個省市、9個劇種的14位戲曲界代表人物集聚上海,以三場總時長600分鐘演出,20折來自天南地北的經典戲曲折子戲,薈萃為一部活化的中國戲曲「濃縮大觀」。昨天下午的演出更是超過5個小時,比預想的240分鐘足足多了80分鐘,打破逸夫舞臺十年來的演出時長記錄。

  李樹建帶來了自己的代表作《程嬰救孤》《清風亭》選段,前者演出了1400多場,後者更是超過兩千場。與李樹建一樣,其他13位名家有的演出千錘百鍊的「看家戲」,有的是許久未觸碰卻一直在琢磨的「心愛戲」,有經他們之手重新整理拯救回來的「瀕危戲」,還有一直想演卻沒有機會演的「夢想戲」,半數以上是他們第一次在上海亮「活兒」。76歲的川劇名宿王世澤是「600分鐘600年」最年長的藝術家,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曾來滬演出《紅梅閣·放裴》,這次變成了《紅梅閣·摘紅梅》。從18歲到30歲,王世澤經常演這齣戲,「用飄逸靈動的身段,展現川劇文小生的瀟灑風趣。現在學生們都有點怕這段戲,覺得難演。這次演出我也想做個示範,在舞臺上傳幫帶。」為了時隔三十年的上海亮相,王世澤自掏腰包,特意去新做了一身行頭,請來他的梅花獎高足王玉梅作為特邀嘉賓,女兒王華茂也在劇中擔任角色。師徒、父女同臺演繹《摘紅梅》。

  李樹建是演員,下了臺,他津津有味地看戲,「這是戲曲大交流大融合的好機會。梨園戲名家曾靜萍演得非常細膩。滬劇是上海本地戲,我上次看華雯演出,還是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當評委看《挑山女人》。這次她帶來的《女看燈》有一段252句「賦子板」,對演員的唱功和體力都是巨大的考驗。評劇藝術家曾昭娟的唱法非常特別……」

  昨天恰逢京劇大師梅蘭芳生日。來自臺灣地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魏海敏演出梅派經典劇目《貴妃醉酒》。魏海敏介紹,她這次演的是最具「老味兒」的《貴妃醉酒》,遵循的是梅蘭芳、梅葆玖「高拉低唱」的傳統,而不是現在常見的「高拉高唱」。她專程飛去香港,找到專攻梅派的琴師對腔練唱。曾昭娟帶來整臺演出中最龐大的團隊,從演員到幕後工作人員近50人,為的就是讓觀眾看到最原汁原味的評劇經典。

  據介紹,此次演出全部採用現場樂隊,演職人員接近200人。雖然幕後成本十分高昂,但主辦方不遺餘力,力求確保最好的演出效果。上海本地院團積極響應配合,寶山滬劇團全員投入,承擔了演出的舞美工作,上海京劇院提供了所有京劇節目的班底,充分顯示了大上海「以藝會友」的大胸襟。就在演出前幾天,魏海敏還為遍尋不著能配合琴師「高拉低唱」的月琴演奏員而焦急,上海京劇院花了兩天時間,終於為其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相關焦點

  •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經典劇目晉京展映展演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增強上海戲曲經典劇目的影響力,展現戲曲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果,推動戲曲事業繁榮興盛,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於2018年9月在首都北京舉辦「東方之韻——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經典劇目晉京展映展演活動
  • 湖南戲曲春晚現場探班 八把大椅演繹湖湘戲曲傳承之路
    《疊翠流金——湖湘名段薈萃》將用八把大椅帶領觀眾來一場戲曲名段穿梭之旅。   紅網長沙1月14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袁思蕾)近日,「瀟湘雅韻、梨園報春」——2017年湖南戲曲春晚的參演節目正在緊張排練,記者從排練現場了解到,通過多個戲種老中青三代人演繹同一唱腔來展現戲曲傳承之路的戲曲聯唱《疊翠流金——湖湘名段薈萃》,將用八把大椅帶領觀眾來一場戲曲名段穿梭之旅。
  • 中國戲曲藝術劇種呼喚代表人物
    提起豫劇,觀眾會脫口而出「常香玉」;說起黃梅戲,大家會異口同聲「嚴鳳英」;而談起評劇,誰都忘不了「新鳳霞」;更別說京劇的「梅尚程荀」……日前,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啟動的「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家系列研究工程」上,著名戲劇專家劉厚生深有感慨地說,每個劇種都應當有掌大旗的演員,要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
  • 致敬英雄 「藝」起前行 上海廣播推出「星期戲曲廣播會」12小時全...
    今天參與活動的嘉賓有上海戲劇界的國寶級藝術家、領軍人物、跨界明星,更連線全國的戲曲名家,這些全國各地的名家中許多人都獲得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和上海的淵源很深。    這次12小時的「戲曲馬拉松」是戲曲界的盛會,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共同發起,上海戲曲廣播、全國戲曲廣播聯盟承辦,雖然籌備的時間很短,向整個戲劇界發出邀請到收集素材只有三天時間,但是最後呈現出跨越時空、跨越地域的戲曲文化,各地方的劇種各有不同,呈現了中國的多元文化,大家都因為致敬英雄的精神匯聚一起。
  • 上海解放初期的地方戲曲研究班和春節戲曲競賽
    滬劇《赤葉河》劇照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當時,上海戲曲、曲藝界中有一定數量的進步藝人,他們表現出迎接新生活的熱情。下半年,著名彈詞演員蔣月泉、楊振言又在新建立的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連續播唱《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系列開篇,使解放區的新文藝作品迅速在上海聽眾中傳播。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在軍管會文藝處領導下,上海戲曲、曲藝的各個專業組織,在原有的基礎上,各自成立了改進協會。
  •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
    本報訊 (記者 李崢)昨日,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揭牌儀式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為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揭牌並講話。儀式任命原大劇院藝術中心副書記、大劇院總經理張鳴為戲曲藝術中心總裁。原上海京昆藝術中心正式撤銷,旗下的上海京劇院與上海崑劇團正式併入上海戲曲藝術中心。
  • 文明校園行動㉛ | 好樣噠 普陀小戲曲星入圍第24屆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節目評選
    近日,浙江省少兒戲曲小金桂獎評比結果出爐,我區舟漁學校學生參演的戲曲作品《越韻童謠——從小養成好習慣》榮獲浙江省少兒戲曲小金桂獎評比集體節目金獎,並成功入圍第24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節目評選,這也是舟山首次在該集體項目上獲此殊榮。
  • 以創新碰撞經典,上影新戰略與戲曲電影的相遇
    在剛剛落幕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由國家一級導演滕俊傑執導,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關棟天、夏慧華、朱世慧、陳少雲等主演,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及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共同出品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事》喜獲「最佳戲曲片獎」。
  • 中國文聯:將加強教師戲曲專題培訓 不遺餘力做好少兒戲曲傳承工作
    }責任編輯:左盛丹     第23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集體節目薈萃在江蘇張家港開幕。供圖   中新網蘇州7月18日電 (記者 鍾升)18日下午,第23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集體節目薈萃在江蘇張家港開幕。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近800名小演員將在3天時間內現場展演51個集體節目。
  • 13個劇種匯聚上海 「盛世華章——戲曲經典名段演唱會」舉行
    圖說:「盛世華章——全國戲曲經典名段演唱會」舉辦 官方圖昨天,大型演出「盛世華章——全國戲曲經典名段演唱會」在大世界中心舞臺成功舉辦,上海首屆戲迷才藝大賽也同時開幕。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綿延八百年的中國戲曲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回顧70年來的戲曲所走過的道路,劇目的傳承和創作始終是各劇種提升表現力,擴大影響力,增強生命力的重要環節。
  • 國內最大的社區戲曲主題公園「浦興戲曲文化園」今日開園
    浦興社區戲曲文化氛圍濃鬱,通過浦興路街道與上海淮劇團結對共建,開展了大量戲曲進社區、進校園活動,這次藉助金橋公園改造的契機,讓傳統戲曲文化在浦興紮根、落地生花。票友們慕名而來下午1時40分,一場熱情洋溢、別開生面的「戲曲快閃」表演拉開了開園儀式的序幕。鏗鏘的鼓點、華美的服裝、優美的身段,青年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迅速拉近了傳統戲曲與現代觀眾的距離,贏得陣陣掌聲與喝彩。
  • 京劇名家齊聚國家大劇院 「華彩秋韻」線上系列首推戲曲演出
    央廣網北京8月17日消息 (記者 方永磊 實習記者 李聰)闊別半年之久,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舞臺重啟,再次奏響檀板絲弦,首次在「華彩秋韻」線上系列演出中亮相,並推出首場戲曲類演出——「粉墨人生」國家大劇院京劇名家名段薈萃(第一期)。
  • 薈萃名家名段 2020新春戲曲聯歡會將啟幕
    《賀新春 鬧元宵 迎小康——2020新春戲曲聯歡會》將啟幕 小新 攝中新網北京1月17日電 (記者 高凱)《賀新春 鬧元宵 迎小康——2020新春戲曲聯歡會》將於2020年2月7日(正月十四日)晚在北京京演民族宮大劇院啟幕。
  • 戲曲人物畫家郭洪海
    2014年8月在北京漢方美術館舉辦墨戲人生郭洪海戲曲人物畫展。2015年5月參加在斯洛伐克共和國舉辦的中歐藝術對話中國畫特展。2015年10月在泰國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泰王國建立外交關係40周年,藝海融通中泰繪畫藝術展。2016年5月參加在烏克蘭舉辦的不朽的光榮,致敬塔拉斯舍甫琴科美術作品展。2016年5月在烏克蘭,戲曲人物作品被烏克蘭前總統尤先科收藏。
  • 中國戲曲學院迎來70周年華誕 《春華秋實》線上展播持續推出
    展播展演:薈萃國戲七十載粉墨芳華長風破浪,擊楫中流。70年來,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都是中國戲曲學院不斷奮進、繼往開來的新起點。4個月,140場線上展播,17場線下展演,展現國戲七十載滄桑變遷,薈萃國戲七十載育人成果。尹曉東介紹,通過央視頻和百度百家號,對140部珍貴的影像視頻資料的線上展播。
  • 今天,浦興街道的戲曲愛好者們「過年」了!
    圖說:戲曲愛好者迎賓 官方圖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浦興文化公園張燈結彩,大變樣了。不僅公園門口有群文團隊跳起扇子舞、敲響紅腰鼓,浦興街道的戲曲團隊紛紛穿上戲服,扮上了經典劇目裡的人物:淮劇《女審》《白蛇傳》《三女搶板》、滬劇《賣紅菱》《庵堂相會》、越劇《梁祝》、錫劇《珍珠塔》、豫劇《花木蘭》……一條戲曲迎賓道,讓所有居民和遊客搶先感受到了今天開幕的第四屆上海(浦興)淮音藝術節的雅韻。唱一段淮音醉人心,奏一曲錦瑟淮揚情。
  • 尚長榮揮毫潑墨,關棟天回憶故鄉……明早9時看戲曲名家秀絕活
    尚長榮、蔡正仁、陳少雲、谷好好、茅善玉、史依弘等上海戲曲界名家名角將走進全媒體直播室。同時,馬金鳳、朱世慧、小香玉等全國各地戲曲名家、「白玉蘭獎」得主也將參與其中。除了聽到名家唱名段之外,戲迷還能看到尚長榮現場揮毫潑墨,關棟天回憶故鄉武漢,還有王佩瑜、張軍這些舞臺上的「跨界大咖」帶著年輕觀眾走近戲曲。
  • 一個街道的戲迷扮了半部戲曲史 第四屆上海(浦興)淮音藝術節開幕
    第四屆上海(浦興)淮音藝術節昨天在浦興文化公園開幕。而戲曲愛好者的參與助興,也讓這場「淮音節」的輻射更加深廣,讓人感嘆有了群眾基礎的戲曲,其影響更深遠,其生命力也更茁壯。一個街道的戲曲愛好者 把半部戲曲史搬來公園得益於上海對群文藝術的重視,最近幾年來,上海各社區都對群眾藝術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因此,各種民間戲曲沙龍也是辦得紅紅火火。
  • 上海徐匯:好戲「聯袂登場」!戲曲進校園,同學們邊聽邊學真過癮~
    近日,在徐匯區斜土街道的組織下,上海各劇團優秀青年戲曲演員們在南洋中學和教科院實驗小學分別開展了兩場「日暉有戲」戲曲進校園主題活動。通過現場表演、講解指導等形式給師生們上了一堂生動形象的傳統戲曲啟蒙課,讓孩子們了解戲曲,進一步近距離感受戲曲文化。
  • 「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新聞發布會
    年9月26日  簡介:「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將於10月1日至7日在北京園博園舉辦。下面有請馬文副巡視員介紹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的活動總體安排。  馬文:各位記者、媒體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中秋剛過,國慶將至,我們齊聚在這裡,共同參加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新聞發布會。感謝大家對首都節慶文化活動的宣傳報導,希望繼續為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的宣傳報導和推廣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