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赤葉河》劇照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當時,上海戲曲、曲藝界中有一定數量的進步藝人,他們表現出迎接新生活的熱情。如上海剛解放梅蘭芳就興高採烈地走上街頭,與老百姓一起熱情歡迎解放軍進城;周信芳則親自到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廣播,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5月28日,楊斌奎、趙稼秋等部分評彈和滑稽演員就在大中華電臺播出特別節目迎接上海解放,播唱了歌頌解放的彈詞開篇等。上海解放後,6月,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就委派幹部劉厚生、錢英鬱、鍾泯、吳琛、郭明、吳宗錫、何慢等分別聯繫戲曲和曲藝界,組織藝人學習,推進他們演唱表現新的思想內容的新作品。評彈界還在維納斯書場組織了新書會書演出,潘伯英、張鴻聲、顧宏伯、唐耿良四個檔評話《飛奪瀘定橋》,張鑑庭、張鑑國彈唱《阿Q正傳》,劉天韻、謝毓菁彈唱《小二黑結婚》。7月,上海曲藝界參加勞軍遊園會,在中山公園、復興公園演出。上海評彈改進協會為勞軍義演,還在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演出了由潘伯英改編的書戲《小二黑結婚》,蔣月泉、範雪君、嚴雪亭、劉天韻、張鑑庭、張鴻聲、朱耀祥等評彈名演員悉數登臺。這是首次把解放區人民的生活情景搬上上海的舞臺。下半年,著名彈詞演員蔣月泉、楊振言又在新建立的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連續播唱《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系列開篇,使解放區的新文藝作品迅速在上海聽眾中傳播。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在軍管會文藝處領導下,上海戲曲、曲藝的各個專業組織,在原有的基礎上,各自成立了改進協會。軍管會通過這些組織推動會員們展開學習和進行創作,以及參加義演、捐獻、下工礦基層慰問演出等社會活動,使上海戲曲曲藝界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氣象。上海解放初期,軍管會文藝處和上海市文化局在戲曲、曲藝界集中舉辦了兩項重大的活動:第一項是連續舉辦了3屆地方戲曲研究班,第二項是舉辦了兩次春節戲曲演唱競賽。當時「戲曲」是個大概念,也把曲藝包括了進去,所以這兩項活動,曲藝界都有參與。為了幫助戲曲、曲藝藝人提高政治覺悟,對藝人進行廣泛的政治、藝術改革的啟蒙教育。早在上海解放不久的1949年7月,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就開辦了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利用劇團「歇夏」的時間,把演員集中起來學習政治、學習新文藝思想和文藝政策,並交流創作方面的心得和經驗,挖掘整理劇目、曲目,從而提高文藝隊伍的思想水平和文藝理論水平。第一屆研究班由軍管會文藝處處長伊兵任班主任,劉厚生任副主任,吳小佩任教導員。這一屆參加的學員主要是地方戲曲的演員和編導,並以越劇為主,包括京、滬、淮、甬、揚、錫等劇種。學員200多人,分編導和表演兩個系,採取集中住宿的辦法。學員中有演員袁雪芬、範瑞娟、徐玉蘭、傅全香、竺水招等,編導呂仲、徐進、陳鵬、金風等。研究班的學習內容有《社會發展史》《知識分子改造問題》《工人運動》《文藝方向問題》等,擔任講課的有陳虞孫、周而復、王若望、陳山、伊兵等,還有戲曲創作經驗交流等。研究班為期40天,前20天學習政治,後20天主要挖掘傳統小戲,並進行交流演出。通過學習,學員們的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得到普遍提高。1950年,8月,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舉辦了第二屆地方戲曲研究班,周信芳任班主任,劉厚生、董天民任副班主任,共有學員1000餘人。研究班分編導系、表演系、音技系三個系。參加研究班的有李瑞來、王少樓、金素雯、解洪元、丁是蛾、顧月珍、汪秀英、徐玉蘭、王文娟、徐天紅、筱文豔、馬麟童、周柏春、楊斌奎、嚴雪亭、程笑亭、姚慕雙、楊華生、鮑樂樂、施雲飛等。第二屆戲曲研究班從8月7日至9月16日,為期40天。講課內容有劉厚生傳達《上海市第一屆文代會精神與決議》,陳虞孫的《國內外形勢報告》,陸萬美的《新人生觀》,馬少波的《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方針和任務》,張白山的《關於黨的文教政策報告》等。研究班還安排了電影觀摩和各劇團代表劇曲目的交流觀摩演出,這一屆研究班為不久後舉辦的1951年度春節演唱競賽打下了思想和業務的基礎。1951年7月,上海市文化局又舉辦了第三屆戲曲研究班。研究班分編導系和演員系,由周信芳任班主任,趙景深、劉厚生、董天民任副班主任,洪荒、何慢任正副秘書長。編導系學員84人,演員系學員177人,共261人。於7月22日開學,演員系8月31日結束,編導系9月20日結束。參加研究班的有莊志、宗華、邵濱孫、李桐森、筱文豔、李神童、張鴻聲、周柏春、楊華生等。這一屆研究班開學前,政務院的《五五指示》已經發布,因此,這成為研究班學習的重要內容,授課的課程有劉厚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史》、劉雪葦的《文藝新方向》、吳宗錫的《戲曲與批評》、梅朵的《創作方法》、何慢的《糾正歷史劇創作中的反歷史傾向》、趙景深的《戲改政策》、流澤的《劇團組織和領導問題》、趙丹的《表演藝術》等。研究班觀摩了越劇《天下第一橋》、蘇劇《桃花扇》、蘇聯影片《勇敢的人》、國產影片《白毛女》等。三屆戲曲、曲藝界研究班的舉辦,對上海曲藝隊伍政治思想、文藝思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此後的創作、演出活動的開展,作了思想和理論方面的準備。第二項重大的活動是連續舉辦兩屆春節戲曲曲藝的演唱競賽活動。1950年2月17日至3月4日,軍管會文藝處舉辦了上海市戲曲改造運動春節演唱競賽,競賽委員會由梅蘭芳任主任。這個演唱競賽規模很大,上海各地方戲曲劇種和曲藝劇曲種102個單位、2806人、100餘個節目參賽,同時,在54個劇場、10個書場、3個遊藝場展演。歷時半月餘,演出結束,在天蟾舞臺舉行頒獎大會,獲得榮譽獎的有東山越劇團範瑞娟、傅全香主演的《萬戶更新》,上藝施家滬劇團丁是蛾、施春軒主演的《赤葉河》,中南京劇團高百歲、陳鶴峰主演的《三打祝家莊》,中藝滬劇團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主演的《幸福門》,楊震新的蘇州評話《李闖王》。獲一等獎的有淮劇《九件衣》,京劇三本《水泊梁山》,滑稽戲《團團圓圓》,越劇《袁世凱》,劉天韻、謝毓菁的彈詞《小二黑結婚》等。邵賓孫、範瑞娟、李瑞來、王寶雲、劉天韻獲個人榮譽獎。
淮劇《嶽飛》劇照1951年2月,上海市文化局又舉辦了1951年春節戲曲演唱競賽,各劇種、曲種136個節目參賽,3000多人參加,演出400多場,觀眾達50多萬人次,分別在中央劇場、維也納書場展演。獲得榮譽獎的有上藝施家滬劇團丁是蛾、解洪元主演的《好兒女》,聯誼淮劇團筱文豔主演的《美人計》,麟童淮劇團馬麟童主演的《嶽飛》,共舞臺京劇團王少樓、李瑞來主演的十三本《水泊梁山》。獲一等獎的有京劇《花木蘭》、越劇《彩虹萬裡》、滬劇《紅花處處開》、滑稽戲《戰犯末日》等。曲藝界滑稽演員文彬彬、田麗麗、劉俠聲,評彈演員唐耿良、劉天韻等獲獎。華東文化部和上海市文化局還對評彈界堅持說新書的楊振雄、黃異庵、劉天韻、徐雪月、謝毓菁等演員贈予錦旗與鏡框,以資表揚。後來,因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華東區戲曲觀摩大會等相繼舉行,上海市的春節戲曲演唱競賽活動沒有繼續舉辦。這兩次春節戲曲演唱競賽,起到了交流演藝,推動戲曲、曲藝改革和創作演出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