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初期的地方戲曲研究班和春節戲曲競賽

2020-12-22 政協往事

滬劇《赤葉河》劇照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當時,上海戲曲、曲藝界中有一定數量的進步藝人,他們表現出迎接新生活的熱情。如上海剛解放梅蘭芳就興高採烈地走上街頭,與老百姓一起熱情歡迎解放軍進城;周信芳則親自到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廣播,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5月28日,楊斌奎、趙稼秋等部分評彈和滑稽演員就在大中華電臺播出特別節目迎接上海解放,播唱了歌頌解放的彈詞開篇等。上海解放後,6月,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就委派幹部劉厚生、錢英鬱、鍾泯、吳琛、郭明、吳宗錫、何慢等分別聯繫戲曲和曲藝界,組織藝人學習,推進他們演唱表現新的思想內容的新作品。評彈界還在維納斯書場組織了新書會書演出,潘伯英、張鴻聲、顧宏伯、唐耿良四個檔評話《飛奪瀘定橋》,張鑑庭、張鑑國彈唱《阿Q正傳》,劉天韻、謝毓菁彈唱《小二黑結婚》。7月,上海曲藝界參加勞軍遊園會,在中山公園、復興公園演出。上海評彈改進協會為勞軍義演,還在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演出了由潘伯英改編的書戲《小二黑結婚》,蔣月泉、範雪君、嚴雪亭、劉天韻、張鑑庭、張鴻聲、朱耀祥等評彈名演員悉數登臺。這是首次把解放區人民的生活情景搬上上海的舞臺。下半年,著名彈詞演員蔣月泉、楊振言又在新建立的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連續播唱《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系列開篇,使解放區的新文藝作品迅速在上海聽眾中傳播。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在軍管會文藝處領導下,上海戲曲、曲藝的各個專業組織,在原有的基礎上,各自成立了改進協會。軍管會通過這些組織推動會員們展開學習和進行創作,以及參加義演、捐獻、下工礦基層慰問演出等社會活動,使上海戲曲曲藝界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氣象。上海解放初期,軍管會文藝處和上海市文化局在戲曲、曲藝界集中舉辦了兩項重大的活動:第一項是連續舉辦了3屆地方戲曲研究班,第二項是舉辦了兩次春節戲曲演唱競賽。當時「戲曲」是個大概念,也把曲藝包括了進去,所以這兩項活動,曲藝界都有參與。為了幫助戲曲、曲藝藝人提高政治覺悟,對藝人進行廣泛的政治、藝術改革的啟蒙教育。早在上海解放不久的1949年7月,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就開辦了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利用劇團「歇夏」的時間,把演員集中起來學習政治、學習新文藝思想和文藝政策,並交流創作方面的心得和經驗,挖掘整理劇目、曲目,從而提高文藝隊伍的思想水平和文藝理論水平。第一屆研究班由軍管會文藝處處長伊兵任班主任,劉厚生任副主任,吳小佩任教導員。這一屆參加的學員主要是地方戲曲的演員和編導,並以越劇為主,包括京、滬、淮、甬、揚、錫等劇種。學員200多人,分編導和表演兩個系,採取集中住宿的辦法。學員中有演員袁雪芬、範瑞娟、徐玉蘭、傅全香、竺水招等,編導呂仲、徐進、陳鵬、金風等。研究班的學習內容有《社會發展史》《知識分子改造問題》《工人運動》《文藝方向問題》等,擔任講課的有陳虞孫、周而復、王若望、陳山、伊兵等,還有戲曲創作經驗交流等。研究班為期40天,前20天學習政治,後20天主要挖掘傳統小戲,並進行交流演出。通過學習,學員們的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得到普遍提高。1950年,8月,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舉辦了第二屆地方戲曲研究班,周信芳任班主任,劉厚生、董天民任副班主任,共有學員1000餘人。研究班分編導系、表演系、音技系三個系。參加研究班的有李瑞來、王少樓、金素雯、解洪元、丁是蛾、顧月珍、汪秀英、徐玉蘭、王文娟、徐天紅、筱文豔、馬麟童、周柏春、楊斌奎、嚴雪亭、程笑亭、姚慕雙、楊華生、鮑樂樂、施雲飛等。第二屆戲曲研究班從8月7日至9月16日,為期40天。講課內容有劉厚生傳達《上海市第一屆文代會精神與決議》,陳虞孫的《國內外形勢報告》,陸萬美的《新人生觀》,馬少波的《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方針和任務》,張白山的《關於黨的文教政策報告》等。研究班還安排了電影觀摩和各劇團代表劇曲目的交流觀摩演出,這一屆研究班為不久後舉辦的1951年度春節演唱競賽打下了思想和業務的基礎。1951年7月,上海市文化局又舉辦了第三屆戲曲研究班。研究班分編導系和演員系,由周信芳任班主任,趙景深、劉厚生、董天民任副班主任,洪荒、何慢任正副秘書長。編導系學員84人,演員系學員177人,共261人。於7月22日開學,演員系8月31日結束,編導系9月20日結束。參加研究班的有莊志、宗華、邵濱孫、李桐森、筱文豔、李神童、張鴻聲、周柏春、楊華生等。這一屆研究班開學前,政務院的《五五指示》已經發布,因此,這成為研究班學習的重要內容,授課的課程有劉厚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史》、劉雪葦的《文藝新方向》、吳宗錫的《戲曲與批評》、梅朵的《創作方法》、何慢的《糾正歷史劇創作中的反歷史傾向》、趙景深的《戲改政策》、流澤的《劇團組織和領導問題》、趙丹的《表演藝術》等。研究班觀摩了越劇《天下第一橋》、蘇劇《桃花扇》、蘇聯影片《勇敢的人》、國產影片《白毛女》等。三屆戲曲、曲藝界研究班的舉辦,對上海曲藝隊伍政治思想、文藝思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此後的創作、演出活動的開展,作了思想和理論方面的準備。第二項重大的活動是連續舉辦兩屆春節戲曲曲藝的演唱競賽活動。1950年2月17日至3月4日,軍管會文藝處舉辦了上海市戲曲改造運動春節演唱競賽,競賽委員會由梅蘭芳任主任。這個演唱競賽規模很大,上海各地方戲曲劇種和曲藝劇曲種102個單位、2806人、100餘個節目參賽,同時,在54個劇場、10個書場、3個遊藝場展演。歷時半月餘,演出結束,在天蟾舞臺舉行頒獎大會,獲得榮譽獎的有東山越劇團範瑞娟、傅全香主演的《萬戶更新》,上藝施家滬劇團丁是蛾、施春軒主演的《赤葉河》,中南京劇團高百歲、陳鶴峰主演的《三打祝家莊》,中藝滬劇團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主演的《幸福門》,楊震新的蘇州評話《李闖王》。獲一等獎的有淮劇《九件衣》,京劇三本《水泊梁山》,滑稽戲《團團圓圓》,越劇《袁世凱》,劉天韻、謝毓菁的彈詞《小二黑結婚》等。邵賓孫、範瑞娟、李瑞來、王寶雲、劉天韻獲個人榮譽獎。

淮劇《嶽飛》劇照1951年2月,上海市文化局又舉辦了1951年春節戲曲演唱競賽,各劇種、曲種136個節目參賽,3000多人參加,演出400多場,觀眾達50多萬人次,分別在中央劇場、維也納書場展演。獲得榮譽獎的有上藝施家滬劇團丁是蛾、解洪元主演的《好兒女》,聯誼淮劇團筱文豔主演的《美人計》,麟童淮劇團馬麟童主演的《嶽飛》,共舞臺京劇團王少樓、李瑞來主演的十三本《水泊梁山》。獲一等獎的有京劇《花木蘭》、越劇《彩虹萬裡》、滬劇《紅花處處開》、滑稽戲《戰犯末日》等。曲藝界滑稽演員文彬彬、田麗麗、劉俠聲,評彈演員唐耿良、劉天韻等獲獎。華東文化部和上海市文化局還對評彈界堅持說新書的楊振雄、黃異庵、劉天韻、徐雪月、謝毓菁等演員贈予錦旗與鏡框,以資表揚。後來,因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華東區戲曲觀摩大會等相繼舉行,上海市的春節戲曲演唱競賽活動沒有繼續舉辦。這兩次春節戲曲演唱競賽,起到了交流演藝,推動戲曲、曲藝改革和創作演出的積極作用。

相關焦點

  • 2021年陝西春節戲曲晚會20日直播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王嬌莉)「家國長安·梨園新篇」,一年一度的陝西戲曲春晚既是全省戲曲人的熱鬧聯歡,也是地方戲曲藝術的成果展示。1月7日,記者從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獲悉,2021年陝西春節戲曲晚會暨大型融媒體直播活動將於1月20日舉行。
  • 地方戲曲:老問題與新挑戰
    一方面,各地戲曲院團在人才、資源和渠道上,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另一方面,一些「老毛病」依然存在,制約了地方戲曲「更上一層樓」。  日前,在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期間,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陸軍帶領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戲曲劇本創作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團隊赴陝調研。
  •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
    本報訊 (記者 李崢)昨日,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揭牌儀式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為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揭牌並講話。儀式任命原大劇院藝術中心副書記、大劇院總經理張鳴為戲曲藝術中心總裁。原上海京昆藝術中心正式撤銷,旗下的上海京劇院與上海崑劇團正式併入上海戲曲藝術中心。
  • 中國戲曲「像音像」上海基地揭牌 王珮瑜錄音《失空斬》
    中國戲曲「像音像」上海基地揭牌 王珮瑜錄音《失空斬》2017-4-22 03:16:14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諸葛漪 選稿:費一妍   原標題:戲曲「像音像」上海基地揭牌上京多位中生代演員列入工程計劃  東方網4月22日消息: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上海基地揭牌儀式昨天在上海京劇院周信芳戲劇空間舉行
  • 湖南:重現地方戲曲精彩
    湖南有著豐富的地方戲曲文化資源,然而,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地方戲曲正面臨著觀眾銳減、市場急劇萎縮的發展困境。湖南積極探索戲曲的傳承和發展之道,把戲曲作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加強地方劇種傳承和保護,支持戲曲創作生產,傳承普及戲曲藝術,獲得良好社會反響。
  • 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首次集中展示32個戲曲劇種
    (記者柯皓 攝)     湖北一直被譽為「戲曲大省」,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也是戲曲的重要流變地。但是,「戲曲大省」到底有多少個戲曲種類?哪個戲曲種類歷史最悠久?這些戲曲種類如今是否得到傳承和發展?
  • 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原標題: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負責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經過2年努力,目前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
  • 戲曲49種戲曲類型
    京劇4、京劇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昨揭牌
    記者 邱儷華 實習生 陳瑾晨報訊 昨天上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了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揭牌儀式。
  • 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原標題: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戲曲是我國古老的藝術,尤其是秦腔、隴劇在甘肅省一帶有悠久的歷史,因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對文化市場產生的影響力不可低估。酒泉戲曲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輝煌期,也遭遇艱難期,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跌入低谷,機構缺失,機制不全,隊伍不整,骨幹流失。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 19個劇種已消亡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宋宇晟)26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中國目前還存在多少地方戲曲劇種?與此前相比劇種數量有何變化?記者梳理發現,本次普查中有1個劇種重新恢復,還有19個劇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就已消亡。資料圖:第四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展演劇目《蝴蝶效應》劇照。  全國還有多少戲曲劇種?
  • 安徽省對地方戲曲實行分類保護
    我省對地方戲曲實行分類保護◎ 推動黃梅戲品牌做大做強◎ 力促常見劇種「百花齊放」◎ 保住瀕危稀有劇種「戲曲基因」近日,省文化廳印發 《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的通知,對安徽地方戲曲分類指導,科學保護,講求實效,要求各地和演藝單位自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如今,現代傳媒的出現打破了原本相對局限的戲曲舞臺空間,電視、網絡等成為傳播戲曲文化的新載體。紀錄片作為一種表現真實性、兼具藝術性的現代化傳播手段,相較於其他傳播媒介,更能實現文化價值的傳遞。因此,將地方戲曲劇種與紀錄片進行巧妙融合,創作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地方戲曲文化紀錄片,對展現地方戲曲魅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 「戲曲大觀」「以形寫神」「虛實相生」的中國戲曲嗎?
    中國戲曲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中國戲曲「虛實相生」「以形寫神」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息息相關創造了舞臺上虛實結合的唯美意境今天文旅君就和您聊聊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又叫寫意性。
  •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即將亮相國博
    2020年12月22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聞發布廳舉行。
  • 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在武漢開幕 涵蓋18個戲曲種類
    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各市州文化和旅遊局承辦的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3日在湖北省京劇院京韻大舞臺正式拉開帷幕。全省17個市州和2個省直院團13臺大戲和38出小戲參加展演,涵蓋京劇、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黃梅戲、南劇、山二黃、湖北越調等18個戲曲種類,其中現實題材劇目44臺(出),佔參演作品總數86.3%。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線上線下相結合,雲上觀劇與現場惠民演出。
  • 劇場年輕了 戲曲青春了
    沒有水袖髯口,沒有彩扮妝容,黑衣黑褲、素顏上陣的四位演員和只有黑紅白三色的舞臺交相呼應。前不久,實驗崑劇《319·回首紫禁城》在位於上海人民廣場演藝區的長江劇場上演。
  • 利用地方戲曲資源 助推山西文化創新
    山西作為戲曲文化的搖籃,有著深厚的戲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利用這些寶貴的戲曲文化資源,助推山西文化創新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就要按照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以「三大品牌建設年」和「三大旅遊板塊」建設為契機,深入挖掘山西戲曲資源,推動文化創新和文旅融合。
  • 山西地方戲曲簡介
    山西的戲曲藝術,不只歷史悠久,其劇種繁多,也可居全國首位。據1980年普查,全省有大小劇種五十二個之多。  山西山多,自古交通不便,這本來是不利條件,卻因此而保留了許多古老劇種。山西的地方戲以「道情」名者很多,有「晉北道情」(包括神池、右玉等縣道情)、「晉西道情」、「洪趙道情」和說唱形式的「陽城道情」、「永濟道情」、「太原道情」、「大同道情」等。  「耍孩兒」也叫「咳咳腔」,流行於山西北部,「耍孩兒」對全國人民來說,雖然比較生疏,但它的歷史卻要比南昆北戈,東柳西梆要古老得多。
  • 河南地方戲曲將定期在央視播出
    本報訊   (記者陳 茁)記者7月23日從省戲劇家協會等有關方面獲悉,經過努力,央視戲曲頻道將設置「河南地方戲劇場」,定期播出我省優秀的地方戲曲。  我省是戲曲大省,近年來,我省打造的精品劇目屢屢在全國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