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像音像」上海基地揭牌 王珮瑜錄音《失空斬》

2020-12-18 東方網

中國戲曲「像音像」上海基地揭牌 王珮瑜錄音《失空斬》

2017-4-22 03:16:14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諸葛漪 選稿:費一妍

  原標題:戲曲「像音像」上海基地揭牌上京多位中生代演員列入工程計劃

  東方網4月22日消息: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上海基地揭牌儀式昨天在上海京劇院周信芳戲劇空間舉行,標誌著一批戲曲名家的經典劇目將以完美的影像資料形式得以保護和傳承。作為「像音像」工程上海基地首部作品,由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史依弘主演的京劇《販馬記》已在後期製作中。

  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是國家文化工程,選取當代戲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劇目,採取先在舞臺取像、後在錄音室錄音、再由演員給自己音配像的方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反覆加工提高,留下完美的藝術記錄。「像音像」工程在上海設立基地,將為南方片區的優秀戲曲名家提供展示平臺。通過最新的影像處理技術,一代戲曲藝術家們將在藝術的巔峰時刻留下完美的影像資料。

  上海京劇院演員王珮瑜已開始進棚錄音傳統經典劇目《失空斬》。上海京劇院院長單躍進透露,史依弘、王珮瑜、奚中路等中生代演員被列入「像音像」工程計劃,「『像音像』不是簡單的演出實況錄像,而是將像、音都留下最好效果的錄製工程,需要全體演員、樂隊、舞美、錄音、錄像、導演、製作等各方面的通力協作。」

相關焦點

  • 戲曲「像音像」 :在精益求精中傳承戲曲藝術
    葉少蘭所說的戲曲「像音像」工程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項國家工程。該工程選取當代戲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劇目,先在舞臺取像、後在錄音室看像錄音、再由演員本人為自己的錄音配像的方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反覆加工提高,以留下最完美的藝術記錄。    「像音像」因何而來?
  • 麒梅餘三派骨子老戲時隔多年重登上海舞臺 陳少雲史依弘王珮瑜齊聚
    &nbsp&nbsp&nbsp&nbsp東方網記者鬱婷藶9月9日報導:9月11日至13日,上海京劇院「梨園天驕」演出季移師上海大劇院,陳少雲、史依弘、王珮瑜等名角將帶來三臺骨子老戲,餘派《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梅派《白蛇傳》、麒派《宋士傑》,這些劇目已有多年未與上海戲迷見面,開票以來備受期待
  • 中國戲曲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在廣西南寧揭牌
    12月13日,中國戲曲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廣西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舉行。 中國戲曲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揭牌儀式 南寧市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擁有邕劇、粵劇、壯族採茶戲、絲弦戲、師公戲、儺戲等獨具地方特色的劇種。
  • 中國戲曲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南寧舉行(圖)
    圖為中國戲曲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南寧舉行。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覃芊芊 攝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14日訊(記者 羅珊珊 實習生 覃芊芊)12月13日上午,中國戲曲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南寧市民族藝術基地邕州劇場外廣場舉行,來自中國戲曲學院、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單位的領導、專家以及區內外的知名戲曲表演藝術家、演員參加了此次活動。
  • 劉奇葆:展現當代名家風採 傳承中華戲曲精華
    9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北京調研京劇像音像工程情況。這是劉奇葆與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座談交流。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劉奇葆在北京調研京劇像音像工程時強調展現當代名家風採 傳承中華戲曲精華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9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北京調研京劇像音像工程情況,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有關政策,以北京、天津、上海基地為依託,本著節約的精神
  •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昨揭牌
    記者 邱儷華 實習生 陳瑾晨報訊 昨天上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了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揭牌儀式。
  • 「王珮瑜京劇清音會」嘗試眾籌 親自拿1000元參與
    原標題:「王珮瑜京劇清音會」嘗試眾籌 親自拿1000元參與  日前,由南京戲迷發起的京劇眾籌《王珮瑜京劇清音會——南京站》在眾籌網上線。如果預計的8萬元籌資能在50天內完成,明年1月,王珮瑜將來寧獻上一場為戲迷量身定製的《交匯點之夜·王珮瑜京劇清音會》,讓觀眾感受最傳統的國粹藝術。
  • 唱京劇的清音會,王珮瑜第一次來到廣州:我沒有可複製性
    9月23日晚,2019《老生常談——王珮瑜京劇清音會》廣州站演出現場,王珮瑜提了兩個問題,舉手回應者都不在少數。這是屬於王珮瑜的獨特魅力——自有一幫擁躉緊緊跟隨,又能讓不熟悉京劇的人,因為她而有興趣走進劇場。王珮瑜分享此次來穗演出從「忐忑」到「驚喜」的體驗。
  • 用先進科技手段保留精品劇目,《趙錦棠》像音像錄製啟動
    作為天津評劇院復工後的重要活動,近日評劇《趙錦棠》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的錄製工作正式啟動。天津評劇院院長曾昭娟等全院演職人員們精神抖擻,用最好的狀態迎接像音像工程。
  • 致敬英雄 「藝」起前行 上海廣播推出「星期戲曲廣播會」12小時全...
    尚長榮、蔡正仁、陳少雲、谷好好、茅善玉、史依弘、梁偉平、李軍、王志萍、嚴慶谷、高博文、錢程、吳新伯、華雯、王珮瑜、張軍等上海戲曲界的名家名角以及榮廣潤、羅懷臻等戲曲學者走進上海廣播全媒體直播室,同時,馬金鳳、劉長瑜、葉少蘭、燕守平、耿其昌、李維康、朱世慧、韓再芬、茅威濤、李梅、柳萍、小香玉、謝濤、賈文龍、倪茂才、曾昭娟、王平、陳飛、林為林、小王彬彬、周東亮、陳明礦、王錦文、曾靜萍
  •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
    本報訊 (記者 李崢)昨日,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揭牌儀式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為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成立揭牌並講話。儀式任命原大劇院藝術中心副書記、大劇院總經理張鳴為戲曲藝術中心總裁。原上海京昆藝術中心正式撤銷,旗下的上海京劇院與上海崑劇團正式併入上海戲曲藝術中心。
  • 王珮瑜京劇清音會用上「彈幕」,除了好白相還有啥名堂
    8日晚,距離上海京劇院一級演員、餘派女老生王珮瑜京劇清音會正式開場還有近一個小時,觀眾已陸續走進東方藝術中心演奏廳。其中,年輕面孔佔了多數。 以往的演出,手機通訊是被「屏蔽」的,這場清音會,手機成了觀眾與臺上互動的「話筒」。劇場為演出設置了專門的無線熱點,通過微信關注特定公眾號後,觀眾就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彈幕」上「牆」——舞臺中央架設的大屏幕。
  • 王珮瑜"亂彈·三月"玩創意 "演音會"非"音樂會"
    昨天,上海音樂廳公布了樂無窮系列音樂會的演出設想,助推藝術家的創意與實踐。  根據昨天公布的演出菜單,「樂無窮」系列音樂會將在下月推出3場音樂會,從不同角度實現創新。比如京劇老生王珮瑜領銜的「亂彈·三月」,是一臺從京劇而來,又不只是京劇內容的「演音會」。「演音會」似音樂會又非音樂會,似演唱會又非演唱會,似戲劇又非戲劇,它融合了以上所有的演出形式,嘗試將音樂從戲曲結構中剝離出來。
  • 中國和力 | 王珮瑜:看到年輕人愛上京劇 所有的質疑和委屈都是值得的
    二十年,是王珮瑜從初出茅廬到盛名滿天下的過程。以下是《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 | 王珮瑜(上)的內容摘選:一、只火了王珮瑜沒火京劇?非也!楊瀾:這些年比如你去參加綜藝節目,去和其他的跨界的音樂人合作等等,有沒有遇到過不尊重你這種想法的人?王珮瑜:很多人說,你要麼就是來唱歌,如果堅持要唱戲,可能就不行,不行就不參加。
  • 上海理工大學高水平運動員長白山訓練基地揭牌成立
    8月5日,上海理工大學高水平運動員長白山訓練基地在東北師範大學長白山實驗中學揭牌成立。長白山保護開發區教育科技局負責人與上海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負責人交換合作協議,並為上海理工大學高水平運動隊長白山訓練基地揭牌。
  • 《古巴花旦》丨耄耋之年,傳承經典,簡析中國戲曲藝術的魅力
    古巴華人的歷史源於1847年,171年後,《古巴花旦》參加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參展。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第一部影片,讓觀眾哭掉了半升眼淚。該片通過兩位古巴耄耋之年的老人平凡而又波瀾壯闊的人生,一致致力於傳播中國戲曲文化,帶領觀眾感受著戲曲文化的魅力。
  •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宣傳教育基地揭牌,童兵等受聘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宣傳教育基地揭牌,童兵等受聘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2020-11-09 13:13 來源:
  • 城市創意研究基地在上海東華大學揭牌
    12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服務基地——城市創意經濟與創新服務研究基地"(以下簡稱為"城市創意研究基地")在東華大學揭牌,為回答這一重要問題探索可能。  據介紹,"城市創意研究基地"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決策諮詢基地,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東華大學合作共建。
  • 7家徐州—上海外延蔬菜生產基地揭牌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蔡思祥)12月24日,徐州—上海外延蔬菜生產基地揭牌儀式在銅山區棠張鎮舉行,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諸旖、徐州市副市長畢於瑞等出席。近年來,徐州全面開啟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建設,雙方同向同力,真誠合作,取得了較大突破。今年以來,全市入滬蔬菜近百萬噸,較好地帶動了農民增收。今後外延基地的建設要狠抓質量與效益兩個方面,突出特色,放大優勢,豐富上海市民的「菜籃子」。下一步還將就生豬供應進行進一步合作。諸旖、畢於瑞等共同為銅山、豐縣等7家基地揭牌,並參加了滬徐兩地產銷對接座談會。
  • 上海城記|《音像世界》:紅布,傳教士,諸神的黃昏(二)
    4.變臉《音像世界》在上世紀八〇年代的中國能開風氣之先,步伐迅猛,得益於兩次改版以及某些先天條件。它是央企,不受上海管制。最早的審稿是勞為民和王鐵城每個月帶著樣刊坐火車北上「廣電部」。王鐵城記得,當年在皇城根下怎麼「煲電話粥」——第幾行第幾個字有問題——上海的編輯部聽完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