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見明代戲曲叢刊》出版,探微古典文學的中興與集成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廖可斌教授主持的全國高校古委會資助項目、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稀見明代戲曲叢刊》(8卷)近日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2019年1月10日下午,東方出版中心與北京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的《稀見明代戲曲叢刊》新書發布會暨專家座談會在北京大學隆重召開。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安平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文學遺產》主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會長劉躍進,國家圖書館原館長、教授詹福瑞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知名學者吳書蔭、張國星、郭英德、左東嶺、朱萬曙、劉石、李簡、王馗、殷夢霞等相聚北大李兆基人文學苑,就大型戲曲文獻的整理、明代戲曲文學的研究以及古典文學的大眾化普及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座談會現場

會議由東方出版中心圖書編輯總監梁惠編審主持。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東方出版中心劉佩英副總編輯分别致辭。

陳曉明認為,《叢刊》的出版對北大中文系來講是大事,是文獻學學科建設的重要舉措和重大成果;戲曲是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的新的發展階段,而明代戲曲的繁盛則是古典文學的中興與集成。縱觀國內外學界的研究現狀,戲曲的重大意義還未得到完全釋放,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民間社會互動的關係,具有政治學、文學、民俗學、文化考古學等諸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對於明代戲曲文獻的整理及研究,一定會打開中國世俗文化、民間社會的新的研究局面,成為古代文學研究、文化研究乃至更多領域研究的重要推動力。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

東方出版中心劉佩英副總編輯對廖可斌教授牽頭的作者團隊「十六年磨一劍」的可貴精神深表感佩,同時也非常感謝廖可斌教授能將《叢刊》這樣重要的學術成果交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這無疑是對編輯的莫大信任和激勵。她不無感慨地說:「跟著熱門話題跑流量、掙眼球,也確實滿足了某些讀者對美好生活的娛樂需求。但是一個社會的進步,一門學科的演進,需要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基礎史料的整理,更需要出版人把這些整理成果公之天下。」

東方出版中心副總編輯劉佩英

《叢刊》總主編廖可斌教授著重談了《叢刊》的文獻價值和學術意義。《叢刊》所收劇目,為《六十種曲》《盛明雜劇》《孤本元明雜劇》《古本戲曲叢刊》等大型曲籍所未收之稀見明代戲曲,其中孤本至少有28種之多,如《綠袍記》《花眉旦》等,為明代社會生活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談到編纂、點校過程中的辛酸與不易、遺憾與缺陷,廖可斌教授感慨良多,如戲曲底本情況較為複雜,比整理一般詩文作品更煩難;有些作品,涉及元明、明清之際作品的斷代問題,需要細加參詳,小心求證;而幾種已知劇本,得到底本時間太晚,已來不及收入其中,期待再版時能加以補充。藉此機會,廖可斌教授也表達了對黃仕忠、徐永明、樓含松、黃仁生、周明初、汪超宏等古代戲曲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所組成的編纂團隊的由衷感謝。

《稀見明代戲曲叢刊》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廖可斌

戲曲整理,最為繁難複雜

在古典文學諸多體裁的文獻中,戲曲文獻底本源流複雜,刻本、抄本往往漫漶不清,曲白不分,異體字、俗字滿眼皆是,給識讀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是公認的最難整理的古籍文獻類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躍進教授認為,戲曲文獻整理的難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底本的選擇尤為關鍵,曲與白非常難斷,但又必須斷。「就好比《宋書·樂志》中的鐸舞歌詩,連沈約都斷不開。」劉躍進教授笑著說。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安平秋教授回憶在《叢刊》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廖可斌教授從浙大到了北大,考慮到戲曲文獻整理的難度,安平秋教授坦言,他曾有隱憂,後得悉項目仍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而今又看到《叢刊》終於以高水平、高質量成功問世,他倍感欣慰。作為眾多珍本、孤本等一手文獻的管理者,國家圖書館原館長詹福瑞教授感慨地說:「十多年前搜集戲曲文獻,尤其是孤本,相當難,可見這套書下了很大力氣。」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郭英德提出,戲曲整理應該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整理方法,《叢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借鑑。

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安平秋

包羅萬端,透視明代社會

明代是戲曲文學的繁盛期,作為反映世俗社會生活的俗文學的代表,明代戲曲涉及當時經濟人文、世態人情的方方面面,為文學研究、歷史研究提供了切實可感的一手文獻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編輯部編委、編審張國星指出,從內容上講,戲曲涵蓋了極其豐富、極其複雜的世間百態;從文化層面來講,戲曲把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涵蓋其中,價值非常大,很多學科都會用到,《叢刊》試圖努力再現明代戲曲歷史全貌,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貢獻,可喜可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簡認為,《叢刊》的出版搜羅廣泛,夯實了戲曲文獻基礎,從研究的層面來講,《叢刊》的「前言」以一種平等和歷史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材料,使讀者清晰、立體地認識到了明代戲曲乃至明代社會生活的面貌。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左東嶺認為,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講,明代戲曲特別重要,《叢刊》的出版,也可見出出版社的眼光。

案頭平庸,難掩場上精彩

不得不承認的是,《叢刊》所收的戲曲作品,有相當一部分在藝術上略顯平庸,但仍不可謂缺乏價值,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戲臺「活」的戲曲藝術的鮮活面貌。吳書蔭教授著重肯定了《叢刊》所選「稀見」作品的價值。他指出,以往講到的明代戲曲,都是湯顯祖等幾大家及其重要作品,明代中晚期的作品鮮少被提及,而這個時期正是明代戲曲藝術形式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教授看到了《叢刊》中的作品所展現出的明代戲曲整體向民間下移的態勢,認為它們在文學上或許偏於平庸,但並不能掩蓋其舞臺上的精彩。他指出,古典戲曲自有其傳承脈絡,古典戲曲的有些元素在民間的戲曲中一直傳承,《叢刊》帶給我們很多的跟活態戲曲相關聯的線索。

相關焦點

  • 《中國近代地方戲曲劇本叢刊》(第二輯)出版
    《中國近代地方戲曲劇本叢刊》(第一輯)精裝70冊,16開學苑出版社2017年出版第二輯:包括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梆子腔、秦腔、柳子戲、洋腔、京劇、豫劇等各地方劇種。清末民國時期,東南地區商業繁榮,民間戲曲音樂曲藝蓬勃發展,地域限制、方言限制使得這個區域的藝術形式相互獨立又交互影響,以至於在形式和內容上相互借鑑相互融合,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一些新興劇種,如滬劇、越劇、黃梅戲等。又如,福建莆田仙遊一代流行的戲曲劇種莆仙戲、高甲戲等,大多保留了明代甚至更早一些時期的戲曲形態,是戲曲史的活化石。
  • 序跋 《武漢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珍本古籍叢刊》總序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古籍保護和整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各類成果紛紛湧現,武漢大學圖書館在這方面雖早有謀劃,但與有些院校相比,古籍文獻資源整理出版工作有些滯後。早在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時,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部(時稱特藏部)諸君便有將珍本古籍影印出版的願望。
  • 斯文在茲——古籍小組與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
    是時代需求幾十年來,《古本戲曲叢刊》一直讓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程毅中牽掛在心。1958年10月,當時的古籍小組成員、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不幸殉職,他主持的《古本戲曲叢刊》出版一度停滯。鄭振鐸原本計劃用十集的體量編印一套古代戲曲作品總集,為戲曲研究提供基礎史料。因為他的離世,書僅出到了第四集便無以為繼。在齊燕銘、李一氓兩任古籍小組組長的支持下,《古本戲曲叢刊》第九集、第五集分別於1964年、1986年出版,但此後再次停滯。「現在古籍出版,比上世紀80年代有利條件多了,有些困難不難克服。
  • 《三國戲曲集成》搜集劇目587種,三國戲終於有了整理本
    2019年1月5日上午,《三國戲曲集成》首發式及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這部8卷12冊的圖書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是當今匯集三國戲曲最多、最全、最完備的一部文獻價值極高的圖書。歷時6年編纂完成中國古代,傳統戲曲和小說在創作題材上往往同出一轍。
  • 戲曲與中國古典詩歌有何關聯?對中國文學史有何影響以及意義?
    戲曲是文學的四大體裁(即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之一,又是我國詩歌的三大形式(詩,詞、曲)之一。它既是戲(戲劇的一種),又是曲(是詩歌的一種),「一身而二任焉」。戲曲的這個「雙重身份」至關重要。在我國文學的諸種體裁中,以詩歌的歷史最長。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的形式有很大發展和變化。
  • 《連雲港歷史文獻集成(第一輯)》正式出版
    記者從會上獲悉,《連雲港歷史文獻集成(第一輯)》正式出版。據悉,這是連雲港市歷史上首次對舊志和地情文獻進行的大規模整理,是對連雲港地方歷史和文脈的一次集中梳理,並已列入「申名」項目。該文獻集成包括《隆慶海州志》《康熙海州志》《嘉慶海州直隸州志》3部州志,分2函12冊,宣紙線裝。
  • 【知識梳理】——緒論·明代文學
    第七編明代文學 緒論 明代文學呈現波浪形態勢,大致可分成2個階段: 一.前期作為元文學餘波和明中後期文學突變的準備,可視為中古文學最後階段;
  • 旗子與靶子——《史記》在明代文學中的地位和影響
    廖可斌、陳文新、趙望秦三位教授的文章,揭示《史記》與明代文學發展的深層原因,探討科舉考試與《史記》之間的關係,闡述出版技術尤其是印刷術的發展對《史記》傳播的重要作用。三篇文章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文化因素對《史記》傳播與接受的影響,我們由此也可以對《史記》的魅力和生命力有進一步的認識。
  • 古籍新書·2020年秋季|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
    本書收入從明清珍稀典籍中輯錄、選編的食貨立法資料31種,其中明代16種,清代15種。除個別者外,均是首次出版。文獻版本珍貴,內有明刻本、清嘉慶以前刻本、孤本、抄本和輯佚成果28種。其中,輯佚成果6種,孤本7種。從國外複製的資料佔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本書所收文獻是研究明清史特別是法制史的珍貴資料。它的影印出版,無論是對於搶救中華文化遺產還是對於學術研究,都有重要的價值。
  • 明代雲南文學的崛起,有助於我們對雲南文學發展史及其地位的認識
    影響明代雲南文學生成的種種因素,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它自身的特點,與同時代全國文學相比,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風貌。以全國明代文學而論,小說、戲曲、詩文是三種主要的形式;從中國文學發展史看,長篇章回小說、白話短篇小說和傳奇戲曲在中晚明達於繁榮,終於與傳統詩文三足鼎立,成為學界所公認的最能代表明代文學成就的部分。
  • 任增霞:近十年韓國學者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論著索引
    對於韓國學者的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已有韓國學者閔寬東、鄭宣景和劉承炫諸先生所作《中國古典小說和戲曲研究資料總集》。不過其中所收大致止於2011年。《中國古典小說出版文化研究》,閔寬東,《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30輯,2012.112.《唐代中後期文人說故事傳統與小說創作》,鄭廣薰,《中國小說論叢》第36輯,2012.413.
  • 明代文學怪狀:正統文壇質量不高,邊緣領域卻備受推崇
    明代文學在文學史上比較特殊,正統文壇的特色不鮮明,反而是在當時一些不是很受重視的文體在後世評價很高。古典文學如果做一個大致的分類,明代比較有特色的是主流文體的「詩文」、遊戲文體的「詞」以及通俗文學的小說、戲曲。它們與唐宋時期相比,都有非常明顯的差別。
  •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新時代新起點
    1980年,《文學遺產》復刊,成為古代文學研究又登上學術舞臺的標誌性事件之一。著名學者石昌渝認為,改革開放使古代文學研究作為一個學科的地位得以恢復。他說:「《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復刊,《文史知識》《古典文學知識》以及各種專刊、叢刊的出現,高考的恢復以及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的設立,標誌著古代文學研究再一次登上學術舞臺,展現其時代價值。」
  • 古籍影印丨《清華大學圖書館藏稿鈔本日記叢刊》(全二十四冊)出版
    王雪迎,清華大學圖書館館員,從事古籍整理工作20餘年,曾參加《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清代匠作則例》《清代縉紳錄集成》《江南製造局科技譯著集成》《中華大典-數學典》等多個古籍整理項目,整理點校清代文獻《督楚公牘》《科爾沁郡王藏檔》。
  • 《新臺灣叢刊》香港出版後 密送到臺灣(圖)
    香港出版  1947年7月,參加臺灣 「2·28」起義的愛國人士謝雪紅、楊克煌、蘇新、周明等人,經廈門、上海輾轉抵達香港。當時中共上海局外縣工委書記張執一,向謝雪紅傳達中共的決定:「飛英(謝雪紅)在這裡做對臺灣人民公開的號召工作,在香港成立一個臺灣組直接受中共上海局的領導」。
  • 論文推介|地方勢力與地方行政區劃的設置 ——以明代湖廣黃安建縣為例
    [2] 萬曆《黃安初乘》卷1《創畫》,《國家圖書館藏地方志稀見珍本叢刊》(以下簡稱國圖本)第607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415頁。[9] 黃梅有源感湖、太白湖、桂家賽、楊家穴、柴池湖五河泊所,見順治《黃梅縣誌》卷2《政務志·屬署》,《國家圖書館藏地方志稀見珍本叢刊》第606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73頁。[10] 萬曆《黃安初乘》卷2《規建》,國圖本第607冊,第441頁。[11] 萬曆《黃安初乘》卷2《規建》,國圖本第607冊,第441頁。
  • 改革開放40年來的古代文學研究:在開放中走向成熟
    改革開放打破了這個禁錮,《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復刊,《文史知識》《古典文學知識》以及各種專刊、叢刊的出現,高考的恢復以及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專業的設立,標誌著古代文學研究又堂堂正正登上了學術舞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勇強也持相似的觀點:「古代文學身份的確立是與近代文化轉型與現代學科建設聯繫在一起的。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崑腔「崑腔」,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及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起源「崑腔」,元末起源於江蘇崑山,在明朝嘉靖年間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予以加工提高後,影響逐漸擴大。
  • 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評審結果公示
    西北革命根據地人物傳 陝西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抗戰大後方工業史資料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