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廖可斌教授主持的全國高校古委會資助項目、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稀見明代戲曲叢刊》(8卷)近日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2019年1月10日下午,東方出版中心與北京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的《稀見明代戲曲叢刊》新書發布會暨專家座談會在北京大學隆重召開。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安平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文學遺產》主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會長劉躍進,國家圖書館原館長、教授詹福瑞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知名學者吳書蔭、張國星、郭英德、左東嶺、朱萬曙、劉石、李簡、王馗、殷夢霞等相聚北大李兆基人文學苑,就大型戲曲文獻的整理、明代戲曲文學的研究以及古典文學的大眾化普及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座談會現場
會議由東方出版中心圖書編輯總監梁惠編審主持。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東方出版中心劉佩英副總編輯分别致辭。
陳曉明認為,《叢刊》的出版對北大中文系來講是大事,是文獻學學科建設的重要舉措和重大成果;戲曲是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的新的發展階段,而明代戲曲的繁盛則是古典文學的中興與集成。縱觀國內外學界的研究現狀,戲曲的重大意義還未得到完全釋放,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民間社會互動的關係,具有政治學、文學、民俗學、文化考古學等諸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對於明代戲曲文獻的整理及研究,一定會打開中國世俗文化、民間社會的新的研究局面,成為古代文學研究、文化研究乃至更多領域研究的重要推動力。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
東方出版中心劉佩英副總編輯對廖可斌教授牽頭的作者團隊「十六年磨一劍」的可貴精神深表感佩,同時也非常感謝廖可斌教授能將《叢刊》這樣重要的學術成果交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這無疑是對編輯的莫大信任和激勵。她不無感慨地說:「跟著熱門話題跑流量、掙眼球,也確實滿足了某些讀者對美好生活的娛樂需求。但是一個社會的進步,一門學科的演進,需要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基礎史料的整理,更需要出版人把這些整理成果公之天下。」
東方出版中心副總編輯劉佩英
《叢刊》總主編廖可斌教授著重談了《叢刊》的文獻價值和學術意義。《叢刊》所收劇目,為《六十種曲》《盛明雜劇》《孤本元明雜劇》《古本戲曲叢刊》等大型曲籍所未收之稀見明代戲曲,其中孤本至少有28種之多,如《綠袍記》《花眉旦》等,為明代社會生活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談到編纂、點校過程中的辛酸與不易、遺憾與缺陷,廖可斌教授感慨良多,如戲曲底本情況較為複雜,比整理一般詩文作品更煩難;有些作品,涉及元明、明清之際作品的斷代問題,需要細加參詳,小心求證;而幾種已知劇本,得到底本時間太晚,已來不及收入其中,期待再版時能加以補充。藉此機會,廖可斌教授也表達了對黃仕忠、徐永明、樓含松、黃仁生、周明初、汪超宏等古代戲曲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所組成的編纂團隊的由衷感謝。
《稀見明代戲曲叢刊》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廖可斌
戲曲整理,最為繁難複雜
在古典文學諸多體裁的文獻中,戲曲文獻底本源流複雜,刻本、抄本往往漫漶不清,曲白不分,異體字、俗字滿眼皆是,給識讀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是公認的最難整理的古籍文獻類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躍進教授認為,戲曲文獻整理的難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底本的選擇尤為關鍵,曲與白非常難斷,但又必須斷。「就好比《宋書·樂志》中的鐸舞歌詩,連沈約都斷不開。」劉躍進教授笑著說。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安平秋教授回憶在《叢刊》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廖可斌教授從浙大到了北大,考慮到戲曲文獻整理的難度,安平秋教授坦言,他曾有隱憂,後得悉項目仍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而今又看到《叢刊》終於以高水平、高質量成功問世,他倍感欣慰。作為眾多珍本、孤本等一手文獻的管理者,國家圖書館原館長詹福瑞教授感慨地說:「十多年前搜集戲曲文獻,尤其是孤本,相當難,可見這套書下了很大力氣。」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郭英德提出,戲曲整理應該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整理方法,《叢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借鑑。
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安平秋
包羅萬端,透視明代社會
明代是戲曲文學的繁盛期,作為反映世俗社會生活的俗文學的代表,明代戲曲涉及當時經濟人文、世態人情的方方面面,為文學研究、歷史研究提供了切實可感的一手文獻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編輯部編委、編審張國星指出,從內容上講,戲曲涵蓋了極其豐富、極其複雜的世間百態;從文化層面來講,戲曲把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涵蓋其中,價值非常大,很多學科都會用到,《叢刊》試圖努力再現明代戲曲歷史全貌,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貢獻,可喜可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簡認為,《叢刊》的出版搜羅廣泛,夯實了戲曲文獻基礎,從研究的層面來講,《叢刊》的「前言」以一種平等和歷史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材料,使讀者清晰、立體地認識到了明代戲曲乃至明代社會生活的面貌。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左東嶺認為,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講,明代戲曲特別重要,《叢刊》的出版,也可見出出版社的眼光。
案頭平庸,難掩場上精彩
不得不承認的是,《叢刊》所收的戲曲作品,有相當一部分在藝術上略顯平庸,但仍不可謂缺乏價值,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戲臺「活」的戲曲藝術的鮮活面貌。吳書蔭教授著重肯定了《叢刊》所選「稀見」作品的價值。他指出,以往講到的明代戲曲,都是湯顯祖等幾大家及其重要作品,明代中晚期的作品鮮少被提及,而這個時期正是明代戲曲藝術形式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教授看到了《叢刊》中的作品所展現出的明代戲曲整體向民間下移的態勢,認為它們在文學上或許偏於平庸,但並不能掩蓋其舞臺上的精彩。他指出,古典戲曲自有其傳承脈絡,古典戲曲的有些元素在民間的戲曲中一直傳承,《叢刊》帶給我們很多的跟活態戲曲相關聯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