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是世界文學藝術花園中的一叢枝葉茂盛、香氣馥鬱的奇卉異葩。好的戲劇作品總給觀眾和讀者以藝術美感和高度的文學享受。而我國的戲曲藝術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誠如人們所總結的,她歷來有著境界優美、色彩絢麗、富於韻味、充滿詩情畫意的傳統,追求劇中有詩,劇詩並茂,既通俗又優美,既古樸又典雅,於泥土中透出書香味,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賞。從中國和世界文學史、美學史的角度和高度看,戲曲也有其極為重要的地位,具有重大的世界性意義。
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
戲曲是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戲曲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戲曲是文學的四大體裁(即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之一,又是我國詩歌的三大形式(詩,詞、曲)之一。它既是戲(戲劇的一種),又是曲(是詩歌的一種),「一身而二任焉」。戲曲的這個「雙重身份」至關重要。
在我國文學的諸種體裁中,以詩歌的歷史最長。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的形式有很大發展和變化。先民至夏商時期流傳口頭的原始民歌已失傳,以有文字記載的詩歌來觀察,自《詩經》的四言到漢魏樂府、《古詩十九首》的五言,到唐代七言始盛,句式漸長。自中、晚唐起又有了長短句,即為詞,句式比較自由,音律則更趨嚴謹。至宋、元時,產生了曲—主要是南戲和雜劇的劇曲(也包括散曲),到明清發展為傳奇的更為成熟的南北曲。曲的句式更為自由,而音律和文辭則更臻嚴密、自然和精美。
我國的詩歌史的發展程序是詩、詞、曲一脈相承,於是曲,主要是劇曲,便成了中國詩歌史上一個極重要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南宋末年以後詩詞走了下坡路,金元雖尚有少數名家,清代雖號稱中興,其總體成就遠不逮唐宋以前的輝煌。而宋元以後,劇曲則應運而生,產生了一系列無愧於前代的傑出和偉大的作品,在元明清三代不斷放出耀眼的光芒。劇曲無疑代表著中國詩歌史後期的偉大成就。
戲曲是敘事體文學的一種,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代表
戲曲是敘事體文學的一種,它要表達一個有一定長度的、相對完整的故事。戲曲的故事用套曲、對白(說白中也常帶有詩詞或詩句)的形式來表現。所以劇曲就是一種敘事詩。劇曲用聯曲體或板腔體的形式組織起來,連綴成情節、感情比較全面、完整的審美實體,與詩歌中的五、七言絕句、律詩、樂府、歌行相比,極大地增加了篇幅,為敘述複雜,曲折的故事和感情,提供了充裕的文學「容器」反過來,又因為劇曲能完整和完美地敘述故事,所以整部戲甚或一出(折)戲的劇曲,就是一篇曲折動人的敘事詩。
劇曲善於抒發劇中人物強烈、複雜和深遠的感情,又顯示出與一般抒情詩詞的不同特色。黑格爾對中國抒情詩有很高評價,他曾說:「在對東方抒情詩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個別民族中,首先應該提到中國人。」這段正確評價中國古典詩歌的宏論,也適用於劇曲,因為優美的劇曲往往本身就是一首成就「卓越」的抒情詩。可是黑格爾沒有談及中國的敘事詩,我國不少文學史家也認為中國的敘事詩不發達,實際上他們囿於舊見,輕視戲曲,沒有注意到劇曲就是敘事詩。
郭沫若曾指出:「詩、詞、曲,皆詩也。至於曲本則為有組織之長篇敘事詩,西人謂之『劇詩』。」與劇曲相比,我國的曲藝文學作品,譬如金代的諸宮調和明清至今的彈詞,也用詩歌形式敘述故事,不過從整體看,它們與其說像敘事詩,毋寧說是詩體小說,因為其全書結構要比一般敘事詩鬆散,語言則更不及敘事詩精練,比較接近於口語體。因此,作為敘事體詩歌唯一的一種的劇曲,彌補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缺門,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詩歌的寶庫,增益其光華。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看,戲曲都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戲曲作為詩歌,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戲曲作為戲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極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元明清文學的最高成就之一。
中國早即有「一代又一代之文學」之說。文學史家亦習稱「唐詩、宋詞、元曲」。王國維精闢地指出;「餘謂律詩與詞,固莫盛於唐、宋,然此二者果為二代文學中最佳之作否,尚屬疑問。若元之文學,則固未有尚於其曲者也。」(《宋元戲曲考·元劇之紋章》)誠如王國維所說,唐宋兩代雖以律詩和詞著稱,但唐代除詩外,古文和詞的成就也很高,詩並不能單獨代表整個唐代文學的水平;同樣,宋代的詩、古文也有很高的成就,詞並不能獨佔宋代文學的鰲頭。
而元代的詩歌(僅有少數名家)古文和小說諸體衰微,唯有元曲(主要指劇曲,也包括散曲),則毫無疑問地代表了元代文學的最高成就。至於明清二代,傳統的詩文雖也有不少名家名作,但無人可與唐宋大家媲美,此時的戲曲和小說,做出了無愧於前代的偉大成績,成為文學高峰,為中國文學史寫下了輝煌的篇章。戲曲代表著明清兩代文學的最高成就之一,與同處高峰的小說平分秋色,而經典和名作的數量則要超過好多。
戲曲對中國文學史的重大影響
從文學史上各種體裁在發展過程中的橫向聯繫看,戲曲受唐宋傳奇小說尤其是唐傳奇和宋話本的影響很大,這主要表現在題材繼承上。元明兩代戲曲給明清小說的影響則更巨大,這不僅反映在題材繼承上,而且深刻地表現在進步的創作思想和高度的寫作技巧,哺育了明清小說。最顯著的例子是明代四大奇書,即明代最傑出、偉大的四部長篇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金瓶梅》如元代的水滸戲、三國戲為《水滸》《三國》兩書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和雄厚的藝術基礎,在創作思想上也給它們以重大影響。
清代的《紅樓夢》受《西廂記》和《牡丹亭》的影響至深,不僅作者曹雪芹獲益良多,而且兩劇的進步思想和解放意識還滲透到作者筆下的主人公賈寶玉、林黛玉的骨髓之中。戲曲對明清說唱文學的影響也至為巨大。尤其是彈詞文學,直至今日膾炙人口的蘇州彈詞,都受到明清傳奇的薰陶和哺育。現在的蘇州評彈演員仍自覺地、有意識地繼續從崑劇和其他地方戲中吸取養料。明清戲曲直到當代地方戲,也改編了大量明清小說題材。由於戲曲兼具優美和通俗的雙重特點,它便成為普及文學名著的優秀中介。
胼手胝足、沒有文化的廣大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權利,看不懂小說,也往往迫於生計而無暇領略長篇評話和彈詞。他們通過觀摩戲曲,熟習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以及一定歷史知識。紅娘、趙五娘、秦香蓮和先秦的孟姜女、東漢敘事詩中的劉蘭芝,能做到家喻戶曉甚至婦孺皆知,皆為戲曲之功。以前城鄉居民都熟悉梁山伯和祝英臺、許仙和白娘子,但不知道賈寶玉和林黛玉。因為《紅樓夢》原著高雅,即使粗具文化者也難以領略其中滋味,長時期中又無流行的通俗戲曲為之普及推廣。自從20世紀50—60年代越劇《紅樓夢》及其舞臺藝術片的出現,男女老幼幾已無不知曉寶哥哥、林妹妹。這對戲曲普及和傳播文學名作,功不可沒。
總而言之,雅俗共賞的戲曲給下層人民以活生生的文學、歷史和審美教育,對中國人民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包括愛國主義思想和助人為樂美德)也有重大影響。而且,在電影、電視產生之前的漫長歲月中,許多少年兒童不僅通過戲曲受到文學藝術的啟蒙教育,不少人甚至因早年的戲曲愛好而影響終身,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不僅古代戲曲作家如吳炳、李玉等是如此,即如現代革命文學泰鬥魯迅,也在著名小說《社戲》中記錄下幼時看戲的甜蜜回憶。戲曲,包括目連戲,給大文豪魯迅的創作生涯的影響明顯是巨大而深遠的。從這個角度,也可看出戲曲對中國文學史的重大影響和戲曲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巨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