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與中國古典詩歌有何關聯?對中國文學史有何影響以及意義?

2020-12-19 川顛顯駕到

中國戲曲,是世界文學藝術花園中的一叢枝葉茂盛、香氣馥鬱的奇卉異葩。好的戲劇作品總給觀眾和讀者以藝術美感和高度的文學享受。而我國的戲曲藝術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誠如人們所總結的,她歷來有著境界優美、色彩絢麗、富於韻味、充滿詩情畫意的傳統,追求劇中有詩,劇詩並茂,既通俗又優美,既古樸又典雅,於泥土中透出書香味,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賞。從中國和世界文學史、美學史的角度和高度看,戲曲也有其極為重要的地位,具有重大的世界性意義。

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

戲曲是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戲曲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戲曲是文學的四大體裁(即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之一,又是我國詩歌的三大形式(詩,詞、曲)之一。它既是戲(戲劇的一種),又是曲(是詩歌的一種),「一身而二任焉」。戲曲的這個「雙重身份」至關重要。

在我國文學的諸種體裁中,以詩歌的歷史最長。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的形式有很大發展和變化。先民至夏商時期流傳口頭的原始民歌已失傳,以有文字記載的詩歌來觀察,自《詩經》的四言到漢魏樂府、《古詩十九首》的五言,到唐代七言始盛,句式漸長。自中、晚唐起又有了長短句,即為詞,句式比較自由,音律則更趨嚴謹。至宋、元時,產生了曲—主要是南戲和雜劇的劇曲(也包括散曲),到明清發展為傳奇的更為成熟的南北曲。曲的句式更為自由,而音律和文辭則更臻嚴密、自然和精美。

雜劇

我國的詩歌史的發展程序是詩、詞、曲一脈相承,於是曲,主要是劇曲,便成了中國詩歌史上一個極重要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南宋末年以後詩詞走了下坡路,金元雖尚有少數名家,清代雖號稱中興,其總體成就遠不逮唐宋以前的輝煌。而宋元以後,劇曲則應運而生,產生了一系列無愧於前代的傑出和偉大的作品,在元明清三代不斷放出耀眼的光芒。劇曲無疑代表著中國詩歌史後期的偉大成就。

戲曲是敘事體文學的一種,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代表

戲曲是敘事體文學的一種,它要表達一個有一定長度的、相對完整的故事。戲曲的故事用套曲、對白(說白中也常帶有詩詞或詩句)的形式來表現。所以劇曲就是一種敘事詩。劇曲用聯曲體或板腔體的形式組織起來,連綴成情節、感情比較全面、完整的審美實體,與詩歌中的五、七言絕句、律詩、樂府、歌行相比,極大地增加了篇幅,為敘述複雜,曲折的故事和感情,提供了充裕的文學「容器」反過來,又因為劇曲能完整和完美地敘述故事,所以整部戲甚或一出(折)戲的劇曲,就是一篇曲折動人的敘事詩。

戲曲

劇曲善於抒發劇中人物強烈、複雜和深遠的感情,又顯示出與一般抒情詩詞的不同特色。黑格爾對中國抒情詩有很高評價,他曾說:「在對東方抒情詩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個別民族中,首先應該提到中國人。」這段正確評價中國古典詩歌的宏論,也適用於劇曲,因為優美的劇曲往往本身就是一首成就「卓越」的抒情詩。可是黑格爾沒有談及中國的敘事詩,我國不少文學史家也認為中國的敘事詩不發達,實際上他們囿於舊見,輕視戲曲,沒有注意到劇曲就是敘事詩。

戲曲人物

郭沫若曾指出:「詩、詞、曲,皆詩也。至於曲本則為有組織之長篇敘事詩,西人謂之『劇詩』。」與劇曲相比,我國的曲藝文學作品,譬如金代的諸宮調和明清至今的彈詞,也用詩歌形式敘述故事,不過從整體看,它們與其說像敘事詩,毋寧說是詩體小說,因為其全書結構要比一般敘事詩鬆散,語言則更不及敘事詩精練,比較接近於口語體。因此,作為敘事體詩歌唯一的一種的劇曲,彌補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缺門,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詩歌的寶庫,增益其光華。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看,戲曲都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戲曲作為詩歌,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戲曲作為戲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極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元明清文學的最高成就之一。

戲劇

中國早即有「一代又一代之文學」之說。文學史家亦習稱「唐詩、宋詞、元曲」。王國維精闢地指出;「餘謂律詩與詞,固莫盛於唐、宋,然此二者果為二代文學中最佳之作否,尚屬疑問。若元之文學,則固未有尚於其曲者也。」(《宋元戲曲考·元劇之紋章》)誠如王國維所說,唐宋兩代雖以律詩和詞著稱,但唐代除詩外,古文和詞的成就也很高,詩並不能單獨代表整個唐代文學的水平;同樣,宋代的詩、古文也有很高的成就,詞並不能獨佔宋代文學的鰲頭。

而元代的詩歌(僅有少數名家)古文和小說諸體衰微,唯有元曲(主要指劇曲,也包括散曲),則毫無疑問地代表了元代文學的最高成就。至於明清二代,傳統的詩文雖也有不少名家名作,但無人可與唐宋大家媲美,此時的戲曲和小說,做出了無愧於前代的偉大成績,成為文學高峰,為中國文學史寫下了輝煌的篇章。戲曲代表著明清兩代文學的最高成就之一,與同處高峰的小說平分秋色,而經典和名作的數量則要超過好多。

元曲

戲曲對中國文學史的重大影響

從文學史上各種體裁在發展過程中的橫向聯繫看,戲曲受唐宋傳奇小說尤其是唐傳奇和宋話本的影響很大,這主要表現在題材繼承上。元明兩代戲曲給明清小說的影響則更巨大,這不僅反映在題材繼承上,而且深刻地表現在進步的創作思想和高度的寫作技巧,哺育了明清小說。最顯著的例子是明代四大奇書,即明代最傑出、偉大的四部長篇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金瓶梅》如元代的水滸戲、三國戲為《水滸》《三國》兩書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和雄厚的藝術基礎,在創作思想上也給它們以重大影響。

《三國演義》之桃園結義

清代的《紅樓夢》受《西廂記》和《牡丹亭》的影響至深,不僅作者曹雪芹獲益良多,而且兩劇的進步思想和解放意識還滲透到作者筆下的主人公賈寶玉、林黛玉的骨髓之中。戲曲對明清說唱文學的影響也至為巨大。尤其是彈詞文學,直至今日膾炙人口的蘇州彈詞,都受到明清傳奇的薰陶和哺育。現在的蘇州評彈演員仍自覺地、有意識地繼續從崑劇和其他地方戲中吸取養料。明清戲曲直到當代地方戲,也改編了大量明清小說題材。由於戲曲兼具優美和通俗的雙重特點,它便成為普及文學名著的優秀中介。

胼手胝足、沒有文化的廣大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權利,看不懂小說,也往往迫於生計而無暇領略長篇評話和彈詞。他們通過觀摩戲曲,熟習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以及一定歷史知識。紅娘、趙五娘、秦香蓮和先秦的孟姜女、東漢敘事詩中的劉蘭芝,能做到家喻戶曉甚至婦孺皆知,皆為戲曲之功。以前城鄉居民都熟悉梁山伯和祝英臺、許仙和白娘子,但不知道賈寶玉和林黛玉。因為《紅樓夢》原著高雅,即使粗具文化者也難以領略其中滋味,長時期中又無流行的通俗戲曲為之普及推廣。自從20世紀50—60年代越劇《紅樓夢》及其舞臺藝術片的出現,男女老幼幾已無不知曉寶哥哥、林妹妹。這對戲曲普及和傳播文學名作,功不可沒。

《紅樓夢》

總而言之,雅俗共賞的戲曲給下層人民以活生生的文學、歷史和審美教育,對中國人民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包括愛國主義思想和助人為樂美德)也有重大影響。而且,在電影、電視產生之前的漫長歲月中,許多少年兒童不僅通過戲曲受到文學藝術的啟蒙教育,不少人甚至因早年的戲曲愛好而影響終身,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不僅古代戲曲作家如吳炳、李玉等是如此,即如現代革命文學泰鬥魯迅,也在著名小說《社戲》中記錄下幼時看戲的甜蜜回憶。戲曲,包括目連戲,給大文豪魯迅的創作生涯的影響明顯是巨大而深遠的。從這個角度,也可看出戲曲對中國文學史的重大影響和戲曲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巨大意義。

相關焦點

  • 在我國文學史上詩人皆茶人,中國古典詩歌與茶文化的關係源遠流長
    中國既是詩的國度又是茶的故鄉,在我國文學史上詩人皆茶人,中國古典詩歌與茶文化的關係源遠流長。歷代的文人墨客不僅僅把飲茶品茶鬥茶當做一種物質享受,更重要的是借詠茶以寫人狀物抒情明志。詩因茶而興濃,茶因詩而名遠,茶與詩結緣形成茶詩,廣義的茶詩不僅包括以茶為主題的詩歌,而且也包括內容涉及到茶的詩歌。據統計,我國古典茶詩總量在2000首以上,茶詩作為古典詩歌的一部分,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現實生活與思想感情,是透視文人心態的一面鏡子,具有豐富的文學意蘊。同時茶詩又是茶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使茶這一生活日常飲品得以升華而進入到高尚的文化世界,從而實現了從物質需求到精神愉悅的飛躍。
  • 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歷程
    1.早期的古典詩歌 中國古典詩歌的出現與民歌密不可分,民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體現,所以古典詩歌是根植於這個民族深處的智慧。此外,賦也是漢魏流行的文體之一,著名的篇章有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以及曹植的《洛神賦》等。 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在三國時期吸收了豐富的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 三代學人對談:中山大學「中國戲曲研究團隊」是怎樣煉成的
    上世紀40年代在浙江大學龍泉分校任教,潛心於元雜劇和中國文學史的研究。1948年夏,調任中山大學教授,歷任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並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大百科全書戲曲卷分編委副主任等。
  •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
    《楚辭》是公認的與《詩經》並峙的一座詩的豐碑,它創造了新的詩體,對詩歌對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屈原創作。《楚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極其深廣的影響,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 而後來的四大題材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楚辭》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稱為"楚辭體"或"騷體"。幾乎每個文學領域,各個不同的體裁的文學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 一部富有創意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這一時期以西方話劇衝擊傳統戲曲的戲劇改良,也要追溯到梁啓超的「劇壇革命」與春柳社。正因為以五四文學作為現代的起點理由不充分,才會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與民國文學史在時間上的上推。然而「世紀」是基督教文化以一百年為單位對時間的一種假定,因而這一百年很難完全巧合地在其前後給文學劃出分明的斷代。
  • 爆款秒殺:從秋天到冬天,我們每天都要讀《簡明中國文學史讀本》
    中國文學史出版上千種,我們希望通過寫作回歸主流的判斷。中國古代文學史,不能放棄詩騷李杜,現代不能放棄文學史久有定評的作家,現在不同的文學史有不同的見解,把有一些經典作家放棄了,我們決定重新回到主流的文學史。這是第一個守正出新。第二個,文學史一定要有新意。我們提出中華文化,核心命題就是多民族文學。我們脫離了漢民族文學史的窠臼,加入了不同民族的文學史。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戲曲自公元12世紀進入成熟期至今,有近千年連續不斷的創作史和演出史且至今仍處於幾度繁榮後的方興未艾階段,時間跨度包括古、今、現、當代和未來。第二,影響巨大。,北宋形成以儒道佛三家鼎立和互補為主,充分全面深入吸收歷代民間文化和西北(包括西域)、中亞文化以及部分吸收羅馬文化(兩漢時代傳入)和猶太文化、伊斯蘭文化(宋代或以前分別自陸、海兩路傳入)的中國文化。
  • 戴燕 || 中國文學史:一個歷史主義的神話
    見《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112頁。)。這或許可以用來解釋此時的文學史家為什麼格外熱衷於資料的開掘,為什麼又都有一點「考據癖」的傾向。譬如譚正璧在《中國文學史大綱》裡就專門談到中國文學史材料的搜集與選擇問題,(註:譚正璧《中國文學史大綱》14、15頁,上海,光明書局,1928年訂證4版。)
  • 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與吟誦
    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     中國古典詩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發之力量為最基本的特色。說到作詩,一定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內心感動,然後用詩歌表達出來。此外,「比」的感發大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而「興」的感發則大多由於感性的、直覺的觸引,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可以說,前者的感發多是人為的、有意的;後者的感發則多是自然的、無意的。中國古典詩歌以興發感動為其主要特質,如果就這一點而言,那麼較之於「比」的經過思索的感發作用,「興」所代表的直接感發作用則更能體現中國詩歌的特質。
  • 考研中國古代文學史最全筆記
    此外,詩歌、詞、戲曲、小說中亦有很多作品糅進了賦的手法。再次,它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詩經》中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歌,樸素清新,生動活潑,和諧自然,給後世文人學習民間文學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從文學史發展看,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常常是先從民間孕育,然後由文人予以加工發展。歷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過向民間文學學習,豐富自己的創作。向民間文學學習,這是我國文學發展歷史的優良傳統。
  • 講座|大詩人裡爾克與心理學、女性主義有何關聯
    夏超認為《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的第一封信對那些在文學道路上剛剛起步的青年人最有指導意義,他當年就受到這封信的極大影響。最近一段時間,夏超在公司組織的讀書會上又重新讀了裡爾克的這本書,不同之處是這次採用心理學的視角。事實上,作為詩人的裡爾克也的確與心理學存在聯繫。
  • 陳國球 希望在歷史的視野下理解文學的意義
    陳國球的研究領域包括文學史理論、中國文學批評、中國現當代文學,以及香港文學,從早年研究胡應麟,到在多倫多大學學習期間醉心於布拉格學派和符號學,這背後的「動機」都是對文學的意義的追問。「正如我投身於『文章大業』,投身這個世界,每日都會帶著天真的好奇,問一些最簡單但不懂回答的問題。」
  • 宇文所安: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
    騰訊文化:你認為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什麼樣的位置?宇文所安: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特殊存在,如同英國文學史上的莎士比亞。無論文化和價值觀如何變化,每個時代的人都能從偉大的作者身上找到屬於自己時代的內容。杜甫這樣的詩人並不只代表過去,他也幫助我們理解當前的時代。他詩中的很多東西和今天的很接近。
  • 宇文所安:為中國古典詩歌而生的美國人
    中國唐朝詩人的憂鬱吟唱,成為少年宇文痴迷唐詩和中國古典文學的機緣。自此他欲罷不能,沉迷期間。宇文所安身為物理學家的父親,曾一度擔心他對遙遠而陌生的中國古典詩歌的嗜好,會讓他將來餓肚皮。宇文所安曾自嘲說,自己後來竟能夠自食其力,「實屬僥倖」。後來,他進入耶魯大學東亞系學習。1972年,26歲時以論文《韓愈與孟郊的詩》獲文學博士學位。1972—1982年任教於耶魯大學。
  • 新世紀,徐志摩詩歌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文學的影響
    徐志摩來自中國傳統大家庭,從小在古典文學的浸染中成長,青年時代出國留學。徐志摩的詩歌中表現出與中國傳統文化渾然天成的契合,又呈現出對外國文學豐富的借鑑。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開放視野中認識評價徐詩的獨創性,並由此梳理考辨徐志摩詩歌與外國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的關係,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是徐志摩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新時代新起點
    座談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遺產》主編劉躍進主持,他指出,對於古代文學而言,從口述史的角度看,40年是一個時代的重要門檻,與會專家作為學術歷程的親身實踐者,所發表的評述或將影響今後文學史的書寫。「因此,今天站在40年的門檻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古代文學研究成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中國戲曲,元雜劇,形成及其意義
    大家好,我是孔西妹,今天給大家說說元雜劇的形成及其意義。元雜劇是一種在北方地方戲院本和宋、金諸宮調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劇形式。元雜劇之所以勃興於元代,一是女真與蒙古統治者對歌舞戲曲的喜好促進了北方都市藝人的聚合;二是蒙古貴族的「賤儒」文化政策促成大批文人涉足雜劇創作。由於科舉久廢,仕路不通,使得一部分潦倒文人「嘲風弄月」,與盛行勾欄瓦舍間的雜劇產生了親緣聯繫。他們與藝人為伍,自稱「良子班頭」,並逐漸投身雜劇創作,「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鬱感慨之懷」(胡傳《珍珠船》卷4),表達那個歷史時代深沉的悲憤、苦悶與抗爭。
  • 2022年中國戲曲學院863戲曲小戲創作考研解析
    863戲曲小戲創作考研涉及專業:戲曲文學創作根據21年國戲863戲曲小戲創作的考題來看,可以看出京劇史、京劇理論、戲曲寫作、中國戲曲史都是需要看的,均都有過出題以及出題趨勢。中國的戲曲文化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因此,足可斷言:中國國土上,任何時代都不會拋棄戲曲,廣大民眾不能沒有戲曲。
  • 在今天的中國閱讀孟德斯鳩有何特殊意義?
    他的權力制衡、三權分立、君主立憲等思想對當代政治生活影響深遠。戴格拉夫以研究孟德斯鳩而聞名,他寫作的《孟德斯鳩傳》公認為最有學術價值的傳記之一,新近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近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剛做客萬聖書園暢談:在今天的中國閱讀孟德斯鳩有何特殊意義?
  • 中國文學史上非要排個座次,我覺得他們分別第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對於中國文學有個最簡單、最通俗的概括: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下面筆者就以上的一個脈絡,把自己認為各領域最牛的人呈現給大家:〓楚辭《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