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孔西妹,今天給大家說說元雜劇的形成及其意義。
元雜劇是一種在北方地方戲院本和宋、金諸宮調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劇形式。元雜劇之所以勃興於元代,一是女真與蒙古統治者對歌舞戲曲的喜好促進了北方都市藝人的聚合;二是蒙古貴族的「賤儒」文化政策促成大批文人涉足雜劇創作。由於科舉久廢,仕路不通,使得一部分潦倒文人「嘲風弄月」,與盛行勾欄瓦舍間的雜劇產生了親緣聯繫。他們與藝人為伍,自稱「良子班頭」,並逐漸投身雜劇創作,「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鬱感慨之懷」(胡傳《珍珠船》卷4),表達那個歷史時代深沉的悲憤、苦悶與抗爭。元雜劇因此而興盛。
元雜劇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從1234年至1294年為前期,其創作與興起上要集中在元大都、真定、晉寧、東平四路,即今京津、河北、山西和山東的西部。主要作家有關漢卿、白樸、紀君祥、馬致遠等。1295年至1332年為中期,已由華北地區擴展到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一帶。主要作家有王實甫、鄭光祖等,1333年以後,元雜劇已趨衰落,經明初統治者的限制和打擊之後,至明中葉為傳奇戲所取代。
元雜劇在精神有兩大主調,一是傾吐鬱悶與憤愚之情,關漢卿的名作《竇娥冤》、《蝴蝶夢》、《鈴齋郎》及無名氏的《陳州糶米》,不僅揭露了社會現實的黑暗,也反映了民眾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一是謳歌純真、善良的美好追求。「天下奪魁」的《西廂記》就是這一主調的代表作。它不僅充滿激情地以完整的藝術結構展現出鶯鶯與張生愛情的忠貞不渝和理想終成現實,而且高呼出對封建禮教挑戰的宣言:「願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屬」。元雜劇在精神上的這兩大主調正是其作為一代文學之代表的文化意義。
元雜劇的興盛,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律詩與詞,固莫盛於唐宋,然此二者果為二代文學中最佳之作否,尚屬疑問。若元之文學,則固未有尚於其曲者也」。元曲,包括劇曲(雜劇和戲文)與散曲(小令和套數)兩部分,元雜劇亦可直接稱元曲。王國維就指出,元雜劇最佳之處,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在於有境界。何以謂之有境界?因其「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由此可見,元雜劇不僅是有源「一代之絕作」,也是「中國最自然之文學」。在中國戲曲史,元雜劇融歌唱、舞蹈、念白、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從演出看是「真正之戲劇」,從曲本看又是「真正之戲文」,是中國戲曲的第一種成熟形態。它的繁盛意味著中國從此成為「戲劇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