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元雜劇,形成及其意義

2020-12-20 孔西妹生活故事

大家好,我是孔西妹,今天給大家說說元雜劇的形成及其意義。

元雜劇是一種在北方地方戲院本和宋、金諸宮調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劇形式。元雜劇之所以勃興於元代,一是女真與蒙古統治者對歌舞戲曲的喜好促進了北方都市藝人的聚合;二是蒙古貴族的「賤儒」文化政策促成大批文人涉足雜劇創作。由於科舉久廢,仕路不通,使得一部分潦倒文人「嘲風弄月」,與盛行勾欄瓦舍間的雜劇產生了親緣聯繫。他們與藝人為伍,自稱「良子班頭」,並逐漸投身雜劇創作,「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鬱感慨之懷」(胡傳《珍珠船》卷4),表達那個歷史時代深沉的悲憤、苦悶與抗爭。元雜劇因此而興盛。

元雜劇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從1234年至1294年為前期,其創作與興起上要集中在元大都、真定、晉寧、東平四路,即今京津、河北、山西和山東的西部。主要作家有關漢卿、白樸、紀君祥、馬致遠等。1295年至1332年為中期,已由華北地區擴展到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一帶。主要作家有王實甫、鄭光祖等,1333年以後,元雜劇已趨衰落,經明初統治者的限制和打擊之後,至明中葉為傳奇戲所取代。

元雜劇在精神有兩大主調,一是傾吐鬱悶與憤愚之情,關漢卿的名作《竇娥冤》、《蝴蝶夢》、《鈴齋郎》及無名氏的《陳州糶米》,不僅揭露了社會現實的黑暗,也反映了民眾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一是謳歌純真、善良的美好追求。「天下奪魁」的《西廂記》就是這一主調的代表作。它不僅充滿激情地以完整的藝術結構展現出鶯鶯與張生愛情的忠貞不渝和理想終成現實,而且高呼出對封建禮教挑戰的宣言:「願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屬」。元雜劇在精神上的這兩大主調正是其作為一代文學之代表的文化意義。

元雜劇的興盛,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律詩與詞,固莫盛於唐宋,然此二者果為二代文學中最佳之作否,尚屬疑問。若元之文學,則固未有尚於其曲者也」。元曲,包括劇曲(雜劇和戲文)與散曲(小令和套數)兩部分,元雜劇亦可直接稱元曲。王國維就指出,元雜劇最佳之處,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在於有境界。何以謂之有境界?因其「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由此可見,元雜劇不僅是有源「一代之絕作」,也是「中國最自然之文學」。在中國戲曲史,元雜劇融歌唱、舞蹈、念白、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從演出看是「真正之戲劇」,從曲本看又是「真正之戲文」,是中國戲曲的第一種成熟形態。它的繁盛意味著中國從此成為「戲劇大國」。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的形成期,當以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為它的起點
    第三種意見認為戲曲藝術形成於宋元,宋元南戲。元雜劇的出現是它的標誌。應該承認這是一種較為通行的見解。主張中國戲曲形成於宋元的顯然是多數派。當然學術問題是不能以人數的多寡斷定是非的。為什麼會產生上述的分歧,而長時期又沒有得到統的認識。筆者認為主要是由於沒有把成熟的戲曲與非成熟的戲曲加以區分,沒有科學地歸納出成熟戲曲的基本特徵。
  •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它們都對崑曲有很深的影響。宋元南戲屬於南曲系統,是由溫州地區的南方小曲逐漸發展形成的,形成後又受到元雜劇的影響;而元雜劇屬於北曲系統,是由宋金雜劇過渡而形成的。
  • 元雜劇:中國古代戲曲與文學結合的典範,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戲曲又是多變的,在今天的我們的觀念中,戲曲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狀態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有京劇,有黃梅戲等等。現代意義上的戲曲,實際上是文本與特殊唱腔結合的產物,這種成熟形式的戲曲,是經過漫長的時間發展變化而來的。而在這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不得不提到的一種戲劇形式,就是元雜劇。
  • 談談元雜劇形成的脈絡和元雜劇體制的特點
    我國的戲曲藝術,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它經歷了蘊育萌芽、形成發展、成熟興盛的漫長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它不斷吸收和融匯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武術等各種藝術成份,逐漸形成了以表演故事為主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綜合藝術。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說起中國戲曲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其中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元雜劇元代戲曲形式中,「元曲」是代表。《西廂記》【時間】金末元初,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形成的一種以北曲來演唱故事的戲曲形式
  • 元雜劇與元雜劇概述!
    宋元南戲標誌著中國戲曲藝術的成熟,而稍晚出現的北曲雜劇則使中國戲曲進入黃金時代。北曲雜劇是在宋、金雜劇和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北方流行的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的營養,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戲劇形式。元代的北雜劇又稱元雜劇。
  •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公元1260年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及其支持力量,在「一將功成萬古枯」的大背景下即汗位建元「中統」。這段歷史為元朝誕生埋下了十分重要的伏筆。公元1271年忽必烈依據「大哉乾元」,改「中統」為「大元」。至此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畫下了濃重的一筆。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元朝建立之後大力改革政治、軍事和經濟。
  • 元雜劇:在不同時期的思想碰撞中逐漸沒落
    所以元雜劇的產生是一個不斷醞釀的過程,它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最後就是當時的元朝貴族對於歌舞、戲曲的愛好,這方面也有不少的相關文獻記載。這才促使了元雜劇的興起。第二、在於科舉制的廢除,科舉制在歷史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固定的考試模式造成文人才子的固化思維,讓他們難以在詩詞歌賦上有所長,這便造成了戲曲文化的衰弱。
  • 古代文化:戲劇——宋元雜劇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文化:戲劇——宋元雜劇,宋元雜劇。中國戲曲的成熟是在宋元時期。隨著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日趨繁榮,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因而北宋的南北主要商業城市出現了市民遊藝區——瓦舍。所有這一切都是宋代雜劇產生並發展的重要原因。北宋雜劇是繼承唐代參軍戲的傳統,又廣泛吸收了許多表演、歌唱的技藝,並把它們進一步綜合起來而形成的戲曲,所以稱雜劇。北宋滅亡後,南宋偏安江南,由於社會相對穩定,大量北方人口南遷,雜劇也隨之傳人南方,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元代的雜劇被認作是代表一個朝代的藝術。元雜劇的劇本體制,絕大多數是由「四折一楔」構成。
  • 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關漢卿關漢卿,大都人,或說河北人,或說山西人,大約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1230年前後)。他在大都玉京書會從事雜劇創作,偶爾還在瓦肆勾欄中粉墨登場,長期生活在藝人圈中,是當時雜劇界的領袖人物。
  • 中國古代實際的戲曲批評中,夏芝對雜劇演員有高超技藝的稱讚
    本文系作者才興騰談娛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元末明初人夏芝的《青樓集》,記載了眾多雜劇演員的事跡,並寓批評與敘述文字中,有對雜劇演員高超技藝的稱讚,亦包涵著對雜劇演員不幸遭際的同情。戲曲表演藝術服務對象為宮廷內的帝後及陪同人員;家樂演員則是主要為滿足家樂主人及其家庭娛樂進行表演,家樂主人一般都喜歡戲曲且有較高的戲曲修養,能夠為家樂演員提供較好的演藝提升環境,如潘之恆稱吳越石家樂
  • 元雜劇的繁榮和衰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元雜劇在走向衰落的過程中,比較像樣子的劇作家和劇目還是可以舉出一些來的,如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和《王粲登樓》、宮天挺的《範張雞黍》、秦簡夫的《東堂老》、喬吉的《兩世姻緣》等,都可以在中國戲劇史中留下名字。
  • 元雜劇是瓦肆勾欄中誕生的經典,是在宋金雜劇基礎上的融合藝術
    元雜劇是金元之際,在宋金雜劇的基礎上,融合此時期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而形成的戲曲藝術,它形成的時期比南戲要稍遲。元雜劇由四套北曲構成,中間穿插「白」(對話、獨白)、科(動作),從而敷衍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 玩通智慧:元代是中國戲曲發展的黃金時期
    元雜劇的興盛和代表作家  元代是中國戲曲發展的黃金時期。雜劇文學劇本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戲曲進入了成熟期,它反映了中國戲曲唱、念、做集於一體的特徵。元雜劇又是以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種成熟的敘事文學樣式登上文壇的,它因而極大地擴展了中國古典文學的表現空間。
  • 李麗平:論元雜劇公案戲中「判詞」的文化形態及其史學價值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元雜劇中的公案戲判詞,在中國法律史及文化史上具有何種地位?上述種種,查閱百年來國內外前哲時賢所論,似無談及。故本文試作解析,以求教於方家。其中不僅有對失職瀆職官吏的處理,還有對皇權的聖明禮讚,而且往往對受害者及其家屬(大多代表正義或體現社會倫理精神)給予額外的褒獎。因為由於元雜劇公案戲是一種民間文藝形式,大多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間流傳,所以它們更多的是反映當時下層民眾由於歷史文化慣性而處於不自覺中的自我願景。現簡要敘述如下:(一)、對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判決。
  • 戲曲與中國古典詩歌有何關聯?對中國文學史有何影響以及意義?
    而我國的戲曲藝術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誠如人們所總結的,她歷來有著境界優美、色彩絢麗、富於韻味、充滿詩情畫意的傳統,追求劇中有詩,劇詩並茂,既通俗又優美,既古樸又典雅,於泥土中透出書香味,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賞。從中國和世界文學史、美學史的角度和高度看,戲曲也有其極為重要的地位,具有重大的世界性意義。
  • 元曲四大家和元雜劇
    他們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牆頭馬上》、王實甫《西廂記》、喬吉甫《揚州夢》等,另外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都是優秀的元雜劇作品,反映了元代雜劇藝術的高度成就。
  • 元雜劇的經典化對後世創作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也有著諸多制約
    明人對元雜劇的經典化確立了元雜劇的歷史地位,並積極的從元雜劇中汲取營養指導明人的雜劇與傳奇創作。只不過由於元雜劇經典化的影響,明代的雜劇創作深受其害。首先,由於元雜劇的經典化,在明代的前中期,大量的元雜劇作品被保留下來,數目之大,蔚為壯觀。
  • 中國戲曲有哪些種類?中國戲曲介紹及其代表劇目
    中國戲曲有哪些種類?中國戲曲介紹及其代表劇目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 中國戲曲藝術,三種常見的表現形式介紹
    到宋代,「雜」已經表現出很高的綜合性,有了「旦」「孤」「末」等多種角色,演唱時用鼓、板伴奏,其唱腔與伴奏音樂,如《伊州》《梁州》《六么》等則取自歌舞大曲,《啄木兒》《黃鶯兒》等則取自民間曲子、唱賺、諸宮調等樂種,但是它們已經全是經過加工、能夠符合角色及劇情需要的戲曲音樂了。南宋時代,北方在金的統治下,雜劇仍向前發展,這一時期它又稱為「院本」,元雜劇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