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的形成期,當以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為它的起點

2020-12-20 十指緊扣到海角

成熟戲曲的特徵關於戲曲藝術形成的時間問題,如按時間的順序,歸納起來有如下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戲曲藝術形成於先秦,比如有人說屈原的《九歌》已是我國最古老的歌舞劇本了。持這種看法的同志自然不是多數。第二種意見認為戲曲藝術形成於盛唐,比如有人說《踏搖娘》已是唐代全能之戲劇了。持這種意見的或相似看法的頗有一些同志。第三種意見認為戲曲藝術形成於宋元,宋元南戲。元雜劇的出現是它的標誌。應該承認這是一種較為通行的見解。主張中國戲曲形成於宋元的顯然是多數派。當然學術問題是不能以人數的多寡斷定是非的。

為什麼會產生上述的分歧,而長時期又沒有得到統的認識。筆者認為主要是由於沒有把成熟的戲曲與非成熟的戲曲加以區分,沒有科學地歸納出成熟戲曲的基本特徵。任何一類的歷史科學的分期,都有一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標準。比如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猿到人的質變,是由於勞動意識的產生,是它把人與猿區別開了。戲曲歷史的發展也有一個相類似的情況,即在戲曲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成熟的戲曲與非成熟的戲曲亦應有本質的差別。這個問題近現代的一些戲曲史家似乎已經注意到了。首先企圖為成熟的戲曲的特徵下一個科學定義的是王國維。

他認為成熟的真戲劇應是:「於科白中敘事,而曲文全為代言」,「必合言語、動作、歌唱以演一故事。」他說唐代的歌舞戲雖然也用歌舞去敷演故事,但是它們是著重於舞的,「寧謂之戲,莫若謂之舞也」。一句話,與其說它們是戲劇,莫若說是舞劇。雖然他推斷宋代已有可能存在成熟的真戲劇,但是由於他當時還沒有看到像《永樂大典戲文三種》這樣確鑿的證據,他把元雜劇視為真戲劇的開端,可見他持論是十分審慎的。但是王國維為真戲劇所確定的特徵是否科學,卻很可懷疑。持戲曲形成於先秦或盛唐看法的同志,他們沒有區分成熟的戲曲與非成熟的戲曲的差別。

主張形成於先秦的同志認為「載歌載舞、扮演人物、數演故事」即具備了戲劇藝術的基本特徵。主張形成於盛唐的同志認為:「代言、問答、演故事」已構成戲劇藝術的基本條件。他們為戲劇確定的特徵,不論是否沿用了王國維的看法,但是他們為戲劇藝術所確定的特徵並沒有原則上的差別,不外乎是:以代言體扮演人物,載歌載舞,敷演故事。可見王國維為「真戲劇」所下定義,並不能把成熟的戲曲與非成熟的戲曲加以區分。即以相同或十分近似的原則去衡量同一事物,卻得出三種不同的結論,證明這個原則地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從戲曲藝術發展的歷史進程上看,我們絲毫不低估漢唐以來諸如《東海黃公》、《蘭陵王》。《缽頭》、《踏謠娘》等歌舞戲出現的意義,但是它們與後來成熟的宋元南戲、元雜劇相比較,還是戲曲藝術的初級形態。宋元南戲和元雜劇不僅具有「必合語言、動作、歌唱、以演一故事「這個漢唐以來歌舞戲共有的特徵,它還具有成熟的戲曲藝術所獨有的特徵。自如地表現生活的能力。從現存的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的劇目和劇本看,它們都已具備了這種能力。它們既可以表現歷代興廢的歷史故事,也可以表現繁雜的現實生活。

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幾乎是它們沒有不能表現的。總之,宋元南戲和元雜劇表現封建社會生活,已經達到相當完美的地步。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已為後來的戲曲藝術奠定了穩定的表現形式,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一是它的文學因素。戲曲文學的體制,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相比較,兩者迥然不同。後來的明清傳奇和地方戲相比較,更存在明顯的差異。但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為戲曲文學所確定的分場形式和時空間不固定等表現原則,卻為明清傳奇和地方戲所繼承。

宋元南戲和元雜劇都屬於曲牌體,它構成了中國戲曲音樂源遠流長的一大支脈, 至今仍保存著它的生命力。從清中葉以來發展起來的與曲牌體頡頏媲美的地方戲曲的板腔體戲曲音樂,它的表現體制與曲牌體相比較差別很大,但是古老的曲牌體戲曲音樂,在塑造人物、烘託劇情等方面為後來的板腔體音樂提供了借鑑。特別是武場的打擊樂,可以說它們是- -脈相承的。三是它的表演因素。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的以生、旦、淨、醜為基本的行當的表演體制,為後來的傳奇、地方戲的表演藝術確定了基本的表現原則和手段,構成成熟的戲曲最為穩定的因素。

劇本是戲劇舞臺藝術創作的基石,它既是戲劇這一綜合藝術的文學部分,又是這一綜合藝術在文字上的體現。大量的以生、旦、淨、醜為表演體制的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劇本的出現,無疑是成熟戲曲形成的重要標幟。以上三個方面成熟戲曲的特徵,無論是春秋時代的「優孟衣冠」,漢代的角坻戲《東海黃公》,還有唐代的那些有故事表演的歌舞節目,諸如《蘭陵王》《踏搖娘》等。它們都沒有形成自如地表現生活的能力和穩定的表現形式。這些節目雖然已經具備了戲曲藝術的不少特徵,但是它們同成熟的戲曲一宋元南戲、元雜劇相比較,還存在著猿與人的那種本質的差別,充其量只能說它們是戲曲藝術的雛形。

因而我認為,中國戲曲的形成期,當以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為它的起點。人們往往把中國戲曲的形成期同古希臘和印度戲劇相比較,結果不是缺少事實依據地把戲曲藝術形成期提前,便是多少感到有些氣餒。實際上這種比較是不科學的。因為中國戲曲形成發展的道路與古希臘或印度的戲劇大不相同,古希臘和印度的戲劇同成熟的中國戲曲藝術的完善程度也是無法相比的。中國戲劇文化發生的年代並不遲於古希臘或印度,只是它的成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孕育過程。但是它一經形成便是一一個健全的機體,在中國這個幅員廣大的地域裡遍地開花結果,綿延不斷,並以它獨有的絢麗色彩,屹立於世界戲劇藝術之林。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它們都對崑曲有很深的影響。宋元南戲屬於南曲系統,是由溫州地區的南方小曲逐漸發展形成的,形成後又受到元雜劇的影響;而元雜劇屬於北曲系統,是由宋金雜劇過渡而形成的。
  • 元雜劇:中國古代戲曲與文學結合的典範,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南戲與元雜劇有著不小的差別,然而前者又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和創新而出現的。南戲的出現、興盛與消亡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它的出現與興盛既與當時當世的人們的現實需要有關,它的沒落與消亡又與人們對它的實際需求的降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談談元雜劇形成的脈絡和元雜劇體制的特點
    我國的戲曲藝術,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它經歷了蘊育萌芽、形成發展、成熟興盛的漫長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它不斷吸收和融匯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武術等各種藝術成份,逐漸形成了以表演故事為主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綜合藝術。
  • 關於宋元說唱與戲曲即興問題的討論,說唱伎藝與口頭劇本的形成
    我們知道,宋元說唱伎藝早於北曲雜劇與南戲的流行,前者在很多方面影響了後者的藝術體制與審美形態。這種藝術規律在後代新劇種的發生、演變中再一次重現,不少戲劇直接源自書場的即興說唱,它們不僅承襲說唱時代的詩詞套語、故事題材,而且採用編創唱本的手法來營造戲劇腳本。種種跡象表明,說唱伎藝是催生我國戲曲口頭劇本至關重要的因素。
  • 中國戲曲藝術,三種常見的表現形式介紹
    元雜劇的形成與興起,與政治、經濟和戲曲藝術本身的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元朝中後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空前激烈,不少富於反抗性的劇目應運而生;大都、真定、平陽等北方都市工商業的發展,為元雜劇的演出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隨著都市的繁榮特別是宋代眾多的勾欄瓦舍,容納了各種形式和品位的藝術在一起演出,更有利於戲曲的發展和成長。
  • 中國戲曲,元雜劇,形成及其意義
    大家好,我是孔西妹,今天給大家說說元雜劇的形成及其意義。元雜劇是一種在北方地方戲院本和宋、金諸宮調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劇形式。主要作家有王實甫、鄭光祖等,1333年以後,元雜劇已趨衰落,經明初統治者的限制和打擊之後,至明中葉為傳奇戲所取代。元雜劇在精神有兩大主調,一是傾吐鬱悶與憤愚之情,關漢卿的名作《竇娥冤》、《蝴蝶夢》、《鈴齋郎》及無名氏的《陳州糶米》,不僅揭露了社會現實的黑暗,也反映了民眾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一是謳歌純真、善良的美好追求。
  • 古代文化:戲劇——宋元雜劇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文化:戲劇——宋元雜劇,宋元雜劇。中國戲曲的成熟是在宋元時期。隨著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日趨繁榮,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因而北宋的南北主要商業城市出現了市民遊藝區——瓦舍。這些人經常與藝人合作,他們熟悉舞臺,懂得舞臺藝術的特點和觀眾的欣賞要求,因此,他們寫出的劇本,不但能增強舞臺表現能力,而且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同時,藝人們與才人接近,對於提高演員的文學藝術修養,提高演員們的演出水平與藝術創作能力都有很大幫助。所有這一切都是宋代雜劇產生並發展的重要原因。
  • 元雜劇與元雜劇概述!
    宋元南戲標誌著中國戲曲藝術的成熟,而稍晚出現的北曲雜劇則使中國戲曲進入黃金時代。北曲雜劇是在宋、金雜劇和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北方流行的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的營養,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戲劇形式。元代的北雜劇又稱元雜劇。
  •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但是你知道它是怎麼分類的嗎?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也叫角色、家門。它是戲曲藝術長期發展過程,逐漸穩定、發展而來的一種表演體制,即按照劇中人的年齡、性格、社會身份分成生旦淨末醜等幾個行當,並在化裝、表演方法、演唱方法等方面加以區別。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戲曲行當生 旦淨醜
    戲曲表演——旦旦,中國傳統戲曲腳色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是惟一表現女性人物的行當。其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古寫作「妲」;宋雜劇稱「裝旦」或「引戲」。宋元南戲中,旦泛指女主角。元雜劇中,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有正旦、小旦、搽旦等之分,其中正旦是同正末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到崑山腔時,形成正旦、小旦、貼旦、老旦四個支系。
  • 曾經興盛一時的「元雜劇」,為什麼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國戲曲始於北宋時期,而「戲劇」這個概念則出現於「宋元南戲」之後。雖元朝時期南戲與元雜劇爭奇鬥豔,但從時間上來看元雜劇要晚於南戲。 學界一般認為,元雜劇誕生自兩個源頭: 一是盛行於宋金的諸宮調(一種以說唱為主的類戲劇藝術形式); 二是以詼諧幽默著稱的宋代雜劇及金院本。 元雜劇之所以為「雜劇」,是因為它的藝術表現形式糅合了前兩者的元素,具備多種特點。
  • 中國五大類戲曲釋義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範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
  • 元雜劇的繁榮和衰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元雜劇在走向衰落的過程中,比較像樣子的劇作家和劇目還是可以舉出一些來的,如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和《王粲登樓》、宮天挺的《範張雞黍》、秦簡夫的《東堂老》、喬吉的《兩世姻緣》等,都可以在中國戲劇史中留下名字。
  • 認識元雜劇,以及淺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元代雜劇的衰亡呢?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元雜劇是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它的形成是在金院本和諸官調的直接影響之下的,且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並在唐宋以來的話本、詞曲、講唱文學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
  • 南戲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雖然南戲未能以它純正原始的面貌保留下來,但在南戲劇本以及歷代學者的研究文獻之中,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其靜態形式。    《南詞敘錄》是我國古代唯一的一部南戲專著,作者徐渭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作家和戲劇理論家。這部著作內容包括南戲的起源、聲腔、術語、戲文方言等,也包括一部分具體劇目,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有關南戲乃至整個戲曲發展史的研究上,能夠不斷地給予我們啟示和幫助。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說起中國戲曲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其中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西廂記》【時間】金末元初,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形成的一種以北曲來演唱故事的戲曲形式
  • 戲曲繼承藝術意象的傳統,結合再現與表現,獨樹一幟於世界劇壇
    中國的話本、小說實際上在「觀物取象」美學原則的指導下,通過長期實踐,完成了對真實性、性格、典型的追求。宋、金、元時期形成的戲曲,廣泛吸收了前代流傳下來的各種藝術和伎藝。除掉詩歌。音樂、舞蹈、話本、小說以外,還直接繼承了從古優開始的綿延- -千多年的包括歌舞戲、參軍戲、滑稽戲在內的古代戲劇表演的優秀傳統。另外,又吸收了武術、曲藝、雜技等伎藝的營養,以充實自己。
  •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尤其是以「元曲」為代表的藝術形式,受到了統治階層以及黎民百姓的大力追捧。筆者認為元朝其實可以被稱為繼宋朝之後,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期。「元雜劇」產生與元朝藝術繁榮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一種與「南戲」相互輝映的藝術形式。它作為「元曲」中的一個分支,一經出現就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價值。
  • 中國戲曲發展史是怎樣的?
    我們通過某個國家知道「男優」、「女優」,其實這個稱呼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優是演員的統稱,而這個在我們中國自古有之。優,或稱伶,伶起初是指樂工,常一起稱為優伶,現在多指戲曲演員。《康熙字典》中的解釋:「伶人,樂工也。
  • 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關漢卿關漢卿,大都人,或說河北人,或說山西人,大約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1230年前後)。他在大都玉京書會從事雜劇創作,偶爾還在瓦肆勾欄中粉墨登場,長期生活在藝人圈中,是當時雜劇界的領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