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與元雜劇概述!

2020-12-20 小蔣講時尚

 宋元南戲標誌著中國戲曲藝術的成熟,而稍晚出現的北曲雜劇則使中國戲曲進入黃金時代。北曲雜劇是在宋、金雜劇和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北方流行的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的營養,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戲劇形式。元代的北雜劇又稱元雜劇。它展現出波濤滾滾、雲蒸霞蔚的景觀,不愧是宏大壯美的人類文化奇蹟。「漢文,唐詩,宋詞,元曲,各絕一時。」(《盛明雜劇》序)元曲是一代文學藝術的代表,它包括劇曲和散曲,又以劇曲——即雜劇為主。  元雜劇是戲曲藝術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又與當時的政治、經濟、人文諸因素息息相關。元代統治黑暗而野蠻,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激烈複雜。在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下,各民族分成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東北、西北的各少數民族,第三等為漢人,主要是北方的漢人,第四等為南人,即南方的漢人及西南各族人民。蒙古人享有種種特權,他們打死漢人,漢人不得還手,兇手不償命,只罰出徵,免罪免刺字。蒙古統治者對漢人和南人施以峻法苛刑,實行裡甲制,嚴禁集會、結社、田獵、習武,不許收藏武器,甚至不許祈〔qi齊〕神賽社、夜間點燈。元朝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貪官汙吏遍地都是,冤假錯案接連不斷,加上水旱天災,釀成民不聊生、動亂不已的局面。這樣的社會現實,為元雜劇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來源。

  戲曲是綜合藝術,它的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元代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局部繁榮是導致元雜劇興盛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由於連年戰爭的摧殘,中原農業經濟和手工業受到嚴重破壞。但是,蒙古貴族階層為滿足奢靡的生活,將大批工匠拘集到都市和城鎮,並設置官營作坊和管理機構,強迫他們生產軍需品和奢侈品。大量因戰爭而流離、因貧寒而棄家、因失地而轉徙的黎民百姓也都湧向城鎮謀取生計。當時的大都(今北京)是聞名中外的大都市。「每日商旅及外僑往來者,難以數計,故均應接不暇。」(《馬可·波羅遊記》)此外,真定(今河北正定)、平陽(今山西臨汾)等地也很繁華。這些城鎮便成為元雜劇的基地和中心,在險惡、動蕩的歷史條件下,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大批演員、觀眾和活動場所。

  元朝滅金以後,僅舉行過一次科舉考試,近80年不興科舉,堵死了大多數知識分子的仕途。文人們不得不放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封閉式生活,走向社會謀生,到下層人民中「廝混」。傳統的詩文難以反映耳聞目睹的現實世界,精雅的吟唱怎能排遣和抒發深廣的憂憤?於是,他們和民間藝人一起,共同創造了許多有真情實感、適於演出的雜劇。

  元雜劇不同於唐、宋時期即興的滑稽表演和結構鬆散的短劇,它從根本上扭轉了宋雜劇以嬉戲娛樂為主的傾向,使戲曲走向真正的成熟。元雜劇有著獨特而嶄新的體制,嚴格而富於變化的音樂結構,這種音樂結構主要是受了說唱文學唱賺和諸宮調的影響。唱賺可以在同一宮調裡任選若干曲子,組成套數,以演唱故事。經過張五牛的改革後,表現能力越來越強。諸宮調相傳是北宋澤州民間藝人孔三傳所創,它可以根據內容和情節的需要,把不同宮調的若干套數聯綴在一起演唱,既克服了唱賺音樂的單調,又豐富了內容、增加了長度,為元雜劇的形成提供了借鑑和影響。  元雜劇的基本形態是四折一楔〔xie些〕子。折,大體相當於現代戲劇的「幕」。從內容來看,一折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每折內容一般都有個中心。從音樂來看,一折之內是一支完整的套曲,一個相對獨立的音樂單元。元雜劇各折使用的宮調,大致有一定格局:第一折多用仙呂宮,第二折多用南呂宮,第三折多用中呂宮,第四折多用雙調。當然,也會根據劇情有所變化。每折之內,同一宮調的一套曲牌也有大致的次序,曲牌可重複使用,叫做「么篇」。元雜劇實際使用的宮調(古代使用的樂曲調式)共九個,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每一宮調常用曲牌大約一二十個。

  楔子,原指插入木器的榫〔sun損〕頭,可使木器銜接得更牢固的木片。引申到元雜劇中,就成了使劇本結構更加完整、緊湊的短小開場或過場戲。放在開頭,能起序幕作用。置於劇中,有承上啟下的功能,成為全劇有機的組成部分。楔子數目不定,可用一個,也可以用兩個,有的劇則不用,完全根據需要來定。  元雜劇絕大多數是四折一楔子,也有少量破例情況,如關漢卿《五侯宴》是五折,《鞦韆記》為六折,《西廂記》五本21折,《西遊記》竟達六本24折。為概括全劇主要情節,點明人物故事,元雜劇還有「題目正名」,一般是兩句或四句韻語。有的放在劇本開頭,有的放在劇本末尾。放在前面是為了介紹劇情,放在後面是對劇情進行總結,都能起到宣傳廣告的作用,為的是招徠觀眾。

  元雜劇由唱曲、道白、表演三個部分組成,其演唱形式十分獨特,大都由正旦或正末從頭唱到尾,叫做「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劇本稱為「旦本」。正末主唱的劇本稱為「末本」。這種演唱形式顯然是從諸宮調等說唱藝術借鑑或衍化而來的。王驥德《曲律》指出:「北曲僅一人唱」,「一人唱則意可舒展」。歌唱是塑造和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主要人物在全劇情節發展的幾個重要地方連續唱套曲,就可充分抒發人物情感,表現人物性格,達到連貫而完整的藝術效果。但是,用一人主唱,從頭至尾,即使演員的嗓子好,也是很吃力的。如果沒有深厚的歌唱功底,那是難以勝任的。況且,恪守一人主唱到底體制,讓其他人物只能說白,不能唱一句正曲,也會使這些人物形象單調、乾癟。有時,為了遷就角色的主唱,往往不得不在劇中硬加人物,拼湊情節,更暴露出一人主唱的弊病。  元雜劇的道白叫「賓白」,往往用「雲」字提示,分為獨白、對白、背白、旁白、同白、插白、內白、帶白等類,有的是散而無韻的散白,有的是押韻的韻白,有的則類似快板、順口溜。一般說來,曲文抒情,賓白敘事。所謂敘事,大致包括人物通報姓名、自敘身世、交代事件來龍去脈、說明人物活動環境、人物之間的對話、或者獨抒心事等等。由於元雜劇採用一人主唱,所以除了主唱角色有唱有白之外,其他各色人物莫不通過賓白交代相互關係,表白自己的處境,透露內心世界,表現性格特徵。尤其是元雜劇的楔子,一般只唱一兩支曲子,而以賓白為主體,也就更要充分發揮賓白的作用。

  關於元雜劇的演出情況記載較少,據僅有的記載可知,一般在勾欄裡作場之前,先在四處張貼或懸掛彩色招子,以招徠觀眾。開演前有「參場」,全體演員與觀眾見面,展示陣容。接著,通過「開呵」報幕,向觀眾介紹劇情。開呵結束,接演正戲。正戲演畢,還有「打散」,加演送客小節目。  元雜劇的表演動作、表情及舞臺效果叫作「科」或「科介」,主要包括做工和武工兩個方面。元雜劇的科不是對實際生活的逼真模仿,而是有所提煉,有所省略,有所渲染,有所誇張。通過虛擬化的表演動作,結合一定的「砌末」(道具),藝術地表現生活。元雜劇的角色分工較細,有旦、末、淨、外、雜五大類,每類之中又分為幾種。如末分為正末、外末、小末、衝末等。旦分為正旦、副旦、外旦、貼旦、小旦、老旦、色旦、搽旦等。外包羅了末、淨以外所有男性角色。淨分為淨、副淨、外淨等。雜包括孛老(老漢)、卜兒(老婦)、幫老(強盜)、倈兒(兒童)、駕(皇帝)、孤(官員)、禾(農人)、細酸(讀書人)、曳剌(走卒)、祗從(隨從)等。所有角色中,以正末、正旦為主要角色。  元雜劇是自然本色的「活文學」(王國維語)。它的題材廣泛,結構嚴謹,劇情合理,矛盾尖銳,懸念強烈,唱詞優美,對白簡潔,人物形象鮮明,舞臺動作性強,非常適合舞臺演出。元代演劇活動頻繁,戲班很多,比較大型的戲班都在大都或其他城市,屬教坊司掌管,演員叫官伎。遍布各地的家庭戲班叫「路歧」,藝人被稱為「路歧人」。農村業餘臨時戲班稱為「社火」,多在廟宇戲臺或臨時圍場「打野呵」演出。  元代湧現出一大批雜劇作家。據元中葉鍾嗣成《錄鬼簿》、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明賈仲名《錄鬼簿續編》、清末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及近人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可知,有姓名的元雜劇作家約有200人左右,元雜劇劇目約737種,有劇本保存下來的近200種,保存殘曲29種。  元雜劇作家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人才輩出,佳作如林,是元雜劇鼎盛期。前期作家幾乎全部生長、活躍在以大都為中心的中國北方,大多是失去仕進機會、沉抑下層、潦倒市井的「書會才人」。除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外,還有楊顯之、高文秀、李文蔚、石君寶、紀君祥、鄭廷玉、李直夫、李好古、尚仲賢、武漢臣、李壽卿、康進之、李潛夫、戴善甫、費唐臣、張國賓、紅字李二、李行道、孟漢卿、王仲文、孫仲章、嶽伯川、庾吉甫、石子章、史九敬先、狄君厚、孔文卿、張壽卿、劉唐卿、宮大用等。  後期,元雜劇中心南移,呈現出衰頹之勢,很多雜劇作家活躍在以杭州為中心的江浙地區。他們中的許多人,或流連山水,或埋首經典,失卻了前期作家的勇氣和精神,只有少數作家取得較高的成就。後期作家有:鄭光祖、喬吉、曾瑞、宮天挺、秦簡夫、楊梓〔zi子〕、金仁傑、朱凱、蕭德祥、羅貫中、王子一、劉東生、谷子敬、賈仲名、楊文奎、楊訥等。人們一般把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元雜劇作家成分複雜,分別來自書會才人、勾欄藝人、醫生、商賈、下層官吏、名公巨卿等各個階層,形成燦若群星的局面。他們的風格或沉雄悲壯,或激越豪放,或典雅工麗,或溫潤醇厚,或冷峻峭拔,或婉轉綿麗,或自然本色,或清幽脫俗……真是氣象萬千。  元雜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生動而真實地表現了各階層人民的心態和情感。上從皇帝嬪妃、文官武將、文人學士,下到差役皂隸、地痞流氓、醫卜星相、嫖客妓女,三教九流都涉及到了。既有軍國大事、朝政紛爭、沙場徵戰,也有家庭糾紛,婦姑勃谿〔xi希〕,勾勒出一幅元代社會生活的全景圖畫。對於元雜劇的題材,前人曾有過多種分類,如朱權在《太和正音譜》裡把雜劇分為12科,即:神仙道化、隱逸樂道、披袍秉笏〔hu戶〕、忠臣烈士、孝義廉節、叱奸罵讒、逐臣孤子、鈸〔ba拔〕刀趕棒、風花雪月、悲歡離合、煙花粉黛、神頭鬼面。雖然分類很細,但不夠科學,抬高並突出了封建道德、樂道隱逸的內容。事實上,元雜劇大量的作品弘揚了愛國主義理想和民族的傳統美德,歌頌了反抗封建禮教、追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民主精神,褒揚了秉公辦事的清官循吏,肯定了農民的起義造反,發洩了封建知識分子窮愁潦倒後的牢騷,全面地揭露、控訴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醜惡的社會現實。這些才是元雜劇的精華。至於那些鼓吹封建倫理道德、宣揚封建迷信、誣衊農民起義、提倡消極避世、欽羨發跡變泰的作品,雖然為數不少,畢竟只是支流。這些糟粕掩蓋不住元雜劇在戲曲史和文學史上的奪目光彩。

相關焦點

  • 談談元雜劇形成的脈絡和元雜劇體制的特點
    南方浙江溫州一帶出現了用南曲演唱的戲曲,叫溫州雜劇,即後來所稱的南戲。南戲具備了曲、白、介等戲曲的基本要素,故事完整,結構複雜,角色行當也較完備。北方的金,則出現了院本。院即行院,為藝人樂妓的居處。院本就是行院演劇所用的腳本,元人陶宗儀《輟耕錄》說:「院本、雜劇,其實一也。」此外,宋金時期的諸宮調是當時相當流行的一種講唱藝術形式。
  • 中國戲曲,元雜劇,形成及其意義
    大家好,我是孔西妹,今天給大家說說元雜劇的形成及其意義。元雜劇是一種在北方地方戲院本和宋、金諸宮調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劇形式。元雜劇因此而興盛。元雜劇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從1234年至1294年為前期,其創作與興起上要集中在元大都、真定、晉寧、東平四路,即今京津、河北、山西和山東的西部。主要作家有關漢卿、白樸、紀君祥、馬致遠等。1295年至1332年為中期,已由華北地區擴展到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一帶。
  • 元曲四大家和元雜劇
    元曲四大家關、馬、鄭、白元雜劇盛極一時,其中最著名的有元曲四大家——關馬鄭白,即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再加上王實甫、喬吉甫(喬吉又稱喬吉甫),合稱為「元曲六大家」。他們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牆頭馬上》、王實甫《西廂記》、喬吉甫《揚州夢》等,另外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都是優秀的元雜劇作品,反映了元代雜劇藝術的高度成就。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元雜劇
    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那元代盛行的文學體裁就是曲,元曲是元雜劇和元散曲的合稱。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對於元曲的相關知識多有涉及,需要進行掌握。一、知識介紹(一)元雜劇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雜劇作家,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 比崑曲更古老的元雜劇重現南京
    □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  翟羽  很多人都聽過「元雜劇」,那「新雜劇」您聽過沒?崑山當代崑劇院2日在蘭苑劇場宣布,原創「新雜劇」《梧桐雨》將在南京首演。省昆名家錢振榮、龔隱雷繼《長生殿》 後再次攜手飾演唐明皇與楊貴妃。  白樸也在南京「逐夢」過演藝圈  元雜劇《梧桐雨》 全稱《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於唐代傳奇小說《長恨歌傳》與白居易的《長恨歌》,講述的是安史之亂前後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
  • 元雜劇是瓦肆勾欄中誕生的經典,是在宋金雜劇基礎上的融合藝術
    元雜劇是金元之際,在宋金雜劇的基礎上,融合此時期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而形成的戲曲藝術,它形成的時期比南戲要稍遲。元雜劇由四套北曲構成,中間穿插「白」(對話、獨白)、科(動作),從而敷衍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 曾經興盛一時的「元雜劇」,為什麼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第一次接觸元雜劇,是在語文教科書裡。當時課本裡的一折《竇娥冤》,讓筆者回味許久。今天,我們便結來聊聊元雜劇的誕生、特點及興衰史。 學界一般認為,元雜劇誕生自兩個源頭: 一是盛行於宋金的諸宮調(一種以說唱為主的類戲劇藝術形式); 二是以詼諧幽默著稱的宋代雜劇及金院本。 元雜劇之所以為「雜劇」,是因為它的藝術表現形式糅合了前兩者的元素,具備多種特點。
  • 元雜劇的繁榮和衰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元雜劇的高度繁榮,大概延續了一個世紀。從14世紀初年開始,元雜劇已漸漸顯現出一些疲衰之色。至14世紀40年代以後,景象更是不濟。入明之後,熱鬧了一陣,但在根本上已失去維持之力。但總的說來,元雜劇的風華年月已經過去。
  • 元雜劇:在不同時期的思想碰撞中逐漸沒落
    元雜劇之所以能從戲曲時代中脫穎而出,原因在於它雖是百姓取樂的戲曲形式,但它敢於批判現實歌頌愛情,它的發展與元代政治形式息息相關。元雜劇的產生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元曲,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文學,依靠的是歷史長河的推動。
  • 元雜劇的經典化對後世創作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也有著諸多制約
    明人對元雜劇的經典化確立了元雜劇的歷史地位,並積極的從元雜劇中汲取營養指導明人的雜劇與傳奇創作。只不過由於元雜劇經典化的影響,明代的雜劇創作深受其害。首先,由於元雜劇的經典化,在明代的前中期,大量的元雜劇作品被保留下來,數目之大,蔚為壯觀。
  •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它們都對崑曲有很深的影響。宋元南戲屬於南曲系統,是由溫州地區的南方小曲逐漸發展形成的,形成後又受到元雜劇的影響;而元雜劇屬於北曲系統,是由宋金雜劇過渡而形成的。
  •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從「滑稽搞笑」再到「戲曲」的蛻變,可以說這是雜劇歷史上的一次華麗轉身。元雜劇誕生之後主要活躍於大都一帶,在元大德年間逐步進入繁盛時期。其實,元雜劇出現除了與宋雜劇有關係之外,還與當時元大都的繁華景象有關係。筆者認為城市經濟發展,對元雜劇的出現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元雜劇元代戲曲形式中,「元曲」是代表。【別稱】這種戲曲的音樂基礎是北曲,故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雜劇。它流行於整個元代,是元代北方舞臺上的主流戲曲,故又名「元雜劇」。【內容】元雜劇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涉及到家庭倫理、清官斷獄、男女愛情、歷史故事、神話仙話等多個方面,奠定了中國戲曲題材的規模。
  • 「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藝術特徵,「一人主唱」的界定是什麼呢?
    本文系作者獨處時的思考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一人主唱」是元雜劇主要的藝術特徵之一,然而這一概念的內涵卻比較模糊。古代曲學著作論及元雜劇的演唱體制,多是稍帶提及,少有詳細論述。關於元雜劇「一人主唱」的提法,在元代的曲學著作和曲學筆記中未見記載,談及元雜劇的演唱情況時,多提末或旦。夏庭芝《青樓集志》:「雜劇則有旦、末。旦本女人為之,名妝旦色;末本男子為之,為末泥。」似乎是說旦本戲由女演員扮演,末本戲由男演員扮演,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情。
  • 元代文學:散曲與雜劇
    較之散曲,元雜劇的成就尤為突出。元代文學的光輝代表正是這種有說白、有唱詞、有表演的新型劇種。元雜劇是在宋金雜劇的基礎上,吸收了諸宮調等講唱文學的某些特點,並以北曲為聲腔的新興文藝。它綜合了隋唐以來各種戲劇雛型,逐步發展成一種曲調和科白相結合,通過歌唱、念白、舞蹈和音樂伴奏來表演一個完故事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使唐宋以來以讀諧嘲識為主的參軍戲宋金雜劇等戲劇藝術,進入以表演故事情節為中心,以塑造舞臺人物形象為主要藝術手段的成熟劇種。元雜劇是中國戲劇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是中國戲劇發展成為一項獨立藝術之後的第個高峰。
  • 2021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自然科學常識:元雜劇
    2021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自然科學常識:元雜劇 2020-12-01 11:30:53| 來源:中公教育 導語:軍轉幹考試備考開始啦,為了幫助大家能夠順利參加考試,山東中公軍人考試網
  • 元雜劇:古人社會生活的寫照,《西廂記》演繹浪漫的愛情故事
    靜心文化課——元雜劇靜心文化,和我一起靜心學習,大家好,我是小茜。咱們都知道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故事,兩人一起讀過唯美的愛情故事《西廂記》,這個《西廂記》是作家王實甫作的元雜劇,今天啊咱們就來講講什麼是元雜劇。元雜劇,又叫北雜劇。
  • 元雜劇取代詩歌成為主流文學,不僅是形式的變遷,也是人性的光輝
    當元雜劇的優勢顯露時,眾多文人一擁而入,投身與創作之中無法自拔,不僅滿足了生活及情感所需,也滿足了大眾對文化內容的需要,極大地促進了元雜劇的蓬勃發展。文人階層的加入,對雜劇貢獻突出,雜劇的形成為文人間切磋技藝提供了新的紐帶。在雜劇的發展過程中,部分文人深入創作,粉墨登場,這使得劇本的創作如火如荼,數量或是質量上都得到了量與質的積累。
  • 中國戲曲的形成期,當以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為它的起點
    雖然他推斷宋代已有可能存在成熟的真戲劇,但是由於他當時還沒有看到像《永樂大典戲文三種》這樣確鑿的證據,他把元雜劇視為真戲劇的開端,可見他持論是十分審慎的。但是王國維為真戲劇所確定的特徵是否科學,卻很可懷疑。持戲曲形成於先秦或盛唐看法的同志,他們沒有區分成熟的戲曲與非成熟的戲曲的差別。
  • 元雜劇:中國古代戲曲與文學結合的典範,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而在這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不得不提到的一種戲劇形式,就是元雜劇。南戲與元雜劇有著不小的差別,然而前者又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和創新而出現的。南戲的出現、興盛與消亡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它的出現與興盛既與當時當世的人們的現實需要有關,它的沒落與消亡又與人們對它的實際需求的降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