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在不同時期的思想碰撞中逐漸沒落

2020-12-20 一更歷史

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精髓在一代代人中口口相傳,竊以為它們便是文學歷史上的巔峰。

王國維也曾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其中元之曲中的元雜劇,融詩詞、歌舞、雜藝為一體,成為元代戲曲中的中流砥柱。元雜劇之所以能從戲曲時代中脫穎而出,原因在於它雖是百姓取樂的戲曲形式,但它敢於批判現實歌頌愛情,它的發展與元代政治形式息息相關。

元雜劇的產生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元曲,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文學,依靠的是歷史長河的推動。時間追溯到漢代,歌舞形式以百戲為主,它衝破了禮樂的束縛,將樂舞雜技這些新鮮力量引入生活,對廟堂盛舞造成重擊。

隋朝時期的九部樂將雅俗音樂文化融為一體,為元雜劇發展提供了前提。唐朝時期的歌舞開始逐漸走向戲劇化,此段時期雅樂與俗樂的鬥爭也促進了雜劇的產生。

宋金時期,雜劇院本開始發展,戲曲文化逐漸成熟,為元朝元雜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所以元雜劇的產生是一個不斷醞釀的過程,它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元雜劇的興起

元雜劇的興起,綜合來自兩方面:

第一、首先是當時城市經濟的發展,很多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這為元雜劇的興起提供了物質條件。再者與元朝的建立也息息相關,當時金滅北宋,元滅金,這一段時期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蒙古人的過程。而且元朝統治者是蒙古族,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後來蒙古南下滅南宋,不僅改朝換代結束了國家分裂的局面,還成就了民族的大融合。

況且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天生便是戰爭國家,在這樣的趨勢下,國家版圖越來越大,這也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國家。在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下,文化思想的發展,在不斷融合碰撞的過程中也達到巔峰。能歌善舞,各個民族博採眾長,集聚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

最後就是當時的元朝貴族對於歌舞、戲曲的愛好,這方面也有不少的相關文獻記載。這才促使了元雜劇的興起。

第二、在於科舉制的廢除,科舉制在歷史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固定的考試模式造成文人才子的固化思維,讓他們難以在詩詞歌賦上有所長,這便造成了戲曲文化的衰弱。

元朝建立之初,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再加上又取消了科舉制,讓中下層文人的仕進道路受到阻礙,所以大多數文人和廣大人民同樣受到殘酷的迫害。但同時,也讓他們與廣大人民的關係更加密切,於是他們一方面學習民間藝術的成就,一方面又把自己畢生的才華貢獻給雜劇的創作。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對元雜劇的興起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

元雜劇在元朝不同時期表達的思想

元朝前期

元雜劇創作初期,各種戲曲形式蓬勃發展,有憤世救世的《竇娥冤》和《看錢奴》;也有歌頌愛情的《謝天香》和《拜月亭》,還有《牆頭馬上》等。這段時期最傑出的文人有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

元雜劇創作題材大膽,無論是揚還是抑,都讓人感受到蓬勃興旺的新鮮感。元朝前期思享匯雜,故此段時期是思想空前開放的時期。如《竇娥冤》用最犀利的話語,諷刺了戰爭民族統治下社會的極端黑暗,利用雜劇的形式來揭露官場的罪惡和社會不公平的現象。其中有一段唱詞:

「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竇娥大膽地指責天地,就像關漢卿大膽地指責元朝統治者和控訴了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現實。試問,歷史上哪個朝代的百姓能如此犀利地評判時政?

元朝中期

此時元朝正值強盛時期,混雜自由的思想逐漸像漢族靠攏,民風雖然開放卻也有所收斂,故元朝中期士族精神高揚。創作思想也不再類似從前那般口無遮攔地批判時政,而是為報國無門的才子惋惜。

愛情方面也逐漸由才子妓女向才子佳人靠攏,此時也湧現出的作品有《金錢記》、《蘇子瞻風雪貶黃州》、《薦福碑》、《西廂記》、《倩女離魂》、《舉案齊眉》等等。

其中《蘇子瞻風雪貶黃州》有一句道:「他把賢門閉,英雄棄,莫那孟嘗君是你?暢好人面逐高低。今日羞歸去。呵,思量可知,可知那經天緯地孔仲尼,遇著輕賢重色柳盜蹠。不爭富貴驕人,小人喻利。」

通過寫蘇軾被小人陷害,逐漸被君主疏遠,一代才子黯然隕落,批判黑暗官場和暗示統治者要珍惜人才。

元朝後期

蒙古多彩的文化逐漸漢化,封建教條倫理準則逐漸腐蝕文人的靈感,元雜劇開始變的空洞平庸。

此段時期的主要作家有鄭光祖、秦簡夫等等,而此時的作品多寫消沉之人,處處讓人感受壓抑。如《忠義士豫讓吞炭》《連環計》等。

《忠義士豫讓吞炭》中寫道:「他把賢門閉,英雄棄,莫那孟嘗君是你?暢好人面逐高低。今日羞歸去。呵,思量可知,可知那經天緯地孔仲尼,遇著輕賢重色柳盜蹠。不爭富貴驕人,小人喻利。」

這也是當時的巔峰之作,但從劇本來看,它比元朝初期的作品少了幾分犀利,此段時期雖然不乏好作品,但其新穎度卻難超元朝前期之右。此後元雜劇逐漸江郎才盡,逐漸沒落。

元雜劇的歷史意義

首先,元雜劇為我們展現了千百年來歌舞文學的積累,它代表的不僅是元朝戲曲文化的興盛,還代表著元朝思想的轉變。

元朝中期,元雜劇真正意義上體現出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思想的融合,從最初的大膽犀利,到最後的小心謹慎,元朝逐漸由思想大融匯向漢族儒家思想跨進。元雜劇思想的漢化看似是文化底蘊的碰撞,實則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

其次,元雜劇由唐宋大曲,宋詞詞牌,諸宮調和一些民間歌曲綜合而成,是一種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不僅豐富了一直以來在傳統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黑暗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成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珍貴財富。

最後,元雜劇雖然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但其大多數作品內容,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生動而真實地表現了各階層人民的心態和情感,全面地揭露、 控訴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醜惡的社會現實,這些才是元雜劇的精華。

一更說

元雜劇一出場,便以大膽犀利的風格、浪漫現實的融合、豐富的表現力、抑揚頓挫的腔調吸引人們眼球。但蒙古政權穩固後,朱程理學成為主流,封建思想的蠶食,讓元雜劇大膽開放自由的思想失去了其原本的味道,故元雜劇發展到明朝便逐漸失傳。文化的復興讓元雜劇再次映入我們的眼帘,如寶玉黛玉共讀西廂,青櫻弘曆牆頭馬上。

由此可見,元雜劇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消失,它看似離我們很遠,實則離我們很近,依舊在中國戲曲史上大放異彩,成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歷史的寶貴財富!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文化》《宋元戲曲考》《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等

相關焦點

  •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元雜劇」產生與元朝藝術繁榮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一種與「南戲」相互輝映的藝術形式。它作為「元曲」中的一個分支,一經出現就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價值。元雜劇作為元朝民間文化藝術最高成就,不僅可以體現出元朝時期的文化藝術特色,同時它所呈現出的藝術表現,也與當時元朝勞苦大眾緊密相連。
  • 元雜劇:中國古代戲曲與文學結合的典範,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元末明初是南戲的繁榮期,元末明初時期,隨著南戲在藝術和技藝上的不斷提高,南戲在朱明王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甚至在明代前期,南戲因為技藝的不斷提高而逐漸向傳奇演進。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四大南戲:《荊釵記》、《拜月亭記》、《殺狗記》和《劉之遠白兔記》亦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出現的。
  • 元雜劇與元雜劇概述!
    宋元南戲標誌著中國戲曲藝術的成熟,而稍晚出現的北曲雜劇則使中國戲曲進入黃金時代。北曲雜劇是在宋、金雜劇和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北方流行的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的營養,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戲劇形式。元代的北雜劇又稱元雜劇。
  • 元雜劇是瓦肆勾欄中誕生的經典,是在宋金雜劇基礎上的融合藝術
    元雜劇是金元之際,在宋金雜劇的基礎上,融合此時期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而形成的戲曲藝術,它形成的時期比南戲要稍遲。元雜劇由四套北曲構成,中間穿插「白」(對話、獨白)、科(動作),從而敷衍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 談談元雜劇形成的脈絡和元雜劇體制的特點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它不斷吸收和融匯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武術等各種藝術成份,逐漸形成了以表演故事為主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綜合藝術。戲曲的淵源與元雜劇的特點:早在上古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歌舞。《尚書·堯典》、《詩經·陳風·宛丘》、屈原的《九歌》等,都有具體的記載或生動的描寫。
  • 曾經興盛一時的「元雜劇」,為什麼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國戲曲始於北宋時期,而「戲劇」這個概念則出現於「宋元南戲」之後。雖元朝時期南戲與元雜劇爭奇鬥豔,但從時間上來看元雜劇要晚於南戲。 說起戲曲之起源,大抵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氏族社會時期,當時的先民以歌舞祭祀自然神。到了封建時代,歌舞逐漸融入到了禮樂及民俗娛樂活動之中。 不過,以歌舞的形式來表現故事,則是北宋以後的事了。
  • 元雜劇取代詩歌成為主流文學,不僅是形式的變遷,也是人性的光輝
    而白話文的發展必然不是一朝一夕,在唐宋時期,詩詞在格律方面的注重使得門檻逐漸提高,明顯偏離了日常行文方式,對日常口語更是偏離甚遠。但市民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卻逐漸增強,他們強烈渴望得到一種「更實用」的語言表達方式,而對於晦澀拗口的詞句自然會敬而遠之。除了民間提供的生態土壤,元朝上層也為白話文發展提供動力。
  • 元曲四大家和元雜劇
    他們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牆頭馬上》、王實甫《西廂記》、喬吉甫《揚州夢》等,另外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都是優秀的元雜劇作品,反映了元代雜劇藝術的高度成就。
  • 古代文化:戲劇——宋元雜劇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文化:戲劇——宋元雜劇,宋元雜劇。中國戲曲的成熟是在宋元時期。隨著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日趨繁榮,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因而北宋的南北主要商業城市出現了市民遊藝區——瓦舍。書會中人是當時不得志的下層文人,稱書會的才人。這是當時出現的一批職業劇作家,與前代詩人、詞人不同的地方是,他們是靠創作謀生的。這些人經常與藝人合作,他們熟悉舞臺,懂得舞臺藝術的特點和觀眾的欣賞要求,因此,他們寫出的劇本,不但能增強舞臺表現能力,而且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
  • 關漢卿是元代著名的元雜劇作家,生於金朝的末年
    關漢卿是元代著名的元雜劇作家,生於金朝的末年關漢卿是元代著名的元雜劇作家,他生於金朝的末年,在那個時代雜亂不堪,自己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並能夠被別人所記得足夠說明他有充滿著自己的才華,而且能被別人所景仰,為人也被人說欽佩,我們能從他的點滴事情中學到很多道理
  • 中國戲曲,元雜劇,形成及其意義
    大家好,我是孔西妹,今天給大家說說元雜劇的形成及其意義。元雜劇是一種在北方地方戲院本和宋、金諸宮調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劇形式。元雜劇之所以勃興於元代,一是女真與蒙古統治者對歌舞戲曲的喜好促進了北方都市藝人的聚合;二是蒙古貴族的「賤儒」文化政策促成大批文人涉足雜劇創作。由於科舉久廢,仕路不通,使得一部分潦倒文人「嘲風弄月」,與盛行勾欄瓦舍間的雜劇產生了親緣聯繫。他們與藝人為伍,自稱「良子班頭」,並逐漸投身雜劇創作,「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鬱感慨之懷」(胡傳《珍珠船》卷4),表達那個歷史時代深沉的悲憤、苦悶與抗爭。
  • 元雜劇的繁榮和衰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元雜劇的高度繁榮,大概延續了一個世紀。從14世紀初年開始,元雜劇已漸漸顯現出一些疲衰之色。至14世紀40年代以後,景象更是不濟。入明之後,熱鬧了一陣,但在根本上已失去維持之力。元雜劇在走向衰落的過程中,比較像樣子的劇作家和劇目還是可以舉出一些來的,如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和《王粲登樓》、宮天挺的《範張雞黍》、秦簡夫的《東堂老》、喬吉的《兩世姻緣》等,都可以在中國戲劇史中留下名字。
  •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它們都對崑曲有很深的影響。宋元南戲屬於南曲系統,是由溫州地區的南方小曲逐漸發展形成的,形成後又受到元雜劇的影響;而元雜劇屬於北曲系統,是由宋金雜劇過渡而形成的。
  • 李麗平:論元雜劇公案戲中「判詞」的文化形態及其史學價值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元雜劇中的公案戲判詞,在中國法律史及文化史上具有何種地位?上述種種,查閱百年來國內外前哲時賢所論,似無談及。故本文試作解析,以求教於方家。儘管元雜劇作家在創作前不會去專門學習法律,但是他們卻有可能根據現實中曾經發生的與法律事件有關的情事來進行創作的。
  • 元雜劇的經典化對後世創作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也有著諸多制約
    明人對元雜劇的經典化確立了元雜劇的歷史地位,並積極的從元雜劇中汲取營養指導明人的雜劇與傳奇創作。只不過由於元雜劇經典化的影響,明代的雜劇創作深受其害。首先,由於元雜劇的經典化,在明代的前中期,大量的元雜劇作品被保留下來,數目之大,蔚為壯觀。
  • 元雜劇大多是一本四折,《西廂記》卻為何開了二十折的先例?
    《西廂記》要表現這樣的思想內容、要展開這樣的矛盾衝突,就不能不對元雜劇某些體制有所突破、有所革新。「《西遊記》六本二十四折,據近人考證,為明初人楊景賢撰,元雜劇中的其他多本戲,或者全部佚失,或者僅存片段,已經無法判斷劇本的全貌。只有《西廂記》完整無缺地流傳下來了,其規模之宏大、結構之嚴謹,在元雜劇中是罕見的,這是對元雜劇結構體制上的一種突破和發展。
  • 河北正定文化名片之一——白樸元雜劇代表作《牆頭馬上》重現舞臺
    消失數百年的正定文化名片之一,白樸元雜劇代表作重現舞臺,優美雅致的演員扮相,悠揚婉轉的經典唱腔,讓現場的觀眾為之震撼。《牆頭馬上》是元雜曲四大家之一白樸最出色的代表劇作之一,它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並稱為「元代四大愛情劇」。
  • 比崑曲更古老的元雜劇重現南京
    □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  翟羽  很多人都聽過「元雜劇」,那「新雜劇」您聽過沒?崑山當代崑劇院2日在蘭苑劇場宣布,原創「新雜劇」《梧桐雨》將在南京首演。省昆名家錢振榮、龔隱雷繼《長生殿》 後再次攜手飾演唐明皇與楊貴妃。  白樸也在南京「逐夢」過演藝圈  元雜劇《梧桐雨》 全稱《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於唐代傳奇小說《長恨歌傳》與白居易的《長恨歌》,講述的是安史之亂前後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
  • 元代文學:散曲與雜劇
    這些作者中雖有達官貴人、社會名流,但更多的是落魄文人以至倡優妓妾。因此他們的作品必然與當時下層人民生活,特別是市民群眾有著更多、更直接的聯繫。散曲的形式較為自由活潑,內容則無所不有,無所不可,有所謂黃冠體、草堂體、楚江體等等。就其應用而言,有勸誡、議論、諷刺、警世、寫景和詠物;也可敘別離之情,寫幽會之辭,甚至敷陳故事。
  • 中國戲曲的形成期,當以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為它的起點
    元雜劇的出現是它的標誌。應該承認這是一種較為通行的見解。主張中國戲曲形成於宋元的顯然是多數派。當然學術問題是不能以人數的多寡斷定是非的。為什麼會產生上述的分歧,而長時期又沒有得到統的認識。筆者認為主要是由於沒有把成熟的戲曲與非成熟的戲曲加以區分,沒有科學地歸納出成熟戲曲的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