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是瓦肆勾欄中誕生的經典,是在宋金雜劇基礎上的融合藝術

2020-12-20 十指緊扣到海角

元雜劇是金元之際,在宋金雜劇的基礎上,融合此時期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而形成的戲曲藝術,它形成的時期比南戲要稍遲。元雜劇由四套北曲構成,中間穿插「白」(對話、獨白)、科(動作),從而敷衍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四套北曲既是四個音樂單元,也是四個情節單元,剛好應對一個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組成部分,或者叫起承轉合四個環節。一套北曲構成的音樂情節單元,即一「折」。如果劇情需另外交代某些情節,可以加一個楔子。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結構。

元雜劇舞臺劇照

因此,元雜劇構成的重心是四套曲子,這種音樂文學是在北方地區盛行的音樂曲調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隋唐時期,北方地區就流行曲子詞,比如現在還能讀到的「敦煌曲子詞」。這種形式被文人使用後,就逐漸雅化,變成了五代詞、宋詞,成為古代文學上的經典。但民間仍然有創作歌唱通俗的曲子詞之傳統。北宋中後期,中下層文人開始寫一種滑稽搞笑的曲子,與正統文人詞大有異趣。徽宗時的曹組寫過一首叫【紅窗迥】的詞:春鬧期近也,望帝京迢迢猶在天際。懊恨這一雙腳底,一日廝趕上五六十裡。爭氣,扶持我去,博得官歸,懲時賞你:穿對朝靴,安排你在轎兒裡,更選個弓樣鞋,夜間伴你。

曹組簡筆頭像

這是一首詠腳的詞,語言滑稽通俗,充滿自嘲的意味,但當上官之後,腳穿朝靴,坐著轎子,晚上有嬌娥陪伴,又非常符合民間對功名富貴的認識。這首詞在用語和整體風格上與元曲極為相似,可見宋代這種滑稽詞對元曲的影響。金元時代的北方地區流行起少數民族的音樂曲調,又出現不少新的曲調和歌詩。同時,因為說唱文學諸宮調的興起,這些曲調被統一於不同的宮調,並且組成聯套的方式來歌詠故事,則元雜劇的套曲就慢慢形成了。

元雜劇表演劇照

元代蒙古貴族統治中原,把天下民眾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是天下的主子;色目人指西域一些少數民族,漢人是指北方地區的漢族,因為他們較早就在蒙元的統治之下,所以統治者比較放心,地位也相應較高;最低賤的是南人,即蒙古滅南宋後南方的漢人,他們最後融入元朝,成為統治者最不信任、防範最嚴、地位最低的一類人。此外,元朝政府在前中期八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廢除了科舉制度,這是隋唐以來一次巨變。漢族知識分子把出將入相作為人生追求,而科舉考試是他們通向仕途的必經之路,可現在這條路被掐斷了。

古代科舉考試情景再現

漢族人整體受到凌辱和歧視,除了讀書寫作無一技之長的知識分子更是淪落到了社會的底層,地位一下跌入深淵,所謂「十儒九丐」,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地位竟排在了妓女、乞丐之後。元雜劇家馬致遠寫過一部叫《薦福碑》的戲:範仲淹想提攜窮文士張鎬,給了他三封信,讓他去找三個人,會獲得幫助。張鎬找第一個人,住到人家第一晚主人就死了;去找第二個人,路上又聽到主人暴斃的噩耗。他也無心去找第三人,不想差點被人追殺。逃過一劫後,他寄居到薦福寺中。長老聽說張鎬悲慘遭遇後,很同情他,就告訴張鎬,寺內薦福碑上刻的是顏真卿的真跡,不妨明天去拓印幾千本出售,弄些盤纏上京考試去。不想到晚上,雷電交加,第二天起床一看,薦福碑被雷劈碎了。張鎬走投無路,要到撞樹而死的地步。

馬致遠《薦福碑》戲曲資料

這部戲很有寓意,故有諺語說「時來風送膝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馬致遠借張鎬的坎坷命運,訴說的是整個元代知識分子鬱郁不得志的憤恨。這是元代知識分子命運的真實寫照。走投無路之下,畢竟現實人生中不能真的一死了之。而此時雜劇市場方興未艾,文人們大多寄情歌舞,一來可以宣洩心中不平之氣,二來可以通過編劇本混口飯吃。

馬致遠故居照

真是所謂「悲憤出詩人」了,不經意間,元代文人因為自身悲慘的命運,而有了更多接觸下層的機會,有了更深切的對底層社會的認識和共鳴,並且用一支支生花妙筆,書寫出元雜劇瑰麗的篇章。元雜劇能成為戲曲史上的高峰,也是與出現一些偉大作家和作品分不開的。大體上來說,元雜劇分前後兩期,前期近百年時間是雜劇的巔峰期,著名作家作品如雨後春筍;後期比較沉寂,主要是元代又恢復了科舉,文人又致力於仕途;另外,後期國家的重心轉移到南方地區,元雜劇離開了孕育、培植其發展的音樂、文學土壤。

相關焦點

  • 宋金雜劇中,無疑金院本是能很自然地過渡到元雜劇的一種藝術形式
    這便產生了眾多大型綜合性遊藝園,在當時,這種遊藝園叫「瓦舍」「瓦子」或「瓦肆」。每個「瓦肆」裡有各種娛樂節目,說書類、雜技類、小唱類、歌舞類,也包括從唐代參軍戲等優戲延續而來的雜劇。每種伎藝表演在固定的勾欄裡進行,一個瓦肆中的勾欄多少不定,比如「桑家瓦子」就有二十個左右的勾欄。
  • 元雜劇與元雜劇概述!
    宋元南戲標誌著中國戲曲藝術的成熟,而稍晚出現的北曲雜劇則使中國戲曲進入黃金時代。北曲雜劇是在宋、金雜劇和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北方流行的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的營養,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戲劇形式。元代的北雜劇又稱元雜劇。
  •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公元13世紀前半葉,蒙古族滅金前後,在宋雜劇、金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各種藝術因素,形成了元雜劇。但它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經濟上和文藝本身的各種因素。在元初統治者的高壓政策下,些批判現實政治的和包含反抗情緒的雜劇劇目應運而生。
  • 談談元雜劇形成的脈絡和元雜劇體制的特點
    我國的戲曲藝術,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它經歷了蘊育萌芽、形成發展、成熟興盛的漫長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它不斷吸收和融匯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武術等各種藝術成份,逐漸形成了以表演故事為主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綜合藝術。
  • 元雜劇:在不同時期的思想碰撞中逐漸沒落
    其中元之曲中的元雜劇,融詩詞、歌舞、雜藝為一體,成為元代戲曲中的中流砥柱。元雜劇之所以能從戲曲時代中脫穎而出,原因在於它雖是百姓取樂的戲曲形式,但它敢於批判現實歌頌愛情,它的發展與元代政治形式息息相關。
  •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這段歷史為元朝誕生埋下了十分重要的伏筆。公元1271年忽必烈依據「大哉乾元」,改「中統」為「大元」。至此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畫下了濃重的一筆。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元朝建立之後大力改革政治、軍事和經濟。在這種上通下達的政治氛圍中,元朝的文化、藝術發展,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 元代文學:散曲與雜劇
    元曲是一種新興的藝術品種,也是元代社會一面忠實的鏡子,是元代文學的靈魂。包括兩部分:即散曲與雜劇,散曲是元代盛行的一種新體詩,它既可以抒情,也可以敘事,但一般為敘述體。而雜劇則是元代成長起來的新型歌,是一種代言體。二者在音樂、文字性質上雖屬同源,但在文學性質上卻是異體。散曲是一種起源於民間、與音樂關係密切、字句更為參差的自由詩。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元雜劇元代戲曲形式中,「元曲」是代表。較宋詞而言,它可以增加襯字,在字數上更為自由。宋朝雜劇盛行,元雜劇則是在這些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演變而成。它不僅有故事情節、人物角色,也有演唱曲牌調式和每個角色的道白、唱詞、動作,有時演出中的道具也都寫明。王國維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何謂「自然」?
  • 中國戲曲,元雜劇,形成及其意義
    大家好,我是孔西妹,今天給大家說說元雜劇的形成及其意義。元雜劇是一種在北方地方戲院本和宋、金諸宮調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劇形式。元雜劇之所以勃興於元代,一是女真與蒙古統治者對歌舞戲曲的喜好促進了北方都市藝人的聚合;二是蒙古貴族的「賤儒」文化政策促成大批文人涉足雜劇創作。由於科舉久廢,仕路不通,使得一部分潦倒文人「嘲風弄月」,與盛行勾欄瓦舍間的雜劇產生了親緣聯繫。他們與藝人為伍,自稱「良子班頭」,並逐漸投身雜劇創作,「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鬱感慨之懷」(胡傳《珍珠船》卷4),表達那個歷史時代深沉的悲憤、苦悶與抗爭。
  • 元雜劇取代詩歌成為主流文學,不僅是形式的變遷,也是人性的光輝
    文學的展現形式不斷偏向市民階層,一定意義上講,這不僅是文學形式的變遷,更是人性中最光輝一面的展現。直觀感強烈,更有利於文人對生活中苦悶的抒發。當元雜劇的優勢顯露時,眾多文人一擁而入,投身與創作之中無法自拔,不僅滿足了生活及情感所需,也滿足了大眾對文化內容的需要,極大地促進了元雜劇的蓬勃發展。文人階層的加入,對雜劇貢獻突出,雜劇的形成為文人間切磋技藝提供了新的紐帶。
  • 元雜劇:中國古代戲曲與文學結合的典範,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今天我們所能知道的,耳熟能詳的京劇便是在這種重心的不斷遷移中融合而成的。南戲與元雜劇有著不小的差別,然而前者又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和創新而出現的。元末明初是南戲的繁榮期,元末明初時期,隨著南戲在藝術和技藝上的不斷提高,南戲在朱明王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甚至在明代前期,南戲因為技藝的不斷提高而逐漸向傳奇演進。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四大南戲:《荊釵記》、《拜月亭記》、《殺狗記》和《劉之遠白兔記》亦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出現的。
  • 曾經興盛一時的「元雜劇」,為什麼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學界一般認為,元雜劇誕生自兩個源頭: 一是盛行於宋金的諸宮調(一種以說唱為主的類戲劇藝術形式); 二是以詼諧幽默著稱的宋代雜劇及金院本。 元雜劇之所以為「雜劇」,是因為它的藝術表現形式糅合了前兩者的元素,具備多種特點。
  • 認識元雜劇,以及淺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元代雜劇的衰亡呢?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元雜劇是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它的形成是在金院本和諸官調的直接影響之下的,且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並在唐宋以來的話本、詞曲、講唱文學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元雜劇
    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那元代盛行的文學體裁就是曲,元曲是元雜劇和元散曲的合稱。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對於元曲的相關知識多有涉及,需要進行掌握。一、知識介紹(一)元雜劇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雜劇作家,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 關漢卿是元雜劇創作年代最早的作家之一,也是作品數量和類型最多
    關漢卿關漢卿是元雜劇創作年代最早的作家之一,也是作品數量和類型最多、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最高的作家,《錄鬼簿》將他列為雜劇家之首。可以說,關漢卿是元雜劇最重要的奠基人,他推動元雜劇脫離了宋金雜劇的母體,走向成熟,他的創作標誌著戲劇創作進入高峰。關漢卿(1225?—1300?)
  • 河南日報:汴梁的勾欄瓦肆
    而你要是進到勾欄瓦肆,你就更是不知道怎麼放眼了。    勾欄瓦肆是兩個詞,常綁在一起說。瓦肆就是百姓說的瓦子,也叫瓦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加蓋著層層疊疊繁華瓦片的場所。而實際上跟瓦沒有任何實質關係,有著非實質關係的,是取了瓦的意思,是「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意,易聚易散也」。
  • 元雜劇的經典化對後世創作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也有著諸多制約
    明人對元雜劇的經典化確立了元雜劇的歷史地位,並積極的從元雜劇中汲取營養指導明人的雜劇與傳奇創作。只不過由於元雜劇經典化的影響,明代的雜劇創作深受其害。首先,由於元雜劇的經典化,在明代的前中期,大量的元雜劇作品被保留下來,數目之大,蔚為壯觀。
  • 元曲四大家和元雜劇
    元曲四大家關、馬、鄭、白元雜劇盛極一時,其中最著名的有元曲四大家——關馬鄭白,即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再加上王實甫、喬吉甫(喬吉又稱喬吉甫),合稱為「元曲六大家」。他們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牆頭馬上》、王實甫《西廂記》、喬吉甫《揚州夢》等,另外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都是優秀的元雜劇作品,反映了元代雜劇藝術的高度成就。
  • 「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藝術特徵,「一人主唱」的界定是什麼呢?
    本文系作者獨處時的思考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一人主唱」是元雜劇主要的藝術特徵之一,然而這一概念的內涵卻比較模糊。古代曲學著作論及元雜劇的演唱體制,多是稍帶提及,少有詳細論述。關於元雜劇「一人主唱」的提法,在元代的曲學著作和曲學筆記中未見記載,談及元雜劇的演唱情況時,多提末或旦。夏庭芝《青樓集志》:「雜劇則有旦、末。旦本女人為之,名妝旦色;末本男子為之,為末泥。」似乎是說旦本戲由女演員扮演,末本戲由男演員扮演,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情。
  • 河北正定文化名片之一——白樸元雜劇代表作《牆頭馬上》重現舞臺
    演出現場 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供圖12月9日晚,由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創排的評劇《牆頭馬上》在正定縣委黨校禮堂首次進行公開演出。消失數百年的正定文化名片之一,白樸元雜劇代表作重現舞臺,優美雅致的演員扮相,悠揚婉轉的經典唱腔,讓現場的觀眾為之震撼。《牆頭馬上》是元雜曲四大家之一白樸最出色的代表劇作之一,它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並稱為「元代四大愛情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