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文化:戲劇——宋元雜劇,
宋元雜劇。中國戲曲的成熟是在宋元時期。隨著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日趨繁榮,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因而北宋的南北主要商業城市出現了市民遊藝區——瓦舍。瓦舍為各種藝術相互學習、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戲曲藝術的全面的綜合提供了方便。由於瓦舍給藝人們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場所,許多藝人就可以常年在此以賣藝演出謀生,於是職業藝人出現了。隨著瓦舍的出現,同時也產生了書會。
書會中人是當時不得志的下層文人,稱書會的才人。這是當時出現的一批職業劇作家,與前代詩人、詞人不同的地方是,他們是靠創作謀生的。這些人經常與藝人合作,他們熟悉舞臺,懂得舞臺藝術的特點和觀眾的欣賞要求,因此,他們寫出的劇本,不但能增強舞臺表現能力,而且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同時,藝人們與才人接近,對於提高演員的文學藝術修養,提高演員們的演出水平與藝術創作能力都有很大幫助。所有這一切都是宋代雜劇產生並發展的重要原因。
北宋雜劇是繼承唐代參軍戲的傳統,又廣泛吸收了許多表演、歌唱的技藝,並把它們進一步綜合起來而形成的戲曲,所以稱雜劇。北宋滅亡後,南宋偏安江南,由於社會相對穩定,大量北方人口南遷,雜劇也隨之傳人南方,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元代的雜劇被認作是代表一個朝代的藝術。元雜劇的劇本體制,絕大多數是由「四折一楔」構成。四折,是四個情節的段落,像做文章講究起承轉合一樣。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這有點類似於後來戲曲中的「序幕」。
元雜劇在藝術上是以歌唱為主,結合說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聯成一個套曲,全套只押一個韻,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這種「一人主唱」可以極大地發揮歌唱藝術的特長,酣暢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參軍戲傳統的影響,常常插科打諢,富於幽默趣味。由此可見,將音樂與戲劇統一起來,達到體制上的規範整合,這表明元雜劇的藝術成熟和完善。所以,在中國戲劇史上元雜劇有著輝煌的成就,出現了一批光耀一代的大作家和不朽名作。
據記載這一時期有據可考的作家就有100餘人,見於書面記載的劇目就有六、七百種。元雜劇的奠基人關漢卿,是我國戲曲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戲劇家。早在19世紀20、30年代,他的名著《竇娥冤》就被翻譯介紹到英法等國。與關漢卿齊名的偉大戲劇家王實甫,他的名著《西廂記》則熱情地歌頌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禮教、爭取自由婚姻的鬥爭,具有很強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這些元雜劇中的經典之作在中國文化史上放射出奪目而永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