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戲劇——宋元雜劇

2020-12-20 紅豔說人生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文化:戲劇——宋元雜劇,

宋元雜劇。中國戲曲的成熟是在宋元時期。隨著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日趨繁榮,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因而北宋的南北主要商業城市出現了市民遊藝區——瓦舍。瓦舍為各種藝術相互學習、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戲曲藝術的全面的綜合提供了方便。由於瓦舍給藝人們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場所,許多藝人就可以常年在此以賣藝演出謀生,於是職業藝人出現了。隨著瓦舍的出現,同時也產生了書會。

書會中人是當時不得志的下層文人,稱書會的才人。這是當時出現的一批職業劇作家,與前代詩人、詞人不同的地方是,他們是靠創作謀生的。這些人經常與藝人合作,他們熟悉舞臺,懂得舞臺藝術的特點和觀眾的欣賞要求,因此,他們寫出的劇本,不但能增強舞臺表現能力,而且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同時,藝人們與才人接近,對於提高演員的文學藝術修養,提高演員們的演出水平與藝術創作能力都有很大幫助。所有這一切都是宋代雜劇產生並發展的重要原因。

北宋雜劇是繼承唐代參軍戲的傳統,又廣泛吸收了許多表演、歌唱的技藝,並把它們進一步綜合起來而形成的戲曲,所以稱雜劇。北宋滅亡後,南宋偏安江南,由於社會相對穩定,大量北方人口南遷,雜劇也隨之傳人南方,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元代的雜劇被認作是代表一個朝代的藝術。元雜劇的劇本體制,絕大多數是由「四折一楔」構成。四折,是四個情節的段落,像做文章講究起承轉合一樣。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這有點類似於後來戲曲中的「序幕」。

元雜劇在藝術上是以歌唱為主,結合說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聯成一個套曲,全套只押一個韻,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這種「一人主唱」可以極大地發揮歌唱藝術的特長,酣暢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參軍戲傳統的影響,常常插科打諢,富於幽默趣味。由此可見,將音樂與戲劇統一起來,達到體制上的規範整合,這表明元雜劇的藝術成熟和完善。所以,在中國戲劇史上元雜劇有著輝煌的成就,出現了一批光耀一代的大作家和不朽名作。

據記載這一時期有據可考的作家就有100餘人,見於書面記載的劇目就有六、七百種。元雜劇的奠基人關漢卿,是我國戲曲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戲劇家。早在19世紀20、30年代,他的名著《竇娥冤》就被翻譯介紹到英法等國。與關漢卿齊名的偉大戲劇家王實甫,他的名著《西廂記》則熱情地歌頌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禮教、爭取自由婚姻的鬥爭,具有很強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這些元雜劇中的經典之作在中國文化史上放射出奪目而永久的光芒。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的形成期,當以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為它的起點
    第二種意見認為戲曲藝術形成於盛唐,比如有人說《踏搖娘》已是唐代全能之戲劇了。持這種意見的或相似看法的頗有一些同志。第三種意見認為戲曲藝術形成於宋元,宋元南戲。元雜劇的出現是它的標誌。應該承認這是一種較為通行的見解。主張中國戲曲形成於宋元的顯然是多數派。當然學術問題是不能以人數的多寡斷定是非的。
  • 古代文學——北方戲劇圈的雜劇創作
    北方戲劇圈的雜劇創作鍾嗣成《錄鬼簿》:一、成書於元至順元年(1330)年。4、4個作家群並不封閉,彼此由於作家流動交流頻繁,同時又影響及附近地區,構成以大都為中心,含河北、山西、山東以及河南和安徽北部的北方戲劇圈:既有共同時代精神和總體風格,又由於地域文化特色呈現出不同風貌(二)「方今已亡名公才人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
  •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它們都對崑曲有很深的影響。宋元南戲屬於南曲系統,是由溫州地區的南方小曲逐漸發展形成的,形成後又受到元雜劇的影響;而元雜劇屬於北曲系統,是由宋金雜劇過渡而形成的。
  • 徐大軍:《宋元通俗敘事文體演成論稿》
    20世紀初葉以來,從先秦文學順流而下者,由近代文學溯源而上者,都在宋元時期看到了小說戲劇的勃興發展狀態和歷史轉折意義,由此而熱烈搜尋著可作證明的文物文獻依據。這些熱烈、殷切的搜尋目光,慢慢地把原本處於文學史舞臺邊角的小說戲劇,推到了前臺甚至中心的位置,由此在中國文學發展框架的敘述中展示著宋元小說戲劇鬧熱的面貌,在現代小說戲劇觀念的立場上聚攏著繁雜的文本作品和文獻記述。
  • 元雜劇:中國古代戲曲與文學結合的典範,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而在這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不得不提到的一種戲劇形式,就是元雜劇。戲曲文化的發展亦不能免俗,亦不能逃脫中華文化的發展趨勢而獨立存在。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差異,即中華民族的戲曲文化的發展有著南戲和北戲的差別。這不僅僅是地域上存在著差別,也與古代時期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制度下的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重心的不斷遷移有著莫大的關係。
  • 談談元雜劇形成的脈絡和元雜劇體制的特點
    古代的歌舞、百戲等表演伎藝,當然還不能算是戲劇,但這些表演藝術長期發展,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豐富,為戲劇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到了唐和宋金,中國的戲劇才真正進入了形成發展的時期。唐代是我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繁榮時期。
  • 上古薦書丨宋元通俗敘事文體演成論稿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戲曲小說研究。主持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浙江省哲社重大課題等多個項目。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文藝理論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物發表論文六十餘篇,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出版有《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等專著。
  • 曾經興盛一時的「元雜劇」,為什麼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國戲曲始於北宋時期,而「戲劇」這個概念則出現於「宋元南戲」之後。雖元朝時期南戲與元雜劇爭奇鬥豔,但從時間上來看元雜劇要晚於南戲。我國古代有十二宮調,元雜劇中常用到的有九種,分別為:仙呂宮、南呂宮、宮、中呂宮、黃鐘宮、雙調、越調、商調、大石調。當然,調式不同,所表達的情感和渲染的氛圍亦不相同。每一折所採用的宮調,亦會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變化。 除了曲辭之外,科白亦是元雜劇的重要組成部分。白是劇中角色「說」出的臺詞,因為古代戲曲中唱是主體,說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所以作「賓白」。
  • 【教案】部編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2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1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歸納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繁榮的表現
  • 元雜劇與元雜劇概述!
    宋元南戲標誌著中國戲曲藝術的成熟,而稍晚出現的北曲雜劇則使中國戲曲進入黃金時代。北曲雜劇是在宋、金雜劇和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北方流行的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的營養,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戲劇形式。元代的北雜劇又稱元雜劇。
  •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這種形式的戲曲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通過民間藝人、老百姓口口相傳,逐漸得到發展和演變,並最終成為了元朝時期文化藝術方面的最高成就。2.宋元雜劇合體元雜劇並不是元朝的原生戲曲形式,它於宋朝時出現並得到一定發展。
  • 古代傳統戲劇 假定性 幻覺性
    總之戲劇應像古代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的那樣,是「生活的摹本、習俗的鏡子、真實的反映」。因此,西方戲劇傳統室內舞臺,極為重視布景運用,運用繪畫性或造型性布景固定地再現舞臺時空,使觀眾感到舞臺再現的時空環境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環境,在幻覺性的舞臺藝術中,忘卻看戲。
  • 關於宋元說唱與戲曲即興問題的討論,說唱伎藝與口頭劇本的形成
    研究我國古代的戲劇史,如果拋開古老的說唱伎藝,有許多藝術現象便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也不容易探明它們的藝術源流和基本規律。宋元說唱伎藝與金元戲劇有著類似的發展演變軌跡,即從口頭的表演伎藝到「梗概式」的文本,經過記錄、整理,形成書面化的案頭之作。二者無論是文體特徵還是腳本編創方式均有不少相通之處。
  • 世界最古老表演藝術,三大戲劇文化:中國戲劇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麒,今天和大家來說一說世界最古老表演藝術,三大戲劇文化:中國戲劇。中國戲劇是高度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它和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一起,成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戲劇文化。其涓涓細流始自原始儀式。漢代角牴戲出現了規定情節。
  • 元雜劇:在不同時期的思想碰撞中逐漸沒落
    隋朝時期的九部樂將雅俗音樂文化融為一體,為元雜劇發展提供了前提。唐朝時期的歌舞開始逐漸走向戲劇化,此段時期雅樂與俗樂的鬥爭也促進了雜劇的產生。宋金時期,雜劇院本開始發展,戲曲文化逐漸成熟,為元朝元雜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李麗平:論元雜劇公案戲中「判詞」的文化形態及其史學價值
    現存元雜劇有160多種,按照其內容可以劃分為公案戲、水滸戲、兒女風情戲、度脫劇等。一般認為,公案戲是指描寫官府斷案故事的戲劇劇本。其中,參與審理的官員、圍繞審理案件而發生的故事情節、除審理官員以外的其他人物等,是公案戲的必備構成要素。
  • 「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藝術特徵,「一人主唱」的界定是什麼呢?
    本文系作者獨處時的思考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一人主唱」是元雜劇主要的藝術特徵之一,然而這一概念的內涵卻比較模糊。古代曲學著作論及元雜劇的演唱體制,多是稍帶提及,少有詳細論述。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這種理解由金聖歎、梁廷枏的言論發展而來,明確指出「一人」指末或旦。
  • 民族戲劇:起承轉合間的神秘韻律,獨特的傳統藝術之美
    民族戲劇:起承轉合間的神秘韻律,獨特的傳統藝術之美。中國戲劇非常瑰麗,就算是放在世界這個大「劇場」上也可謂獨樹一幟。中國的戲劇要求很高,是集文學,美術,音樂,舞蹈,雜技,甚至武術為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堪稱國粹。
  • 元代文學:散曲與雜劇
    較之散曲,元雜劇的成就尤為突出。元代文學的光輝代表正是這種有說白、有唱詞、有表演的新型劇種。元雜劇是在宋金雜劇的基礎上,吸收了諸宮調等講唱文學的某些特點,並以北曲為聲腔的新興文藝。它綜合了隋唐以來各種戲劇雛型,逐步發展成一種曲調和科白相結合,通過歌唱、念白、舞蹈和音樂伴奏來表演一個完故事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使唐宋以來以讀諧嘲識為主的參軍戲宋金雜劇等戲劇藝術,進入以表演故事情節為中心,以塑造舞臺人物形象為主要藝術手段的成熟劇種。元雜劇是中國戲劇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是中國戲劇發展成為一項獨立藝術之後的第個高峰。
  • 認識元雜劇,以及淺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元代雜劇的衰亡呢?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元雜劇是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它的形成是在金院本和諸官調的直接影響之下的,且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並在唐宋以來的話本、詞曲、講唱文學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