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實際的戲曲批評中,夏芝對雜劇演員有高超技藝的稱讚

2020-12-19 忍住悲傷和停止哭泣

本文系作者才興騰談娛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元末明初人夏芝的《青樓集》,記載了眾多雜劇演員的事跡,並寓批評與敘述文字中,有對雜劇演員高超技藝的稱讚,亦包涵著對雜劇演員不幸遭際的同情。對於戲曲演員的類型構成,我們可以首先從專職與否的角度來看,將戲曲演員劃分為專職戲曲演員與業餘戲曲演員:專職戲曲演員依靠戲曲藝術的表演為主要謀生手段,而業餘戲曲演員則多是因興趣所好而時不時地串演一下,如明人張岱就曾對業餘戲曲演員彭天錫的表演進行過批評,其稱:

張岱對業餘戲曲演員彭天錫的表演批評

從文中「業十萬緣手而盡」透露的信息可知,彭天錫不是一個依靠戲曲表演謀生的人,是他對戲曲藝術的熱愛和一肚皮的不可發洩之「氣」,造就了他高超的戲曲表演藝術。不過,從戲曲演員進行戲曲表演的事實可知,業餘演員有時會成為專職演員,如劉趕三、孫菊仙等皆是此類的典型。就職業戲曲演員來說從其演藝歸屬的不同,可以分為宮廷戲曲演員、家樂演員、職業戲班演員宮廷戲曲演員主要是在皇宮內廷進行戲曲表演。

戲曲表演藝術

服務對象為宮廷內的帝後及陪同人員;家樂演員則是主要為滿足家樂主人及其家庭娛樂進行表演,家樂主人一般都喜歡戲曲且有較高的戲曲修養,能夠為家樂演員提供較好的演藝提升環境,如潘之恆稱吳越石家樂:「主人越石,博雅高流,先以名士訓其義,繼以詞士合其調,復以通士標其式。」由於有了這種學習環境,他的家樂演員「珠喉宛轉如丳,美度綽約如仙」職業戲班演員根據經常性服務對象的不同,又可以劃分為農村職業戲班演員和城鎮職業戲班演員。

戲曲演員

如焦循《劇說》引《菊莊新話》中所記戲曲演員陳明智時稱:「吳郡長洲縣甪直鎮人也,為村優淨色,獨冠其部中。居常演劇村裡,無由至士大夫前,以故城中人罕知之。」從「村優」、「常演劇村裡」、「城中人罕知之」這些字眼中,我們可以得知他是農村職業戲曲演員。後來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城鎮職業戲班寒香部的救場演出,其所演淨角技藝得到了欣賞者和戲班全部人員的認可,進而脫離原來的農村職業戲班而加入寒香部成為城鎮職業戲班演員;

淨角技藝展現

又由於為康熙皇帝演戲得到嘉獎,後入宮為皇帝承應戲曲演出。可以說是一身而兼具了農村職業戲班演員、城鎮職業戲班演員和宮廷戲曲演員三種身份。在中國古代戲曲批評中,針對戲曲演員的批評有一個與對清唱演員批評一致的特點,而這種特點在戲曲作品的創作者批評中是不存在的,那就是對演員自然條件與領悟能力的關注,如被學界一直引用的元代胡祗遹(1271293)所列舉的「九美說」,前三條依次為「資質濃粹,光彩動人」、「舉止嫻雅,無塵俗態」、「心思聰慧,洞達事物之情狀」,都是針對能否成為好演員的自身素質來說的,而且把自然條件放在了第一位。

戲曲演出

這種對於戲曲演員自身的關注,顯然與戲曲藝術具有表演者即作品的直接物質載體有關,戲曲舞臺作品正是憑藉著戲曲演員的身體得以完成並呈現于欣賞者面前,因而對戲曲演員自身的關注與評價亦自然地成為中國古代戲曲批評的一部分。但是,對戲曲文學作品創作者的批評,一般是不會涉及創作者自然條件的。戲曲文學作品創作者可以說是戲曲藝術生產環節的第一環,他直接影響與決定著戲曲舞臺作品和清唱作品。沒有他們的生產勞動,戲曲藝術就難以繼續進行。那麼,戲曲文學作品創作者又可以分為哪些類型呢?如果依據創作者的大致社會身份,可以將其分為伶人、職業戲曲文學作品創作者、文人士大夫和宮廷戲曲文學作品創作者等不同類型。

表演者

伶人即是戲曲演員,同時又能夠進行戲曲文學作品創作,可以說是集編、演於一身的戲曲藝術工作者,如元代的紅字李二、張酷貧等皆是。職業戲曲文學作品創作者是以創作戲曲文學作品為主要謀生手段的,如麼書儀在論及《錄鬼簿》所載的「玉京書會」、「燕趙才人」時,稱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專業』的戲曲作家,如楊顯之,蓋以編寫戲曲為職業,或許還兼為演員的教師。雖然歌兒順時秀稱他為『伯父』,順時秀的相好,學士王元鼎也尊稱他為『師叔』,但實際上,他應該算是與倡優為伍,寄生勾欄瓦肆的職業作家—真正廁身市井社會下層的書會才人」。

伶人

不過這類戲曲文學作品創作者並不是戲曲文學作品創作隊伍的主體,這可能與中國古代沒有出現完全靠文學創作為職業的狀況有關。戲曲文學作品的創作主體是文人士大夫,這一點,無論從流傳的有案可稽的戲曲文本,還是大量的遺存戲曲文學劇本目錄記載,都可予以證明。宮廷戲曲文學作品創作者是專指宮廷御用文人士大夫中為宮廷創作戲曲文學作品者,如清代的張照、周祥鈺、鄒金生、王廷章等,他們為清宮創作宮廷大戲如《勸善金科》、《昇平寶筏》、《忠義璇圖》或各種承應戲。不過這類宮廷大戲是「思想落後而體制恢弘,形式雜亂而風格曲麗,專供宮廷祭典、宴樂演出」。

宴樂演出的繪圖

在此對戲曲文學作品創作者的分類,僅是依據一種主體的、簡單判斷的思維方式,其實這支隊伍的構成要複雜得多,這是由於儘管戲曲藝術逐漸得到文人士大夫甚至宮廷的認可,但一些正統儒士還是有著根深蒂固的蔑視與牴觸意識,因而把從事這項文字工作視為不光彩的事情,進而一方面從事著戲曲文學作品的創作並想公之於世,一方面又在公諸世人之前自隱真姓大名。這一點如黃文暘(176)在《重訂曲海總目》中所言「寓感慨於歌場者,多自隱其名,而妄肆褒譏於聲律者,又多偽託名流以欺世」,梁廷相(1795-1861)在《曲話》中稱「古人作曲本,多自隱其名氏」,都是針對這種戲曲文學作品作者不署真名現象而言的。

戲曲呈現

因而,要想真正細緻翔實地劃分出戲曲文學作品作者的構成類型,幾乎是不可能的,也只能進行一種大致的概括與類分。不過,在中國古代實際的戲曲批評中,也沒有針對戲曲文學作品作者類型進行批評的,事實上對中國古代戲曲文學作品作者的批評多是就作者個體或者作者群(或稱為作者流派)進行的,如鍾嗣成(約1279-1360)《錄鬼簿》就主要是對戲曲文學作品作家個體的批評,同時兼及類型作家的總體評價。這種戲曲文學作品作者的批評特點,同樣存在於戲曲演員和清唱家中。

參考資料

·《錄鬼簿》

·《曲話》

相關焦點

  • 元雜劇:中國古代戲曲與文學結合的典範,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戲曲又是多變的,在今天的我們的觀念中,戲曲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狀態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有京劇,有黃梅戲等等。現代意義上的戲曲,實際上是文本與特殊唱腔結合的產物,這種成熟形式的戲曲,是經過漫長的時間發展變化而來的。而在這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不得不提到的一種戲劇形式,就是元雜劇。
  • 在古代,中國戲曲理論批評的依據都有哪些觀點?
    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批評著作眾多,涉及的範圍也比較廣泛,諸如戲曲作者、表演者、和觀者等等,這實際上就是著眼於戲曲的創作、表演和劇場藝術等幾個最為重要的部門。但古代戲曲理論批評的格局並不平衡,綜觀古代戲曲批評史,會發現,探討戲曲創作的論作最多,論及舞臺表演的相對較少。這種情況到二十世紀前期得到改觀。
  • 古代文化:戲劇——宋元雜劇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文化:戲劇——宋元雜劇,宋元雜劇。中國戲曲的成熟是在宋元時期。隨著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日趨繁榮,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因而北宋的南北主要商業城市出現了市民遊藝區——瓦舍。同時,藝人們與才人接近,對於提高演員的文學藝術修養,提高演員們的演出水平與藝術創作能力都有很大幫助。所有這一切都是宋代雜劇產生並發展的重要原因。北宋雜劇是繼承唐代參軍戲的傳統,又廣泛吸收了許多表演、歌唱的技藝,並把它們進一步綜合起來而形成的戲曲,所以稱雜劇。
  • 角色行當同劇本人物反串,緣於各種因素,戲曲演員能肆意而為
    戲曲演員反串圖像在旦行中,老旦由藝術定型機制規定專門單獨分出,是與其他諸角色行當都不相通的一個細家門,其代表人物有柯丹邱《荊釵記》中的王十朋之母、無名氏《精忠記》中的嶽母、徐復《紅梨記這是批評《臨梅》中的人物反串不符合人情物理,缺乏恰切的角色行當搬演機制。又說:「《賽嬌容》(北四折)(周藩誠齋)文人學士有歌舞四時花木者,不若花木之自為歌舞,此周藩所以為花木歌舞之也。此劇但以詞勝,故工整獨至;然須用子十五六人,場上竟不可演。」, 「古義同今」,指戲曲裡扮演婦女的角色行當,一般都是男演員反串。
  •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
    中國戲曲文化: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戲曲成熟期的代表是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它們都對崑曲有很深的影響。宋元南戲屬於南曲系統,是由溫州地區的南方小曲逐漸發展形成的,形成後又受到元雜劇的影響;而元雜劇屬於北曲系統,是由宋金雜劇過渡而形成的。
  • 青年戲曲演員應該認真學習戲曲美學
    而比戲曲藝術成熟得更早的姊妹藝術如音樂、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的美學範疇卻有很多為戲曲美學所吸收和借鑑。近代以來,西方戲劇的美學觀念輸入中國,也為戲曲美學所吸收,西方戲劇美學的一些範疇、概念也為戲曲美學所使用。在使用的過程中,一些西方戲劇美學範疇逐步中國化了,一些美學範疇結合中國戲曲的特點做出了新的解釋。而戲曲美學觀念的確立,一些重要戲曲美學範疇的確立,最終是由戲曲表演的特點決定的。
  • 中國戲曲,元雜劇,形成及其意義
    元雜劇之所以勃興於元代,一是女真與蒙古統治者對歌舞戲曲的喜好促進了北方都市藝人的聚合;二是蒙古貴族的「賤儒」文化政策促成大批文人涉足雜劇創作。由於科舉久廢,仕路不通,使得一部分潦倒文人「嘲風弄月」,與盛行勾欄瓦舍間的雜劇產生了親緣聯繫。他們與藝人為伍,自稱「良子班頭」,並逐漸投身雜劇創作,「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鬱感慨之懷」(胡傳《珍珠船》卷4),表達那個歷史時代深沉的悲憤、苦悶與抗爭。
  • 元雜劇與元雜劇概述!
    宋元南戲標誌著中國戲曲藝術的成熟,而稍晚出現的北曲雜劇則使中國戲曲進入黃金時代。北曲雜劇是在宋、金雜劇和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北方流行的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的營養,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戲劇形式。元代的北雜劇又稱元雜劇。
  • 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關漢卿關漢卿,大都人,或說河北人,或說山西人,大約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1230年前後)。他在大都玉京書會從事雜劇創作,偶爾還在瓦肆勾欄中粉墨登場,長期生活在藝人圈中,是當時雜劇界的領袖人物。
  • 戲曲藝術的目錄對戲曲批評學建構形態發展過程產生的關注和論爭
    本文系作者-最遙遠的朋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餘嘉錫曾把中國戲曲目錄歸為三類:「一曰部類之後有小序,書名之下有解題者」,「二曰有小序而無解題者,三曰小序解題並無,只著書名者」當前,無論是就戲曲目錄的個案研究,還是就戲曲目錄的綜合研究,成果都可謂非常豐富。如綜合研究方面就有杜海軍的《古代戲曲目錄研究》倪莉的《中國古代戲曲目錄研究綜論》和王瑜瑜的《中國古代戲曲目錄研究》三部專著,且部頭愈加厚重、研究漸次深入。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說起中國戲曲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其中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元雜劇元代戲曲形式中,「元曲」是代表。宋朝雜劇盛行,元雜劇則是在這些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演變而成。它不僅有故事情節、人物角色,也有演唱曲牌調式和每個角色的道白、唱詞、動作,有時演出中的道具也都寫明。王國維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何謂「自然」?可謂通俗易懂,又有意蘊。
  • 中國戲曲的形成期,當以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為它的起點
    第三種意見認為戲曲藝術形成於宋元,宋元南戲。元雜劇的出現是它的標誌。應該承認這是一種較為通行的見解。主張中國戲曲形成於宋元的顯然是多數派。當然學術問題是不能以人數的多寡斷定是非的。為什麼會產生上述的分歧,而長時期又沒有得到統的認識。筆者認為主要是由於沒有把成熟的戲曲與非成熟的戲曲加以區分,沒有科學地歸納出成熟戲曲的基本特徵。
  • 「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藝術特徵,「一人主唱」的界定是什麼呢?
    關於元雜劇「一人主唱」的提法,在元代的曲學著作和曲學筆記中未見記載,談及元雜劇的演唱情況時,多提末或旦。夏庭芝《青樓集志》:「雜劇則有旦、末。旦本女人為之,名妝旦色;末本男子為之,為末泥。」似乎是說旦本戲由女演員扮演,末本戲由男演員扮演,但這並不完全符合實情。
  • 中國戲曲藝術,三種常見的表現形式介紹
    到了宋代,「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表演形式的專稱,這一新形式包括歌舞、音樂、調笑、雜技,分為三段:第一段稱為「豔段」,表演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俗事,作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稱為「正本,是主要部分,表演故事、說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雜撿、雜旺、技和,表演滑稽、調笑,或間有雜技。三段各有內容卻互不連貫。
  • 曾經興盛一時的「元雜劇」,為什麼卻退出了歷史舞臺?
    許多元雜劇中都有「楔子」,楔子一詞的本意是嵌入到木器中起到固定作用的小木條,引申到戲劇中便是序幕或過場。楔子的應用比較靈活,可以將其放在戲劇開頭當引言,又能塞進折與折之間當作過場,沒有明確的格式要求。在表演的過程中,楔子是無需伴奏的,只用小令唱出即可。唱楔子的未必是劇中的主角,可以是其他角色。
  • 中國戲曲發展史是怎樣的?
    我們通過某個國家知道「男優」、「女優」,其實這個稱呼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優是演員的統稱,而這個在我們中國自古有之。優,或稱伶,伶起初是指樂工,常一起稱為優伶,現在多指戲曲演員。《康熙字典》中的解釋:「伶人,樂工也。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新編古代戲的誤區
    在配器方面,上世紀60年代的「樣板戲」,戲曲音樂較多地滲人了西洋樂和配器藝術。現在新編的戲,格外重視配器。但是,現在有些戲的配器,有越多越好的傾向。喟輕舞現在有些「文戲」演員的表演有重唱輕舞的傾向,有的專長唱功的演員,不講究身段美和萎縮了舞蹈化,削弱情感傳達的感染力。
  • 談談元雜劇形成的脈絡和元雜劇體制的特點
    我國的戲曲藝術,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它經歷了蘊育萌芽、形成發展、成熟興盛的漫長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它不斷吸收和融匯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武術等各種藝術成份,逐漸形成了以表演故事為主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綜合藝術。
  • 元雜劇是瓦肆勾欄中誕生的經典,是在宋金雜劇基礎上的融合藝術
    元雜劇是金元之際,在宋金雜劇的基礎上,融合此時期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而形成的戲曲藝術,它形成的時期比南戲要稍遲。元雜劇由四套北曲構成,中間穿插「白」(對話、獨白)、科(動作),從而敷衍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 中國五大類戲曲釋義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