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戲曲理論批評的依據都有哪些觀點?

2020-12-19 陳雨說綜合

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批評著作眾多,涉及的範圍也比較廣泛,諸如戲曲作者、表演者、和觀者等等,這實際上就是著眼於戲曲的創作、表演和劇場藝術等幾個最為重要的部門。

但古代戲曲理論批評的格局並不平衡,綜觀古代戲曲批評史,會發現,探討戲曲創作的論作最多,論及舞臺表演的相對較少。這種情況到二十世紀前期得到改觀。

古代戲曲理論批評

戲曲期刊的盛行為戲曲藝術開闢了新的批評空間,而近現代戲曲舞臺演出活動異常活躍,戲曲常被視為以演員為中心的「角兒」的藝術,這種藝術創作上的偏重,自然會牽引戲曲期刊的目光。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探討場上藝術,有關表演的理論、批評文章在戲劇期刊上屢見不鮮,甚至超過了對戲曲文本創作的討論。

近現代戲曲舞臺演出活動

這裡筆者所要研究的內容包括兩方面,即供舞臺演出的戲曲文本的創作理論,以及戲曲藝術家在舞臺上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理論。

戲曲理論界有一度創作和二度創作的觀點,「一度創作「即劇本文學的創作,由劇作家來完成。「二度創作」是以劇本文學為藍本的舞臺藝術的創作,由導演統帥戲曲音樂、舞臺藝術、表演藝術等創作人員來完成。

戲曲理論界

由此可見,戲曲本身就是具有文學性和舞臺性雙重性質的藝術,在二十世紀前期的戲曲活動中,二者結合得異常緊密,這是筆者將它們聯繫在一起共同研究的前提基礎。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無論是一度創作,還是二度創作,都與「技巧觀念」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即視文藝創作為一種技藝,與其他技藝的差異在於所用的材料不同。具體到戲曲藝術上,戲曲是以語言、語言、情感等為材料的技藝,自身形成了嚴格的技巧規則,諸如劇本文學創作遵循格律修辭的嚴格規定,舞臺表演的「唱念做打」有著固定的程式等等。

古代戲曲家論作曲寫劇,喜用造物技巧比附,如明代的王驥德在《曲律》中寫道

王驥德 《曲律》

「作曲,猶造宮室者然。工師之作室也,必先定規式,作曲者,亦必先分數段,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行,何意作後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後可施結撰。」

清代的戲劇大家李漁在論述戲曲創作的結構問題時,認為

「工師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間架未立,先籌何處建廳,何方開戶,棟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瞭然,始可揮斤運斧。」

在表演理論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潘之恆,他在《與楊超超評劇五則》中,分別闡釋了「度、思、步、呼、嘆」五個表演技巧,實際上是從演員把握自己與角色的關係,揣摩人物心理,形體動作和念白等幾個方面對演員提出的要求,或者說是一種準則。演員只有掌握這種技巧和方法,表演才能自然精妙,打動人心。

「度、思、步、呼、嘆」五個表演技巧

由此可見,「技巧觀念」對古代戲曲批評的影響。然而,在二十世紀前期,戲劇期刊上的創作論和表演論延續了古代戲曲理論中的一些觀念,戲劇期刊的編劇理論也涉及「技巧觀念「,如有觀點認為

「製造一件藝術品,當然也和製造任何- °種物件無大區別,普通製造一件物件,比如說一張桌子,材料,器具,格式,和木匠的技術,這四種是絕不可缺的。製造一件藝術品,也是如此,現在以繪畫作例,顏色紙張不就是材料?畫筆畫架不就是器具?格調派別……不就是格式?至於藝術家也不就和木匠同一的施用技術? "

另外,還有一些創作理論明顯受到西方的科學實證觀念,文藝思潮等的影響,與古代戲曲理論又產生了很大的不同。

在創作方面,早在1918年,《春柳》雜誌上就已經刊登了一些探討戲曲創作問題的文章,如《論舊戲中之烘託法》、《論編戲須分高下各種》等等,主要涉及到戲曲題材內容的選擇,戲曲的表現手法,以及情節、人物的安排。

在這些創作論中,作者從古代戲曲批評中汲取了一些觀念和手法。如《論舊戲中之烘託法》一文所說的「烘託法」,是「烘雲託月」法的簡稱,這一戲曲批評術語來源於金聖歎對《西廂記》的評點,主要是指編戲時「陪筆」的運用,作者分場次、角色分配以及語言三個方面討論。

《西廂記》

三十年代初,《劇學月刊》上刊登了劉守鶴的《論作劇》,這是一篇系統地討論戲曲創作的理論文章。作者首先從文藝創作的目的談起,認為新編的劇本「應當牢牢地把握著現實——現時的人生問題」,重視劇本的時代精神。

在劇本的結構上,作者提出

「一個劇的結構,要-一個起頭,要一個結局,而起頭與結局之間則需要一個最高點一極峰",「劇情不可無以極峰,而起頭與結局反而不甚重要。」

但現在中國戲曲的問題是太顧忌起頭和結局了,尤其是結局必為大團圓,作者建議其實不妨將一些作品的結局改為悲劇。

參考資料:《曲律》

作者簡介:本文系和幸福的開端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實際的戲曲批評中,夏芝對雜劇演員有高超技藝的稱讚
    在中國古代戲曲批評中,針對戲曲演員的批評有一個與對清唱演員批評一致的特點,而這種特點在戲曲作品的創作者批評中是不存在的,那就是對演員自然條件與領悟能力的關注,如被學界一直引用的元代胡祗遹(1271293)所列舉的「九美說」,前三條依次為「資質濃粹,光彩動人」、「舉止嫻雅,無塵俗態」、「心思聰慧,洞達事物之情狀」,都是針對能否成為好演員的自身素質來說的,而且把自然條件放在了第一位。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改革中的理論依據
    戲曲在戲曲改革中進行綜合治理的理論依據第一「綜合治理」是戲曲藝術規律所決定的。中國戲曲是綜合性藝術。這是它的一大藝術特徵。對此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有所論述:如王國維就說,中國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這便有「綜合性」的含義。中國現代的表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則更明確地指出,綜合性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根本特徵。
  • 戲曲藝術的目錄對戲曲批評學建構形態發展過程產生的關注和論爭
    中國戲曲藝術的呈現於此可見,中國自古編撰文獻目錄都是寓有批評意識於其中的,意在尋找出學術發展源流,同時把目錄編纂者及其時代的批評意識反映於其中。當前,無論是就戲曲目錄的個案研究,還是就戲曲目錄的綜合研究,成果都可謂非常豐富。如綜合研究方面就有杜海軍的《古代戲曲目錄研究》倪莉的《中國古代戲曲目錄研究綜論》和王瑜瑜的《中國古代戲曲目錄研究》三部專著,且部頭愈加厚重、研究漸次深入。
  • 中國古代主要的藝術批評理論
    顧愷之的傳神論是對人物畫創作實踐的理論總結。所謂傳神,當時是針對人物畫提出的。直到唐代,傳神論也還是主要作為人物畫的審美標準被運用。五代以後傳神論一方面由人物畫擴大到山水、花鳥領域,另一方面又有所凝縮,「傳神」一詞漸漸成了肖像畫體裁的專用語。(2)六法論。六法論是中國古代美術品評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
  • 《郭漢城文集》:厚重紮實的戲曲理論總結
    有這樣一位世紀老人,他的學術生涯與新中國同齡,他見證新中國戲曲事業的發展歷程,其戲曲理論建樹成為新中國戲曲理論發展的重要收穫——他就是現年103歲高齡的著名戲劇理論家、劇作家、詩人郭漢城。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郭漢城文集》是郭漢城一生著述結晶,內容包括理論研究、戲劇評論、劇本創作等,全面、厚重、紮實。
  • 【複習方法】——關於中國古代文論
    《中國古代文論》(以下簡稱《古代文論》)是一門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課程。由於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卷帙浩繁,時間跨度大,加上理論課程本身的抽象性、古代語言所造成的障礙,學習該課程有相當的難度。
  • 中國戲曲有哪些種類?中國戲曲介紹及其代表劇目
    中國戲曲有哪些種類?中國戲曲介紹及其代表劇目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 中國古代藝術理論史揆要
    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藝術資源,也有著閃光的藝術理論觀念。固然,古代中國人並不擅長於邏輯嚴密的理論建構,但這不代表沒有深邃的理論思考。  不誇張地說,中國古代各門類藝術的具體理論,基本上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建立起來的。這些理論通過對創作、欣賞、技巧、技法等藝術現象的經驗性解釋和總結,深化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藝術美學。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新編古代戲的誤區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上世紀末至今,戲曲創作人員都在探索戲曲傳統美學精神與時代審美的契合點,不少劇目的「契合點」找得比較成功;但有的找得不夠準確;還有的拋開戲曲的美學精神另闢「蹊徑」,
  • 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戲曲文化:元雜劇的四大家,他們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關漢卿關漢卿,大都人,或說河北人,或說山西人,大約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1230年前後)。他在大都玉京書會從事雜劇創作,偶爾還在瓦肆勾欄中粉墨登場,長期生活在藝人圈中,是當時雜劇界的領袖人物。
  • 中國戲曲作為綜合藝術,從哪些方面體現出獨特的美學個性?
    戲曲宮調有南北曲之分:北音剛勁,南音柔美。自先秦以來,我國北方派文學(以《詩經》《論語》為代表)和南方派文學(以《楚辭》《莊子》為代表)即有這個基本區別。陽剛、陰柔之美和之別,貫穿了整個中國文學發展史。在戲曲領域內,陽剛陰柔的兩種風格,同時體現在戲曲。文學和戲曲音樂兩個方面,北曲雜劇和南曲戲文即分別代表了這兩種迥然不同的基本風格。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在東方戲劇文化中間,中國戲曲有其極大的特色。東方戲劇一般可分為兩大系統:其一為本國的傳統戲劇,另一為近現代由西方傳入的話劇和歌劇、舞劇等。中國近現當代的戲劇文化也如此。《金批西廂》純熟運用儒道佛三家的哲學和美學理論並使之融匯結合,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戲曲美學之多元性的特點。至於《金批西廂》在開首《讀法》中介紹和強調的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為「無」的觀點,更體現了道、佛兩學結合的寫意派美學之真義。
  • 戲曲藝術的功用論,到底指的是什麼?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必定會與周圍的事物發生一定的聯繫, 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中,就一直伴隨著關於戲曲藝術與人類社會關係的探討。尤其是二十世紀初,整個中國社會處於深重危機和變化之中,註定了戲曲的社會功用成為當時理論批評的熱點。戲劇期刊首先關注的是戲曲反映現實、幹涉現實的功用。
  • 「共同體美學」與建構電影理論批評的中國學派
    汲取電影理論批評的本土資源  中國電影的發展一直與本民族獨特的審美方式和價值取向密切相關。早期中國電影從戲曲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髓,逐步找到自己的敘事範式、製作程式和審美方式。電影理論批評作為連接電影生產和電影接受中不可或缺一環,其所能利用的內容、資源乃至話語方式都不會也不應該跳脫本土的文化、藝術、美學等資源。但囿於各種原因,伴隨著電影理論批評長時間習慣於「失語」狀態,中國本土的文化、藝術、美學等資源也沒有得到有效「激活」。
  • 中國古代戲曲演出是否有女演員,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揭曉答案吧!
    中國古代戲曲演出是有女演員的,從戲曲產生的時候就有,只是相對較少,在古代由於男尊女卑思想嚴重,女性又不宜拋頭露面,所以才給人一種古代沒有女演員的假象。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就說過,明末清初的陳圓圓就是唱崑曲的,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崑曲演員。
  •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方向考研難度解析
    目前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學學科的研究方向種類眾多,學科構架完備,主要有戲曲理論與批評、中國戲曲史、戲曲美學、戲曲表導演研究、戲曲民俗學、當代戲曲批評、少數民族戲曲研究、民間戲劇研究、話劇史論、曲藝史論、戲劇戲曲導演和戲劇戲曲表演等。
  • 元雜劇:中國古代戲曲與文學結合的典範,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一、 中國古代戲曲的誕生和發展擁有著漫長而曲折的歷史中國古代戲曲出現早期見於先秦時期的優伶,他們多是以舞蹈為主,以模仿一些人的言行舉止以博得貴族人們的開懷大笑為動作的目的,總體說來也不過是有權有勢的人家飼養的寵物而已。
  • 生病過後忌諱辛辣 有哪些科學依據?
    生病過後忌諱辛辣 有哪些科學依據?時間:2015-10-10 07:54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生病過後忌諱辛辣 有哪些科學依據? 不知你發現沒有,在幾乎一切疾病的飲食調整中,都也許提及到「忌諱辛辣影響飲食」這一條。
  • 淺談:節日民俗與古代戲曲文化的傳播
    我國古代以農立國。對農事影響最大的因素莫過於「農時」———亦即節氣。不違時逆令,對於農業能否獲得豐收,甚至對社會的安定,都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呂氏春秋》載:「孟春行夏令,則風雨不時,草木早槁,國乃有恐。」「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總至,寇戎來徵;行冬令,則陽氣不勝,麥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蟲螟為害。」
  • 青年戲曲演員應該認真學習戲曲美學
    虛實相生 虛實是戲曲美學的一對最重要的範疇。虛擬性是戲曲的一個主要特點。舞臺時空不固定,一桌二椅可以代表不同的場所,演員的一個圓場就可以表示從甲地走到相距遙遠的乙地。這種虛擬性與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念是相通的。中國哲學乃至整個東方哲學都重視「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