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以下簡稱《古代文論》)是一門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課程。由於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卷帙浩繁,時間跨度大,加上理論課程本身的抽象性、古代語言所造成的障礙,學習該課程有相當的難度。要學好該課程,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一)通讀教材,把握整體
古代文論內容繁多而抽象,要掌握課程內容首先要通讀教材。只有通讀教材,才能了解理論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特點,了解理論發展的歷史線索,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論家們的理論觀點,更好地掌握理論重點。教材中對重要的文論家的理論貢獻和局限都有所評價,要理解這些評價就必須對古代文論發展有整體的了解。一般考生對古代文論極少接觸,初讀教材不易理解,可採取粗讀與精讀結合的方法。對於某些重要的內容需要反覆閱讀。通讀教材還包括閱讀附錄的文論資料。這些文論資料都是文言文的,讀起來較困難,但對理解教材內容卻有好處。起碼要結合教材中的論析閱讀附錄的部分文論資料。
(二)準確理解,分辯異同
古代文論的許多概念具有多義性、不確定性的特點。某些概念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提出,具有特殊的理論意義。如曹丕的「文氣」,體現了人的自覺與文的自覺。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背景條件,就不易理解其深刻的理論內容和理論價值。學習時必須準確理解範疇、概念。古代文論的繼承性較強,前後不同時期的某些文論家的理論概念往往有相似之處,容易混淆。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把某些觀點、概念放在一定的背景條件或實際理論環境中去準確理解。例如鍾嶸和司空圖都以「味」論詩,籠統地說,「味」相當我們今天說的審美感受,但鍾嶸處在講求形式美的齊梁時期,他強調詩的「滋味」與「指事造形,窮情寫物」密切相關,而司空圖的「韻味」說是在總結唐詩的創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他更強調超越形式(離形得似)而追求一種更深遠的「韻外之致」學習時應注意其異同。
(三)理清線索,注意聯繫
中國古代文論表面上看比較零散,若不理清文論發展的線索,不注意文論家的理論觀點的相互聯繫,對理論問題就不易理解。中國文學理論在儒道滲透互補中發展。儒家文論重視文學的社會教化功能、質與文的關係、作家的道德修養等問題,道家文化則偏重人與自然的關係、審美態度、思維規律、言與意的關係、樸素自然的風格等問題。兩家文論雖不同卻並非完全對立,而是相互滲透,互為補充。理解儒、道兩家文論的不同特點,有利於掌握古代文論發展的線索,並由此注意文論家們的理論觀點的聯繫,可加深對理論問題的理解。
(四)結合考綱,消化重點
教材對古代文論內容已作精選,介紹的都是在文論史上有貢獻的文論家的理論觀點,或創新性的理論觀點,但仍然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一般說,對於那些在文論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理論觀點,或者比前人有新發展的理論觀點或理論範疇,須特別注意。注意重點不等於其它不重要,消化重點應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考綱對必須了解、識記、理解、闡釋的內容部分別作了說明,考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根據考綱的要求進行學習,對於考綱中要求理解和闡釋的內容,應該認真消化,理解其理論的內涵和理論的邏輯層次,對於某些文論家的理論觀點還需要作出評價。
二、了解各時期的文論特點
教材中把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分為五個時期:草創時期、獨立發展時期、成熟時期、總結時期、轉變時期。每章都有「總論」,概述該時朗文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以及對一些有一定歷史地位但又不作專門介紹的文論家的基本觀點進行介紹。全書還有一個緒論,介紹古代文論的民族特色,包括古代文論的性質、內容、思維、特點、理論偏向等的民族特色,以及獨特的理論表現形態。從宏觀上了解古代文論的民族特色,對於理解後面各章的具體內容有幫助。了解各時期文學理論的中心內容和理論特點,對於具體文論家的理論觀點也很有好處。
(一)先秦兩漢文論
這是中國古代文論的草創時期。先秦文論以闡述文學性質、功能、原則為主要內容,即主要圍繞對詩書禮樂的評價而展開。諸子百家之中,儒、道、墨、法等各家除了儒家對文藝採取肯定態度之外,其餘各家均採取否定的態度,但道對文藝的否定卻又包含著肯定的因素。考生須了解儒、道、墨、法四家的文藝觀點,特別是儒家(包括孟子和苟於)和道家的文藝觀點。兩漢文論主要是圍繞著對《詩經》、屈原、漢賦、《史記》的研究、評價而展開,在研究和評價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儒家文論始終佔著主導的地位。但也有不同的聲音,那就是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由於它揭示了文藝創作的一條重要的規律,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先秦文論基本莫定了儒道互補的古代文論發展框架和體系,對後世文論的發展有深遠的歷史影響。了解這種影響,對理解各個時期的文論有幫助。
但先秦兩漢文論還處在與其它的學術渾濁未分的狀態,特別是在先秦,沒有專門的文學理論著作,甚至諸子的一些理論觀點也不是專門論文藝問題的,卻又對後世有重要的影響。考生在學習中必須注意這一特點。
(二)魏晉南北朝文論
這是古代文論的獨立發展時期。考生在學習中必須注意兩個問題:(1)這一時期文學理論的繁榮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經學衰落,思想解放;玄學的興盛;創作的繁榮。(2)文學理論在作家論、創作論、文體論、鑑賞論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全面的發展,文論家對各個範疇的理論的主要內容有較深的闡釋。
這一時期的文論不僅有了專門的文學理論著作,而且文學理論有較全面的發展,但仍屬於雜文學觀念階段。
(三)唐宋金元文論
這是古代文論成熟並多元發展與熔煉臻美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文論成就主要在詩文理論方面。在詩論方面,初唐時期主要是陳子昂的詩文革新觀點;盛唐詩歌發展達到鼎盛,但理論上的總結是在中唐之後,意境理論的逐步成熟,是這一時期詩論的特點。宋代由於道學思想的影響,詩論觀點較複雜,其中成就較高的是作為對唐宋詩總結學的嚴羽的《滄浪詩話》。此外歐陽修「詩窮而後工」的觀點也很有見地。在古文理論方面,主要是柳宗元的「文以明道」的主張,歐陽修的「文道」觀。韓愈古文理論則在專節作介紹。
(四)明清文論
這是古代文論的總結時期。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發展成熟,理論上也有高度的總結。這一時期文學理論不再局限在正統的詩文理論。所以,這一階段分為明清詩文理論、明清戲曲理論、明清小說理論三章(四一六章)。
詩文理論 明代作為中國傳統詩文理論總結的準備階段,一方面是文道合一觀點的發展,另一方面是文學解放思潮的產生;一方面要求創新,另一方面卻提倡復古。灣代的詩文理論主要是對傳統詩文理論的總結,而在總結中又出現各種的理論派別如神韻說、格調說、肌理說、性靈說等。
戲曲理論 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戲曲理論發展成熟,在戲曲創作、表演、鑑賞方面都出現了很精彩深刻的理論觀點。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戲曲創作論,關於戲曲創作目的的「助風化」的觀點,關於戲曲創作題材主張「奇」的觀點,考生在學習中都應注意理解。
小說理論 明清的小說理論關於小說的特徵主要通過小說與史傳的「虛構」與「實錄」的實質區別來認識和闡述;關於小說的語文特徵主要強調其「通俗性」,關於小說情節主要強調其完整性;關於小說人物形象,經歷了由李贄的「傳神論」到金聖歎的「性格論」的理論發展過程。關於小說功能則強調小說的史鑑功能。古代小說理論的形態主要是評點。
(五)近代文論
中國近代文論是古代文論的轉變時期。近代文論的「變」主要體現在文學思想、觀念上的變專制的封建文學為「國民文學」。變雜文學體系為純文學體系,由獨抒性靈走向創作「自由」論。這其實是一個古代文論近代化的進程。這一進程是由資產階級維新派與革命派共同完成的。而引進西方的文學理論觀念,是完成這一變化的途徑。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融會中西,從理論上構建了近代新貌。因此這一個「變」是中與西交融的變,是舊向新轉化的變,包括了形式、性質、思想基礎、發展方向等方面。但在變化之中,仍然保持著民族特色。由於各種原因,這一場變革並未建立起系統、深刻和成熟的理論體系,但它又畢竟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文學觀念,宣告了舊的文論體系的即將退位,新的文論體系正在建立。
三、理解教材內容的重點
任何時代的文論都是由具體的文論家的文學思想和文論觀點組成的考生在學習中應該結合各理論發展時期的特點和考綱的要求理解文論家的理論觀點。
(一)先秦兩漢文論重點
先素時期儒、道兩家的文藝思想對立互補,影響後世文學思想的發展,因此先秦時期的文論的重點是儒家和道家的文藝思想。
1.先秦儒家文論主要是孔子的詩論。孔子藝術觀的思想基礎是以仁為核心,以中和為指導,鮮明地主張藝術從屬於倫理道德、政治觀念及其制度。孔子詩論的重點是兩個方面:一個關於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從個人而言學詩是為了修身(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從整個社會而言,詩有其特殊的社會功能(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二是關於文藝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孔於在對《韶》、《武》的評價中,表達了內容與形式應該盡善盡美的觀點。對於「質文」,孔子主張」文質彬彬」,同樣是強調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2.道家文藝思想主要以莊子為代表。道家文藝思想的特點是否定文藝卻又道出了文藝創作的某些規律。其重點內容:莊子所談論「心齋、坐忘」實際是一種審美態度,莊子所說的「天額」、「解衣般礴」是崇尚自然樸素的審美風格,莊子提出」言不盡意」和「得意忘言」,啟發了後人在文學創作中應超越語言。
3.漢代的文論著作主要是《毛詩序》,這是古代詩論的第一篇專論。《毛詩序》發展了儒家詩論,其理論內容主要是三方面:(1)提出了情志並重的觀點,這對於先秦的「詩言志」理論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有其特別的理論內涵及意義。(2)發展了孔子關於詩的社會功能的觀點,進一步強調詩的「風化」、「美刺」的作用。(3)總結了詩的體裁和表現手法——詩之「六義」:風賦比作興雅頌。
(二)魏晉南北朝文論著作的文論家的理論重點
1.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現存的第一篇評論文學及作家的專論。它所提出的「文氣」說是中國文論史上最早揭示作家的氣質、個性與風格的關係的理論觀點,在古代文論史上是一個有創見的新課題,在文學風格理論上也是一個創舉。其理論缺陷是強調作家的先天稟賦,忽視了社會習染對作家風格形成的作用。《典論.論文》最早對文體進行了區分,還批評了在文學評論中的某些不良傾向,分析其主、客觀的原因,提出了「審己以度人」的正確的批評態度。曹丕的文論體現了人的自覺與文學的自覺,被魯迅稱為「文學的自覺時代」,在中國文論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陸機《文賦》是我國第一篇討論文學創作全過程的專論。陸機寫《文賦》是要解決寫作中「意稱物」與「文適意」的問題。《文賦》道次論述了創作中的想像活動和靈感(應感)的特徵及在創作中的作用。《文賦》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詩緣情而綺靡」的觀點,它強調詩的抒情性,比「詩言志」更符合詩歌的特點,所以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3.《文心雕龍》是我國文論史上獨一無二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巨著。其中「割情析採」是其理論的重點部分。《神思》專論文學創作的想像構思,集中論述了心與物、情與景、意與辭的關係,包括了神思的特點,想像力的培養,想像活動的規律,想像力的遲速等問題。這是古代文論史上較全面地闡述創作中的想像構思的理論。《知音》論述文學鑑賞與批評問題。劉勰批評鑑賞中的三種不良傾向,指出了創作過程是「情動而辭發」,鑑賞過程是「披文以人情」。並且相當完備地論述了在鑑賞中要達到「知音」必須掌握的方法與步驟,步驟與方法。《體性》對作家才性與風格,《風骨》論中國特有的審美範疇——風骨,對中國文論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
4.鍾嶸的《詩品》是我國第一部分品論詩的理論批評著作。其《詩品序》發展了前人的「物感說」;一是把「氣」的概念引入「物感說」;二是所言之「物」不僅指自然之物,更重要的是指社會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在詩論史上,鍾嶸是第一個把「味」當作詩歌的藝術審美標準的理論家。他的「三義」說,對「興比賦」作了新的解釋,特別是以「文已盡而意有餘」解釋興,對後世有重要的影響。
(三)唐宋金元文論著作和文論家的理論重點
1.皎然《詩式》的最重要的理論貢獻是提出了詩歌創作的「取境」問題。其「取境」理論包括了「詩情緣境發」;取境即創造詩的藝術境界;取境之時,「至難到險」,卻又似不思而得。皎然還對詩的「境」的審美特徵進行了具體深刻的論述。從創作說,詩之境是虛實相生的藝術化境,從欣賞說,必須透過語言文字,把握內在心靈的東西。
2.韓愈的古文理論包括了文以明道、不平則鳴、氣盛言宜、閎中肆外、務去陳言等五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有豐富的理論內涵,特別是文以明道、不平平則鳴等問題。其「文以明道」的文學主張有積極意義,也有歷史局限性。
3.司空圖的詩歌理論主要是對詩的「韻味」作了深入的探討。他指出「辨於味,而後可以言詩也」,有「韻味」之詩應該「近而不浮,遠而不盡」。要創造有「韻味」應遵循一定的藝術原則。這些藝術原則雖不是專門論述的,每一個原則都包含著深刻的藝術規律。
4.嚴羽的《滄浪詩話》主要是針對宋代詩壇忽視詩歌的審美特徵而發的。《滄浪詩話》指出了「詩有別材」、「詩有別趣」,所以學詩寫詩要用「妙悟」的思維方式,而「妙悟」以「熟參」為重要條件,「熟參」之時須「以識為主」,詩歌的理想楷模是盛唐時期,故「以盛唐為法」。嚴羽的詩歌理論在詩論文上有重大的貢獻,同時也有其理論局限,應對他作出恰當的評價。
(四)明清文論著作和文論家的理論重點
1.明清詩理論的理論重點
(1)袁宏道道次提出了「獨扦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所謂性靈是即情即景的抒發,性靈的特點是露、谷、趣。
(2)王夫之作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承上啟下的卓然大家,他主張「詩道性情」。其最突出的觀點是關於詩歌創作中的「情景相生」、「景中情,情中景」關係和「以意為主」的辯證觀點。王夫之的詩歌美學既是中國古曲詩學的總結,又具有新思想新理論。
(3)葉燮的《原詩》是清初影響不大但理論貢獻最大的詩論著作。《原詩》的「理事情——才膽識力」說,對詩歌創作的主、客觀關係闡釋得十分深刻,具有鮮明的歷史針對性、理論的系統性、理論方法的靈活性等理論特色。
(4)王士禛的「押韻」說對清代中後期的詩論產生深遠的影響。其「神韻」說並無明確的理論表述,卻可以從作家修養、創作中的美學旨趣、及藝術風格等方面去理解。
(5)袁枚的「性靈」說主張詩本乎性情,注重靈機。其「性靈」說的意義體現了當時社會爭取個性解放的要求,對明清文學的浪漫主義作出新的理論貢獻。
(6)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統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提出了寫作過程中的「三相濟」,姚鼐首創的散文風格學上的明柔陽剛之美的理論,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在風格學上有突出的貢獻。
2.明清戲曲理論成就最高的是清代的李漁,他是中國古代戲曲的集大成者。其戲曲理論的最大特色是舞臺性。他提出戲曲創作「結構第一」,並圍繞結構提出了具體的主張,對戲曲人物、語言等問題也進行了深刻的論述。
3.明清小說理論的重要觀點
(1)李贄的「童心」說是其文學思想核心,在文學批評史佔據著非常突出的地位。他肯定了《水滸傳》為「發憤之所作」,有深刻的意義,但把《水滸傳》的客觀效果歸之於忠義,也有局限性。
(2)金聖歎對《水滸傳》的評點所表現的理論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國小說理論文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論成就突出表現在小說創作理論方面,包括了性格論、動心說,格物一因緣生法說,特別是其小說性格理論深刻而精到。
(五)近代文論家的重要文論觀點
1.劉熙載的文學理論體現了深刻的辯證法精神。特別是他對於文藝創作規律的認識,提出了「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觀點,在當時難能可貴。同時提出了「詩品出於人品」的觀點,強調創作主體的精神品格決定其作品的精神品位,也較深刻。
2.梁啓超是文學改良運動的最得力的鼓吹者。
文學改良運動的成就主要在「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梁啓超強調小說的社會政治功用,提高了小說的地位,並對小說的本質特點進行了探討,如「燻、浸、刺、提」。但他把社會變革的理論寄托在小說的影響身上,把小說看成是無所不能的解決社會問題的靈丹妙藥,則是偏頗的。
3.王國維是中國傳統文論的最後一座豐碑。他於文學創作起源提出了天才說、遊戲說,於文學創作的審美尺度提出了苦痛說、古雅說,於文學創作的審美特徵提出了境界說。在境界中又區分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其理論的形成一是來源於對西方哲學美學思想的把握,二是來源於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剖析。其文論雖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開創之功不可沒,應給予準確的評價。
以上只是極粗糙地勾勒本課程的重點內容,但要學好本課程不能只注意重點,必須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按考綱的要求來突出重點,沒有通讀的基礎,就無法更好地把握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