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文學方向的考研,中大是之前一直是小綜合,19年才改的大綜合。比如說選的方向是「古代文學」,之前考的兩門專業課分別是【614】文獻釋讀 和【807】中國古代文學與批評,只需要複習古代文學方向就夠了。
但是改大綜合後,兩門專業課變成了【611】中外文學 和 【804】中外文論 。考試範圍變了,複習的廣度和難度大大加強。比如說選的方向還是古代文學,現在不僅要複習古代文學和文論,同時還要複習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西方文論,文學理論等方向。(中大不考語言學,即不考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等。)
從去年開始,中大的語言文學系下的六個專業的初試都考相同的專業課,具體如下:
(信息來自: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可點擊網址查看具體信息:http://graduate.sysu.edu.cn/zsw/article/322)
範圍變了,題型也變了。現在中大的兩門專業課都包含「填空題、名詞解釋以及論述題」三種題型。不同的是,中外文學這一門填空題60分,2分一空,三個方向即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各佔20分;中外文論填空題30分,一分一空。名詞解釋均是6個,一個5分。中外文學的論述題總共60分,是選做題。去年是六選二,今年則是五選二;中外文論是必做題,共3道,90分。(去年今年都是這樣,不知道明年會不會變。)
我個人覺得,雖然範圍變得比之前小綜合的大了很多,但是題目相對來說變簡單了。並且所考的範圍基本上都是大學時所學的知識內容(跨考除外)。所以,如果想考中大,只要認真踏實地複習,做好個人學習規劃,機會還是蠻大的。
並且,在改範圍後,考試內容變得相對基礎,細緻基本的知識點考查得很多。所以說在複習的時候,一定要以教材和作品為主。有部分考研er急於求成,直接跳過教材,去到處找資料(或者購買各種機構的背誦筆記啥的)來背誦,真正做題的時候,發現有知識盲區。因為那些背誦資料是精簡過的、或者是他們覺得重要的、考頻高的知識點,有一部分基礎知識上面沒有。
而通過研究這兩年的真題,中大非常喜歡考這些基礎知識(尤其是填空題,兩門一共90分,佔了將近總分的三分之一)。所以說,教材和作品是最好的參考書。基礎教材最起碼要過一遍,同時還要閱讀一些論文,文學史上的大家作品等。
分享一下我複習期間參考的基礎教材(個人認為中外文學必看的、最基礎的教材,其他的後期有時間我會分享。中外文論我會在下一篇推文給出):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版)》,全四冊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全六冊
趙義山,《中國分體文學史》,全四冊
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全二冊
以上是我親歷改革後兩年考試的一些小看法。本人報考的方向是古代文學,如果有朋友想考以上中大的六個專業,可以和我一起交流哈。
後面如果有時間,我會整理一些複習筆記,考研經驗等在這個公眾號上。下面是今年(2021)中大【611】中外文學的真題回憶,不是太全,將就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