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4日 09: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戴文靜
字號內容摘要:2019年 06月 24日 08:4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字號關鍵詞:列印推薦近年來,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已引起學界關注,而中國文論在經過長時間的「引進來」之後,也要逐步建立「走出去」的意識。推動中外文論對話交流中國文論「走出去」離不開對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同樣也離不開對中國文論的翻譯,以及中外文論的對話與交流。為了更好促進中國文論「走出去」,我們需要激活中國傳統文論,探索中國文論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積極嘗試運用中國文論闡釋中外文學作品,促進中外文論融合會通,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外文論間的生成性對話。
關鍵詞:文論;古代文論;闡釋
作者簡介:
近年來,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已引起學界關注,而中國文論在經過長時間的「引進來」之後,也要逐步建立「走出去」的意識。在中國文論「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對中國古代文論進行現代闡釋,也需要加強中外文論的對話與交流。
對古代文論進行現代闡釋
中國文論「走出去」的主體,主要是古代文論。在悠久的文學實踐中,中國文論形成了一整套獨有的話語體系。季羨林曾指出:世界上只有中國、印度、歐洲的文藝理論「能言之成理,自成體系」。但中國古代文論要在西方傳播開來,並被西方讀者認可,還面臨很多困難,因為它與西方文論分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
促進中國文論「走出去」,首先需要做的是對古代文論進行現代闡釋。中國古代文論源遠流長,但因其鮮明特徵在很長時間內被認為與當代詩學格格不入,結果使古代文論和當代文論嚴守疆界,各自平行發展,缺少對話,同時也遮蔽了古代文論的精髓和對當代文論的啟示價值。
對中國古代文論進行現代闡釋,不能削足適履套用西方文論話語。我們需返回古代文論的原初語境,努力還原和釐清其理論內涵,從古代文論經典中尋找那些具有現代審美和學理價值的理論,使其為今所用。這要求我們對古代文論經典進行真切體認,並作出現代解讀。在這種體認和解讀中,讓古代文論原有的文化基因被重新激活,使其在當今的文化語境中能得到新的闡釋和發展。
西方文論家經常從古希臘、古希伯來和古羅馬文論中汲取養分。對我們而言,古代文論也是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對中國古代文論進行現代闡釋,需全面調動系統的文學、歷史和哲學等知識,從語義、句法、韻律、修辭、文體特徵及文化背景等多角度展開,對古代文論進行全方位解讀和研究。同時,從現代漢語中選擇那些能與古代漢語相通的詞語,有效實現古今文論的對接和融通。
此外,我們應立足當代文化語境,使中國古代文論在當下的文論建構和文學批評中煥發新的生命力。與此同時,在中國古代文論的激發下,使當代文論獲得新的生長點。做好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工作,也就為中國文論「走出去」奠定了堅實基礎,由此可開啟中國文論「走出去」的第一步。
推動中外文論對話交流
中國文論「走出去」離不開對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同樣也離不開對中國文論的翻譯,以及中外文論的對話與交流。中國文論有其獨特的語言文化譜系,如何在翻譯中對傳統文論話語進行語言轉換,需要充分考慮接受語國家的文化語境、詩學傳統及審美規範等因素。文本翻譯是一個意義無限延伸的開放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原文不斷被研究、翻譯、闡釋。其中,源語文化與譯入語文化不斷碰撞、理解、融合,源語文化的內涵也能得以彰顯。以《文心雕龍》在北美的譯介與研究為例,通過譯介,中外學界深化了對《文心雕龍》的原有認知和研究,同時也帶動了中國和北美文論研究界很多其他項目的譯介與研究。
中國文論內涵豐富、表述凝練,這就需要譯者以規範的外語及譯入語讀者容易接受的形式,將其儘可能準確翻譯出來。在古代文論外譯的過程中,文論術語的翻譯尤為重要。國外學者要深入理解中國文論,必須掌握中國文論的基本術語。中國學者如果想要向國外介紹和傳播本國文論,並與國外學者展開有效對話,也必須首先把古代文論術語準確翻譯出來,並闡釋清楚。對文論術語的真正理解,會促使國外學者加深對中國文論獨特性的認識。所以,中外文論話語間的對話,是從基本文論術語的翻譯和相互理解開始的。但筆者在搜集資料過程中發現,在北美學界找尋不到一部中英雙語的關於中國古代文論關鍵術語或中西比較文學術語的權威工具書,而北美關於西方文論術語的工具書卻很多。因此,中國學者需要與國外學者合作,共同編撰一部全面、準確、清晰解釋和界定中國古代文論關鍵術語的中英雙語工具書,切實推動中外文論的對話和交流。
在中國文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充分考量影響文論譯本傳播的制約要素,包括接受群體的特徵及出版市場的明確定位等。中國文論在國外的接受群體主要為外國學者、漢學家及比較文學專業的學生。針對這三類不同群體,中國文論外譯的方式理應有所區別。對於前兩類讀者,應以翻譯為主、解釋為輔的方式進行傳播和翻譯,或者從比較詩學、跨文化研究等學術視角對古代文論原典進行選編和節譯,以滿足學者型讀者的需要,激發他們做更多創新性研究。而對於後一類讀者,譯者應在保存中國文論精髓的基礎上,採用以解釋為主、翻譯為輔的方式進行傳播和翻譯,以滿足學生群體的閱讀需求,加深他們對中國文論的認知和理解。同時,我們還需擴大國外讀者接觸中國文論的機會,通過贈書、互換圖書等形式,儘可能增加國外各高校及社區圖書館的中國經典文論譯本及相關讀本的館藏量。
此外,我們還要積極拓展在譯入語國家出版發行中國文論的有效途徑。如加強與譯入語國家權威或知名出版發行機構的合作,通過舉辦中外文論國際學術交流會、高層論壇及專業書展等方式,加強中外學者的交流互動。中外學者還可以合作創辦關於中國文論的學術期刊,嚴格按國際學術標準出刊,邀請中外專家學者參與學術期刊的審稿、編輯、出刊工作。此類刊物可重點將那些便於翻譯、外國讀者容易接受的中國古代文論譯成外文,為國外讀者了解和認識中國文論搭建平臺。這樣可藉助國際期刊的影響力及發行渠道向全球推廣發行,推動中國文論「走出去」。在這方面,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和俄克拉荷馬大學《當代世界文學》雜誌社聯合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今日中國文學》,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