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的古典詩歌
中國古典詩歌的出現與民歌密不可分,民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體現,所以古典詩歌是根植於這個民族深處的智慧。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在《詩經》中一共收錄了詩歌作品305篇,因此它也被稱為「詩三百」,這三百多首詩歌貫穿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社會變遷。
《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後來有人將「風、雅、頌、賦、比、興」歸納為《詩經》六義。
到了戰國後期,屈原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文人詩人,他在楚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新的詩體,也就是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楚辭。
楚辭的代表作是《離騷》,因此楚辭也被稱為騷體詩。楚辭是在楚地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
到了漢代,詩歌又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形式--漢樂府民歌,由此,樂府詩形成。
樂府詩有點像是我們今天的歌詞,因為它可以配樂演唱,或者說它原本也是為了配音樂演唱而出現的。
這些詩歌是由西漢樂府機關和東漢黃門鼓吹署在民間搜集並整理而得來的,漢樂府中最著名的便是《孔雀東南飛》,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
除此以外的著名篇章還有《十五從軍徵》、《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
樂府詩畢竟來自民間,直到東漢,才有一部分文人在樂府民歌的影響下試作五言詩。現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
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誌是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
漢末建安時期,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劉楨)的帶領下,社會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創造出輝煌的「建安文學」,並將樂府民歌向文人詩轉變的關鍵步驟完成了。
此時產生了一大批流傳至今的著名詩篇:曹植的《贈白馬王彪》、《白馬篇》,曹丕的《燕歌行》,曹操的《短歌行》,王粲的《七哀詩》等。
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詩,對七言詩的形成功不可沒。
此外,賦也是漢魏流行的文體之一,著名的篇章有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以及曹植的《洛神賦》等。
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在三國時期吸收了豐富的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西晉太康時期,詩歌創作走上形式主義的道路,講究形式,辭彩華麗,描寫繁複。
這樣的狀況被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所改變,他的出現為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在他手中的五言詩有了一個新的高度。
他開創的田園詩,對後世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歸園田居》、《飲酒》。
南北朝時期一批新的樂府民歌像潮水一般集中地湧現出來,它們與漢樂府詩前後輝映,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南朝的民歌代表作是長詩《西洲曲》,北朝的民歌代表作《木蘭詩》,與漢樂府中的《孔雀東南飛》,並稱為「樂府雙璧」。
在這其間交流產生的《古詩十九首》是五言詩的代表,標誌著五言詩由產生發展到最終的成熟。
2.唐宋的近體詩
唐代是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的詩歌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度成熟的時期。
這一時代,名家輩出。我們常常講到的「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比他們稍後的陳子昂根據永明體而創造出新體詩--律詩;五律最後是在宋之問、沈期手上定型的。
到了盛唐時期,詩歌的發展到了繁榮的頂峰。 我們所熟知的「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便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他們分別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並被譽為唐詩的「雙子星座」。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我們暫且可以將他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山水田園詩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孟浩然和王維;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代表是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人。
中唐時期剛歷經了安史之亂,然而詩歌的創作仍然延續了盛唐的高潮。
繼承了王維、孟浩然一派的是劉長卿、韋應物;繼承了高適、岑參一派的是盧綸、李益。
而白居易作為這一時期最為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成就也值得一提。他不僅僅是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還倡導了一場新樂府運動。
元稹、張籍、王建都是參與這一運動的重要詩人。同時也有大量的名篇傳世:《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以韓愈、孟郊、李賀等人為代表的韓孟詩派,是這一時期除新樂府運動外,能夠與元白詩派齊名的流派。
韓孟詩派以議論見長,作詩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險,開了後世宋詩的風氣。其中李賀的詩風更是獨樹一幟,有「詩鬼」之稱。
在社會動蕩、經濟衰退的大背景影響下,到了晚唐時期,詩歌的主旋律顯得非常傷感,世稱「小李杜」的杜牧、李商隱便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
杜牧擅長寫七絕,名篇有《山行》、《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李商隱長於寫七律,名篇有《錦瑟》、《無題》、《夜雨寄北》等。
唐代晚期,詞開始漸漸興起,詞是詩歌的延續,是詩歌的別體。詞也被叫作長短句、曲子詞、詩餘,它起初是為了吟唱而作,詞是可以演唱的。
詞牌就是詞的調子,不同的詞牌規定了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等。
第一個專力作詞的是唐末的溫庭筠,他的詞非常華麗,後人稱之為「花間派」。
五代時,《花間集》問世於西蜀,這是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這個時期的詞人中最耀眼的莫過於南唐後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浪淘沙》等。
3.宋詞的發展壯大
走過唐詩這座豐碑,宋詩很難超越。但是宋代詩人另闢蹊徑,講求理趣,由此將詩歌鑄成另一座豐碑。
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是不可多得的宋詞大家,其中宋代影響最大的「江西詩派」在黃庭堅、陳師道二人的努力下形成。
而南宋的陸遊,更被讚譽為宋詩第一人,其名篇有《關山月》、《示兒》等。
以「田園雜興」詩而出名的範成大和以寫景說理而出名的楊萬裡,他們與陸遊幾乎同時出現,也是成就非凡。
南宋最後一個大詩人文天祥也有很多作品傳世,《過零丁洋》是其代表作。
詞源於唐代,在宋朝到達巔峰。唐詩、宋詞,堪稱中國文學的雙璧。
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等為北宋詞人的代表,為宋詞的發展留下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
長調的慢詞的開創者柳永,重新創製了詞的規模,其代表作是《雨霖鈴》。
而蘇軾可以說是詞的革新家,在他手中,詞變成了獨立的抒情詩體,完成了所謂的「以詩為詞」。其名篇有《江城子》、《水龍吟》、《念奴嬌》、《水調歌頭》等。
在蘇軾的啟迪下,南宋豪放詞派誕生。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李清照出現在南北宋之交。
她的詞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句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後的作品如《聲聲慢》等,將國破家亡的悲憤與身世漂泊的傷痛融合一氣,纏綿抑鬱,感人心魄。
進入南宋,詞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辛棄疾便是此時最傑出詞人的代表。
在繼承了蘇軾豪放風格的基礎上,他又對此進行發展創新,最終將詞的藝術推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其名篇有《破陣子》、《永遇樂》、《摸魚兒》等。南宋後期最著名的詞人是姜夔,他繼承周邦彥,走上了尚風雅、主格律的創作道路,其名篇有《長亭怨慢》。
4.詩歌的後期發展
元代開始流行散曲,詩詞慢慢退居其後。
而曲則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但它與詞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也不盡相同,曲更加接近口語,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
這個時期著名的人物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世稱「元曲四大家」。
明代並沒有非常著名的作品和詩人出現,究其原因是當時的詩歌不斷在擬古與反擬古中反反前行。
清代詩詞流派眾多,如婁東詩派的吳偉業,其《圓圓曲》成為了「梅村體」的代表作;虞山詩派的錢謙益,似乎得到杜甫精髓,風格沉鬱悲涼。
但大多數詩人仍然沒辦法擺脫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套子,很難超越前人。
納蘭性德當屬清代最著名的詞人,他的詞哀感頑豔,頗有南唐後主遺風,王國維評曰:
「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其名篇有《木蘭花令》、《畫堂春》等。清末的龔自珍站到了中國詩歌史的末端,成為詩歌史上最後一位偉人,他的詩直接描寫心靈,表現物我衝突,代表作有《秋心》、《己亥雜詩》等。
自此之後,中國古典詩歌再沒高潮。
中國數千年古典文學的大門因五四運動而閉合,與此同時現代文學開始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