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讓古典詩歌生命延續

2021-01-07 人民網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生於燕京書香世家,從小飽讀詩書。1941年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專攻古典文學專業。曾在臺灣大學任教,任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於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現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她是為數不多的用英語講授中國古典詩詞的中國學者之一,對中國古典詩詞創作、教學、研究、對外傳播作出了傑出貢獻。

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鼎盛代表

  目前中國正在提倡吟誦,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過,有些年輕人沒聽過古人吟誦,常把吟誦與朗誦或歌唱混為一談。雖然唱歌很好聽,有節拍、韻律,學起來也更加容易,但那並非傳統的吟誦。

  中國的傳統吟誦是結合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特色,經過一個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過程所形成的一種吟誦的音調,雖然現在聽來會覺得奇怪、甚至於單調,但是卻為中華民族所獨有。

  中國語言文字的特色

  中國語言文字最大的特色是「獨體單音」,不似西方的拼音語言。比如,我們說「花」,屬於單音,一個聲音;獨體,一個方塊字。但是英文的flowers是由很多音節組成的。這種獨體單音的語言文字特色為我們所特有,因此只有中國才有吟誦,而這樣的特色也形成了一個要求,即中國的詩歌語言一定要有節奏。

  獨體單音的語言文字要形成節奏感,最簡短、最原始的一種句式就是四言體。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是以四言句式為主,比如《詩經》第一首詩——《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兩個字一個音節,這就是有節奏的、最短的句子。這種句式並非是強加的規定,而是自然形成的。因為一個字沒有音節,兩個字或三個字,音節還很單調,四個字才有雙音節。

  以獨體單音的語言文字尋求一種詩歌語言的節奏感,中國詩歌自然就形成了對詩句吟誦時之節奏頓挫的重視。一般,四言詩節奏以二、二之頓挫為主,五言詩以二、三之頓挫為主,七言詩就以二、二、三之頓挫為主。

  此外,因中國語言文字之獨體單音的性質,要在形式方面產生一種抑揚高低的美感效果,那麼聲調的講求必然是一項重要的要求。把吟誦時聲律的自然需求加以人工化,就形成了近體詩的平仄聲律。而近體詩格律的完成,也正是為了吟詠誦讀的需要。

  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

  中國古典詩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發之力量為最基本的特色。說到作詩,一定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內心感動,然後用詩歌表達出來。作者看到了外部的景物,進而引起了內心的感動,然後寫出詩作。所以說,人心是不能夠死的。辛棄疾有兩句詞:「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樹、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隻鳥、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愛惜和關懷宇宙萬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鍾嶸《詩品序》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天地間陰陽二氣的運行感動了萬物,萬物的生長變化又感動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搖蕩,而藉以表現這種感動和搖蕩的最好方式就是詩歌。

  鍾嶸所認識的詩歌,其本質乃是心物相感應之下發自性情的產物。所謂心與「外物」的相感,乃是兼有外界時節景物(物象)與個人生活遭際(事象)二者而言的。使人心動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之間的死生離別的現象更加使人心動。如杜甫寫在天寶亂離年間的詩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果看到沿途有飢餓凍死的人,難道不會關心嗎?所以,這就是我們學習作詩的一個真正的動機和興起。學習詩,不僅使人心不死,更可以使人對宇宙萬物、對社會人事有一種關懷。

  作詩的方法:賦、比、興

  中國古人作詩的方法有三種:「賦、比、興」。這三種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不僅指表達情意的普通的技巧,更是對於情意感發的由來和性質的一種基本的區分。

  所謂「興」,就是由物及心,人心由外物而引起內心的感動。外物,是指大自然的景物。所謂「比」,就是由心及物,內心先有一種情意,然後用外物來表述。所謂「賦」,就是即心即物,內心有怎樣的感動,直接表達出來,不借用外物。

  這三種表達方式,除去「賦」是以直接對物象的敘述以引起讀者的感發以外,「比」和「興」都是重在借用物象以引起讀者感發的。一般說來,「比」的作用大多是「心」的情意在先,借比為「物」的表達在後;而「興」的作用則大多是「物」的觸引在先,「心」的情意感發在後。

  此外,「比」的感發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而「興」的感發則多由於感性的、直覺的觸引,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可以說,前者的感發多是人為的、有意的;後者的感發則多是自然的、無意的。中國古典詩歌以興發感動為主要特質,如果就這一點而言,那麼較之於「比」的經過思索的感發作用,「興」所代表的直接感發作用則更能體現中國詩歌的特質。

  中國詩歌體式的演進

  在中國悠久的詩歌歷史中,詩歌的體式經過了很多的演變。前面所講的《詩經》主要是四個字一句,經過發展,有了南方的《楚辭》。

  (一)以《楚辭》中之第一篇屈原所寫的長詩《離騷》為例: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這裡的「兮」字是語助詞,相當於今天的「啊」,是發聲之詞。且「兮」字前後各有六個字,是很長的句法。但《離騷》的這種體式,並沒有被後代詩人繼承,而是由後代寫賦的一些人繼承了這種體式。至於後代詩人所繼承的,則是《楚辭》中《九歌》的某些體式。如《九歌少司命》中的句子: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迴風兮載雲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七字一句的體裁影響了後代的詩歌。每句中間都有一個「兮」字。項羽和劉邦的詩就運用了這種體式。比如,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到了東漢,詩歌的體式就發展為只第一句有「兮」字。以張衡《四愁詩》為例。

  其一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從之梁父艱,

  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

  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致倚逍遙,

  何為懷憂心煩勞。

  每一首詩的第一句,都帶有「兮」字,這是受到《楚辭》的影響;而且四首詩連起來讀,每一首的第一句又都是一個往返的重複,這是採取了《詩經》的方法。

  (三)到了曹魏時期,曹丕寫出一首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讀過此詩就能發現,詩歌的每一句都押韻——「涼、霜、翔、腸、鄉、方、房、忘、裳、商、長、床、央、望、梁」,這是楚歌的方法。這時候的詩歌體式還沒有擺脫楚歌的影響,七言詩並未發展成熟。

  (四)漢朝時期,詩歌又產生了一種新的體式:樂府。樂府也有採自民間歌謠的雜言體,但更可注意的是一種以五言為主的體式,如李延年的《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此詩為五字一句,其中「寧不知傾城與傾國」,雖八字一句,但「寧不知」為襯字。這基本就是五言詩了,之後的詩歌繼承了這一體式,沒有襯字,形成完整的五言體式,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以遠,衣帶日以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此詩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描述的是:女主人公與所愛的人分離,日夜思念,並期盼所愛之人能早日歸來。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時代與作者,過去曾有不少爭議,一般說來大約是東漢後期建安以前的作品。

  從《詩經》的四言體式,到《離騷》,再到由《楚歌》形成的各種體裁,《樂府》的五言,及至成熟、完整的五言詩的出現。這便是中國詩歌體式形成發展的大體過程。

  詩歌的格律

  詩歌的體式發展成熟後,到南北朝時期開始注重詩歌的聲律。之所以注重聲律,這與南北朝時期翻譯佛經有著密切的關係。

  佛經原來都是梵文,中間有很多念誦的頌讚。把梵文翻譯成中文發音,就需要推究如何準確地發音,這時候就有了「反切」,即一種拼音的方法,有聲母和韻母,因此產生了「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並不複雜,若要學習作詩,只需記住兩個公式即可。(下圖:橫線代表平聲,直線代表仄聲。)

  五言基本律式

  A式:

  ———∣∣

  ∣∣∣——

  B式:

  ∣∣——∣

  ——∣∣—

  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國語言的單音獨體,其平聲與仄聲是相對的,其中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是音節的節奏所在。

  而對詩歌格式的判斷,主要看詩歌第一句的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是平聲,詩歌就是平起格式;是仄聲,就是仄起格式。A式加B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是一首平起的五言絕句;而B式加A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就是仄起的五言絕句。

  以上所講是五言絕句。若七言絕句,則多出的兩個字就加在每句詩的前面。同時要注意,若五言開頭是平聲,就加兩個仄聲;開頭是仄聲,就加兩個平聲。

  七言基本律式

  A式:

  ∣∣———∣∣

  ——∣∣∣——

  B式:

  ——∣∣——∣

  ∣∣——∣∣—

  以上所講是中國詩歌絕句的基本格式。如果是律詩就多重複一次變成八句,下面我們就以李白和杜甫的詩為例,對格律詩進行賞析。

  《夜泊牛渚懷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中國古人,尤其是讀書人,都有一個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李白亦是如此。有天夜晚,李白在牛渚(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北)停泊,想到了晉朝時期,有位善於吟誦的書生袁宏泊船於牛渚。夜間,他在船上吟誦自己的詩篇,恰被路經此地的一位名叫謝尚的將軍聽到。謝將軍欣賞其才華,遂請其出仕,伴隨左右。於是李白遂發出「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的感慨。在李白看來,「牛渚西江」是一個能夠讓他遇見伯樂的地方,然而在這裡,他並沒有碰到欣賞其才華的人,因此只有失望地離去,「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一般說來,絕句沒有對偶,但律詩有,在律詩中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對偶、第五句和第六句是對偶。所謂對偶,是指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詞性要相同,而平仄則要相反。李白的這首《夜泊牛渚懷古》不但對得不工整,且平仄也不完全合律。比如第三句「登舟望秋月」平仄就不合格律,而且它與第四句「空憶謝將軍」的對仗也不工整。「登舟望秋月」是「平平仄平仄」,根據詩歌的音節,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二和第四個字,因為是音節所在。同時,按照格律平仄相反的要求,第三句應該是「平平平仄仄」,但是李白卻把它顛倒了,不合規律,這在詩裡叫做「拗句」。

  所以說,李太白是位天才。儘管《夜泊牛渚懷古》是首五言律詩,但其中就有詞性、平仄不對的地方。雖然如此,但這首詩卻有其絕妙之處。李太白不受格律的拘束,但詩歌在情意的分量上取得了平衡,如「望秋月」和「謝將軍」表面上看起來不對,但就情意的分量而言是平衡的:「望」是動詞,「秋月」是賓語,「望秋月」是動賓結構;「憶」也是動詞,「謝將軍」也是賓語,「憶謝將軍」也是動賓結構。這就是李太白這首詩的妙處所在。

  再看杜甫的《喜達行在所三首》。這三首詩是杜甫經歷了「天寶之亂」,冒險乘隙逃出被安史叛軍佔據的長安,投奔遠在鳳翔的唐肅宗,歷經千辛萬苦,到達朝廷的臨時所在地之後,痛定思痛之作。以第一首為例:

  其一

  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

  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

  霧樹行相引,連山望忽開。

  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這次叛亂,長安陷落,玄宗幸蜀,肅宗即位靈武后,移行在於鳳翔。岐陽就是鳳翔,在長安的西邊,就有了本詩的第一句「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杜甫每天都在懷念朝廷,希望能夠有岐陽的消息,但卻沒有一個人從那邊回來。在經歷了「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的絕望和心寒後,他歷經磨難,終於來到後方。「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岐陽的親戚朋友看到他紛紛驚訝於他的衰老與瘦弱,因為他是歷經千辛萬苦才從亂賊之中逃出來的。

  杜甫的這首詩特別的樸實,其中的詞句對稱尤其工整。「眼穿」對「心死」、「落日」對「寒灰」、「霧樹」對「連山」、「行相引」對「望忽開」,這首格律詩對偶的地方完全看不到雕琢造作的痕跡,非常的自然、真切,感情表達也非常深摯。

  通過賞析兩位詩人的作品,可以看出李白與杜甫的不同。李白的詩有出塵脫俗之意象,而杜甫的詩則樸實無華。然而,兩人的詩歌皆為上乘之作。究其原因,則是二人皆是吟詩之人。他們作詩,並非查過字典、韻書、格律才寫出了詩作,而是二人熟於吟誦,聲調就在其心胸、口吻之間,那些字句便自然地伴隨著聲調而出。

  一般都說人的頭腦分左右兩半,一為智性,一為感性;那麼,文字思想就是智性,聲音直覺就是感性。因此,只有使智性文字的思索伴隨著直接感性的聲音而出,這樣的詩才算得上是好詩,才是有生命的、有興發感動的詩篇,所以說吟誦是很重要的。

  中國古典詩歌的吟誦

  從周朝開始,我們國族就非常注重詩歌的吟誦。《周禮春官宗伯》中曾記載:「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這裡「興」指讀詩時應具有一種感發的能力,就是「心」。只要心動,就會興發,就有感動。因此,教學應先要培養出一種興發感動的能力。「道」就是引導的意思,是指對於感發指向的一種導引,以及告知詩歌所表達的意思。為了達到對於詩歌可以有隨時隨地的感發,並且可以靈活自如運用的目的,因此,又提出了「諷」與「誦」的要求。古人云:「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就是說詩不但要背,且讀詩時還要有節奏。

  當有了背讀吟誦的訓練後,就可以有「言」和「語」的練習了。「發端曰言,答述曰語。」「言」和「語」是引用詩句以為酬應對答的一種練習。舉一例說明:晉國公子重耳被其父寵愛的一個姬妾所害,遂出亡在外,周遊列國,見到秦國穆公。秦穆公背《詩經》中的一段詩,重耳也背一段詩,兩個人就此結成盟友。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回國做國君,還把女兒嫁給他。這種以詩對答便是「言、語」。將詩歌吟誦用於外交,即「言」;用詩回答,即「語」。由此可見,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訓練中,吟誦所佔有的重要位置,以及其源流之久遠悠長。

  那麼,要如何吟誦呢?中國的語言文字都有其自身的發音,且不只是一個聲音,它還有腔可以拖,就是把聲音拖長。所以,如果有的詩句不合乎吟誦的節奏,就可以用腔來拖長,或者可以重疊,這個重疊就是古人所說的一唱三嘆,所以有「渭城三疊」,句子重疊往復,進而把腔補足。

  對於吟誦,現代人又有著怎樣的觀點呢?很多人以為,吟誦有一種方法:平聲字拖長、仄聲字縮短。其實並不盡然。我以為,吟誦詩歌主要貴在能將古人詩歌原有的韻律與自己讀詩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詩人的生命結合起來,令詩歌的生命延續,生生不已。這便是中國詩歌的吟誦之妙。

  而中國古典詩歌之所以有如此之妙處,是因為中國古典詩歌重視心、物之間的興發感動,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無窮;以內心的感發為主,「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杜甫說「搖落深知宋玉悲」,杜甫讀了宋玉的作品,就受到了宋玉的感動。辛稼軒說:「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我在夢裡遇見了陶淵明,讀了他的詩受到感動,而這個感動可以一直延續不斷。所以「興發感動」是中國詩歌中的生命,且這個生命生生不已。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結 語

  關於中國古典詩歌,曾有人問我:現在沒有人喜歡古詩,大多數人也不贊成吟誦,那麼,中國詩歌會滅亡嗎?我以為不會。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感情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出來,千百年後再讀其詩作,依然能夠受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詩歌的生命。所以說,中國詩歌絕對不會滅亡。因為,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歌中所蘊含的充足的、真誠的生命,並且生生不已。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葉嘉瑩:吟誦,讓古典詩歌生命延續
    因此,只有使智性文字的思索伴隨著直接感性的聲音而出,這樣的詩才算得上是好詩,才是有生命的、有興發感動的詩篇,所以說吟誦是很重要的。中國古典詩歌的吟誦從周朝開始,我們國族就非常注重詩歌的吟誦。《周禮春官宗伯》中曾記載:「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這裡「興」指讀詩時應具有一種感發的能力,就是「心」。
  • 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與吟誦
    把吟誦時聲律的自然需求加以人工化,就形成了近體詩的平仄聲律。而近體詩格律的完成,也正是為了吟詠誦讀的需要。 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     中國古典詩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發之力量為最基本的特色。因此,只有使智性文字的思索伴隨著直接感性的聲音而出,這樣的詩才能算得上是好詩,才是有生命的、有興發感動的詩篇,所以說吟誦是很重要的。 中國古典詩歌的吟誦     從周朝開始,我們國族就非常注重詩歌的吟誦。
  • 李白詩歌專場吟誦晚會暨綿陽市第四屆中華吟誦(非遺)展演速寫...
    吟誦晚會現場再見詩仙應未晚。近日,2020年李白詩歌專場吟誦晚會暨綿陽市第四屆中華吟誦(非遺)展演,在綿州大劇院舉行。來自市內外的300餘名吟誦傳承者用吟誦的方式,讓市民們重新認識了詩仙李白。從2015年,綿陽吟誦學會成立至今,越來越多吟誦傳承者參與到其中,讓吟誦在最大範圍得到了傳播傳承。29首詩歌 重新認識李白「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在四川省吟誦學會王傳聞先生一首李白《聽蜀僧濬彈琴》的演繹下,整臺演出正式開始。
  • 93歲葉嘉瑩,把即將失傳的吟誦傳給下一代
    她接受過舊式傳統蒙學,也接受過新式大學教育,曾遭白色恐怖的逼迫,也曾獲得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的殊榮,而她最重要的寄託,始終是將她所體會到的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和美好,盡其所能地傳給下一代。93年裡,葉嘉瑩先生顛沛流離,足跡遍布大陸、港臺、歐美,能用英語結合西方文學理論,透徹地講授中國古典詩詞與文論,在國內各高校的母語講學也曾啟發過無數人對詩詞的興趣與熱愛。
  • 葉嘉瑩先生的吟誦情懷
    ——葉嘉瑩             文/王小寧  著名旅加學者、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教授、86歲的葉嘉瑩先生,近日在中國語言大學舉辦的「中國古典詩詞誦讀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誦之傳統》的演講,葉先生結合個人的經歷和體驗談吟誦對於文化復興的重要性,鮮活靈動、別開生面,使在場的學者和學生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詩詞
  • 雅典吟誦:最好的詩歌教育
    近年來,張本義先生著力在全國推廣吟誦,出版了《吟誦拾階》、《經典吟誦教師手冊》,創建了白雲書院,十六年來免費培養了六千多名青少年誦讀中華經典,又創建連海書院,主編了系列國學教材叢書。張先生認為,"誦讀經典是學習體驗傳統文化的最重要的途徑",他也一直在身體力行的傳播吟誦這種古老的讀書方法。他創辦的大連圖書館白雲吟唱團不但在國內受到普遍歡迎,還曾遠渡扶桑,受到日本詩吟愛好者的喜愛和推崇。
  • 金秋詩歌朗誦會:吟誦抒懷 演繹詩歌文化的美麗
    「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昨天(10月22日)晚上,在美麗的句容葛仙湖畔,一場金秋詩歌朗誦會精彩上演。來自句容各界的詩人、詩歌愛好者共同演繹詩歌文化的美麗,為現場觀眾帶來一份餘音繞梁的感動。
  • 古老吟誦文化在當代中國煥發新生機
    近日,近百名手握書卷、打扮頗具「古風」的詩歌愛好者聚集在武漢,吟誦著他們喜愛的古老經典詩句。一句句抑揚頓挫的聲調,抑或平仄起伏的行腔穿越古今,在當代中國傳遞文化風貌、煥發勃勃生機。吟誦,指中國古代讀書人朗讀詩歌的方式。
  • 吟誦,讓古詩文學習成為一種享受
    同年12月,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下達立項通知,由首師大和南開大學共同承接這個項目,首師大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負責吟誦的搶救和整理工作。吟誦是寫詩的重要入門途徑在古代,「讀書」是上學的代稱,「讀書人」是文人的代稱,因為「讀」是學習文化的基本方法。
  • 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歷程
    1.早期的古典詩歌 中國古典詩歌的出現與民歌密不可分,民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體現,所以古典詩歌是根植於這個民族深處的智慧。到了盛唐時期,詩歌的發展到了繁榮的頂峰。 我們所熟知的「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便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他們分別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並被譽為唐詩的「雙子星座」。
  • 《華夏集》:中國古典詩歌在英語世界的「涅槃重生」
    《華夏集》之所以造成如此轟動,主要原因在於它不僅蘊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學特點,而且還融入了龐德個人的現代主義詩學創作理念。具體而言,龐德在詩集中對中國古詩採取了「邊譯邊創」的譯介模式,他的譯詩主要是在理解原詩的基礎上進行的詩歌再創作。據此可以說,《華夏集》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詩歌譯著,它在更大程度上可被視為中國古典詩歌在英語世界的「涅槃重生」。
  • 初識吟誦| 《三字經》,媽媽們的親子共度課程好禮
    孩子們學習弟子規  孩子們學子拱手禮  萌習團的孩子們著漢服吟誦弟子規  吟誦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公認的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吟誦是中國漢語古詩文的活態。在吟誦中,包含了很多語言本身所沒有的意義,這些意義也是附著詩文一起流傳的。  吟誦是寫詩的重要入門途徑  在古代,「讀書」是上學的代稱,「讀書人」是文人的代稱,因為「讀」是學習文化的基本方法。
  • 活在當下的古典詩詞
    ,從古典詩詞中能讀出深蘊的情感,讀出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與智慧,一部古典詩詞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人的歷史  作為先賢留下的精神財富,古典詩詞培養我們的審美感受,模塑我們的藝術趣味,陶冶我們的生命情操,是中華民族美育和文學教養的經典,也是藝術創作挹之不竭的靈感源泉  當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對古典詩詞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出現了守著一座詩歌文化的寶庫,我們的學生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
  • 培德一席談 | 吟誦與律動,讓詩心和童心相映
    為此我們特別邀請了深耕古典舞與吟誦多年的莎莎老師,分享她將自然與傳統的智慧融入詩詞教育的感悟。以下是本期一席談的擷要。培德書院的大朋友,小朋友們以及線上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在午後的暖陽中,與我們一起圍茶話詩。
  • 和詩以歌 成都杜甫草堂童聲吟誦開啟肯德基四點半小課堂
    古詩傳統吟誦活動開啟肯德基四點半小課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身著傳統漢服的9歲小姑娘餘昂昂用清亮的童聲吟誦著杜甫的《客至》。仔細聽來,這一首原本很多人熟悉的七律,仿佛又有一些不同和獨特的韻味。餘昂昂並不是在朗讀這首詩歌,而是在用傳統吟誦的方式進行表達。
  • 中秋看不見月亮 成都這群人吟誦詩歌來「賞月」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袁婧)又到一年中秋節,10月4日晚上7時許,位於成都市實業街的日新學堂一片熱鬧,《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春江花月夜》等一首首關於中秋、關於明月、關於團圓的詩詞不斷地被在座的人吟誦出來。當晚,30餘名詩詞吟誦者齊聚一堂,用這種特別的方式共度中秋佳節。
  • 宇文所安:為中國古典詩歌而生的美國人
    (圖:宇文所安)宇文所安,美國著名漢學家,現任教於哈佛大學東亞系、比較文學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詩歌,是唐詩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美國學者。宇文所安從少年時期就對詩歌感興趣。坊間流行的一個傳說是,14歲那年,他在巴爾的摩市立圖書館裡隨手翻閱,第一次讀到了李賀的《蘇小小墓》:「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中國唐朝詩人的憂鬱吟唱,成為少年宇文痴迷唐詩和中國古典文學的機緣。自此他欲罷不能,沉迷期間。宇文所安身為物理學家的父親,曾一度擔心他對遙遠而陌生的中國古典詩歌的嗜好,會讓他將來餓肚皮。
  • 「人日遊草堂」祭祀活動舉行 留學生吟誦杜甫詩歌
    「人日遊草堂」祭祀活動舉行 留學生吟誦杜甫詩歌 2016-02-14 15:23:4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詩歌傳承者葉嘉瑩:生活給我坎坷,詩歌給我力量
    在《朗讀者》節目中有位滿頭白髮、氣質卓越、文採斐然、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曼妙的老人,她就是古典國學大師葉嘉瑩,她是繼楊絳先生之後,被人們稱為第二個穿裙子的「士大夫」,連主持人董卿都親切的稱她為「先生」。先生在《朗讀者》中曾表露過這樣的心聲:我的詩歌是我的親生經歷,讀我的詩歌就知道我一生的經歷。
  • 熱愛生命--雲上品詩歌,紀念汪國真
    原標題:熱愛生命--雲上品詩歌,紀念汪國真《熱愛生命——雲上品詩歌紀念汪國真》主題活動將在4月26日下午舉行,文化藝術網官方抖音號進行現場直播。此次紀念會和朗誦會將圍繞著「熱愛生命,經典誦讀,傳承詩歌的精髓」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