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梳理】——緒論·明代文學

2020-12-23 騰訊網

第七編明代文學

緒論

明代文學呈現波浪形態勢,大致可分成2個階段:

一.前期作為元文學餘波和明中後期文學突變的準備,可視為中古文學最後階段;

二.嘉靖(1522~1566)後,文學變革迅猛異常,步入近古新時代。

(一)明中葉到鴉片戰爭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際社會動蕩,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湧現一批精神上較解放且富時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學作品尚酣暢雄健的陽剛之美,浸透憂患意識,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水遊傳》;南戲中興和宋濂、劉基、高啟等詩文作家。

(三)明初經濟復甦,士人憂患意識消蝕;思想文化專制和特務統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識分子轉而欣賞平穩和諧、雍容典雅美:小說、戲曲創作受限,「臺閣體」詩歌和謳歌富貴、道德、神仙的戲劇泛濫,文學傾向貴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葉,商業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統治集團腐朽、思想控制鬆動、王陽明心學流行,嘉靖後文學復甦:

1.文學創作隨接受對象下層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現實,創作主體精神高揚,突出個性和人慾的表露。

2.敘事文學全面成熟,向近代化變革:

(1)《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詞話》問世;

(2)戲曲:從《寶劍記》、《浣紗記》、《鳴鳳記》等三大傳奇問世,傳奇定型和崑腔改革,到湯顯祖寫「臨川四夢」,戲曲創作推向繼元雜劇後的又一高峰;

(3)詩文:繼前七子在弘治年間(1488~1505)以「復古」開展文學革新運動後,相繼出現唐家派、後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為代表的白話短篇小說繁榮,

(5)「掛枝兒」、「山歌」等民間文學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啟、崇禎(1621~1644)間,國事多艱、經世實學思潮抬頭,向理性回歸,重新強調文學的社會功用,開啟清文學思潮的轉變。

三.明中期後,文學向世俗化、個性化、趣味化流動。

第一節商業經濟的繁榮與城市文化形態的形成

一.工商業的發展與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壯大,新讀者群形成。

二.新內容與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一)詩文對表現商人的興趣;小說和戲曲中,廣泛表現市井生活,塑造眾多商人和作坊主形象,並流露出同情、理解和讚美,透出對世俗物質利益關注的價值取向。

(二)藝術趣味趨向世俗化,基本特點:

1.題材重日常瑣事,表現多率真自然,語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娛目。

2.明中後期,文壇大力宣揚「寄意於時俗」(欣欣子《金瓶梅詞話序》),從「耳目之內,日用起居」(《拍案驚奇序》)中極摹「世情」,欣賞「最淺最俚亦最真」(《掛技兒•別部》)的語言,提倡文章之用即在於「供人愛玩」(鄭超宗《媚幽閣文娛自序》)「足資談笑」(天許齋《古今小說題辭》)。

三.文學創作商品化。

第二節王學左派的興起及其對文學創作的推動

一.明初:特務統治;力倡程朱理學,實行八股取士。

二.明中後期思想文化活躍的重要契機—王學興起:

(一)弘治、正德間,思想家王守仁繼胡居仁、陳獻章、湛若水等後,進一步發展宋陸九淵「心學」,認為「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傳習錄》)。提出「我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

(二)「良知」,「即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學而有,不待慮而得者也」(《文錄•書朱守乾卷》)。

(三)主張知行合一;對以往「聖賢至理」都用「我的靈明」加以檢驗:「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傳習錄》)

(四)這種學說是主觀唯心的,政治上不反對封建綱常,只把外在「天理」拉到內心,變為人內在自覺的「良知」,打破程朱理學僵化統治,客觀上突出人在道德實踐中的主觀能動性,利於人自我意識的覺醒。

二.心學亦稱王學,嘉靖、萬曆間形成多種派別—泰州學派,亦稱王學左派。

(一)代表:王艮、徐樾、顏鈞、羅汝芳、何心隱、李贄,越來越具離經叛道傾向。

(二)黃宗羲《明儒學案•泰州學案》中概括其主要精神:「吾心須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夫。」「平時只是率性而行,純任自然,便謂之道。……凡先儒見聞,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肯定人慾的合理要求,主張人際間地位平等,追求個性的自然發展,說:「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齋先生遺集》之《語錄》),「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李贄《答鄧石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於孔子而後足也」(李贄《答耿中丞》)。

三.狂禪之風:強調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他一切都虛妄。

四.上述主張的特點:

(一)敢於用「本心」推倒偶像崇拜和教義束縛,叛逆勇氣和張揚個性精神。

(二)所強調的「本心」,是遠離情慾、只存天理之心。王陽明:「此心純是天理」,「去人慾,存天理,方是工夫。」(《傳習錄》)禪宗大師:「率性之謂道,率情之謂倒」(《紫柏老人集》之《法語》)。

(三)意義:促使人們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上發生變革,開始用批判精神對待傳統、人生和自我,為明代掀起復甦人性、張揚個性的思潮啟發新思路。

五.不顧天理而求世俗愛好、個人情慾。

(一)李贄倡「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藏書》),主張「至人之治」當「因乎人」(論政篇》),即順從人的個性和滿足人的欲望。

(二)湯顯祖、袁宏道等進一步將包括情慾在內的追求現世享受的「情」與「理」相對立,提出「世總為情」(湯顯祖《南昌學田記》)、「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湯顯祖《寄達觀》)的命題,反對「內欺己心,外拂人情」、「拂情以為理」(袁宏道《德山麈潭》),宣揚「情」的解放。

(三)「性靈」說。

1.「性靈」之說,古已有之。如《南史•文學傳敘》:「自漢以來,辭人代有,大則憲章典誥,小則申舒性靈。」把「申舒性靈」視為「小」,把事關教化,有益廟堂視之為「大」,個性、風格、特色往往淹沒、融化在內容和形式的共性中。

2.明中期李夢陽、徐禎卿等始重「情」,強調詩歌情感特徵和個性表現。

3.袁宏道明確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敘小修詩》)。

4.徐渭、李贄、于慎行、湯顯祖、屠隆等發表類似議論。

六.創作的主體意識加強,文學的個性特徵隨之鮮明,小說、戲曲:

(一)人格獨立精神和張揚個性的人物形象。

(二)寫「時俗」、寫物慾、寫性愛,擴大題材範圍。

(三)通俗的語言,開掘人的心靈,特別出現一些有關青年男女爭取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作品,衝擊封建禮教。

(四)缺乏具獨立思想和文化品格的階級基礎,使文學陷入非道德、非理性中。

第三節俗文學的發展與對文學特性認識的深化

一.帝王、朝臣、文人名士愛好俗文學,為俗文學地位提高及繁榮創造條件。

二.理論上的重視:

(一)李夢陽、何景明等始,理論上較明確肯定俗文學價值:讚揚民歌,李夢陽第一次將《西廂記》與《離騷》並列(徐渭《曲序》)。

(二)嘉靖間,王慎中、唐順之等將《水滸》與《史記》並稱(李開先《詞謔》)。

(三)李贄、袁宏道、湯顯祖、馮夢龍等:

1.李贄:一代有一代文章,《西廂記》、《水滸傳》是「古今至文」(《焚書》《童心說》),將《水滸傳》與《史記》、杜詩等並列為宇宙「五大部文章」(周暉《金陵瑣事》)。

2.袁宏道將詞、曲、小說與《莊》、《騷》、《史》、《漢》並提,稱《水滸傳》、《金瓶梅》為「逸典」(《觴政》);《聽朱生說〈水滸傳〉》中從藝術角度說《六經》和《史記》不如《水滸傳》:「《六經》非至文,馬遷失組練。」

3.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等詳細論述戲曲具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巨大的社會教化作用,認為是「以人情之大竇,為名教之至樂」。

4.馮夢龍《古今小說序》從教化功能出發,認為《論語》、《孝經》等經典的感染力不如小說「捷且深」;認為「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整理編輯民歌時抱著「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序山歌》)的宗旨,把矛頭直指封建禮教的虛偽性。

5.這些言行第一次形成為小說、戲曲、民間歌謠等俗文學爭文學地位的高潮。

三.小說——特別是古代長篇小說主要甚至唯一的體裁──章回小說發展定型。

(一)章回小說:

1.特色是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每回故事相對獨立,段落整齊,但前後勾連、首尾相接,將全書構成統一整體。

2.現存宋元平話已分卷分目,王國維「後世小說分章回之祖」(《唐三藏取經詩話跋》),但這時目錄字數不等,未作修飭。在宋元講史等話本基礎上發展成:

(1)明代目錄文字發展。今見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每回標題都是單句七字;《水滸傳》每回標題已是雙句,大致對偶;崇禎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

(2)保存宋元話本開頭引開場詩,結尾用散場詩的體制。

(3)正文常以「話說」兩字起首,往往在情節緊要關頭煞尾,用「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套語,中間多引詩詞曲賦作場景描寫或人物評贊等。

3.明代章回小說藝術表現方面,以「四大奇書」:《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詞話》為主要標誌,展示長篇小說藝術發展歷程:

(1)成書過程從歷代集體編著到個人獨創;

(2)創作意識從借史演義、寓言寄託到面對現實、關注人生;

(3)表現題材從興廢爭戰等國家大事到注目於日常生活、家庭瑣事;

(4)人物從英雄怪傑到平民百姓;(5)情節結構從線性流動到網狀交叉;

(6)塑造的典型從突出特徵性性格到用多色、動感筆觸去刻畫人物個性;

(7)語言從半文半白到口語化、方言化。

(二)明中後期的白話短篇小說更為精緻;

(三)文言小說在話本化道路上也有新變化。

四.明戲曲主流是由宋元南戲演變來的傳奇,戲曲新高潮:

(一)明前期傳奇總體色彩較黯淡。

1.嘉靖後,《寶劍記》、《鳴鳳記》及第一次用崑腔曲調寫的《浣紗記》等問世,標誌著以崑腔為主導的傳奇繁榮。

2.崑腔——我國古代戲曲史上一種最為完整的表演藝術體系:

(1)元末明初流行於崑山一帶的地方聲腔。

(2)嘉靖初年經魏良輔改造後,聲調紆徐宛轉、悠揚細膩。

(3)用笛、蕭、笙、琵琶等樂器伴奏,舞蹈性強,表現風格優美。

3.弋陽腔在農村具廣泛基礎,特點:

(1)文人雅士少有創作,往往改編崑山腔現成劇本而成;

(2)唱詞通俗,「順口可歌」,便於群眾接受;

(3)方式:一人獨唱,眾人幫腔;只用鑼鼓等打擊樂器伴奏,適於通衢野外演出。

(4)在民間廣泛流行,發展為眾多支派。

(二)明中期以後傳奇,以崑山腔、弋陽腔為主,造就了湯顯祖、沈璟、屠隆、王驥德、呂天成、馮夢龍、祁彪佳、孟稱舜等劇作家和曲論家:或主才情意趣、詞採奇麗;或重格律嚴峻、語言本色;或求文辭駢綺、堆垛典實,形成不同流派爭勝局面。

(三)北曲雜劇:

1.明代前期北曲雜劇在固守元劇體制的同時,形式有所突破:如朱有燉劇作打破了一本四折的慣例,採用對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出現南北合套體式;王九思《中山狼院本》以一折為一本,開啟了短劇創作先風。

2.明中期以徐渭《四聲猿》為代表,用南曲寫雜劇,形成明後期雜劇南曲北化的獨特風貌,將元雜劇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等格局全部打破,有利於開拓題材,抒寫懷抱;出現徐復祚、王衡、孟稱舜等優秀作家。

五.對文學特性認識的深化:

(一)高度重視文學情感特徵。

1.明文學家對情感的論述豐富,往往把情感作為品評作品美學意義和社會功能的準則,這是肯定自我、張揚個性的表現。

2.俗文學一般都「絕假純真」,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往往成為主情論者的武器:

(1)李夢陽讚揚民歌「無非其情也」,說「真詩乃在民間」(《詩集自序》)。

(2)袁宏道稱民歌「能通於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慾」,是「真人所作」之「真聲」(《敘小修詩》)。

(3)徐渭強調「曲本取於感發人心」(《南詞敘錄》),反對玩弄「時文氣」。

(4)湯顯祖創造「理之所必無」而「情之所必有」的杜麗娘(《牡丹亭題辭》)。

(5)瞿佑稱作文言小說「哀窮悼屈」(《剪燈新話序》)。

(6)李贄稱《水滸傳》「發憤之所作」(《忠義水滸傳敘》)。

(7)馮夢龍短篇小說集名曰《情史》,提出「情教」說(《情史序》)。

(二)清晰認識文學「虛」「實」關係。

1.明前文學理論主要建築在詩論文評基礎上,重誠真信實,反對浮誇虛幻,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關係。

2.文言小說:胡應麟對唐傳奇藝術虛構有較清醒認識:《少室山房筆叢》說「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作「幻設語」。

3.胡應麟論戲曲:「凡傳奇以戲文為稱也,亡往而非戲也,故其事欲謬悠而亡根也,其名欲顛倒而亡實也。」李日華、葉晝等認識文學虛構性及與現實生活的關係。

(三)開始關注人物的性格刻畫,如:

1.徐渭評《西廂記》《乘夜逾牆》眉批用寫形傳神理論來評價人物形象。

2.葉晝《水滸傳》回評中提出「同而不同處有辨」的命題,即要求在共性中寫出「一毫不差,半些不混」的鮮明個性。

(四)更加注重文學語言的通俗易懂。

1.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蔣大器序強調通俗的重要性。

2.王驥德《曲律•論賓白》強調賓白通俗性。

六.俗文學和雅文學的互動。

(一)詩歌、散文,從李夢陽到徐渭、袁宏道、張岱,創作一些通俗如話、自由活潑,又俗而有趣、淺而不薄的作品。

(二)文言傳奇小說逐漸呈現話本化傾向。

(三)民歌、笑話等的收集和刊刻都經過文人整理加工。「鄙俚淺近」(王驥德《曲律•雜論》)的戲文演變為傳奇「雅部」。

第四節眾多的文學群體及文學的論爭

一.明文學另一特色是流派紛呈,標新立異。

(一)明以前文人結合往往是具較多共同特點的作家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而成,且多圍繞文學大家或權勢人物組成一個圈子。

(二)明初。以文壇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和李東陽等臺閣文人為核心自相結合,但尚未形成相互攻訐的風氣。

(三)成化、弘治後。

1.統治集團腐敗,詞臣文柄旁落;城市發達利於文人相對集中,並滋長文酒風流、空疏不學的風氣,往往只在宴談謔浪、此唱彼和中尋求情感上的溝通和文化上的滿足。

2.弘治、正德間「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康海、邊貢、王九思、王廷相、徐禎卿)為代表,文士集合改變了以興趣結合的模式,形成以主張相結合的風氣,標誌著明人流派觀念的自覺;弘正、嘉隆間興盛。

3.萬曆後,文藝性、學術性團體漸具政治色彩,如全國性團體復社。

(四)明文學團體,或以地域分(如吳中四傑、閩中十才子等),或以社所名(如碧山十老、幾社六子等),或以時代稱(如景泰十才子、嘉靖八才子等)等,主要有興趣型、主張型、政治型3類:

1.「主張型」文學團體及其論爭,如明初臺閣體等;總體看,主要由於作品題材、風格等較接近,通過藝術實踐形成團體,故不名以「派」。

2.李東陽《麓堂詩話》標榜「格調」說,對以後文學風氣的轉變和文學流派的紛爭產生直接影響,形成「茶陵派」。

3.從「前七子」起,理論追求、創作綱領和流派意識日趨明確。

4.戲曲領域,「曲派」、「詞派」概念頻現,如「臨川派」與「吳江派」之爭。

二.明文人集團和不同流派間論爭的特點:

(一)各有較為明確的文學主張,其結合是趨向理論觀點上的人以群分,完成從文學實踐的流派向文學理論的流派過渡。

(二)主觀上都有較強烈的革新意識,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學創作符合自己規範。

三.文學論爭中相互滲透、救弊補失,促進文學變通和發展。

(一)針對前七子師法秦漢古文而積剽襲模擬之弊,「唐宋派」王慎中、唐順之等在心學和文學通俗化的思潮影響下,提倡學習唐宋散文,強調「學為文章,直攄胸臆,信手寫出」,自由表達作者主體精神,走向自然流暢、平易近人由於過於追求理正法嚴,不免失之於沉滯,遭到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反擊。王世貞後來肯定歸有光等人文章,會通眾說,歸於平和。

(二)戲劇領域內湯、沈之爭「吳江派」呂天成提出「雙美」說,認識到曲意與曲律不可偏廢。

相關焦點

  • 何宗美、劉敬:《四庫全書總目》中的明代文學思想辨析 ——以明代...
    《四庫全書總目》對明代文學的批評與定位,深刻影響著明代文學的研究與傳播。四庫館臣對明代文學復古問題的複雜態度,凸顯出清代官方學術在政治約束下的畸態。本文以《四庫全書總目》批評視野下的七子派為考察起點,對該著的學術姿態、撰述方法及批評思路進行還原和再認識,通過梳理明人別集提要,解析其中的政治約束和文學觀念的邏輯矛盾,以期對「四庫學」及明代文學研究進程中的認識局限作具體甄別。 從文學史研究層面考察,《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與明代文學研究的關係最為密切也最為複雜。
  • 明代雲南文學的崛起,有助於我們對雲南文學發展史及其地位的認識
    由於地大物博,文化的多元和發展的不平衡,中國文學自先秦以來就形成了南北之分,南方區域通常被人們劃分為荊楚、吳越、巴蜀、嶺南等文學圈,而雲南文學在明代以前還不成氣候,至明代的發展無疑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朱明王朝在政治、軍事方面控制邊睡,在文化、教育方面化民成俗的空前強勢,使雲南文學實現了與全國的合流,從而立起了雲南文學發展史上一座新的裡程碑。
  • 苗懷明整理:2020年1-2月新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論著一覽
    這些唐宋名家詞人有溫庭筠、韋莊、李煜、晏殊、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晏幾道、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吳文英等,通過對他們接受前人詩歌情況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研究他們如何借鑑前人的詩歌為自己的創作服務,終使詞成為「一代之文學」。
  • 《稀見明代戲曲叢刊》出版,探微古典文學的中興與集成
    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安平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文學遺產》主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會長劉躍進,國家圖書館原館長、教授詹福瑞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知名學者吳書蔭、張國星、郭英德、左東嶺、朱萬曙、劉石、李簡、王馗、殷夢霞等相聚北大李兆基人文學苑,就大型戲曲文獻的整理、明代戲曲文學的研究以及古典文學的大眾化普及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 明朝這場文學復古運動,對明代文學發展居然有這樣的作用
    與此同時,他們還通過自己具體實踐,模仿或評註李白詩歌,讓更多人熟知李白和李白詩風,進一步擴大了李詩在明代詩壇的傳播範圍。再者,弘正四傑隸屬前七子團體,而前七子的領袖李夢陽、何景明亦在四傑之中,他們文學成就頗高,正如明人袁袠云:「弘治初,北地李夢陽首為古文……其詩濟南邊貢、姑蘇徐禎卿及景明最有名,世稱『四傑』」。另王士禛云:「明詩莫盛於弘正,弘正之詩莫盛於四傑」。
  • 旗子與靶子——《史記》在明代文學中的地位和影響
    廖可斌、陳文新、趙望秦三位教授的文章,揭示《史記》與明代文學發展的深層原因,探討科舉考試與《史記》之間的關係,闡述出版技術尤其是印刷術的發展對《史記》傳播的重要作用。三篇文章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文化因素對《史記》傳播與接受的影響,我們由此也可以對《史記》的魅力和生命力有進一步的認識。
  • 明代前後七子是哪些人?他們的文學主張是什麼?
    朋友們可曾聽說過明代前後七子呢?他們究竟是何許人也,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他們吧。明中葉以後,社會矛盾激化,外患頻繁,明王朝的統治發生了嚴重危機。社會的動蕩變化,引起了文壇的變化。明代前期,統治文壇的是「臺閣體」。
  • 緒論寫作之一: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怎麼寫?
    關於緒論的寫作,很多同學都不知道該怎麼下手,寫出來的內容不是口語化嚴重,就是生硬缺乏聯繫
  • 試論明代小說序跋的文體特徵與文學價值
    ,主客問答的獨特結構等等,很大程度上突破序跋文體實用功能的局限,從而成就了其不可忽視的文學價值,構成明代散文一道亮麗的風景。《文選》雖然不是一部專門的文體分類學著作,但是它將梁代以前的文學作品七百餘篇,按類編排,形成我國第一部文學總集,對後代的文體分類學影響很大。《文選》分當時和以前的文章為三十九類,其中就包括「序」類(卷四十五、四十六),收序文九篇。
  • 明代文學怪狀:正統文壇質量不高,邊緣領域卻備受推崇
    明代文學在文學史上比較特殊,正統文壇的特色不鮮明,反而是在當時一些不是很受重視的文體在後世評價很高。古典文學如果做一個大致的分類,明代比較有特色的是主流文體的「詩文」、遊戲文體的「詞」以及通俗文學的小說、戲曲。它們與唐宋時期相比,都有非常明顯的差別。
  • 教師招聘語文備考——中國古代文學史複習資料(明代文學一)
    一、明代詩文(一)明初詩歌與散文1、詩歌(1)吳中四傑:明初活躍於詩壇的高啟、楊基、張羽、徐賁。臺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臺閣體內容貧乏,雍容典雅,多屬應酬、題贈或應制、頌聖之作。(二)明代中期文學復古*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間,以李夢陽、何景明為核心的文學團體,成員有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重模擬。作品多寫時政題材,體現庶民生活,顯露危機感和批判意識。
  • 明代後期誕生的文學流派「公安派」,反對抄襲,遠見卓識令人嘆服
    原題:《「公安三袁」中的袁中道與全椒的緣分 | 秦德著》在明代後期,文壇沉寂之際,突兀誕生了一個新的文學流派,給文壇帶來一股強勁的衝擊———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公安派」。這個文學流派以提倡「性靈」為旨歸,其領袖是出生於湖北省公安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稱「公安三袁」,他們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公安三袁,居公安縣長安裡。
  •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中醫學資料:女性外生殖器知識梳理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中醫學資料:女性外生殖器知識梳理 2020-10-20 11:18:09| 中公教育 2020年山東醫療衛生招聘備考正在緊張進行中,山東中公醫療衛生小編為大家準備了
  • 2019年隴東學院專升本漢語言文學專業課考試大綱
    隴東學院2019年專升本漢語言文學專業專業課考試大綱一、目的與任務考核,檢測考生系統地理解和掌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能力,認識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正確地的文學史觀和文學理論觀;培養學生科學地運用文學理論分析評價文學流派及閱讀
  • 2021漢碩考研乾貨分享現代漢語 黃廖第六版緒論(二)
    今日打卡:1575單詞書List 17結束,中國文化要略第十章經書部分,英語2004年真題Text 4今日更新現代漢語 黃廖第六版緒論(二),有考研的同學可以一起打卡呀,也可以一起打卡日常,比如今天完成了哪些事,互相鼓勁,共同進步!二、民族共同語(一)概念1、民族共同語:是一個民族全體成員通用的語言。
  • 緒論和總結有何區別?
    通常整個畢業論文包括摘要、緒論、分析與結果、結論、致謝、參考文獻等部分。經常有學生會問緒論和總結有什麼區別?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明白做畢業論文是幹什麼?大家知道,本科生畢業論文是整個大學期間最後一個教學環節,也是佔學分最多的一個環節。
  • 章培恆講授、曾慶雨整理:明代文學與哲學(詩文部分)
    人如果官漸大,地位漸高,「毛孔骨節俱為聞見知識所縛,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遠矣。」其中可進一步看出「趣」與「理」「聞見」是相對立的。因「趣」是文學的靈魂,因而「趣」也是「性靈」,是一種東西,兩者只是不同稱謂。「性靈」與「趣」是一個事物的兩種說法,就算有別,也是相互依存的。「聞見」「理」和「趣」相對立,也就與「性靈」對立。
  • ANKI卡組之中診緒論
    整個中醫診斷學緒論考點比較少考點集中在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其他很少考到,歷史考題題號:1991a011
  • 明代復古與反覆古
    它們是兩座並峙的頂峰,所以後世的文學多是在學習和模仿所謂的「復古」中形成的。中國文學史上,文學復古多擔負著儒學復興的重任,同唐代古文運動一樣,明代七子派文學復古運動也帶著復興文學和儒學的雙重目的。這一場明代中期出現的復古與反覆古運動,綿延約一個半世紀,牽涉幾乎明代所有的詩文派別並波及到整個思想文化界。
  • 名著閱讀知識梳理:《蘇菲的世界》
    往期精選:名著閱讀知識梳理:《海底兩萬裡》名著閱讀知識梳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